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29504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数字经济之父”、 畅销书《维基经济学》作者唐·泰普斯科特之作。
·本书阐释了我们的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合作、开放、分享、诚信和互赖。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IBM前总裁郭士纳、微软CEO鲍尔默、Google公司CEO施密特,聆听过作者的演讲。
·维基法则:阿里巴巴、海尔集团、 Google、苹果正在践行的商业法则。
·本书阐释了我们的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合作、开放、分享、诚信和互赖。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IBM前总裁郭士纳、微软CEO鲍尔默、Google公司CEO施密特,聆听过作者的演讲。
·维基法则:阿里巴巴、海尔集团、 Google、苹果正在践行的商业法则。
内容简介
许多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行不通,小到个人和企业,大到国家,都需改变,以集体合作为核心概念的维基经济学已不再只是一种商业或技术趋势,而是一种范围更广的社会变迁,即把维基经济学及其核心原则应用于社会所有体制中。现在正是运用互联网新科技,大规模动员人类的技巧、才智和情报,为未来世代的福祉重塑价值、改造体制的大好机会。
我们已经走到了转折点,是继续采用旧工业时代的模式,还是通过创新来改革工作、生活、学习、创作和管理?
继前作《维基经济学》之后,作者再度使用独创的研究、生动的案例,指出在组织中实现维基经济学的六项法则:
1. 不要过分保护创造。
2. 重新思考社区。
3. 学会放手。
4. 寻找并强化先锋团队。
5. 建立一种合作的文化。
6. 为网络新生代赋权。
我们已经走到了转折点,是继续采用旧工业时代的模式,还是通过创新来改革工作、生活、学习、创作和管理?
继前作《维基经济学》之后,作者再度使用独创的研究、生动的案例,指出在组织中实现维基经济学的六项法则:
1. 不要过分保护创造。
2. 重新思考社区。
3. 学会放手。
4. 寻找并强化先锋团队。
5. 建立一种合作的文化。
6. 为网络新生代赋权。
目 录
目录
赞誉
前言
第一部分 从维基经济学到宏观维基经济学
第1章 重启整个世界 / 2
第2章 网络智能时代的五项原则 / 18
第二部分 重思本源
第3章 开放金融服务业 / 32
第4章 引导创新与财富创造 / 50
第三部分 全球再工业化
第5章 颠覆气候变化的破坏性潮流:全球新力量崛起 / 70
第6章 维基经济学遇见绿色能源经济 / 88
第7章 运输革命:行走在21世纪 / 105
第四部分 学习、发现、福祉
第8章 对大学的重思:合作学习 / 124
第9章 科学2.0:点燃网络化世界的知识创新 / 140
第10章 合作医疗 / 159
第五部分 颠覆媒体业
第11章 旧新闻的衰落与新新闻的崛起 / 180
第12章 音乐的未来:生产型消费者成为主导者 / 200
第13章 电视和电影的未来:仅仅是另一种酷炫的互联网应用吗 / 217
第14章 创造公共价值:让政府成为社会进步的平台 / 231
第15章 公民监管者的崛起 / 250
第16章 超越国界:解决全球性问题 / 267
第17章 创新的基本原则:在你的组织中践行维基经济学 / 286
第18章 变革中的领袖 / 309
致谢 / 324
注释 / 329
赞誉
前言
第一部分 从维基经济学到宏观维基经济学
第1章 重启整个世界 / 2
第2章 网络智能时代的五项原则 / 18
第二部分 重思本源
第3章 开放金融服务业 / 32
第4章 引导创新与财富创造 / 50
第三部分 全球再工业化
第5章 颠覆气候变化的破坏性潮流:全球新力量崛起 / 70
第6章 维基经济学遇见绿色能源经济 / 88
第7章 运输革命:行走在21世纪 / 105
第四部分 学习、发现、福祉
第8章 对大学的重思:合作学习 / 124
第9章 科学2.0:点燃网络化世界的知识创新 / 140
第10章 合作医疗 / 159
第五部分 颠覆媒体业
第11章 旧新闻的衰落与新新闻的崛起 / 180
第12章 音乐的未来:生产型消费者成为主导者 / 200
第13章 电视和电影的未来:仅仅是另一种酷炫的互联网应用吗 / 217
第14章 创造公共价值:让政府成为社会进步的平台 / 231
第15章 公民监管者的崛起 / 250
第16章 超越国界:解决全球性问题 / 267
第17章 创新的基本原则:在你的组织中践行维基经济学 / 286
第18章 变革中的领袖 / 309
致谢 / 324
注释 / 329
前 言
前 言
《维基法则》新版平装本终于问世。我们把副标题改成了“互联世界的新解决方案”,以强调我们正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围绕新的沟通媒介,以开放、互赖和合作等新的指导原则为基础,重新创造社会文明。
作为美国2007年最畅销的管理类书籍,《维基经济学》是难以超越的经典。《维基经济学》是关于企业的。我们认为网络正在改变企业的深层结构和框架,让管理者能够从企业外部获取能力,创新产品和服务。但是鉴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维基经济学》续篇的内容显然需要强调蔓延于社会各界的体制僵化,而不是仅仅关注商业界。实际上,危机的背后所显现的是整个工业经济及其诸多制度的局限—无能为力的政府,过时的教育体制,衰落的新闻业,陈旧的金融服务模式、能源网络、交通系统、全球协作方式及问题解决机制。
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全新的行业与机制的轮廓已经逐渐显现。我们列举了文明的变革,强调社会能够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大平台,将人、技术和知识聚集起来,共同保障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以及一个公正、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由于数字革命的出现,一切传统模式正在发生彻底的转变,新的机遇已经到来。
《维基法则》首次出版时,遭到广大媒体的质疑,它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大胆的空想。2010年秋,经济似乎开始复苏,衰退似乎已经过去,亚洲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的经济正在经历显著的增长。一些人认为尽管这是一场“无就业复苏”(jobless recovery),但它仍然是复苏。
我们认为,这场复苏只是一种幻觉,全球金融危机只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错位的一个节点。如果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在网络智能新时代重新构建社会文明,平静的繁荣将永远不会到来。当然,在大量不可持续的税收支持下,我们会看到暂时的进步,甚至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急速增长,但是,我们无法获得长久而持续的繁荣,除非我们突破惯性,让教育、卫生、科学、媒体、政府以及更多机构经历变革,充分利用数字变革所带来的创新机遇。
在本书精装版出版一年后,我们骄傲地宣布,本书准确预测了现有体制和行业所面临的多数挑战。实际上,随着全球危机的不断深化,许多媒体人士开始回顾本书。我们最为欣赏的出版物《经济学人》(Economist)称《维基法则》是“一个熊彼特式的创造性毁灭的故事”。《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称本书的内容“不亚于一个破损世界的修复计划”。对过去几年所发生的部分事件的快速回顾,提醒我们维基经济学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新的方式和一套全新的组织原则,以驱动21世纪社会文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对科学的重新思考
在阐述合作科学的一章中,我们呼吁科学研究拥抱合作与共享的新模式。医药企业开始放弃内部人士坚持的“专利壁垒”,从总体上来讲,我们对于医药研发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合作模式的预测似乎更有必要。在随后的两年中,随着诸多畅销药专利的过期,医药公司将损失25%~40%的利润。单个公司几乎难以逃避这场危机。相反,应对危机的解决方案在于整个行业更大程度的合作研究、共享数据,总体上减少专利性的研发模式。
目前,全球生物医学社区每年研发的新药约有25种,但只有一小部分药物是“开创性药物”,其余都是“仿制药物”,即现有药物的变体或组合。尽管研发费用在增加,但对新药数量的影响微乎其微。开创性药物解决社会需求,推动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因为消费者愿意为创新买单。
如今,每个人都在关注研发创新药物的机构能否分享而不是掩盖信息。不幸的是,现行的药物研发框架鼓励行业利用知识产权或约束性合作协议保护自己的创意和资料。大学科研人员同样被鼓励保护早期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即便是临床试验过程也未能展现其应有的开放性。这些试验的结果,尤其是那些失败的案例,在项目结束多年以后才得到公开。一个必然的结果是,医药行业会大规模削减研发成本,专注于风险更小的活动。
取而代之,医药行业应当共享一部分临床试验数据,如失败的案例或控制组的实验结果。默克(Merck)高管斯蒂芬·弗兰德(Stephen Friend)目前是开源生物学运动的一名先驱者,他说:“这样的做法不会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相反这种优势会得到强化,它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设定一个平台。”癌症、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等治疗费用高昂且令人绝望的灾难性病症急需医药行业更多的合作。例如,攻克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的开放合作研发过程将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开放研究阶段,通过共享拓展人才池,最大化生产率;二是发展阶段,获利动机产生,加速新药物研制的速度和驱动竞争。
在第一个阶段,竞争前联盟,包括大型药企、生物科技公司及大学科研人员,共同努力,证实阿尔茨海默综合征造成大脑损伤的潜在标靶。在第二个阶段,竞争的动力开始显现,医药企业竞相研究对抗潜在标靶的分子选择。可以预测,有6~10家企业继续研究潜在标靶,而有3~4家企业开始研制药物。最后,社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整个行业得到相应的产品,比传统的各自为政的模式市场化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社会变革正在网络化
在本书中我们强调,人们开始利用新时代的工具挑战专制政府,以构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我们认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正在帮助活动家完成社会变革的目标—我们称为“用户产生自由”,然而有许多人质疑我们的观点。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曾在《纽约客》(New Yorker)上发表一篇著名文章—《微小的变化:为什么社会改革不会网络化》(Small Change: Why the Revolution Won抰 Be Tweeted)。他认为社交网络在人与人之间构建的连接是十分微弱的,而真正的社会变革需要紧密的联系和关系。
该话题引起广泛争议,并最终印证了现实中的冲突:先是突尼斯,随后是埃及、也门、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事实证明,如果没有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本·阿里(Ben Ali)或许依旧是突尼斯的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可能仍然是埃及的总统。社交媒体为本·阿里和穆巴拉克的反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享信息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包括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引发社会变革的并非社交媒体本身,而是不公和压迫。社交媒体不会创造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由新一代年轻人引领的,他们需要工作和机会,他们不想被人当作物品一样对待。
维基经济学和革命后政府的建立
不幸的是,在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革命仍在继续。直到2011年,人类历史上大部分的革命都具有清晰的领导权。阿拉伯世界的维基式革命发生得非常迅速,革命的正面力量缺少明确的机构或组织赋予的权力。正因为互联网极大地削减了合作的成本,受压迫的人们才得以推翻政府。然而,维基式革命留下了一段空白,而政治天然就排斥空白。因此,非民主力量,尤其是传统体制和它们的军事机器,时刻在寻找着机会填补空白,重掌控制权。
向着民主的变迁绝非易事。推翻一个政府是一回事,就新政府的形式达成积极的共识则是更为艰巨的挑战。它需要积极的公众、集体的意愿,以及包容和妥协的能力;同时也需要长期的民主领导权,以及勇于推翻旧体制的年轻人和女性群体。
社交媒体不太像是革命的起点。Facebook的更新、Twitter的推文和短信似乎太过流于表面,无法支撑关于新社会的价值与治理的大量讨论。不仅如此,阿拉伯国家的诸多公民尚未连接到网络,但这些社交媒体的价值或许远超人们所意识到的。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合作与严肃思考我们需要哪种政府的平台,让人们得以开放地讨论政治话题,不惧怕上层统治的压迫,促进积极的政治环境的构建,对民主的发展意义重大,这是通向民主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它让过去没有机会参与的人加入讨论。
但是该如何进行呢?让我们考虑一下网络头脑风暴,组织一场涉及全国的线上讨论。网络头脑风暴被私有部门广泛应用,例如,IBM曾举行过一场这样的活动,涉及40万员工、合作伙伴和广告商。我们何不考虑组织一场讨论阿拉伯国家政府新形式的网络头脑风暴?
下面我们来构想一下。在埃及,一场头脑风暴可能由5名讲阿拉伯语的政治学者发起。其中一名学者推荐土耳其式的民主,另一名学者支持法国式的宪法结构,有人提出美国方式,有人赞同英国议会制民主,还有人提倡严格的伊斯兰框架。
数周后,他们会通过广播、电视或网络视频等渠道公开阐述不同体制的优势和劣势,并争论应该做出何种选择,邀请公众评论和提问。其目标是充分考虑埃及社会的特殊性,寻找其他民主体制中值得借鉴的方面,并提炼出一致意见。或许他们不会得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但至少感兴趣的公众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为自己的选择辩护,并尝试达成一致结论。
民主社会的政府已经开始有效地利用挑战。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开放数百个顶尖的气候数据集,资助网络和移动App创新竞赛,鼓励加拿大的软件开发者关注气候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政府投入4万美元作为竞赛奖励。其中一款获奖App帮助学生管理他们的碳足迹。波士顿创办了一场吸引创业公司到码头区发展的竞赛。这场竞赛邀请企业上传它们的商业计划书到一个网络论坛,竞争2.5万美元奖金,并鼓励企业家、创新者、利益相关者和广大公众为它们的商业计划投票。
竞赛和网络头脑风暴在其他方面也发挥着作用,阿拉伯国家或许可以利用它们激励公众思考他们想要怎样的社会。人们可能被邀请上传一篇简短的文章,也或许是一个2分钟的小视频,由公众评选出获胜者。
其他方面情况又将如何?例如,自作主张的利益群体关起门来开始无穷无尽地争论,宪法起草过程因此被耽搁。我们已经见证了伊拉克政府历经多年才得以成立,即便其宪法框架已经成形。聚集在开罗解放广场数以万计的群众是否有机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即便不能,他们是否认同其结果的合法性和可信度?小团体是否也在尝试提供解决方案?蛊惑民心的政客是否会乘虚而入煽动分裂的情绪?
历史中不乏类似的案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应该鼓励群众参与讨论他们共同的未来,利用社交媒体改变故事的结局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无就业复苏
突尼斯和埃及的革命,以及中东和南非一些地区的抗议游行,其共同的导火索是青年群体令人绝望的高失业率。在这些地区,有24%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实际上,抗议者也在为民主呐喊,他们渴望享受完整的公民权利,而不是被当作物品一样对待。然而,就业机会的缺乏给他们带来沉重的打击。
年轻人的失业问题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同样严峻。在西班牙,超过40%的年轻人处于失业状态;在法国,年轻人的失业率超过20%;在美国,这一比例为21%。在许许多多的国家中,大量年轻人已经放弃寻找工作。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年龄在18~25岁的青年群体中,超过半数的人表示由于工作前景堪忧,他们正在考虑移居国外。
如此高的失业率违背了社会与年轻人之间的默契—只要他们能够成为勤奋好学、奉公守法的学生,他们就会前途无量。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的失业青年会成为越来越多的抗议游行运动的助推者。更为严重的是,大范围的年轻人失业问题仅仅是更深层次社会问题的一个表象。我们留给年轻人的社会已经破败不堪。正如我们在本书中解释的,许多机构为我们提供了数十年甚至数个世纪的良好服务,而如今它们似乎开始逐渐僵化,难以进步。全球经济、金融服务业、政府、媒体,以及联合国等全球问题解决机构全部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年轻人正在承受我们这一代人的失败所带来的冲击。从传统上来讲,年轻人充满热情,担负更少的责任,他们是最有可能提出质疑、挑战权威的一代人。50年前,“婴儿潮”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通过电视获取信息,随着他们步入大学,推迟组建家庭,许多人有机会挑战政府政策和社会规范。年轻人的激进影响着整个世界,发生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抗议游行、暴力与政府瓦解,将这种激进推向高潮。
1968年的巴黎,抗议的开端是学生为反对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而组织的静坐运动,随后超过1100万工人组织了一场为期两周的反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大罢工。同一年,年轻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学生运动取得了重大发展。在美国,年轻人的激进开始于公民权利运动,最后扩张到女性权利运动以及其他议题,在对越南战争的抗议活动中达到顶峰。
如今的年轻人拥有与父母一辈人同样的影响力。在北美,“婴儿潮”的后代比“婴儿潮”本身更为庞大。在南美,人口膨胀甚至比非洲、中东和亚洲还要严重。全世界约有52%的人口年龄在30岁以下,27%的人不到15岁。
20世纪60年代的“婴儿潮”的激进是基于年轻人的希望和理想主义。抗议者反对战争,崇尚青年文化,渴望新的社会秩序。如今,年轻人的激进今非昔比,它不仅根植于失业人群,还包括所有失去希望、遭受迫害和不公正的人们。年轻人被社会边缘化,民选运动中年轻人投票率的下降就是证明,他们正在脱离这个体系。我们不该忘记,如今的年轻人掌握着最强大的工具,他们能够知道世界正在发生哪些事情,并通知他人、组织集体的力量去应对问题。
我们需要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首要任务。我们需要重新创造我们的体系—从金融到教育再到科学,开启全新的全球经济。我们需要让如今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而不是提高学费或削减培训成本,我们需要培养他们的动力、激情和专业性。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利用网络工具参与到让世界更繁荣、更公正、更可持续的进程中来。如果不采取这些措施,我们将会面临代际间的冲突,引发远超20世纪发生在欧洲和北美的青年激进运动。
占领一切
如果说全球危机的乌云遇见了一丝曙光,那便是:数不胜数的例子表明,变革的新力量正在崛起。人们很容易将2011年9月的“占领华尔街运动”(Occupy Wall Street,全世界数百个地区发生了类似的活动)的参与者定义成一群嬉皮士、没有明确组织的无政府激进分子,然而这场运动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情感的表征,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实际上已经破败不堪,充满着不公平,政客和企业关系密切,阻碍着变革的发生。
许多人反对将“阿拉伯之春”和“占领华尔街运动”做对比,他们认为:“南非的年轻人被当作物品一样对待,而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使人们能够参与到政治进程中,推动改变的发生。”
问题在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选举并不是可行的变革途径。无论一个人投票给谁,最终的赢家只会是代表既得利益的游说者所资助和支持的政客。换句话说,选举不再是选“人”,而是选“钱”。
在金融服务部门遭遇衰退期间,华尔街没有闲余的资金恢复健康的状态。大部分金融机构得以触底反弹,投资公司和银行高管也因此大赚一笔。与此同时,数百万美国人仍在失业,疲于应对资不抵债的抵押贷款,没人替他们说话,普通工人和普通家庭显然也不会得到经济救助。
尽管不公平的现状是如此堂而皇之,但年轻人尚未完全放弃政治参与。社交媒体咨询公司SocialSphere联合创始人乔纳森·查维斯(Jonathan Chavez)称,3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年轻人虽然对当局政府不满,但他们尚未放弃信念,相信只要自己的声音被整个体制听到,情况就会有所改变。”62%的年轻人不同意“总统是谁与我无关”的说法,相比之下,只有13%的人这样认为。此外,42%的年轻人反对“政治与我目前的生活无关”这样的说法,只有24%的人赞同这种说法。查维斯说:“这些比例自2008年以来有所下降,但依然代表着一个普遍的观点:适当的政治参与是有意义的。”
但正如刚刚萌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所显示的,我们不该愚蠢到以为这样的状况会永远延续下去。历史上,年轻人的激进通常源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持续的差距。正如我们在其他国家看到的,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发现事实、通知他人、组织集体行动的前所未有的工具。年轻人需要工作,需要机会,需要参与到影响他们未来的重要机构中,我们不该等到大规模抗议游行爆发之时才意识到这一点。
了不起的机遇
2011年夏天的动荡过后,许多经济学家警示我们为长期的经济停滞做好准备,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日本的衰退和1992年瑞典的货币危机。放眼全世界—欧洲的债务危机、世界大部分地区长久的高失业率、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无能为力的政府、持续的社会不平等、气候变化危机、传统媒体的衰退、科学的停滞、教育的失败、全球经济的灾难性崩溃,我们很容易对未来失去信心。即便在亚洲和其他较少受到波及的地区,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应对整个世界的衰退。
我们认为未来不可预测,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其他的努力,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够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只有一个—工业时代濒临覆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基于合作、开放、共享知识产权、互赖和诚信的新文明已经开始显现。
我们感到十分骄傲,因为《维基法则》正是为此大声疾呼:这不仅仅是深层次的危机,更是重要的改革机遇,从“阿拉伯之春”,到把竞争前的研究开放给公众领域的医药行业的变革。新媒体企业正在改造新闻以及我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与此同时,许多企业正在思考记者的报酬机制。本书中提到的《赫芬顿邮报》已经开始向记者支付酬劳,约有2000名作者拿到薪水。
音乐行业无处不在的互联网音频模式随着Spotify一起打入美国市场。巨头企业正拼尽全力重塑能源网络,从工业时代的集中式向智能化分布式发展,在节约能源的同时拥抱新能源。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采取行动,在网络和社区中减少碳排放。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源课件计划已经拓展到世界各地,教育者正在尝试新的合作式教学模式。在欧洲,公民重新塑造政府的紧迫感越发强烈,确保政治领袖意识到工业时代的政府模式是过时的、高成本的、无效的。面对失业,年轻人开始创业,因为他们意识到,掌握未来的方式是把握自己的经济命运。参与经济与社会的必要性开始显现,而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可能。一项数据展示了这场运动的庞大规模:2亿人注册了Facebook,他们正在参与社会的变革。
我们在本书中所描绘的重塑文明的“闪耀计划”,正如星星之火般燃遍整个世界。我们希望本书成为所有人重塑世界的手册。请继续阅读,加入我们的行列!
唐·泰普斯科特
安东尼D.威廉姆斯
《维基法则》新版平装本终于问世。我们把副标题改成了“互联世界的新解决方案”,以强调我们正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围绕新的沟通媒介,以开放、互赖和合作等新的指导原则为基础,重新创造社会文明。
作为美国2007年最畅销的管理类书籍,《维基经济学》是难以超越的经典。《维基经济学》是关于企业的。我们认为网络正在改变企业的深层结构和框架,让管理者能够从企业外部获取能力,创新产品和服务。但是鉴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维基经济学》续篇的内容显然需要强调蔓延于社会各界的体制僵化,而不是仅仅关注商业界。实际上,危机的背后所显现的是整个工业经济及其诸多制度的局限—无能为力的政府,过时的教育体制,衰落的新闻业,陈旧的金融服务模式、能源网络、交通系统、全球协作方式及问题解决机制。
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全新的行业与机制的轮廓已经逐渐显现。我们列举了文明的变革,强调社会能够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大平台,将人、技术和知识聚集起来,共同保障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以及一个公正、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由于数字革命的出现,一切传统模式正在发生彻底的转变,新的机遇已经到来。
《维基法则》首次出版时,遭到广大媒体的质疑,它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大胆的空想。2010年秋,经济似乎开始复苏,衰退似乎已经过去,亚洲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的经济正在经历显著的增长。一些人认为尽管这是一场“无就业复苏”(jobless recovery),但它仍然是复苏。
我们认为,这场复苏只是一种幻觉,全球金融危机只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错位的一个节点。如果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在网络智能新时代重新构建社会文明,平静的繁荣将永远不会到来。当然,在大量不可持续的税收支持下,我们会看到暂时的进步,甚至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急速增长,但是,我们无法获得长久而持续的繁荣,除非我们突破惯性,让教育、卫生、科学、媒体、政府以及更多机构经历变革,充分利用数字变革所带来的创新机遇。
在本书精装版出版一年后,我们骄傲地宣布,本书准确预测了现有体制和行业所面临的多数挑战。实际上,随着全球危机的不断深化,许多媒体人士开始回顾本书。我们最为欣赏的出版物《经济学人》(Economist)称《维基法则》是“一个熊彼特式的创造性毁灭的故事”。《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称本书的内容“不亚于一个破损世界的修复计划”。对过去几年所发生的部分事件的快速回顾,提醒我们维基经济学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新的方式和一套全新的组织原则,以驱动21世纪社会文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对科学的重新思考
在阐述合作科学的一章中,我们呼吁科学研究拥抱合作与共享的新模式。医药企业开始放弃内部人士坚持的“专利壁垒”,从总体上来讲,我们对于医药研发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合作模式的预测似乎更有必要。在随后的两年中,随着诸多畅销药专利的过期,医药公司将损失25%~40%的利润。单个公司几乎难以逃避这场危机。相反,应对危机的解决方案在于整个行业更大程度的合作研究、共享数据,总体上减少专利性的研发模式。
目前,全球生物医学社区每年研发的新药约有25种,但只有一小部分药物是“开创性药物”,其余都是“仿制药物”,即现有药物的变体或组合。尽管研发费用在增加,但对新药数量的影响微乎其微。开创性药物解决社会需求,推动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因为消费者愿意为创新买单。
如今,每个人都在关注研发创新药物的机构能否分享而不是掩盖信息。不幸的是,现行的药物研发框架鼓励行业利用知识产权或约束性合作协议保护自己的创意和资料。大学科研人员同样被鼓励保护早期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即便是临床试验过程也未能展现其应有的开放性。这些试验的结果,尤其是那些失败的案例,在项目结束多年以后才得到公开。一个必然的结果是,医药行业会大规模削减研发成本,专注于风险更小的活动。
取而代之,医药行业应当共享一部分临床试验数据,如失败的案例或控制组的实验结果。默克(Merck)高管斯蒂芬·弗兰德(Stephen Friend)目前是开源生物学运动的一名先驱者,他说:“这样的做法不会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相反这种优势会得到强化,它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设定一个平台。”癌症、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等治疗费用高昂且令人绝望的灾难性病症急需医药行业更多的合作。例如,攻克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的开放合作研发过程将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开放研究阶段,通过共享拓展人才池,最大化生产率;二是发展阶段,获利动机产生,加速新药物研制的速度和驱动竞争。
在第一个阶段,竞争前联盟,包括大型药企、生物科技公司及大学科研人员,共同努力,证实阿尔茨海默综合征造成大脑损伤的潜在标靶。在第二个阶段,竞争的动力开始显现,医药企业竞相研究对抗潜在标靶的分子选择。可以预测,有6~10家企业继续研究潜在标靶,而有3~4家企业开始研制药物。最后,社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整个行业得到相应的产品,比传统的各自为政的模式市场化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社会变革正在网络化
在本书中我们强调,人们开始利用新时代的工具挑战专制政府,以构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我们认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正在帮助活动家完成社会变革的目标—我们称为“用户产生自由”,然而有许多人质疑我们的观点。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曾在《纽约客》(New Yorker)上发表一篇著名文章—《微小的变化:为什么社会改革不会网络化》(Small Change: Why the Revolution Won抰 Be Tweeted)。他认为社交网络在人与人之间构建的连接是十分微弱的,而真正的社会变革需要紧密的联系和关系。
该话题引起广泛争议,并最终印证了现实中的冲突:先是突尼斯,随后是埃及、也门、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事实证明,如果没有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本·阿里(Ben Ali)或许依旧是突尼斯的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可能仍然是埃及的总统。社交媒体为本·阿里和穆巴拉克的反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享信息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包括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引发社会变革的并非社交媒体本身,而是不公和压迫。社交媒体不会创造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由新一代年轻人引领的,他们需要工作和机会,他们不想被人当作物品一样对待。
维基经济学和革命后政府的建立
不幸的是,在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革命仍在继续。直到2011年,人类历史上大部分的革命都具有清晰的领导权。阿拉伯世界的维基式革命发生得非常迅速,革命的正面力量缺少明确的机构或组织赋予的权力。正因为互联网极大地削减了合作的成本,受压迫的人们才得以推翻政府。然而,维基式革命留下了一段空白,而政治天然就排斥空白。因此,非民主力量,尤其是传统体制和它们的军事机器,时刻在寻找着机会填补空白,重掌控制权。
向着民主的变迁绝非易事。推翻一个政府是一回事,就新政府的形式达成积极的共识则是更为艰巨的挑战。它需要积极的公众、集体的意愿,以及包容和妥协的能力;同时也需要长期的民主领导权,以及勇于推翻旧体制的年轻人和女性群体。
社交媒体不太像是革命的起点。Facebook的更新、Twitter的推文和短信似乎太过流于表面,无法支撑关于新社会的价值与治理的大量讨论。不仅如此,阿拉伯国家的诸多公民尚未连接到网络,但这些社交媒体的价值或许远超人们所意识到的。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合作与严肃思考我们需要哪种政府的平台,让人们得以开放地讨论政治话题,不惧怕上层统治的压迫,促进积极的政治环境的构建,对民主的发展意义重大,这是通向民主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它让过去没有机会参与的人加入讨论。
但是该如何进行呢?让我们考虑一下网络头脑风暴,组织一场涉及全国的线上讨论。网络头脑风暴被私有部门广泛应用,例如,IBM曾举行过一场这样的活动,涉及40万员工、合作伙伴和广告商。我们何不考虑组织一场讨论阿拉伯国家政府新形式的网络头脑风暴?
下面我们来构想一下。在埃及,一场头脑风暴可能由5名讲阿拉伯语的政治学者发起。其中一名学者推荐土耳其式的民主,另一名学者支持法国式的宪法结构,有人提出美国方式,有人赞同英国议会制民主,还有人提倡严格的伊斯兰框架。
数周后,他们会通过广播、电视或网络视频等渠道公开阐述不同体制的优势和劣势,并争论应该做出何种选择,邀请公众评论和提问。其目标是充分考虑埃及社会的特殊性,寻找其他民主体制中值得借鉴的方面,并提炼出一致意见。或许他们不会得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但至少感兴趣的公众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为自己的选择辩护,并尝试达成一致结论。
民主社会的政府已经开始有效地利用挑战。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开放数百个顶尖的气候数据集,资助网络和移动App创新竞赛,鼓励加拿大的软件开发者关注气候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政府投入4万美元作为竞赛奖励。其中一款获奖App帮助学生管理他们的碳足迹。波士顿创办了一场吸引创业公司到码头区发展的竞赛。这场竞赛邀请企业上传它们的商业计划书到一个网络论坛,竞争2.5万美元奖金,并鼓励企业家、创新者、利益相关者和广大公众为它们的商业计划投票。
竞赛和网络头脑风暴在其他方面也发挥着作用,阿拉伯国家或许可以利用它们激励公众思考他们想要怎样的社会。人们可能被邀请上传一篇简短的文章,也或许是一个2分钟的小视频,由公众评选出获胜者。
其他方面情况又将如何?例如,自作主张的利益群体关起门来开始无穷无尽地争论,宪法起草过程因此被耽搁。我们已经见证了伊拉克政府历经多年才得以成立,即便其宪法框架已经成形。聚集在开罗解放广场数以万计的群众是否有机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即便不能,他们是否认同其结果的合法性和可信度?小团体是否也在尝试提供解决方案?蛊惑民心的政客是否会乘虚而入煽动分裂的情绪?
历史中不乏类似的案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应该鼓励群众参与讨论他们共同的未来,利用社交媒体改变故事的结局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无就业复苏
突尼斯和埃及的革命,以及中东和南非一些地区的抗议游行,其共同的导火索是青年群体令人绝望的高失业率。在这些地区,有24%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实际上,抗议者也在为民主呐喊,他们渴望享受完整的公民权利,而不是被当作物品一样对待。然而,就业机会的缺乏给他们带来沉重的打击。
年轻人的失业问题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同样严峻。在西班牙,超过40%的年轻人处于失业状态;在法国,年轻人的失业率超过20%;在美国,这一比例为21%。在许许多多的国家中,大量年轻人已经放弃寻找工作。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年龄在18~25岁的青年群体中,超过半数的人表示由于工作前景堪忧,他们正在考虑移居国外。
如此高的失业率违背了社会与年轻人之间的默契—只要他们能够成为勤奋好学、奉公守法的学生,他们就会前途无量。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的失业青年会成为越来越多的抗议游行运动的助推者。更为严重的是,大范围的年轻人失业问题仅仅是更深层次社会问题的一个表象。我们留给年轻人的社会已经破败不堪。正如我们在本书中解释的,许多机构为我们提供了数十年甚至数个世纪的良好服务,而如今它们似乎开始逐渐僵化,难以进步。全球经济、金融服务业、政府、媒体,以及联合国等全球问题解决机构全部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年轻人正在承受我们这一代人的失败所带来的冲击。从传统上来讲,年轻人充满热情,担负更少的责任,他们是最有可能提出质疑、挑战权威的一代人。50年前,“婴儿潮”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通过电视获取信息,随着他们步入大学,推迟组建家庭,许多人有机会挑战政府政策和社会规范。年轻人的激进影响着整个世界,发生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抗议游行、暴力与政府瓦解,将这种激进推向高潮。
1968年的巴黎,抗议的开端是学生为反对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而组织的静坐运动,随后超过1100万工人组织了一场为期两周的反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大罢工。同一年,年轻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学生运动取得了重大发展。在美国,年轻人的激进开始于公民权利运动,最后扩张到女性权利运动以及其他议题,在对越南战争的抗议活动中达到顶峰。
如今的年轻人拥有与父母一辈人同样的影响力。在北美,“婴儿潮”的后代比“婴儿潮”本身更为庞大。在南美,人口膨胀甚至比非洲、中东和亚洲还要严重。全世界约有52%的人口年龄在30岁以下,27%的人不到15岁。
20世纪60年代的“婴儿潮”的激进是基于年轻人的希望和理想主义。抗议者反对战争,崇尚青年文化,渴望新的社会秩序。如今,年轻人的激进今非昔比,它不仅根植于失业人群,还包括所有失去希望、遭受迫害和不公正的人们。年轻人被社会边缘化,民选运动中年轻人投票率的下降就是证明,他们正在脱离这个体系。我们不该忘记,如今的年轻人掌握着最强大的工具,他们能够知道世界正在发生哪些事情,并通知他人、组织集体的力量去应对问题。
我们需要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首要任务。我们需要重新创造我们的体系—从金融到教育再到科学,开启全新的全球经济。我们需要让如今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而不是提高学费或削减培训成本,我们需要培养他们的动力、激情和专业性。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利用网络工具参与到让世界更繁荣、更公正、更可持续的进程中来。如果不采取这些措施,我们将会面临代际间的冲突,引发远超20世纪发生在欧洲和北美的青年激进运动。
占领一切
如果说全球危机的乌云遇见了一丝曙光,那便是:数不胜数的例子表明,变革的新力量正在崛起。人们很容易将2011年9月的“占领华尔街运动”(Occupy Wall Street,全世界数百个地区发生了类似的活动)的参与者定义成一群嬉皮士、没有明确组织的无政府激进分子,然而这场运动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情感的表征,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实际上已经破败不堪,充满着不公平,政客和企业关系密切,阻碍着变革的发生。
许多人反对将“阿拉伯之春”和“占领华尔街运动”做对比,他们认为:“南非的年轻人被当作物品一样对待,而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使人们能够参与到政治进程中,推动改变的发生。”
问题在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选举并不是可行的变革途径。无论一个人投票给谁,最终的赢家只会是代表既得利益的游说者所资助和支持的政客。换句话说,选举不再是选“人”,而是选“钱”。
在金融服务部门遭遇衰退期间,华尔街没有闲余的资金恢复健康的状态。大部分金融机构得以触底反弹,投资公司和银行高管也因此大赚一笔。与此同时,数百万美国人仍在失业,疲于应对资不抵债的抵押贷款,没人替他们说话,普通工人和普通家庭显然也不会得到经济救助。
尽管不公平的现状是如此堂而皇之,但年轻人尚未完全放弃政治参与。社交媒体咨询公司SocialSphere联合创始人乔纳森·查维斯(Jonathan Chavez)称,3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年轻人虽然对当局政府不满,但他们尚未放弃信念,相信只要自己的声音被整个体制听到,情况就会有所改变。”62%的年轻人不同意“总统是谁与我无关”的说法,相比之下,只有13%的人这样认为。此外,42%的年轻人反对“政治与我目前的生活无关”这样的说法,只有24%的人赞同这种说法。查维斯说:“这些比例自2008年以来有所下降,但依然代表着一个普遍的观点:适当的政治参与是有意义的。”
但正如刚刚萌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所显示的,我们不该愚蠢到以为这样的状况会永远延续下去。历史上,年轻人的激进通常源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持续的差距。正如我们在其他国家看到的,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发现事实、通知他人、组织集体行动的前所未有的工具。年轻人需要工作,需要机会,需要参与到影响他们未来的重要机构中,我们不该等到大规模抗议游行爆发之时才意识到这一点。
了不起的机遇
2011年夏天的动荡过后,许多经济学家警示我们为长期的经济停滞做好准备,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日本的衰退和1992年瑞典的货币危机。放眼全世界—欧洲的债务危机、世界大部分地区长久的高失业率、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无能为力的政府、持续的社会不平等、气候变化危机、传统媒体的衰退、科学的停滞、教育的失败、全球经济的灾难性崩溃,我们很容易对未来失去信心。即便在亚洲和其他较少受到波及的地区,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应对整个世界的衰退。
我们认为未来不可预测,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其他的努力,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够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只有一个—工业时代濒临覆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基于合作、开放、共享知识产权、互赖和诚信的新文明已经开始显现。
我们感到十分骄傲,因为《维基法则》正是为此大声疾呼:这不仅仅是深层次的危机,更是重要的改革机遇,从“阿拉伯之春”,到把竞争前的研究开放给公众领域的医药行业的变革。新媒体企业正在改造新闻以及我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与此同时,许多企业正在思考记者的报酬机制。本书中提到的《赫芬顿邮报》已经开始向记者支付酬劳,约有2000名作者拿到薪水。
音乐行业无处不在的互联网音频模式随着Spotify一起打入美国市场。巨头企业正拼尽全力重塑能源网络,从工业时代的集中式向智能化分布式发展,在节约能源的同时拥抱新能源。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采取行动,在网络和社区中减少碳排放。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源课件计划已经拓展到世界各地,教育者正在尝试新的合作式教学模式。在欧洲,公民重新塑造政府的紧迫感越发强烈,确保政治领袖意识到工业时代的政府模式是过时的、高成本的、无效的。面对失业,年轻人开始创业,因为他们意识到,掌握未来的方式是把握自己的经济命运。参与经济与社会的必要性开始显现,而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可能。一项数据展示了这场运动的庞大规模:2亿人注册了Facebook,他们正在参与社会的变革。
我们在本书中所描绘的重塑文明的“闪耀计划”,正如星星之火般燃遍整个世界。我们希望本书成为所有人重塑世界的手册。请继续阅读,加入我们的行列!
唐·泰普斯科特
安东尼D.威廉姆斯
媒体评论
本书将大众合作的艺术转变成一种科学,并提供了于变革时代中重新构
建体制的工具和策略。
——拉扎罗·坎波斯(Lazaro Campos)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首席执行官
本书所阐述的“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论断非常准确。合作、
开放和监管成为创新的引擎,社交网络的力量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了一个
机遇,推动全球体制更快更好地发展。
——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
戴尔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正如刘易斯和卡拉克之于数字时代,泰普斯科特和威廉姆斯正在探索
新的互赖世界的边缘、界限和蓝图。这本书是变革之旅的必备地图。
——凯文·凯利(Kevin Kelly)
建体制的工具和策略。
——拉扎罗·坎波斯(Lazaro Campos)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首席执行官
本书所阐述的“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论断非常准确。合作、
开放和监管成为创新的引擎,社交网络的力量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了一个
机遇,推动全球体制更快更好地发展。
——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
戴尔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正如刘易斯和卡拉克之于数字时代,泰普斯科特和威廉姆斯正在探索
新的互赖世界的边缘、界限和蓝图。这本书是变革之旅的必备地图。
——凯文·凯利(Kevin Kelly)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