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163328
•“企鹅经典”丛书中文版以企鹅出版集团授权使用的“企鹅”商标作为丛书标识,并采用了企鹅原版图书的编辑体例与规范,延续了“企鹅经典”书系“简装,而不简单”的一贯风格。
•“企鹅经典”丛书中文版既非拾遗补漏,更非老书重刊,而是希望推出“经典作品、经典译本、经典名家导读”的优秀版本,打造一套高品质的名著典藏丛书。丛书译本都来自声望卓越的翻译家,是读者公认的、文质兼美的经典译本。译文务求贴近作者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著的内容与品质。
•导读是“企鹅经典”丛书中文版较大的特色之一。每一本书都精选名家撰写的导读文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这些导读不但是理解名著的钥匙,更是文学评论的典范美文。
•封面插画古典主义和艺术气息浓厚,有一种怀旧的味道但又不缺乏现代感,善于用色彩和场景营造出带有意味的图像,来表达文中的主题或人物细腻的情感,画面往往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个性鲜明且辨识度高。
•总之,这套“企鹅经典”丛书中文版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不低的标准,期望能将读者引入庄重而温馨的文化殿堂。
长相俊帅的亚美利哥是意大利没落贵族的后裔,他凭着王子的头衔,迎娶了美国大富翁亚当•魏维尔的千金——本不识愁滋味的单纯女子玫姬。夏萝是玫姬自童年就保持着联系的好朋友,但玫姬不知道的是,她和亚美利哥是旧日的恋人。当亚当•魏维尔续弦娶了夏萝为妻,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夏萝正式进了魏维尔家门后,越来越不避嫌地与王子俨然以男女主人之姿现身。玫姬难道对于丈夫与继母间的行为真的不知不觉吗?但由于缺乏实质证据,她无从得知真相。直到有一天,玫姬买下一只古董金钵作为送给父亲的生日礼物……
第 一 篇 3
第 一 章 3
第 二 章 20
第 三 章 35
第 四 章 48
第 五 章 68
第 六 章 79
第 二 篇 93
第 一 章 93
第 二 章 106
第 三 章 114
第 四 章 123
第 五 章 140
第 六 章 153
第 七 章 166
第 三 篇 177
第 一 章 177
第 二 章 191
第 三 章 198
第 四 章 207
第 五 章 215
第 六 章 225
第 七 章 234
第 八 章 241
第 九 章 251
第 十 章 262
第 十 一章 274
卷二 王 妃 291
第 四 篇 293
第 一 章 293
第 二 章 305
第 三 章 321
第 四 章 336
第 五 章 347
第 六 章 358
第 七 章 373
第 八 章 385
第 九 章 396
第 十 章 415
第 五 篇 431
第 一 章 431
第 二 章 447
第 三 章 461
第 四 章 477
第 五 章 490
第 六 篇 505
第 一 章 505
第 二 章 517
第 三 章 529
导 读
这套中文简体字版“企鹅经典”丛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携手上海九久读书人与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Books)的一个合作项目,以企鹅集团授权使用的“企鹅”商标作为丛书标识,并采用了企鹅原版图书的编辑体例与规范。“企鹅经典”凡一千三百多种,我们初步遴选的书目有数百种之多,涵盖英、法、西、俄、德、意、阿拉伯、希伯来等多个语种。这虽是一项需要多年努力和积累的功业,但正如古人所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由艾伦•莱恩(Allen
Lane)创办于一九三五年的企鹅出版公司,最初起步于英伦,如今已是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尤以面向大众的平装本经典图书著称于世。一九四六年以前,英国经典图书的读者群局限于研究人员,普通读者根本找不到优秀易读的版本。二战后,这种局面被企鹅出版公司推出的“企鹅经典”丛书所打破。它用现代英语书写,既通俗又吸引人,裁减了冷僻生涩之词和外来成语。“高品质、平民化”可以说是企鹅创办之初就奠定的出版方针,这看似简单的思路中植入了一个大胆的想象,那就是可持续成长的文化期待。在这套经典丛书中,第一种就是荷马的《奥德赛》,以这样一部西方文学源头之作引领战后英美社会的阅读潮流,可谓高瞻远瞩,那个历经磨难重归家园的故事恰恰印证着世俗生活的传统理念。
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许多大学者大作家都有过精辟的定义,时间的检验是一个客观标尺,至于其形成机制却各有说法。经典的诞生除作品本身的因素,传播者(出版者)、读者和批评者的广泛参与同样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每一个参与者都可能是一个主体,经典的生命延续也在于每一个接受个体的认同与投入。从企鹅公司最早出版经典系列那个年代开始,经典就已经走出学者与贵族精英的书斋,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的精神伴侣。在现代社会,经典作品绝对不再是小众沙龙里的宠儿,所有富有生命力的经典都存活在大众阅读之中,它已是每一代人知识与教养的构成元素,成为人们心灵与智慧的培养基。
处于全球化的当今之世,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更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承载,那就是提供了跨越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理解之途。文学的审美归根结底在于理解和同情,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与投入。阅读经典也许可以被认为是对文化个性和多样性的最佳体验方式,此中的乐趣莫过于感受想象与思维的异质性,也即穿越时空阅尽人世的欣悦。换成更理性的说法,正是经典作品所涵纳的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展示了地球人精神视野的宽广与深邃。在大工业和产业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中,迪斯尼式的大众消费文化越来越多地造成了单极化的拟象世界,面对那些铺天盖地的电子游戏一类文化产品,人们的确需要从精神上作出反拨,加以制衡,需要一种文化救赎。此时此刻,如果打开一本经典,你也许不难找到重归家园或是重新认识自我的感觉。
中文版“企鹅经典”丛书沿袭原版企鹅经典的一贯宗旨:首先在选题上精心斟酌,保证所有的书目都是名至实归的经典作品,并具有不同语种和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其次,采用优质的译本,译文务求贴近作者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著的内容与品质;另外,每一种书都附有专家撰写的导读文字,以及必要的注释,希望这对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会有一定作用。总之,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绝对不低的标准,期望用自己的努力将读者引入庄重而温馨的文化殿堂。
关于经典,一位业已迈入当今经典之列的大作家,有这样一个简单而生动的说法——“‘经典’的另一层意思是:搁在书架上以备一千次、一百万次被人取下。”或许你可以骄傲地补充说,那本让自己从书架上频繁取下的经典,正是我们这套丛书中的某一种。
他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莎士比亚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一样稳固。——格雷厄姆•格林
我试图像亨利•詹姆斯那样保持冷静……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海明威
在呈现往昔时,亨利•詹姆斯较为游刃有余。柔和的光线在过往中穿梭游动,连彼时普通不过的渺小人物也浸润着无尽美妙。白日的强光所压抑的诸多事物的细节,在婆娑的光影中得以摇曳生姿。那份深沉,
那份浓郁,那份静谧,整出人生盛会的那份幽默自如——所有这些,似乎都是他笔下自然的气韵和恒久的意境,他那些以老迈的欧洲映衬年轻的美国的故事,洋溢着这种氛围。在明暗交错中,他以深远的目光洞察一切。……的确,要感谢美国作家,尤其亨利•詹姆斯和霍桑,给我们的文学带来对过去美好的回味——不是说远古的浪漫传奇和骑士精神,而是在不久的往日中消逝的尊严和褪色的风尚。——弗吉尼亚•伍尔夫
第一篇
第一章
想到他的伦敦啊,王子心情就好得很。跟现代罗马人一样,他认为比起他们留在台伯河旁边的那个古老国度,泰晤士河河畔景象中所呈现的真实性更令人信服。古城传奇受到全世界的颂扬,他成长于此熏陶之中;但是他看得出来,相较于当代的罗马,此时伦敦才真有那种气势。他心里想,假如问题关乎帝国霸权,或是说身为罗马人,希望能重温一点儿那种感觉,那么伦敦桥上是个好地方;甚至五月天的晴朗午后在海德公园角也行。我们谈到他的此刻,引领他脚步前进的倒不是因为对这两个地方其中哪一处有所偏好,毕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就这么游荡到邦德街,在这儿他的想象力比较没办法发挥得太广。有的时候他会在橱窗前停下脚步瞧瞧,里面的东西是又大又笨重的金银制品,有着各种形状,镶着宝石;要不然就是皮革啦,钢铁啦,铜啦等等材质的数以百计的东西。有用的、没用的,全都堆到一块儿,仿佛被傲慢的帝国当成从远方掠夺来的战利品似的。这个年轻人的动作显示出,他并没有刻意注意着什么——因为那件事的缘故,甚至连在人行道上,那些从他身边经过的一个个引人联想的脸庞,都没能令他多注意一会儿。那些脸有的遮在巨大的、装饰着缎带的帽子阴影下,有的更显雅致地遮在紧绷的丝质阳伞下;她们用诡异的角度撑着伞,等着小马车。王子漫无目的的思绪可不能等闲视之。因为尽管季节即将转换,街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也渐渐消散,但这八月天的午后,那些引人联想的脸庞仍是此景中的特色之一。他太烦躁——那是事实——根本没办法专心,要是说跟他刚刚想的有任何关系的话,是追求这件事。
他已经追求了六个月之久,这是他这辈子不曾有过的事。我们和他在一块儿就知道,真正让他心浮气躁的,是要如何使人认为自己行之有理的感觉。追求最终会有战利品——或者他的另一个说法是,成功会奖赏有德之士。他想到这些事情,这会儿不仅无法开心起来,反倒是相当严肃。他五官长得匀称庄重又英俊,神情却流露出好像在失败时才得见的肃穆;但奇怪得很,同时它的表情又显得几乎是神采奕奕的。他深蓝色的眼睛、暗褐色的胡子,加上表达的方式,以一个英国人的眼光来看不像个“外国人”,反倒是有时候会被随意地凑合当成“有教养”的爱尔兰人。他的命运几乎已经确定了,那是不久前、不过三点钟才发生的事而已。就算想要假装对此事毫无异议,当下还是有种感觉,好像牢固得不得了的锁,却插着一把冷酷的钥匙,嘎嘎作响。接下来倒是没有什么要做的,只觉得已经完成了某事,而我们这位人士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之际,正是感觉如此。仿佛他已经结了婚似的,三点钟的时候律师已经确确实实把日子给敲定,距离现在也只剩没几天的时间。八点半他要和这位小姐用餐,伦敦的律师们代表她和她的父亲,已经获得授意,和他的法律代理人,于一派和谐气氛中达成协议。可怜的卡德罗尼才从罗马来又要赶着离开,这会儿一定正不可思议地被魏维尔先生亲自带着“看看伦敦”。魏维尔先生从容地处理他的数百万钱财,竟也担起这种小事儿,因为他做事原则讲究互相有来有往。说到互相这一点,在这短短几分钟里最令王子吃惊的是,卡德罗尼竟得以有他陪伴一同游览名胜。假如有哪件事是这位年轻人此刻很清楚最想要做的,就是他要比起其他一堆与他有着相同身份的家伙们,表现得更像个中规中矩的女婿。他想着这些家伙们,他和他们在讲英文这一点上就颇为不同。他在脑子里用英文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不同,那是因为早在最初幼年时期,他已经熟习这个语言,也因此嘴里说的、耳里听的都没留着陌生的口音。他觉得这样在生活上很便利,可以有最广的人际关系。奇怪的是,他甚至觉得这样一来,连处理自己的关系都很方便——虽然他不是那么大意,不懂得随着时间过去,可能有其他人,包括更亲密的那个人,也许一股脑儿地说着更多的方言,或是把它说得更精炼……会是哪一种情形呢?魏维尔小姐曾对他说,他把英文讲得太好了——这是他唯一的缺点,而他即使想顺着她,也没办法讲得糟一些。“你知道,假如我想要讲得糟一点,我就讲法文。”他这么说过,透露出依然是有差别的,因为那个语言无疑地最容易招惹不满。女孩记得这个话也让他知道,想到她自己的法文,她可是一直梦想着不仅要把它说好,还要说得更好;此外,他也明白感觉到在惯用语这部分,人得机灵些才行,这点她是无法办到的。王子对这类说法的回答是——温和、迷人,就像他回答各方有关他对这些新的安排一样——他正勤练美语,以便能恰如其分地和魏维尔先生谈话,宛如他们是平起平坐似的。他说他未来的岳父口才极佳,那会令他不管讨论任何事都居于下风。除此之外,他……呃,除此之外,他也把自己全部观察里的其中一个看法告诉那女孩,她感到窝心
得很。
“你知道,我认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绅士(galantuomo)……‘错不了’。多的是假装出来的人。他简直是我这辈子见过最好的人了。”
“嗯,亲爱的,他哪会不是呢?”女孩问得好开心。
王子所想的正是这一点。那些物品,或者说,很多的物品,看来都足以使魏维尔先生遭受浪费的批评;但另一方面,他的其他事情,就这位年轻人所认识的人里面,都达不到那样的成就。“嗯,他的‘外形’吧,”他回答,“有可能会让人看不出来。”
“爸爸的外形?”她可没见过,“我觉得他什么形都没有。”
“他没有我的形……甚至连你的形也没有。”
“真谢谢你的‘甚至’啊!”女孩嘲弄着他。
“喔,至于你的嘛,亲爱的,可是好极了。不过你父亲有他自己的样子。我已经看出来喽。所以别怀疑。那就是他所散发出来的——重点在这儿。”
“他所散发出来的是善良。”我们这位小姐听到这儿不服气地说。
“啊,亲爱的,我想任谁也散发不出善良的样子。如果是真善良,它反倒会谨慎地隐而不露才是。”他颇热衷于自己的鉴别力,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不是。是他的风格。那是他所独有的。”
不过她依然很想知道。“是美国式的风格吧。没别的了。”
“正是如此——没别的了。那就是我的意思!那很适合他——所以,那对于某些事一定是有好处的。”
“你认为那对你有好处吗?”玫姬•魏维尔发问,面带微笑。
对于这个问题,他回答得再好不过了。“亲爱的,我感觉不出来你是否真的想知道,现在还有什么事可以伤害我或是帮助我。我就是这么个人罢了——你会亲眼看见的。但这么说吧,我是个正人君子(galantuomo)——这点我是很衷心希望:我充其量就像只鸡一样,被剁成块、盖满酱汁;像奶油焗鸡(crêmedevolaille)一般煮到入味,剩下的一大半都拿掉不用。你父亲则是一只在养鸡场(bassecour)里跑来跑去放养的鸡。他的羽毛、他的动作、他的声音——就是我被拿掉的部分。”
“哎呀,说得也是……因为总不能把一只鸡活活吃掉吧!”
王子对这说法并无不悦,反而觉得不错。“嗯,我正把你父亲活活吃掉——只有这个办法能尝尝他的滋味。我想要吃个不停,而且他用美语讲话的时候,最是显得神气活现的,所以啊,我一定得多花些心思在上面,才会更有乐趣。其他任何语言都没法让别人这么喜欢他。”
尽管女孩不断提出异议也没什么关系——那不过是她在开心地玩闹罢了。“我想,就算他讲中文也能让你喜欢他。”
“倒不必这么麻烦了。我的意思是,他是什么人得归结于他根深蒂固的语调。我喜欢的当然就是那个调调啰……那使他变得好相处。”
“喔,在你受不了我们之前,”她笑着说,“你会听个够的。”
只有这一点真的令他稍稍皱起了眉头。“这是什么意思啊,拜托,你倒是说说看,我会‘受不了’你们?”
“哎,等你把我们全部看透了。”
他总能轻轻松松把它当成个玩笑话。“啊,我亲爱的,我就是这么开始的呀。我知道的够多了,多到我觉得再也不会被吓着。倒是你们自己,”他继续说,“才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我有两个部分”——没错,他开始侃侃而谈,“一部分是由其他人的历史、所作所为、婚姻、罪行、荒唐和极大的愚蠢(bêtises)所构成——特别是他们无耻地,把所有原本该归我的钱都给浪费掉了。那些事都有记载——一列列的书册成排摆在图书馆里;令人憎恶的事就这么大肆公开着。每个人都查得到它们,而你们两位却直接当面看着它们,真是奇妙。不过还有另外一部分,是小得多没错,可是却代表我个人,既不为人知也微不足道,林林总总个人的事——我是微不足道,只有你们不这么想。这方面你们倒还没有发现什么。”
“算是好运吧,亲爱的,”女孩说得很有勇气,“届时我这份已经敲定了的职位会变得如何呢?”
这位年轻人到现在依然记得她说话时,美丽的模样看起来多么特别,多么清晰……他想不出其他的说法。他也记得他接着回答了她的问题:“最快乐的朝代,是没有历史的朝代,你晓得我们是这么被教导的。”
“呵,我才不担心历史呢!”这一点她挺确定的。“如果你喜欢,那就叫它是糟糕的那一部分好了——那一部分确实让你很醒目。还有其他什么事,”玫姬•魏维尔也说,“会让我一开始就想到你?可不是那个——我想你应该已经看出来——你说的不为人知、林林总总个人的事、你那个特别的自己,而是你背后的历代祖先荒唐和罪行、掠夺和浪费的事迹——尤其是那位邪恶的教皇最为残酷,你家族的图书馆里有好多本书,都写着他的相关事迹。就算我只看了两三本,也一定会忍不住想看更多其余的部分——只要我一有时间。所以说,没有了你们的历史档案、编年史、不名誉的等等事迹,”——她又对他再说一次——“你又会在哪儿呢?”
他回想起他对这段话答得颇为严肃。“我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好些吧。”但至于问题中提到真实的他为何,对他们而言其实无关紧要;他深深沉浸于自己拥有的优势,也就不在意那位小姐说了什么话。他正在水里飘飘然的,那些话不过是给水添加香甜的气息罢了——好像从一个有金色顶盖的小瓶子,倒出些许香精来,微微将水晕染,让洗澡水变得香喷喷的。他可是第一个,从来未曾有哪一个人——甚至连那个无耻的教皇在内——可以好端端地坐着,让这样的洗澡水直漫到脖子上头。这表示他家族中的一员,毕竟仍无法脱离历史。除了历史、特别是他们的历史,哪有什么能确保享用更多财富,多过于当初建造宫殿者所能梦想的?这就是使他挺住的原因,而玫姬偶尔也在其中洒一洒她精致的彩色水滴。它们的颜色……到底是什么呀?不就是非凡的美国式真诚吗?它们是她天真的颜色,然而同时也是她想象力的颜色;他们的关系以及他自己与这些人的关系中,布满她的想象力。那个时候他又说了些话——我们看到他一面闲荡,一面捕捉着自己思绪中的回音——他想起自己又说了什么;他幸运的地方在他的声音,那声音总让人听了舒坦。“你们美国人真是浪漫,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我们当然是啊。正因为如此,所有的事我们看起来都好得很。”
“所有的事?”他纳闷地问。
“嗯,所有的事,只要是好的。这个世界、这个美丽的世界——或者说这个世界里面所有的事,只要是美的。我的意思是我们看了好多好多。”
他看着她一会儿——他很明白,说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她带给他的感觉就是其中那个很美的、也是最美的事物之一。但他的回答却是:“你们看太多了——有时候那可能使你们变得难相处。不过呢,要是你们没看得太多,”他想了想,作了点修正,“你们又会看得太少了。”不过,他倒是自认为颇了解她的意思,他的警告也许只是多此一举。他已经见识过浪漫性情做出来的荒唐蠢事,但他们倒是看不出来有什么愚蠢的地方——认了吧,看出来他们只是天真的享乐、了无挂虑的享乐。他们的乐趣对别人是一种礼赞,但又无损于自身。他心怀敬意地提出,唯一有点怪的就是她父亲,虽然年纪更大,更有智慧,又是身为男人,但好的程度却和她一样,不济的程度也相同。
“哎呀,他比我好,”女孩如此宣称,没什么避讳——“那也是他比较糟糕的地方。他和他喜欢的那些东西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样挺美好的——绝对是浪漫的。他在这儿整个生活也是——那是我所知道最浪漫的事了。”
“你是指他想为他故乡做的事吗?”
“是呀——那些收藏,那个他希望捐赠的博物馆,你知道的,他满脑子都在想这件事。他一辈子心力都花在上头,也是他做每件事的动机所在。”
这年轻人的真实心情,大可使得他再度露出微笑——笑得很微妙,就像他那时对她展露的微笑一样。“使我拥有你也是他的动机吗?”
“是呀,亲爱的,没错——或者说,多少有点儿这个意思,”她说,“顺便一提,美国市并不是他的故乡,因为和他比起来,它还年轻些……年轻一些啦,虽然他也不算老。他在那里发迹,对它有份感情,而且他说过,那地方发展得好像慈善演出的节目表似的。无论如何,你都是他收藏品的一部分,”她解释着——“一件只能在这里找得到的东西。你很稀有,是个美丽的物品也是个昂贵的物品。你也许不是绝无仅有,但是你很有意思、出类拔萃,其他人太少像你一样——你属于一个阶级,有关它的大小事人们无所不知。你是他们所谓的精品(morceaudemusée)。”
“我懂了。我带着斗大的标志,”他大着胆子说,“上面标明我价值不菲。”
“我一点都没有想到,”她回答得很严肃,“你的价值是什么。”——那一刻他好喜欢她说话的样子。那一刻甚至连他也觉得讲这些太俗气了。但他依然尽量把握住那个机会。
“假设问题是卖掉我,难道你不会发现吗?我的价值在那种情况下会被估量一番。”
她用她迷人的眼神笼罩着他,好像他的价值就在她眼前一目了然。“没错,假设你是指,我宁可付钱也不愿失去你。”
这一点使得他又接着开口说话。“别再谈我啦……你才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你是更勇敢、更有教养的人,就算把你摆在十六世纪(cinquecento)最辉煌的时刻,也毫不逊色。逊色的人是我,要是我对你父亲已经到手的东西认不得几件,我担心会受到美国市里那些专家的批评。反正你是想,”然后他一脸悲惨地问,“把我送到那儿以策安全吗?”
“嗯,我们大概不能不去。”
“你想去哪儿我就去。”
“我们得先看看情况——只有非去不可的时候才去。有的东西,”她继续说,“爸爸没放在这里——当然是些又大又笨重的东西,它们被贮藏着,他已经贮藏了一大堆又一大堆,在这里还有巴黎、意大利、西班牙几个国家,放在仓库、地窖、银行、保险箱等等很隐密的地方。我们就像一对海盗——活脱脱就像舞台上演的;那种海盗来到埋藏宝藏的地点之后,会向对方眨个眼睛,还要说‘哈哈!’我们埋的宝藏几乎到处都有——除了那些我们喜欢看的,我们在旅行的时候就带着它们。这些东西,比较小件的,我们会尽量拿出来摆设,好让我们待的旅馆或租来的房子,模样没那么难看。当然是有些冒险,所以我们得一直留意着才行。但是爸爸就爱精美的东西,像他所说的,爱它的优质;为了能有些他的东西来作陪,他愿意冒这个风险。我们倒是一直幸运得不得了。”——玫姬是这么说的;“我们没掉过任何东西呢。最好的东西往往都是最小的。你一定知道,价值在很多情况下跟大小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过,任何东西,不管有多小,”她如此总结,“我们都没掉过。”
“我喜欢,”他听到这里笑了,“你把我摆在这个等级!那些你在旅馆拆开的小东西里,我是其中一个;再糟也不过就是待在租来的房子里,像这个房子就很棒了,可以把我和家族照片、新的杂志摆在一块儿。但是东西不能太大,否则我一定会被埋住。”
“喔,”她回答,“除非你死了,亲爱的,才会被埋起来。当然啦,如果你把到美国市这件事,称之为埋葬。”
“那我得先看看我的坟墓之后,才能说是不是。”有个看法从一开始就在他唇边,却一直压抑着,但现在他又想起来了;若非如此,他会照着自己的意思结束他们的谈话。“不管是好,是坏,或是无所谓,我都希望能有一件事,是你可以相信我的。”
话说得连他自己听起来都颇为凝重,但是她倒一派轻松地带过。“哎,别把我就这么定在‘一件’事上头!你的事情我相信得可多了,亲爱的,就算大部分都粉碎破灭,仍足以留下少少的几件。那可是我一直关照着呢。我把对你的信心分装进密不透水的船舱。我们务必要想办法,可不要沉了。”
“你真的相信我不是伪君子?你看得出来我既不撒谎、不假装,也不会骗人?那也是密不透水的吗?”
这个问题他说得颇为激动,他记得她愣了一下,红了脸,仿佛这些话听在她耳里实在怪透了,颇出乎他意料之外。刹时他了解到,任何触及真诚、忠贞,或是不真诚、不忠贞的严肃话题,都会让她措手不及,好像她不曾想过似的。他以前已经注意过这种情形:那是英文的关系,这种美式的话语使得口是心非这档子的事,就像“爱”一样,说的时候得开开玩笑才行。没办法“细究”的。所以说,他的提问算是……呃,这么说吧——草率了些;只不过,犯这个错倒也值得,因为看着她不由自主地、努力搜寻着稳当的答案,那副模样简直夸张又滑稽。
“密不透水——船舱里就数它最大?哎,它是最大的客舱,是主甲板,是引擎室,也是服务员的食品储藏柜!它就是这艘船本身——这整个运输公司。它是船长的行程表,是一个人的所有行李——在这趟旅程里要阅读的东西。”她脑中有的那些图像是来自于轮船和火车,熟悉的“航程”,派遣的“私家”车辆以及游历几大洲和海洋这类的经验,那些事他目前还难以企及;他仍有待见识见识现代化的巨大机械和设备,但是以目前情况来看,可以想见它们未来势必会充斥于他的生活中,对于这一点他倒是坦然接受。
事实上,尽管他对这桩亲事甚感满意,也觉得他的未婚妻很迷人,但是在心里对那件家具——那是我们这位年轻人“罗曼史”中的主要部分——和他的看法有相当程度的落差,他挺聪明的,自然有如此感受。他是挺聪明的,觉得要相当谦卑,希望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强硬态度或是索求无度,交易的时候也不坚持只对自己有利;总而言之,就是警告自己不可显得自大和贪婪。但他操心的最后这件事其实挺怪的——从这点倒是可以看出对于其他危险,他心中所抱持的态度大致为何。他认为他个人并没有上述的败德情事——那是他很有利的地方。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家族中那类的勾当可多着呢,不管如何,他彻头彻尾都是他家族的成员。表现于他身上的,如同闻着一股甩也甩不开的气味,他的衣服,整个人,双手,还有头发,都好像浸过什么化学药水似的:虽然说不出哪里特别,但是他觉得自己老是摆脱不掉这点。他很清楚自己出生之前的家族史,每个细节都一清二楚,这件事倒是让他未来的路更加顺畅。他心想,这么丑陋不堪的事他都能坦然加以批评,其中部分原因,难道不是只希望能培养谦卑的胸怀吗?他刚刚才采取的这个重要步骤,难道不就是希望能有些新的历史,而且只要一有机会——必要时当场没面子也在所不惜——不就可以对照那部旧历史了吗?如果这些起不了作用,那他就得另外有不同的作为才行。他再清楚不过了——总也心怀谦卑——要成得了大事,得靠魏维尔先生的万贯家财。他身无长物,什么也做不成;他之前努力过了——只得寻寻觅觅,然后认清真相。他很谦卑,但同时又不是那么的谦卑,仿佛他了解自己颇为轻浮、也挺蠢的。他有个想法——研究他的历史学家会觉得这个想法挺有趣的——明明已经知道情况为何,却仍然笨到去犯下错误。他这么一来也就没做错了——他的未来可能和科学有关。他本身是怎么都挡不住这件事的发生的。他是站在科学这一边的,因为科学不就是靠着钱才得以公正无偏颇吗?他的生活将会充满机器,一帖对于迷信的解药,那对于文献的记载结果,或者说,对它所散发出来的信息而言,太重要了。他想到这些事——想到他不至于全然徒劳无功。想到他毫无异议接受即将到来的时代发展——弥补一下失衡状态,因为人家对他的看法是如此不同。等他发现自己真的相信,他已经不再在意徒劳无功这档子事的时候,才是最令他感到畏缩的时刻。就算有此信念。想法又荒谬,他依然能过得不错。这散漫的心境就是魏维尔一家的浪漫情怀。可怜又可亲的人啊,他们真的不懂,处于那种境况——徒劳无功的境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懂——他见识过,尝试过,也了解它的轻重。想起这件事其实只是拿来遮掩——就好像他一面走着,眼前出现一家店铺的百叶铁窗一样,在这无精打采的夏日早早关上,只要转动某个把柄,它就哗啦哗啦下来了。那也是机器,跟厚玻璃板一样都是钱,也都是权力,有钱人的权力。嗯,现在他也身在其中,属于有钱人的一员,他是他们那一边的——要是能说成他们是他这一边的,那就更让人快活了。
不管怎么说,他一面走路,心里一面咕哝着的就是这类的事。它大可说是挺莫名其妙的——因为这么个原因而有了这么个心情——要不是它多少符合此时沉重的时刻,也就是我开始记录的这份沉重压迫感。另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从家乡来的代表团即将抵达。明天他要在查林十字和他们见面:他弟弟比他早结婚,但是他太太目前情况不适合旅行,她是犹太人,带来的嫁妆给这桩勉强的婚事镀了层金;他姐姐和她极度英国化的米兰人丈夫;一位母舅,外交官中最乏人问津的就属他了;还有他的罗马表哥,当过代表,也是亲戚中最有空的(disponible)——虽然玫姬要求婚礼尽量简单,也不过就这几个亲人来陪他进礼堂。这根本谈不上大阵仗,但比起新娘这边带得出的可能人选,这团人还真得明显算是多了。她没什么亲戚可以挑选,也没有随便发邀请函来加以弥补。他对这位小姐在处理此事的态度觉得挺有意思的,也完全尊重;仿佛使他得以一瞥,基本上她的眼光为何,而她的眼光正好和他的品位一致,这可令他欣喜不已。她解释过,她和她父亲两人没什么有血缘的亲戚,所以他们并不想做作,请一些人到现场假装,或是去大街小巷随处搜寻。呵,没错,他们往来的朋友是够多了;但结婚毕竟是件私密的事。除了原有的亲戚之外,也会请朋友来。你不只是请他们人来就好,要他们为你遮遮掩掩,还要他们假装成另一种人。她知道自己的意思,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而他会毫不迟疑地全盘接受,也在这两件事上见到好兆头。他期待,也很渴望她具备他妻子该有的性格,越多越好,他一点都不担心。他早些年已经和很多具有此性格的人打过交道,尤其有三四个还是神职人员,其中首推他当红衣主教的叔祖,他曾负责他的教育,也亲自教过他:这一切对他未曾有过不快的影响。所以他相当盼望,这位就快要和他成为最亲密的伙伴能有此特色。只要这特色一出现,他便要加以鼓励一番。
因此,此时此刻他觉得,仿佛他的文件皆已就绪,仿佛他的户头都没有赤字了,这是他一辈子仍没有过的情形,然后他可以啪一声,把投资资产表给合上。等那群罗马来的人抵达之时,它当然会再度打开;甚至连今晚他在波特兰道用餐时,它也可能再被开启;魏维尔先生在那儿搭起了帐篷,就像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帐篷一样,陈设着从波斯王大流士抢来的宝藏。不过,如我所言,使他产生危机感的是接下来的两三小时。他一会儿伫立在角落,一会儿伫立在十字路口,有个想法一波接着一波涌现;我一开始就在谈的那个想法,它来得又急又清楚,却也朦胧得望不到尽头——那个想法就是想为自己做点什么。什么都好,免得来不及。要是他和身边任何朋友提出这种想法,那反倒会成了像是大肆地嘲弄别人。不就是他本人快要和一位极迷人的姑娘结婚罢了,这桩婚事的好处可多着呢,而这位姑娘未来“钱”景之扎实,和她的娇美可人是同样牢靠。那么他又是在干吗呀?他这么做倒不是全为了她。王子会如此这般,不过是因为他很自由没啥规则,爱想什么就想什么;过了一会儿,他眼前浮现了一位朋友清晰的影像,一位他觉得挺讽刺的朋友。他不再将注意力放在过往的脸孔上,而是将心中这份冲动慢慢累积。年轻的脸、美丽的脸都没能教他稍稍转一下头,但一想到艾辛肯太太,他立刻拦了辆小马车坐上去。她的年轻与美貌多少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如果在家的话,她会劝劝浮躁不安的他,那么对于他仍有时间会“做”的这件事,可能顺势就摆平了。她住在狭长的卡多根街,挺远的,想到这趟特别的朝圣之旅是否得体,已经令他的兴头稍减。依礼是该正式向她致谢,而他正前往致意的时机也挺恰当的——这就对了,他在路上想着,这些事对他而言都很重要。他的确是昏头了,把刚才冲动的情绪误以为要另谋出路,要放弃他已经越堆越高的许诺。艾辛肯太太恰恰代表着他的许诺,她和蔼可亲,活生生就是股力量使得那些许诺一个接着一个往上堆。她成就了他的婚事,如同当年他罗马教皇的先祖成就了他的家族一样……尽管他实在看不出来,她这么做所为何来,除非她也是满脑子的浪漫情怀。他既没贿赂她,也没说服她,连什么东西都没过给她——直到现在才要去道声谢。所以她得到的好处——想得俗气些——一定全都是从魏维尔家来的。
然而,现在离她家还远,他仍有时间提醒自己可一点都不认为,她会收受大笔酬劳。他完全确信她不会收的;假如某种人会收礼物、某种人不会收礼物,那么她当然是站在对的那一边,属于有骨气的阶级。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唯有如此才显得她的无私,挺令人肃然起敬的——也就是说,隐含着深不可测的信心。她和玫姬很好,很亲近——有这么位朋友真可算得上是项“资产”,但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将他俩兜在一块儿,来证明自己的友情。她初见他是在冬季的罗马,后来又在巴黎遇见他,而且对他有“好感”,这是她打一开始就坦白给他知道的,她对她的年轻友人也如是说,从此也就这么看他,没别的样儿。不过就算对玫姬有兴趣——那才是重点——也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要不是她也对他有兴趣。他既无索求,也没有回报补偿,那种感情是由何而生呢?他又给了她——他也很想问问魏维尔先生这个疑问——什么好处呢?王子的观念里,对女性的补偿——类似他对于具有吸引力的观念——差不多就是向她们示爱。现在他确信自己不曾对艾辛肯太太示爱,连一点点都没有过——他也不认为她曾经闪过这种念头。这几天他老想着那些他没有对她们示过爱的女人,将她们在一个时间点区隔开来:它代表一个迥异的生存阶段,他觉得饶有兴味;过后,他喜欢另外区分出那些他示过爱的女人。尽管如此,艾辛肯太太本人既不曾显得太热情,也没有过愤恨之色。那到底是何缘故,她看起来好像知道他挺落魄的呢?这些事情、这些人的动机都让人摸不着边际——反倒令人有些担心。单单他们这种莫名所以的尽心付出,就使他觉得自己的好运道,稍稍说得通。他记得孩提时期读过爱•伦坡的一个精彩故事,这个作家和他未婚妻是同乡——这件事也同样显示了,美国人的想象力有多大能耐。故事讲的是戈登•皮姆遇上船难,在一艘小船内朝着北极——或是南极呢?——越漂越远,远至从未有人到过的距离。在某个时刻,他发现眼前一大片白色的空气,就像一幅发着炫目光线的帘子,让人什么都看不见,宛如身处于黑暗一般,只不过它是牛奶或是雪的颜色。有时候他觉得自己的船就在这么个难解的谜团上移动着。他的新朋友们,包括艾辛肯太太本人,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都有如一幅巨大的白色帘子。他见过的帘子都是紫色的,甚至紫得发黑——但是它们垂挂的地方都故意显得暗沉沉的,有种又不吉利的预兆。它们打算把惊奇之处遮起来,而那些惊奇往往都挺吓人的。
这些从各个不同深处冒出来的吓人事,倒不是令他忧虑的理由;他依然揣度不出来的,若硬要给它安个名字,是寄托在他身上的信心之程度大小。过去这一个月,他常常站着动也不动,脑子里想着这件才刚决定或生效,也是普遍受到期待的事——简略来说——而他是其中的主角。其不凡之处在于,与其说期待一件特别的事,倒不如说是在对若干优点作假设,这种假设既平淡又单调,没有什么主要的特质与价值可以加以注记。他仿佛是某个有浮雕图案的硬币,一枚已经不再流通使用的纯金钱币,上头印着光荣的徽饰,时间可溯至中古时期,精美绝伦,它的“价值”比起现在的零钱、金币或半克朗银币当然要大得多;但是正因为它有更好的用法,也就不必多此一举把它拆得分崩离析。他得以依赖的是展现在面前的安全感;他会为别人所拥有,但不至于沦落到孑然一身。难道这不就特别意味着,他不必再受到磨炼或考验吗?难道这不就意味着,只要他们不把他拿去“兑现”,他们还真的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换得了多少英镑、几先令或几便士吧?无论如何,现在这些皆是无解的问题;摆在眼前的是,他被赋予了若干象征性的特质。他被当成件大事严肃地看待。正因为他们如此严肃,使他如坠五里雾中。连艾辛肯太太也一样,虽然她常常表现出嘲讽的个性。他只能说,截至目前,他还没做出什么让人失了兴头的事。要是他今天下午坦白问她,说正格儿的,他们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他又该怎么办?这句话等于在问,他们指望他做什么。她可能会这么回答:“哎,你知道的,我们就要你这样啊!”对此说法他可一点办法都没有,也只能说他不知道。要是他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那会不会使魔力消散呢?事实上,他又知道什么呢?他也严肃地看待自己——要当回事不可轻忽;这不单纯只是幻想和做作。有时候他按照自己的判断,想得出和他们打交道的方式;但是,早晚他们的判断,什么都有可能,会按照实际的证据来考究他一番。而实际证据,很自然地会根据他一堆象征性的特质,具有的分量多寡而定,此时一衡量会发现,老实讲,这个人是算不出来的。只有亿万富翁够格说,拿什么来换亿万才算公平,不是吗?那算计方式就是被裹住的东西;等他的车子停在卡多根街的时候,他真觉得离那块遮着的布又更近了些。他简直已经打定主意,要扯扯那块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