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507882
广元十古,蜀道精华
张廷皓
说到广元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古道、古关、古树、古崖、古驿、古渡等十大类文物古迹,就不能不提到天下闻名的古蜀道。古蜀道,是指越秦岭过巴山,连接八百里秦川和天府之国的道路。它包括位于陕西境内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四川境内的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荔枝道,全长约1000公里。
提到蜀道,又不能不提到剑门蜀道。因为至今保存完好,能一窥当年蜀道线路文化风采的,只有广元境内以剑门关为中心,包括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在内的剑门蜀道。2015年初,四川省正式将“蜀道申遗”申报名称统一为“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并初步确定申报区域面积为3700多平方公里,其中2000多平方公里在广元市境内。
蜀道要想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的六项标准中的一项或几项,方可获批。蜀道至少满足了其中四项标准,即代表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在建筑、文物等方面,展现了人类价值观念在一定时期的重要交流;能为现存或已消失的一项文化传统提供或独特的证据;一种建筑物、建筑风格能展示人类历史重要发展时期。除了蜀道线路本身的价值就是范例外,广元“十古”就是好的佐证。
说蜀道是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之一, 一点也不夸张。以剑门蜀道为例:汉中通往蜀地,被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所阻,且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在反复的对比中,巴蜀先民选择了沿嘉陵江南北方向修路,避免了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的威胁,避开了米仓山的陡峭,利用嘉陵江两岸山体的地势地貌,越险山,跨江河,建成了金牛道。而凌空架起的栈道,如明月峡栈道,就是蜀道中有代表性的工程,它的力学原理,它的科学水平,不亚于现代。没有高超的智慧,没有精湛的工艺,没有惊人的胆量和勇气,是无法完成这一举世罕见的工程的。
再说昭化古城附近西周城墙遗址的发现,将昭化古城的历史向前移动到3000年前。2014年8月2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在广元昭化古城的考古调查中,首次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古城遗址、古关口遗址和秦汉时期墓葬群。古城共发现三段城墙,其中长125米的南城墙保存好。四川省考古院院长高大伦表示,这是四川先秦时期夏商周考古重要的发现,因为古蜀国的城址,如今除了三星堆,这是一座。它对研究周文化和巴蜀文化是怎样融合、融合后的文化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等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
它证明蜀道形成的历史应该在3000年以上,而不是2300年。
古驿铺是古蜀道的重要机构和标识,它不仅为官员和军队行走提供方便,也为来往客商食宿方便,还是信息传递的中转之所,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其作用不可小觑。可惜,在全国范围内,有名的又能保存至今的古驿站、古驿铺遗址还真是屈指可数。但在今天的剑门蜀道沿线,还可看见唐朝以来驿站、驿铺的痕迹。广元朝天区的筹笔驿处,还留有一石碑;位于昭化区大朝乡的高庙铺,还保留着明清时代的铺址与驿路;从今天的广元到陕西的汉中,一直沿用古驿铺名的乡镇还真不少,如转斗铺、中子铺、神宣驿、沙河驿等。
剑门关作为蜀道一个极其重要的关节点,不能不说。纵观中国历史上的雄关险隘,知名者不少,如居庸关、山海关、娘子关、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紫荆关、武胜关、嘉峪关、函谷关、潼关、大散关等。这些关中,多与古代汉民族抵御外侮有关,有的据险而立,有的依长城而建,有的是疆界地理标志。把剑门关放在它们中间比较,可以看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特点。剑门关立于三国诸葛亮之手,同样承受了历代战争烽火的洗礼,同样承担着安全保卫的职能,但也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剑门关修建在峡谷两山之间,远看犹如一线天,近看好似一扇门,关楼立于其间,门上加门,仿佛加上了双保险,再加上山势陡峭、山岭逶迤,有真正意义上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和众多关口相比,其雄伟险峻和安全防卫性能更高一筹。
总之,蜀道,特别是剑门蜀道,是一部承载3000多年的经典史书,它记载了3000多年的交通史、军事史、科技史、生态史、发展史,也承载了蜀地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融合历朝历代的交替更迭、兴亡成败的历史经验。而广元“十古”,就是这一漫长历史的缩影,是巴蜀先民智慧的结晶,堪称蜀道精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命脉,广元市政协的同事们将广元“十古”汇集成书,便于读者阅览翻检,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留住乡愁上做了又一件大好事。我对作者们的努力和辛劳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全书整体很好,分卷合理,各卷所选均具代表性,文字表达生动简明,有很强的可读性,我相信本书一定会使读者穿越到已往的蜀道和剑门!
(作者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国家,跟有很多很多的通道连在一起有关,而所有通道*有诗意的就是这个蜀道,就是这个剑门关。
——著名文化学者 余秋雨
剑门蜀道,女皇故里,再加上古游天堂,广元有多吸引人,难以想象。
——世界城市旅游联合会首席专家 魏小安
蜀道,特别是剑门蜀道,是一部承载3000多年的经典史书,它记载了3000多年的交通史、军事史、科技史、生态史、发展史,也承载了蜀地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融合历朝历代的交替更迭、兴亡成败的历史经验。广元“十古”,就是这一漫长历史的缩影,是巴蜀先民智慧的结晶,堪称蜀道精华。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张廷皓
剑门翠云廊古柏树群
广元古树中规模、名气和人气的,要数剑门翠云廊的古柏树群。它北起昭化牛头山,西达梓潼,南抵阆中,绵绵三百余里。翠云廊还有一个气派的名字,叫作“皇柏大道”。那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因此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所以这条道又名皇柏大道。
剑门翠云廊,是目前世界上行道树中树龄古老、数量多、生长集中、树种珍稀、保存完整、保护制度健全的生态文化长廊,号称“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以皇柏、宋柏、张飞柏、夫妻柏、汉砖柏等18株巨大古柏为代表的古树群竖立蜀道千秋,仍枝繁叶茂,古韵悠长,犹如穿越千年历史的精灵。特别是景区内一株“松柏长青”树,因杆似松、枝叶似柏,世界仅此一株,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翠云廊融历史的古老性、线路的多样性、形态的独特性、功能的多元性、内涵的丰富性、保护的完整性于一体,由8000余株千年古柏群组成的绿色长廊,树龄在400—2000余年,是研究柏木生长、保护、培育的天然博物院。
翠云廊的形成历经2000余年。随着古蜀道的开拓和驿道的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有大量人工栽植的行道树,逐渐形成数百里的林荫大道。历史上,翠云廊上有过七次大规模的植树活动,重要的有两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修筑阿房宫时曾在蜀中大量伐木,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就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蜀中百姓怨声载道,秦始皇为平民愤,倡导在驿道旁植树。据林业专家考证,现翠云廊沿线胸径2米以上、树龄2000多年的古柏,应为秦朝所植,这是迄今所知这条路早的植树记录。
第二次对翠云廊大规模种植的是张飞。相传张飞当年为巴西(今阆中市)太守,军政往来频繁。当时的剑州(今剑阁)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植树义务。今天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传说。据考,翠云廊上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当是“张飞柏”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拦马墙。拦马墙在剑阁城北镇境内,有参天古柏240多株,平均每25米有1株,苍劲郁翠,其中有“状元柏”“望夫柏”“鸳鸯柏”“七仙女柏”“怀胎柏”“观音柏”“石牛柏”“淌肠柏”“阴阳柏”等苍翠挺拔、独具特色的古柏。拦马墙除树古外,还有道古、交通设施古,堪称“剑门蜀道古道”。从凉山铺到清凉桥,有着长达5公里的青石铺面、古柏簇拥的驿道,是古蜀道原貌保存完整的一段,其间的“拦马墙”“饮马槽”“门槛石”“防滑线”“拴马桩”等是古代陆地交通罕见保存下来的实物原形,堪称蜀道交通活化石。景区内有历经久远、保存基本完整的青石板铺面的古驿道,路面一般宽2—3米,宽处达5米。路面平整、牢固,很少垮塌。
千百年来,马匹、车辆、行人的踩踏,在青石路面上留下了车辙痕、马蹄痕、行人足印,两边相拥的古柏树作为见证,记载了千古沧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