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38335
种植业基础一书,针对常规种植类别,例如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等进行了较为细致和全面的阐述。本书可供*产业从业农民职业教育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种植类专业的选修课教材和岗前、就业、转岗的培训教材。推荐出版。
绪论
节作物与种植业()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第三节我国种植业分区()
篇作物种子理论
章种子的含义()
节种子的概念 ()
第二节品种的特征()
第二章种子的形态构造与分类()
节种子的形态构造()
第二节种子的植物学分类()
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
节种子的一般化学组成及分布()
第二节种子主要化学成分存在的状态()
第四章种子的物理性质()
节种子的大小及粒重()
第二节种子的容重和比重()
第三节种子堆的散落性及自动分级()
第四节种子的吸附性和吸湿性()
第五节种子的导热性和热容量()
第六节种子堆的密度和孔隙度()
第五章种子的形成、发育和成熟()
节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
第二节种子的成熟()
第六章种子的休眠()
节休眠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种子休眠的原因()
第三节种子休眠的控制()
第七章种子萌发()
节种子萌发的概念及过程()
第二节种子萌发的条件()
第八章种子活力和寿命()
节种子活力()
第二节种子寿命()
第九章种子检验与种子经营()
节种子检验()
第二节种子经营()
第二篇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与产量形成
第十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节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与生长()
第十一章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
节作物与光()
第二节作物与温度()
第三节作物与水分()
第四节作物与空气()
第五节作物与土壤条件()
第六节作物与营养条件()
第十二章作物产量形成与潜力()
节作物产量形成()
第二节作物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第三篇耕作制度理论与技术
第十三章耕作制度引论()
节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
第二节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第十四章作物布局()
节作物布局的概念、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作物布局的原则()
第三节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
第十五章复种、间作、混作、套作()
节复种()
第二节间作、混作、套作()
第十六章轮作与连作()
节轮作换茬的作用()
第二节连作()
第三节茬口()
第十七章土壤耕作()
节土壤耕作的目的和作用()
第二节少耕免耕技术与应用()
第三节保护性耕作及其技术体系()
第四篇作物栽培生产
第十八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节播种与育苗()
第二节作物的营养与水分调控()
第三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第十九章玉米栽培技术()
节玉米对土壤的要求与整地()
第二节种子准备与播种()
第三节玉米合理密植()
第四节玉米的需肥特性与施肥()
第五节玉米的需水特性与灌水()
第六节玉米的田间管理()
第七节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
第二十章水稻栽培技术()
节水稻育秧()
第二节稻田整地与移栽()
第三节水稻需肥特性与稻田施肥()
第四节稻田需水特性与灌溉技术()
第五节本田管理()
第二十一章春小麦栽培技术()
节小麦对土肥水的要求()
第二节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第二十二章大豆栽培技术()
节大豆轮作和土壤耕作()
第二节大豆播种与合理密植()
第三节大豆需肥特性与施肥()
第四节大豆需水与灌溉()
第五节田间管理()
第六节收获()
第二十三章马铃薯栽培技术()
节轮作整地及施肥()
第二节播种()
第三节合理密植()
第四节田间管理()
第五节收获()
第二十四章甜菜栽培技术()
节选地与轮作()
第二节深耕整地()
第三节播种()
第四节施肥()
第五节灌溉()
第六节田间管理()
第七节收获()
参考文献()
种植业是综合性很强的基础产业,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与生活资料,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还能为工业提供原料,种植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影响。种植业生产是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必须从全局出发,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从选种播种到产品收获,采取综合的技术措施,方可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这就要求从事种植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生产者具备综合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迫切需要一部综合系统简明实用的参考书。我们在通辽市农牧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编纂了《种植业基础》这部参考书。
参编本书的作者长期从事种植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完成了《种植业基础》一书的编纂工作。本书除绪论外,分为四篇共二十四章,着重介绍了作物种子理论、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与产量形成规律、耕作制度理论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和主要作物栽培生产技术等内容。在编纂过程中,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了知识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内容简明实用,可作为在基层从事种植业生产的科技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种植业生产技术培训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和农场主培训的教材。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有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8年5月
一、作物和种植业的概念
栽培作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野生植物中经过长期的驯化选择培育出来的,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和成果。作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作物是指凡是对人类和社会有应用价值,并且经过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统称为作物,一般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包括果树、蔬菜和花卉)和林木三大类。狭义的作物仅指在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即目前农业生产上广泛种植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等主要农作物。农作物因其栽培面积大、分布地域广,又称之为大田作物,本书中所讲的作物即这部分作物。大田作物栽培一般称为作物生产,又称作种植业。
就其本质来说,种植业是以土地为重要生产资料,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合成有机物质,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质中。它是一切以植物产品为食品的物质来源,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国种植业历史悠久,种植业占农业中的比重较大,其产值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它的稳定发展,特别是其中种植业生产的发展对畜牧业、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均有重要意义。
二、种植业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于农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基本、必需的生活资料。种植业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这是由于种植业不但直接供给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且还要供给农业中的畜牧业、渔业等所需的饲料。可见,种植业生产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种植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吃饭穿衣的大事,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种植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古人曰:“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西汉晁错),“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淮南子》),可见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吃穿这个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然后才能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吃是为了获得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穿是为了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解决吃穿问题主要靠农业生产。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人民生活中所消费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由种植业生产提供。穿衣在人民基本消费方面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服装原料的80%来自种植业,合成纤维仅占20%左右。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保安全意识的加强,人们将会越来越喜欢可以再生的、经济的植物纤维。由此可见,种植业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粮食生产提出严峻的挑战。截至2017年年底,世界人口已突破74亿,而且每年以107%的比率增长。粮食生产一直是世人关注的问题,只有提高作物产量才能满足社会总人口需求总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粮食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均消费量分两大部分,一是直接消费,主要是人直接食用的粮食;二是间接消费,包括丰富多彩的食品、酿造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饲料用粮、粮食损失等,这部分消费近年均有上升。满足人均消费量增加的途径为控制耕地减少、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蛋白质缺乏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在人类所需要的食物成分中(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必须元素、淀粉、蛋白质或其特殊的氨基酸成分及总热量),蛋白质是对人类健康和智力发展重要的。目前,关键的蛋白质食物包含在谷物中,直接或间接地以肉、蛋、奶的形式被食用。种植业不仅要为人类提供足量的食物,而且要生产出优质的食物。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种植业生产的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目前,我国约40%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和人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有些轻工业,如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的原料只能来源于农业,且主要来自种植业,所以农产品在我国工业原料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未加工的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下降,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也就是说,目前人们直接消费的某些农产品今后需要加工后才能进入消费。可以预计,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轻工业的发展仍然受制于农业生产,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生产状况。因此,发展种植业,必将推动我国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后者的发展反过来必将促进种植业的进步。
(三)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目前,我国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还较弱,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国家总出口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会有所下降,但仍将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一。可见,种植业生产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四)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产业
农业是由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组成。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种植业即作物生产的发展。在我国,种植业占的比重,是农业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虽然,近年来由于养殖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压力大、口粮任务重,加上养殖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种植业生产提供饲料,因此我国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及其基础地位是不会动摇的。
种植业是世界上原始、古老和根本的产业,因此,人们把种植业称为产业。有了产业的发展,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就有了保障,解放了部分劳动力,进行社会分工,才有第二产业即制造业的产生。之后又发展起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由此可见,种植业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和生产发展的基础,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五)种植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种植业,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和现代化的农村。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种植业也会得到现代科技的武装和改造,从而实现种植业生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产业化。
三、种植业生产的特点
种植业生产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生产的周期较长,与其他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
种植业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复杂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由各个环节(子系统)所组成,既是一个大的复杂系统,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必须用整体观点和系统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采取综合措施,全方位研究如何处理和协调各种因素的关系,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发挥种植业生产的总体效益。
(二)技术的实用性
种植业生产是把自然科学及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过程。主要研究解决作物栽培生产中的实际生产问题,所研究形成的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
种植业生产的每一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种植业生产是一个长期的周年性社会产业,上一茬作物与下一茬作物之间,上一年生产与下一年生产之间,上一个生产周期与下一个生产周期之间,都是紧密相连和互相制约的。因此,要有全面和长远的观点,做到前季为后季,季季为全年,今年为明年,实现持续的高产稳产。
(四)生长的规律性
种植业生产的研究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在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长期进化中,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明显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首先,不同作物种类具有不同的个体生命周期,如水稻、玉米和棉花等为一年生,冬小麦、油菜为二年生作物。其次,作物个体的生命周期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变化,是一个有序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如水稻的短日高温特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由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是有序的、紧密衔接的过程,既不能停顿中断,又不能颠倒重来,因而具有不可逆性。
(五)明显的季节性
种植业生产是依赖于大自然的生产周期较长的社会产业。而一年四季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的状况是不同的,所以种植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由于作物的季节性很强,生产上如违误农时,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因此,必须合理掌握农时季节,使作物的高效生长期与环境条件同步。
(六)严格的地域性
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其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也有差异,从而构成了种植业生产的地域性。因此,种植业生产必须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选择适合该地的作物、品种及相应的技术措施,使作物、环境、措施达到配合,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