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29523
前言1
耕读堂诗集
叙
卷之一
南匪围城
贼退还家
寇退野望
乱后闲居
幽居
田家辞
南园修屋感而有作
秋夕感怀
题文亭张表兄别业
赠李立亭
春日野游
过田家
谒僧王庙
赠隐者
北邙行
题春桥先生诗卷后
生孙
丙子元旦作
纪旱
除夕感怀
自赠
忆劳山旧游
灵山城
夜宿灵山
灵山道中
游朝阳寺
游西石
老君塔
海寺
道旁废寺
曲巷贫居
月夜与同志诸子闲话
月夜东溪送客
南园杂咏
晚步寄友人
读《主客图》
题张泽生山水画
戏呈同游李竹溪刘鹤峰
一室
寂坐
柳絮
呈春桥先生
题缄斋李丈蜗庐诗集后
樵夫
牧童
渔翁
渔家
芦花
田父辞
雪霁晚眺
偶成
园居
南园秋居
寄高云卿
南冈远眺
访友人不遇
夕阳
墀儿入泮
喜母病渐愈以诗柬春桥先生
视春桥先生病即借介石轩祝寿句为起以赠
赠卓亭侄
己卯岁四月念五日午后大风雷雨
哀邻生出闱后殁于邹平途次
卷之二
珠山早行
珠山道中
大珠山
冬晓
送友人游潮州
冬日闲居
夜吟
苦寒
田家
访南山隐者
赠同巷友
赠文亭张表兄
西村访友
迟友人不至
愁
溪上早春
邀刘鹤峰携酒与李竹溪小酌
自题书斋
友人以近作见示遂题卷末为赠
岁暮感怀
泥火炉
晚过西村
哭李竹溪
答春桥先生春雨柬示遂依其韵
和春桥先生病中思余不见留别之诗
喜春桥先生病后过访
次日访春桥先生
冬暮杂咏
课幼孙夜读兼示墀儿
猛虎行
自悔
览镜
与友人闲话劳山旧游
招卓亭侄
喜春桥先生批桑梓前辈诸公诗钞读而有悟遂效东坡体戏
以为赠
腊日对酒
自编诗稿既成怅然有感题卷末
再题卷后
寒食行
酬春桥先生夜雨不成见寄
喜雨
与春桥先生东郊闲步
箴子诗
谢春桥先生惠书字册
自题千金仓
遨游歌
刈麦
种豆
雨中闻蝉
寄和卓亭侄夏日闲居六首
出浴
哭春桥先生
自题吟草后悲春桥先生
检阅旧卷再哭春桥先生
卷之三
瘗牛
祝陈母庄太宜人寿
晚秋与吟侣东村访宫松坡
南园秋晚
大树
斋居感旧并序
有感
喜调诸孙
送友人辽东应募
朝寒
偶检春桥先生墨迹悲悼而作
过坊岭
过红绣河
冬夜
趋世
家嫂诞辰称觞祝寿之作并序
早春野步
春雪
春日偕吟侣东村访友不遇遂步胶溪村沽小酌
早春雨霁
初拄杖
志冤
哭卓亭侄
避居
古槐
康河早春
韩坝怀古
早起课农劳倦假寐梦中得独吟苍松乱五字醒后足成之
黄仪山先生惠削《游劳记》寄汉瓦砚以谢之
求仪山先生惠作诗序
望山
挽单烈妇
长夜
猫
海石天成笔架歌并序
哭刘鹤峰
寻乐
内人患疽濒殆竟夜呻吟愁惨而作
过废村书感
续猛虎行
喜内人病愈灯前闲话
岁暮阴潦
自叹
夏日自遣
诗书叹
骤寒
过南村
送流人
贺马丈云程八十八岁生孙
续寒食行
诫孙男金镶金铸兄弟
邀同志赴王丈静岩置酒之约
看新县尹上任有感而作
王丈静岩和余感县尹上任诗归而又作
柬单憩园
将夕
惜春
卷之四
甘泉宫长生汉瓦砚歌
题《桃源避秦图》
王松坡约游樱珠园斋中留饮归而却寄
喜生曾孙寄孙男金铭书馆
赠□□坡
把酒
邻女辞
落齿
和友人登岱遇雨
冬夜读罢
菊感
书斋八咏
汉瓦砚
竹画叉
石笔架
泥茶壶
浸花瓶
檀香炉
磁笔洗
铜火炉
谢马雪堂赠杖
书斋
春冷
弄曾孙
永夜
骤晴
夜坐
感秋
送三岁曾孙归圹
读武侯《出师表》
改诗话轩为忆旧斋并序
苦寒吟
寒夜怀友
王晓山屡惠医药无以为报遂将家藏刘文清手书字册条幅
二事酬赠
哀濠民
赠梅
重阳吟
冬寒
树介
管来臣自即墨归言黄仪山先生病故惊恸成诗
即景
铭孙入泮诗以诫之
对竹读书
喜竹歌寄孙男金铭
酬王丈静岩为参订诗稿
圣教歌
壬寅人日古城登高书感
诫墀儿兼示孙男金铭兄弟
自慰
慰内人病
和王丈静岩感遇二首
和王丈静岩感遇漫吟二首
内人病笃
脱累
伤逝
中秋望夜和王丈静岩感赋四首
海疆吟
寒食行和王丈静岩
卷之五
和王丈静岩麦天新霁歌
喜麦秋
幽栖
吴道子观自在像
驴
高云卿旧藏古瓦一片乞为镌识意欲以他砚易得既悟而归
之因赋诗自克
咏端研
喜秋熟
织妇辞
草书歌
柳树瘿笔筒
谢王斐卿惠制书函
哭单憩园
感梦寄王丈静岩
夜静
南坞栽树
哭王丈静岩
丙午元旦书感
除夕十二咏
老儒
老将
老农
老仆
老妾
老妓
老马
老牛
老犬
老骡
老驴
老猫
检《竹庆集》悲王丈静岩
火车
喜立春
哀静岩先生复作寒食行
立夏前一日送春感赋
秋晚
居处
知过
哀范生鸿恩并引
忧愤
拣旧作口占
晴雪
冬景
建坊
麦秀双歧歌
与李子卿小酌怀旧游诸友
咏蝉
秋蝉
中秋节因雨不得赏月次日晴明喜而有作
老翁
重阳日与三二老友携酒西陵登高晚归
寻菊
寻乐并引
自况三首
大风
庸子
老叹
丁未元旦歌
赠单季怀
雨雹
麦秋丰乐词
月夜访张润之归后却寄
过胶州怀高南阜
秋夕步月
秋景
偶然作
咏史九首
答友二首
惑蛊叹
卷之六
过山村
过潍县怀韩公复
谒孤山伯夷庙
过青州怀赵秋谷
过牛山
过长山怀范文正
初至济南
谒铁公祠
趵突泉试茗
过白雪楼怀李沧溟
过秋柳院怀王渔洋
古历亭
明湖晚眺
济南口占
留别济南同游诸子
早发济南
溪上新居
鹰
古铁刀
赠张昌言
赠张兰阶
赠单雨田并引
早春偕单雨田李少甫张润生王立斋游东武诸山
只轮车
查私学
开编并引
过莱州怀杨公伯起
度岁
秋晓
秋思
水西贻燕堂席上咏玉兰
慨世怀丰治年间中兴诸公
秋夜迟月
寄赠胶西茂才李西斋
戒奢
冬暖野游
宣统辛亥元旦大水
辛亥春雨雪阴潦忧郁而作
辛亥秋水叹
再赠单雨田
夜坐
辛亥纪乱
辛亥冬自书诗集后耕读堂文集
传
耕读堂铭
耕读堂家训十要
格心斋铭
吊李义士文
节披论
游五莲山记
春桥先生传
重修关帝庙记
重修宫氏族谱叙
玉峰先生传
为儿妇张氏祈病疏
牧民说
重阳雅集叙
祭立亭先生文
送族侄墉乡试叙
醉山亭记
重修家谱叙
爱竹说
送穷文
竹庆堂记
刘军门论
李孝子传
王孝子传
重修墨泉记
敦睦堂茔记
培远堂茔记
双槐堂茔记
僧王殉难战状
诗话轩别集序
游崂记合编序
祭静岩先生文
雨田先生传
游崂纪合编
耕读堂游崂纪合编叙
耕读堂游崂纪合编叙
耕读堂游崂纪合编叙
自叙
游崂纪略
游崂续纪
辛丁纪乱册
叙
叙
辛丁纪乱
辛酉纪乱
丁卯纪乱
附录:李宫保平西捻张总愚疏
附录:僧王殉难战状
《耕读堂集》是晚清高密人孙凤云(1837—?)的作品集,一函五册,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其著作时间从咸丰辛酉年(1861)至宣统辛亥年(1911),包括《耕读堂诗集》六卷二册、《耕读堂文集》一卷一册、《游崂纪合编》一卷一册、《辛丁纪乱册》一卷一册。《高密县志》卷十六《杂稽·著述》载孙凤云著述为:“《耕读堂遗文》一卷、《耕读堂诗集》四卷、《辛丁纪乱》一卷、《游崂记合编》二卷。”诗集所记卷数当非定稿卷数。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国二十四年余友林等修铅印本,第1567页。诗集下署注:同邑单永安春桥选评,高密孙凤云瑞庭氏著,同邑王广微静岩批阅,男墀、孙男金镶、金铭、金铸校订。文集下署注:高密孙凤云瑞庭氏著,同邑王广微静岩选评,男墀、孙男金铭、金镶、金铸校订。《游崂纪合编》下署注:即墨黄肇崿仪山氏鉴定,高密孙凤云瑞庭氏著,同邑单润传雨田氏参阅,男墀、孙男金铭、金镶、金铸校订。《辛丁纪乱册》下署注:高密孙凤云瑞庭著,男墀、孙男金铭、金镶、金铸校订。可见其曾经亲友评阅校订。该书书目卡片注录为钞本,实际其中颇有贴改或描改,且多钤作者各种印章,应作稿本。其中,《游崂纪合编》部分内容被收于同时代人黄肇崿所编《崂山续志》中,但有所删改;其他内容未见有他本传世,《山东文献集成》亦未收录,当系天壤间孤本,弥足珍贵。
《耕读堂集》内容丰富,值得予以多方面的研究和观照。例如,在文学研究方面,从孙凤云的思想观念、诗作风格、诗学师承以及他与同邑师友的议论中,可以发现其对高密诗派理论有较好继承,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高密诗派对晚清山东地区仍有重要影响。《耕读堂集》也有较高的史学价值。由于孙凤云生活在风云变幻的晚清时期,他亲历了当时一系列社会动荡与变革,如捻军起义、外国势力侵华、晚清新政废除科举等,这些在其诗文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可为相关历史研究提供珍贵的第一手史料。除此之外,其《游崂纪合编》中收录的崂山石刻内容和前人著述,可弥补现存文献之缺漏,并纠正其中一些错误。当然,《耕读堂集》还描绘了晚清乡间贫穷士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状况,对于晚清社会的研究亦有一定价值。
一、 孙凤云生平与《耕读堂集》的内容
孙凤云,字瑞庭,别号半楼、半翁,山东高密人,曾自名其居曰“诗话轩”“忆旧斋”“耕读堂”等。其生平从《耕读堂集》中大致可考。
孙凤云的出生时间,据其《丁未元旦歌》(引自《耕读堂诗集》,下凡引孙氏自作者仅注篇名)中“自料不能到七十,谁知又到七十一”,以及《重修家谱叙》中“迨道光二十四年……云年甫八龄”两处可推算,应为道光十七年,即公元1837年。是时家境颇为窘迫,祖茔已经“卖至坟根,直无跪拜之地”(《敦睦堂茔记》)。根据孙凤云诗作和其师友描述,其幼时“耽吟咏,尤嗜古文”(王广微《耕读堂文集传》),二十岁左右,好勇逞强,学剑漫游,以游侠自命(《自悔》),“竟日放浪如颠狂”,以至家业半数为之消亡(《家嫂诞辰称觞祝寿之作》)。也正是此时,捻军的战火于咸丰辛酉年(1861)和同治丁卯年(1867)两次烧到了高密。孙凤云目睹了战斗情形,亲历了捻军围城、官军骚扰、断水缺粮之苦,房屋也被焚毁。这是他写作《辛丁纪乱册》的基础。
年近三十,孙凤云生活渐趋稳定,开始闭门读书,并跟从单永安学作诗文,“朝夕讲论二十余载,一步一趋”(李凤冈《耕读堂诗集叙》),诗作经单永安的选评和王广微的批阅,编为《耕读堂诗集》。光绪辛巳年(1881)单永安去世后,孙凤云坚持写诗作文。他虽有田地,但生活仍比较拮据,常出现“补屋添新草,无钱典旧衣”(《曲巷贫居》)的情况。几十年间,他的家业似乎逐渐向好,儿子孙墀取得贡生,孙子经商,曾孙出生;家谱得以重修;家族墓地问题也得到解决。参见孙凤云《敦睦堂茔记》《诫孙男金镶金铸兄弟》《喜生曾孙寄孙男金铭书馆》《重修家谱叙》《双槐堂茔记》《培远堂茔记》等。另据《高密县志》卷十六《杂稽·著述》载,孙凤云之子孙墀著述有“《少庭诗集》一卷”(第1568页)。他一生三次游览崂山,其中于光绪己丑年(1889)两次游崂,并写作《游崂纪合编》。光绪己亥年(1899),驻青岛德军以保护铁路为名侵占高密县城,“到处皆烽火,满城多苦兵”的局面再度上演(《赠单雨田并引》)。此后他又经历了废除科举、晚清新政,对此极度痛恨不满。光绪乙巳年(1905),他的《耕读堂文集》也告完成。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被推翻,受儒家伦理观念影响深厚的孙凤云认为“此道从今应绝笔,集中难入伪朝诗”(《辛亥冬自书诗集后》),停止了写作。
《耕读堂诗集》收录古今体诗约四百首,内容广泛,体例完备,既包括写景状物的诗作,也有较多涉及作者生活经历和当时社会变动的诗作,部分诗文还对时政抒发议论。依据诗作的内容,可以大致进行分类。其中,个人层面的诗作较多。一是写景状物,或描绘自己的闲居生活,这类诗作数量最多,不胜枚举。二是记录与师友的交游经历、寄托对他们的深情,或是对他们的去世表达哀思,如《赠李立亭》《哭李竹溪》等。三是有关家庭,抒写天伦之乐,或是生离死别之哀,如《生孙》《送三岁曾孙归圹》等。同时,书中也有不少关于社会层面的诗作,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关怀和儒家伦理道德意识。如《纪旱》《猛虎行》等,表现出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对剥削压迫人民的贪官污吏的强烈痛恨;《哀濠民》《海疆吟》《南匪围城》等,描写战乱,抒发对国难的感伤,赞美抗敌英雄,抨击卖国官僚;《圣教歌》《己卯岁四月念五日午后大风雷雨》等意在推崇与弘扬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表达对社会浮薄风气的不满和对洋教、新式学堂的痛恨。
… …
同邑单永安春桥选评
高密孙凤云瑞庭氏著
同邑王广微静岩批阅
男墀、孙男金铭、金镶、金铸校订
卷一自咸丰辛酉至同治庚午
古今体诗七十四首
卷二自同治辛未至光绪辛巳
古今体诗七十三首
卷三自光绪壬午至光绪乙未
古今体诗六十九首
卷四自光绪丙申至光绪癸卯
古今体诗七十首
卷五自光绪甲辰至光绪戊申
古今体诗八十首
卷六自宣统己酉至宣统辛亥
古今体诗四十三首原书下钤白文印“半翁”。
叙 原书下钤三印,一朱文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书”,一白文印“字余瑞庭”,一白文印“孙凤云印”。
诗自《三百篇》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十九首》,延及六朝唐宋则数变矣。然总出以性情之正,范以格法之清。吾乡李石桐先生虑学者入德无门,乃溯其源流,别其支派。古诗以陶、韦、韩、孟为主,律诗以张水部、贾长江为宗。与其弟少鹤先生骚坛主盟,独树一帜。一时门下士若王直庵、李五星、王丹柱、单子固、宋步武诸老皆以诗鸣海内。孙君瑞庭,吾契友也,性耽吟咏,受诗法于单子春桥,朝夕讲论二十余载,一步一趋,规规于石桐准绳之中。所得诗若干首,分为上下两卷。春桥选评,颜曰“耕读堂诗集”。王静岩复详加点订,乃成善本。余常过从,取而读之,不禁叹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瑞庭于石桐,未得亲炙门墙,而私淑功深,与亲炙者相较,亦可步其后尘矣。余不知诗,而爱瑞庭之诗,是为叙。
光绪辛丑秋,立亭李凤冈书,时年八十有一。原书下钤朱文印“立亭”。
卷之一原书诗集第一册自此始,下钤三印,一朱文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书”,一朱文印“半楼”,一白文印“凤云印”。
南匪围城
海内烽烟起,群生祸覆盆。
共传众乌合,到此忽蜂屯。“共传众乌合,到此忽蜂屯”两句有朱笔、墨笔先后圈点,旁有墨批:“至理无人道得出。”
戎马连山岳,旌旗蔽野原。
更怜城外苦,掳掠几人存。【尾批】非亲阅历者不能道得只字。妖氛远近知,城上列全师。
落日锁寒垒,阴风吹大旗。“阴风吹大旗”五字有朱笔、墨笔先后圈点,旁有墨批:“悲壮。”
血痕留断草,磷火照荒陂。
最怯五更后,愁听鼓角悲。【尾批】阴惨,发难显之景。两月严城闭,直如罹网罗。
死生分旦夕,疾病尚奔波。“死生分旦夕,疾病尚奔波”两句有朱笔、墨笔先后圈点,旁有墨批:“凄厉之音,包尽离乱之苦。”
处处愁闻角,人人苦枕戈。
凭谁韬略展,尽扫此妖魔。【尾批】三四理足情足,自是好句。贼退还家
境内妖氛退,居民犹枕戈。
破庐烟火少,深巷哭声多。“深巷哭声多”五字有朱笔、墨笔先后圈点,旁有墨批:“沉痛。”
书剑埋灰烬,轩窗压毁柯。
逢人新被虏,贼信问如何。【尾批】过时读之,令人落泪。一炬成焦土,空堆满院灰。
到门无径入,行处使人猜。
僻巷约邻至,深宵疑鬼来。“深宵疑鬼来”五字有朱笔、墨笔先后圈点,旁有墨批:“阴惨。”
几家丁壮少,被虏未曾回。【尾批】中四句真写得尔时景象出。寇退野望
马迹乱平冈,山河成战场。
髑髅纷旷野,灰烬黯残阳。
老树挺枯干,孤村矗废墙。
寒烟荒碛暮,新鬼吊苍茫。
乱后闲居
何事遭天谴,余生尚不知。
颓垣黏血迹,枯树断烧枝。
村舍筑成堡,儿童学剪旗。“儿童学剪旗”五字有朱笔、墨笔先后圈点,旁有墨批:“失笑,令人雪涕。”
自悲还自叹,搔首问兴衰。【尾批】真景实事,故愈浅愈警。所谓点点滴雨,都落在学士眼里也。幽居
敛迹衡门下,悠悠远世情。
不缘景物改,那知岁月更。
青山忽已暝,坐见远云生。“青山忽已暝,坐见远云生”有朱笔、墨笔先后圈点,旁有墨批:“超逸。”
孤吟吟未已,好鸟向我鸣。
夕阳返深巷,虚室湛空明。“夕阳返深巷,虚室湛空明”有朱笔、墨笔先后圈点,旁有墨批:“清迥。”
既无得与失,何关辱与荣。
此中有真乐,浊酒还当倾。【尾批】得陶之神。/今人言五古不可有律句,然昔贤诗亦有多律句者。诗本天籁,俗子何足知此。田家辞
小园七八亩,结屋临溪口。
园中种桑麻,墙外植榆柳。
杂以花药畦,秋菘与春韭。
日暮荷锄归,闲闲会邻友。
值此农务劳,舒困莫如酒。
盘杯无次第,快谈心所有。
若论求名利,十事遗八九。
且作太平民,毕生朴素守。
田家爱夙兴,炊烟原野平。
阴阴绿杨中,几树杏花明。“阴阴绿杨中,几树杏花明”有朱笔、墨笔先后圈点,旁有墨批:“朴拙处深得陶意。”另“依依桑麻情”句亦有朱笔、墨笔先后圈点。
日出雾气散,好鸟绕舍鸣。
野老三二人,呼我出柴荆。
各言农务急,依依桑麻情。
岂不惜筋力,八口赖此生。
相与荷箪瓢,南亩饷春耕。【尾批】以陶字写陶意,可为善于规仿。南园修屋感而有作
为爱南圃林塘幽,春花秋月相优游。
忆昔先子结茅舍,晨夕闲课耕西畴。
自从南逆肆焚掠,空余四壁难藏头。
今春幸赖年丰稔,缮葺聊补风雨愁。
移植佳卉绕砌发,修篁过雨笋初抽。
呼僮扫地拂簟坐,快然直若登高楼。
长陵胜景遥相对,历历云树望中收。
回看万家排鳞瓦,城郭参差枕清流。
人生若不逞妄想,寄迹何处无沧洲。
钟鼎山林各有志,蟪蛄亦足知春秋。
自恨潦倒十余载,埋头不出如羁囚。
白玉之玷磨难尽,往事何堪复追求。
寄语后来年少客,良辰辜负将谁尤。
秋夕感怀
冬冬暮鼓起山城,兀坐空堂欲二更。
明月出云排闼入,清风梳竹绕窗鸣。
也知涉世无长策,只合吟诗老此生。
独怪阶前荒草际,乱蛩苦作不平声。
题文亭张表兄别业
三间茅屋护篱笆,柳陌槐阴一径斜。
当户流泉沉夜月,隔墙长岭落朝霞。
居邻梅坞高人宅,地接蜗庐隐士家。
最是城边幽静处,客来闲坐话桑麻。
…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