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37696
你是否正在经历初入职场的困惑,人生路口的迷茫?
本书与你共同面对20至30岁,谁也躲不过的七个职场难题。
如何靠近你的理想?如何对待你的迷茫?
如何安放你的个性?如果面对现实残酷?
如何应对人生突变?如何开始你的三十岁?
如何与你的短板相处?
百万级畅销书作家林特特职场励志新作,在规划之中帮你看清自己。
特邀心理咨询师宫学萍点评分析,从心理学角度助你拨开迷雾。
书中记录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初入社会,愿望美好,经验单薄,在各自选择的工作和生活中磕磕碰碰,虽一直被生活怠慢,却始终都不肯放弃梦想。
本书的故事,并没有教你去实现多么伟大的理想,有的只是普通年轻人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作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呈现了他们步入社会之后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把他们的恐惧、委屈、拧巴、困惑、坚持和顿悟,都逐个融化在能促人反思和激发勇气的笔尖。
请相信你经历的是同龄人都正经历的;你经历的,过来人也都经历过。你不是一个人。慢慢来,你会知道人生的答案。
第一章 如何靠近你的理想
1. 二十年后,这不过是人生的小浪花 002
2. 你手中的西窗 006
心理师点评:低谷时的心理游戏 011
3. 给我一块面包,还你一棵面包树 014
4. 何处是归程 018
心理师点评:志向远大的啃老族 022
5. 人生无从安排 025
6.“决定”决定了生活 028
7. 我始终在起点 031
心理师点评:生活中哪有那么多重大的转折 034
特特说:那些怀揣理想的年轻人 036
第二章 如何对待你的迷茫
8. 频繁跳槽今后怎么办 040
9. 梦寐以求找到更好的平台 043
心理师点评:去哪里找完美的工作 046
10. 在被遗忘的角落努力开花 049
11. 被开拓的人生 052
心理师点评:弱势平台的强势人才 057
12. 当心戏过了 060
13. 做戏有做戏的规矩 064
心理师点评:办公室里的逢场作戏 068
14. 对不起,我帮了倒忙 071
15. 有什么能帮忙的吗 075
心理师点评:职场上的帮倒忙 078
特特说:你的迷茫是雾还是霾 081
特特说:到哪里都要做靠谱的人 083
第三章 如何安放你的个性
16. 坏情绪的好姐妹 086
17. 暴躁和勇敢是一对很像的姐妹 089
心理师点评:朋友和假想敌同样重要 093
18. 没脾气不是没主见 096
19. 有个性不等于坏脾气 099
心理师点评:如何与自己的坏脾气相处 103
第四章 如何面对现实残酷
20. 她为什么哪壶不开提哪壶 108
21. 她把同事塑造成儿子的反面典型 111
心理师点评:如果有人故意拆你的台 114
22. 我想当主角 117
23. 二茬新人的龙套戏 121
心理师点评:不一定都要跑龙套 124
特特说:生活需要“混不吝” 126
第五章 如何应对人生突变
24. 宅女小D的烦恼 130
25. 全职太太的新航线 133
26. 当永动机遇见佛系生活 136
心理师点评:突然改变的宅生活 139
第六章 如何开始你的三十岁
27. 三十岁,人生才刚刚开始 144
28. 三十岁,我该往哪儿走 147
29. 临近三十岁,我依然单身 150
30. 三十岁,我是一条首尾分离的鱼 152
心理师点评:三十岁边上的恐慌 155
第七章 如何与你的短板相处
31. 给“热心”定个限度 160
32. 好大厨的烦恼 164
心理师点评:当助人为乐成为一种惯性 168
33. 微信群:幸福变了味 170
34. 好心募捐却被视为骗局 174
心理师点评:幸福变了味 178
35. 想说再见不容易 180
36. 就像结束一场家暴婚姻 185
心理师点评:辞职和分离 188
特特说:像节约成本一样节约感情 190
第八章 番外篇
37. 谁在安排你的生活 194
38. 远离让你感到自卑的人 199
39. 别和没有欲望的人合作 203
40. 别把时间浪费在情绪上 208
41. 给我一罐巧克力糖 212
42. 遇到一双不怀好意的眼睛 218
43. 职场人:你为什么借口这么多 223
这本书的大部分,写于几年前。
毫不夸张地说,那是我人生的幽暗期——
刚毕业,梦想很大,但现实束缚,总觉得没有出头之日。于是,我写自己的故事、朋友的故事、朋友的朋友的故事,及各式道听途说的故事。
一段时间内,只有写出来,得到读者回馈,看到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点评,现实中的迷茫、困惑才能得到安慰和治愈。它们让我熬过对自己的各种不确定和刚出校门徘徊在社会边上时必经的不适应。
整理本书书稿,我如回顾那些年。我身边最亲密的人几乎都做过我故事的原型。当时当地,他们倾诉,我记录。不知道为什么,总相信我们的心声、经历很有代表性,一定会赢得共鸣。如,写《临近三十岁,我依然单身》时,我即将三十岁。青春的尾巴即将到来,而我一事无成,除了怨念,我还悲愤:上完学毕业都二十五岁了,再在这个城市安顿下来又是好几年,还没开始享受生活、规划人生呢,竟然已经三十岁了!怎么办?我发现恐慌的不止我,我周遭的同龄人均如无头苍蝇,又忙又迷茫。我至今记得,这篇文章发表后,收到样报,在办公桌上摊开,我读到自己的文章时心里的震动:原来根本不用怕,原来危机感未尝不是件好事,原来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恰恰可以提醒你盘点人生的库存,想清楚了,再起航。
是啊,根本不用怕。
本书几经删改,将年轻人最常遇到、最具共鸣的事儿,呈现在你面前,除了说故事,还有分析及解决方案。
虽说,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烦恼,但在同一个人生阶段,在相似的大时代背景下,烦恼的核心基本相同。当初,我们背起行囊从大学宿舍迁出,或扎根、或漂泊、或留守,在谋生、谋梦、谋各种爱的路上跌跌撞撞。但,请相信你经历的是同龄人都正经历的;你经历的,过来人也都经历过。你不是一个人。
希望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在相似的成长轨迹中,你能得到借鉴,继而规划好人生,稳打稳扎,成为理想的自己。
多年后,提起那一刻看来无法迈过的坎儿,云淡风轻,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感谢心理咨询师宫学萍的点评,自中国青年报写专栏时,我们就是最好的搭档。
频繁跳槽今后怎么办
周末,罗勤勤在家整理书柜。她翻出了自己所有的劳动合同,摆在一起,发现每一份工作的离职时间都早于合同到期的日子。
想当年,罗勤勤刚毕业,顺利入职一家拍卖公司。散伙饭上,老师、系领导举杯祝她将来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拍卖师,辅导员边和她碰杯,边握拳作敲拍卖槌状。日后聚会,辅导员仍敲桌子:“我原以为你会一直……”罗勤勤只能笑着打哈哈。
为什么从拍卖公司离职?罗勤勤这样解释:“没想到这么时髦的行业,竟是旧时学徒制的操作方式。”
那家以经营古书画为主的拍卖公司,拍卖师就是经理本人。怕被夺权,他不让员工报考拍卖师,罗勤勤敲拍卖槌的梦在上班第一天就碎了。那就学古书画鉴定吧,她及时改变方向。然而,在拍卖公司上班的这一年,罗勤勤做得最熟练、学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将卷轴卷得又快又好。
在这里,她的每一天都是一样的:跟着师傅接待送货上门的各路文物贩子、收藏者,以及自以为发现传家宝的老百姓。他们十之八九不着调,剩下的,罗勤勤想跟着师傅学鉴定,但师傅总对关键问题回避再三。
一日,罗勤勤豁出去请师傅吃了顿烤鸭,真诚地探讨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谁知,师傅咂巴咂巴嘴说:“咱古玩行,可不就是偷着学?”他回忆自己当年在文物商店做学徒时的情景,又追忆他的师傅如何给更老一辈的师傅端洗脚水、捶背、泡茶,“三年后,才教你一两招,十年后才出徒,三十年后才能独当一面。”
想到三十年后终于成才的自己,罗勤勤决定放弃。
她很快找到第二份工作,在一家游戏设计公司做考古游戏的文案。
罗勤勤学的是考古专业,这工作还算对口。但很快,她又发现这家单位的弊病。“企业文化不好,领导鼓励员工互相打小报告,有谁离职,大家就在会上集体说他的坏话,这样,领导才会相信你。”
某次开会,领导批评一位已离职的同事:“也不想想自己多大了,三十多岁的人,还以为自己是小姑娘,离开我这儿,还能找到更好的地方吗?”在场的人被要求发表意见,罗勤勤违心说了句“应该珍惜工作机会,应该有长远的职业规划”,领导满意地点了点头,而她恨自己,离开校园,心境一下子就变得不一样了。
会后正是午餐时间,罗勤勤和在饭馆拼桌的几位同事提到刚才发生的这些,她们都只是笑而不语。而罗勤勤则毫不避讳地指出:“这样的企业文化,说明领导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缺乏安全感。”这话很快便传到领导耳朵里,没多久,他把罗勤勤叫进办公室,问她什么意思。罗勤勤说:“没别的意思,我就是想辞职。”
在这之后的工作,有的因为压力大——在网站时,每晚十点能进家门已是幸事;有的因为流程有问题——罗勤勤建议总监改变不合理的流程,被冷待之后愤然离开;有的则因为发展问题,“我看不到整个行业的未来”。
“是不景气,但这个行当会一直存在,你看我不就坚持了十一年吗?”朋友说。
罗勤勤不知该如何回应。这段时间,她待业在家,一直在想今后怎么办。她想起自己曾经的职业经历,有些茫然:每一次,她都是最先发现单位致命问题的人,发现问题就不能容忍问题继续存在。她频繁跳槽,却找不到一份完美的工作。
心理师点评
去哪里找完美的工作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动物们一旦处于某种“未被满足”的状态,体内就会积聚一定的动力,继而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以便让自己尽快恢复到下一个“满足”的状态之中。于是,饿了的去找食物,思春的去献殷勤,这几乎是每一只老鼠、大象、骆驼、狗熊都会去做的事情。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正是这种“努力寻找满足”的行为惯性(弗洛伊德管它叫“生本能”),几近完美地保证了这世界芸芸众生的种群存续和子嗣繁衍——只是这种动物界的普遍惯性,到了我们人类这里,就变得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复杂。
因为人类会思考。
除了身体上会感受到各式各样的“不满足”之外,我们在心理上,也常常会体验到各种个性化的、独特的、哪怕仅仅对于自身才有意义的“不满足”。而这种不满足,又常常和个体所在的现实环境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如果不是当事人,其他人也很难评判这种不满足的参照基准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我们今天单独拿出来讨论的有关“完美的工作”的话题。
有一些对工作的不满足感,可以促进我们鼓起勇气去市场上寻找更好的“下一个”。毕竟找工作这种事,就和这世间的任何一件事情一样,都有运气好坏的可能。不同的工作单位之间,并不一定存在高下之分,很多时候仅仅是和员工存在着匹配不当的问题(比如企业文化和个人性格等)。所以,我们不能简单批评那些多次更换工作的人就是不好的、不踏实的。现实中也的确有不少年轻人在自己的第二、第三甚至第四份工作上“找到感觉”,之后与工作单位十分愉快地长期合作下去。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另外有一些对工作的不满足感,最主要的原因恰恰是我们自己太过年轻,以至于内心对一份工作的设想,美好到完全脱离现实的地步。于是,一次一次地对现实无法忍受,一次一次地换工作,却又一次一次地更加失望。西方有句名言说“更好是好的敌人”,用到这里就十分合适。
那么,又是什么样的人,更容易陷入这种寻找“更好的下一个”的循环之中呢?一般而言,他们的思维模式更加“年轻化”,也就是更加有热情、有冲劲、有勇气,愿意去努力改变外在环境;但另一方面,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也更加简单对立、黑白分明,分析问题常常简单归因,相信自己面临的困境,是仅仅由某一个原因造成的。
相反,在一个心智较为成熟的成年人眼中,这个世界(包括职场)的很多事情,都很难说究竟是好还是坏。比如说一个通人情、好说话的老板,带领团队常常就赏罚不那么分明、不够公平;而一个制度明晰的单位,很多事情又会让人感到教条、刻板,缺乏灵活性。当我们接受了这世界上很多事物必然存在的复杂的两面性时,也就会很自然地接受“哦,我只能选择一个自己相对喜欢的工作岗位,而没必要期待一个完美的工作”。
那些心智较为成熟的成年人还知道:每个人的工作(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都不可避免地会偶然(甚至很多时候)出现各种各样的无趣、无聊、无意义,这不代表我们或者我们所在的环境有问题,这仅仅就是工作(当然还有生活)本身的一部分。所以,他们更加能够忍耐工作之中的种种不如意,不会遇到事情就急匆匆地去“发现”工作环境的问题,以逃避“难道是我自己有问题”的焦虑。
当然,没有谁会在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对绝大部分年轻人来说,我们都是在各种“不满足”的启发之下,在不断地“怀疑外界——怀疑自我——怀疑外界——怀疑自我”的反复过后,一点一点调整内心中“自己”和“世界”的样子,使其一步一步接近现实。
年轻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要求”自己特别成熟。只不过在心情低落的时候,不妨鼓励自己去勇敢地看一看:今天的不如意,真的完全是环境的问题吗?
有个性不等于坏脾气
森森脾气不好,这是遗传。
森森妈的脾气就不好,她还总回忆小时候,森森姥爷常说的关于森森妈的话:“这几个囡,老大最有脾气,我最喜欢。”
森森后来总说:“我妈和我姥爷一定是误会了,以为‘脾气’和‘个性’是一回事,但误会太深,她又润物无声,导致我从不觉得坏脾气是个事儿,于是,到我青春期时,我们母女间的相处方式就是对抗。”
那时,森森身上常一块青一块紫。
一日,邻居阿姨来串门,疑惑为什么已是盛夏,森森却用长裤长衫将胳膊腿捂得严严实实,而不穿裙子。森森妈斜她一眼:“你问她!”
阿姨以为森森考砸了,森森气呼呼回:“没有。”森森妈妈也气呼呼地说:“我从不为学习揍她,都为顶嘴。”
是啊,顶嘴。
一言不合,森森就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浊气上涌,喉头腥甜,不自觉提高声线。盛怒时,她的每一根头发都似刺猬的刺,立着,用只有她能听到的声音喊:戳出去,戳出去。
等森森谈恋爱了,历任男友都看过她决绝的背影,“一扭头就走”是标配姿态。
“扭头”的理由不一,什么忘记某个纪念日啦,什么多看了别的女生一眼啊,有一回是因为点的菜不对,“明知道我不吃什么,偏点什么,可见心里没有我!”森森拎起包就走了。
历任男友都哄过森森,但结局不同:有人后来任她决绝;有人也被开发出坏脾气,每次发现不对,就先发火,先走。
森森最终和总点不对菜、还学会以暴制暴的男朋友结婚,一开始,大吵三六九。
最激烈的一次,他们把能摔的都摔了,老公指着新买的手机:“有种,你摔它?”森森毫不留情,抓起手机从19楼掷出窗外,他又指着电脑:“有种,你摔……”话没说完,森森就奔向电脑,他不敢再战,冲刺般抱起电脑夺门而去。
森森也夺门而去,路上,碰到一只土狗,森森没好气踢它一脚,谁知,那狗一跃而起,咧着白牙追着森森。森森从没跑过那么快,穿过菜市场,还翻过一个栅栏,腰跑得近乎断——她的坏脾气被脾气更坏的教训了。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一次教训。
大学同学聚会,有人回忆,森森和一个男生口角,把人家灌满水的热水瓶扔了,回忆者半开玩笑半认真:“他就是让你,你啊,当年真是攻击性性格。”
“攻击性……”森森讪讪地说。
时隔多年,口角原因已经全忘了,可发火的泼辣样留给当时在场的人永不磨灭的印象——忒不值了。
还有,许多不得不开口的道歉。
盛怒时那些立着的刺,终究会软下来,它们常佐以盛怒时流下的汗一缕缕贴在头顶,提醒森森收拾残局。
有些人决绝就决绝了,有些人还得继续往下过。
比如,森森扔了又被迫赔人家的新手机;比如,无数次在微信厚脸皮发出的求验证私信:“你好,我是你夫人。”
以及,能力之外造成的不信任。
比如,升职时,领导对森森不断重复“要磨磨性子”,他说了好几遍,森森都想顶撞他了,但她忍住了。
最近一次想发火,是森森好不容易作为新任领导召开团队会议。
一个人提出异议,森森解释。
那人继续异议,森森脸色有些严肃。
那人重复异议,森森开始掰手指,关节嘎巴嘎巴作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唯恐她发作。
谁知,森森扑哧一下笑了:“没什么,没什么,你说。”她挥挥手。
“森姐,过去可是那种吵架了敢在野生动物园下车的女人啊!你敢惹她?”散会后,有人拧拧顶撞者的胳膊,为他后怕。
“呵呵。”谁知,森森就站在他们背后,低声道,“我只是有个性,不是你们说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坏脾气。”
她绝尘而去,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
心理师点评
如何与自己的坏脾气相处
1.团队合作中,不要误把坏脾气当成个性来纵容
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对人对事的原则就是,一件事情,只要它的初衷和结果都是好的,过程如何不重要。
那我抱歉地通知你,除了过程,我看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团队合作中,需要每个成员相互配合来完成既定目标,需要成员分工明确,彼此衔接到位,并且对各项工作看法一致。
每个成员的想法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需要有的成员能积极动脑,有的成员要妥协让步,才能达成一致意见。只要团队中有不好相处的或一意孤行的人,情况就会变得很糟糕。如果这个一意孤行的人能力极强,能说服其他成员配合他;如果这个人不能说服其他成员,就有可能被团队排斥在外。
一个人在生活中要学会做人做事,就是说眼睛里不仅要有“事”,还要有“人”,这个“人”就是别人。你在与人沟通交流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因为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情感,这其中就包括自尊,以及对各种人和事的好恶感。每个人的情感和看法都是不同的,你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自然也无法与别人达成一致,也就无法进行团队合作。
处理不好团队合作,你的情绪自然也好不了,就会像森森一样经常跟别人吵闹,误把自己的坏脾气当成是自己的个性,毫不认为这是个性中的缺点。结果你与别人的人际关系会变得更糟,陷入坏情绪的恶性循环当中。
2.看清自己的坏脾气,提升“共情”能力
故事中的森森显然没有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也就是说,她的情感体验能力比较弱。
缺乏共情能力的人,他们对事情的看法或者做事方式方面就会非常片面,比较简单粗暴。就说这个森森,她的个人能力很强,也很有脾气,有个性,自己的工作可以完成得很好。可当她做领导、带领团队的时候,没法体会其他人在做事时候所遇到的一些可能的困扰和问题。因为在她看来那些都不是问题,所以她认为对于其他成员来说,这也应该不是问题。这种傲慢的姿态,无形中会拉开别人与她之间的距离。
我们在学生时代,环境单调,人和事也简单,所以我们只要做好卷子,学好功课,写好论文,就能万事大吉,赢得别人的赞赏。但是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比较多元化,所面临的就不单单是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了,我们与人和事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单线关系。
成年人的社会,需要每个人都有共情能力,我们与其他人和事的关系是多线的,需要我们经常换个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有了共情能力,你就会了解每个人说话做事背后的出发点,你也会意识到自己武断的评价、粗暴的吵闹是你自身的缺点,你需要改掉自己的坏脾气,控制自己的坏情绪。
这样一来,你的心胸自然也会开阔很多,你就能冷静地处理摩擦与冲突,才能与人顺利交往,将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处理好。这样一来,你的暴脾气自然就缓和了许多,你也不会再陷入坏情绪的无限循环中。
3.温柔对待自己,慢慢理解他人,自然甩掉坏脾气
我们周围,有许多小伙伴做事的能力极强,但为人处事方面却很弱,共情能力很差。这样的人工作效率会比较高,但又非常孤独。因为他们本身就缺乏理解别人的能力,所以也没有办法让别人来理解自己,无法与人顺利地沟通交流,在工作中只能自己亲自动手,无法带领好团队。比如说,如果你是个工作能力极强的IT人士,可以依靠高智商轻松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但由于缺乏共情能力,在与人合作时就会磕磕碰碰,反而影响做事的效率。
而故事中的刘松,看起来慢吞吞、没脾气,但是坚持的事一定要做,他周围的人对他也报以敬意和理解,这就是他的个性造就了他的魅力,并营造出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世上确实有一些天才处在“高处不胜寒”的状态,但大多数人会因为自己情绪体验能力的欠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很多挑战和困难。这些人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才开始反思:“好像是因为我自己有点儿什么问题,才会导致现在的处境。有些事,我从小到大都没有注意过,我以前并不觉得这是个事儿啊,但是现在我可能需要重视与人沟通的问题,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乱发脾气。”
慢慢地,你会开始自觉地去提升共情能力,学习体悟他人的感受。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要先从体会自己的情绪、温柔地对待自己开始。不对自己发脾气,然后慢慢地学会去理解他人,去考虑别人的处境,就会慢慢理解他人的所作所为,也不会再对他人发脾气。慢慢地,你的坏脾气就会一点一点地改变,你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会越来越顺畅,生活和工作也会更加顺遂。
谁在安排你的生活
星期天,你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打算看会儿书,听听音乐。
你正准备找音乐,手机铃响了,你看着屏幕上跳跃的名字,根本不想接,可铃声不依不饶,你叹口气,接了。
明明厌烦,接通的一刹那,你却解释:“对不起,我刚才在洗手间。”
电话那头,哭声频传,你头皮发麻,朋友梁需要安慰——她经常需要,这一次不知是工作还是感情出现问题,你做好耳朵发烫的准备。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
直到你听到手机里的嘟嘟声,还有别的电话,才终于摆脱喋喋不休的梁。
新电话是领导打来的,他给你布置新任务,但与工作无关:“我晚上出席一场婚礼,帮我起草一份证婚人致辞。”
你完全可以说你不在家,但想想,觉得不好意思,你点头称是,“没问题”,转身打开电脑。
等你终于拼凑完致辞,你的一个师弟上线。你躲他不及,他已开始发笑脸问候,他说:“师姐,帮我看看稿子吧。”
他几乎一看到你,就要给你发新作,然后提要求:“帮我改改。”“帮我推荐个地方发表。”
你曾试图封掉他,又唯恐被共同认识的人揭穿,于是你留着他在各种网络聊天工具上,如同留着一个时间恶瘤——这样的恶瘤,他不是唯一一个。
天快黑了,你还没听成音乐。
因为告别师弟,你突然想起,昨天答应一个同事代买某个品牌的化妆品,你家门口就有家打折店。你冲出门,同事眼里你只要来回花半小时的时间,但你在店里挑选、磨赠品,你买的时候有,现在没了,同事会怎么想?你和营业员说来说去,磨来磨去,你抱着一纸袋化妆品出门时,松了一口气,但你的一天已快过去。
问题是,你不开心。
你接收朋友梁的负面情绪时,对你的心理愉悦毫无建设,你偶一为之,出于友情,但她一而再,再而三,你早该明白你的倾听不能解决她的习惯性哀怨,只会预约她下次的倾诉。她把你当垃圾桶,而你眼睁睁地看着时间被扔进废纸篓。
你难以开口拒绝,因为你怕领导不高兴,怕师弟认为你不热情,怕同事说你不尽心。但尽心、热情……前提是帮别人忙,你高兴,忙帮得有意义。现在的情况是,你帮的忙十分之九是别人找谁都一样,只有十分之一,非你不行。这十分之一值得你两肋插刀,可十分之九呢?只因为你好说话,对方才会找到你,下一次,他们还找你。
你忙忙碌碌一天了,彻底没了听音乐的心情。
如果你早上在音乐中享受平静,你再翻开书,把你今天扔在废纸篓里的时间拿出三分之一来,起码能读一万字。
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一天合乎你最初对美好星期日的想象,比你真实所过的有趣.
上周,妈妈告诉你,她很忙。
你觉得奇怪,她退休在家,老年大学正在放暑假,房子不过两三间,家务有限。
但某亲戚的孩子也放了假。“想来咱们家住一段时间,总不能拒绝吧。”
前领导的孩子要结婚,点名要“阿姨画的画”。妈妈业余时间专攻工笔画,家里满墙都是她的作品。“这也不能拒绝吧。”
前同事家要装修,而妈妈有装修经验。“让我陪着一起去建材市场,这更不能拒绝吧。”
谁都难得张一次嘴,谁都不能拒绝,你知道妈妈想要的是休息,或者和爸爸去郊区采摘,但现在她忙得不可开交。天太热,她有点儿中暑,她宁愿委屈自己,让位于人情。
昨天小周临时爽约,没和你一起健身。她说,她的大学同学突然造访,要接待。
其实那同学和小周关系一般,但“人家来北京出差,主动约我,我拒绝,不合适”。
小周悻悻:“要陪同学吃饭、购物还要玩,这几天就过去了。”你明白,小周更悻悻的是,她的健身计划耽搁了,“先让让位”。
所以,你想到自己。
让位。你今天让的是一个周末,明天还会让什么?
总有“就差你,快来”的聚会;总有某个同学的表哥找到你,请你改一篇论文;总有闺蜜柔声相求“陪我相亲”。
夜深人静,剩你一个人揉着惺忪睡眼赶报告。
地铁上,你用耳机隔出相对宁静的空间,才有机会好好读一本书。
你最好的时间总被突然出现的人或事占据,你最想做的事往往成为一种牺牲,最后变成奢求。你每次都让位,其实你对自己最狠心。
你并没有意识到,别人在置换你对生活的安排,从一天到几天到更久,渐渐地,一个又一个的个人组成了团队……
你打个寒战。
我不想将时间功利化,但我想告诉你,你的时间放在哪里,事关你和人生目标的距离。
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做一个饱学之士,今天你被耽误的一万字阅读,就是你和你的目标本来能缩短的一步。
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事业有成,你在网上浏览业内新闻也比敷衍师弟的稿子有建设性。
哪怕你什么都不想干,只想做个快乐的人呢。你今天别扭着、后悔着,倾听朋友梁的烦恼,她吐露给谁都一样的烦恼,你赔上你的时间,也不能解决她的问题,还耽误了你浮生偷得的半日闲。
就算没有人生目标,起码你对理想生活有个朦胧的想象吧。
你的妈妈想去郊区采摘,其实明天就能办到,但一天又一天不知道拖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你如果劝说她明天就去实现,她就能提前享受理想的生活。哪怕只一天呢,也好过总碰不到边缘。
你也同理。
你必须知道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你的时间值得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你被耽搁、被置换得越多,你离你的目标、理想就越远。
那件最重要的事,才是你最该花时间的事。其次,是此时此刻能给你带来最大快乐的事。
总有人情世故,总有一些人际关系需要维系,故交近友,亲戚同事,但这些只占你生活的一部分,你的时间确实要献给亲情、友情,但不是全部。你该对时间、精力有分配计划。还有,你最重要的那件事不能让位。
你说,你的口碑很重要。
其实你的心里最清楚哪些是别人需要你、非你不行的十分之一,哪些是你可以拒绝的十分之九。你能把这十分之一做好,对人对己,都足够了。
你说,也许,下次别人会注意,类似的情况不会出现。
你不能被动指望别人发善心不再打扰你的生活,你要对自己的生活掌握主动权。你美好的今天、昨天还有某某天已经被置换,不拒绝,就无法杜绝,难道你还等待着烦恼复制下去?
别说你不好意思,任何人提出要求时,都是试探性的,虽然有人的姿态势在必得。除非当个老好人就是你的目标,否则,那十分之九该为你的人生目标、理想生活让位——还有什么比它们更重要呢?
我们从来无法控制会发生什么事,唯一可控的是面对事件时我们自己的态度——谁都不能安排你的生活,除了你自己,除非你同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