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38884
1.中医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一本就够;
2.作者精细挑选临床常用中药,不求大全;
3.内外妇儿,只选治疗效果好的;
4.中医特色——经络与艾灸,简、便、廉、效;
5.几百幅图表展示,速学速记超简单。
庞大的中医理论体系,是不是让你无从学起;中药、方剂成千上百个,你是不是记了这个忘了那个;理论基础不扎实,疾病的诊断、治疗更是空中楼阁!
《中医入门七讲(图解版)》是一本有态度、有取舍的书:阴阳五行、藏象、望闻问切、辨证论治,高效培养中医思维;精心挑选临床常用中药,不求大全;内外妇儿,只选中医治疗效果好的;再加上中医特色——经络与艾灸,简、便、廉、效,养生祛病;以上内容,均用大量图表直观呈现,速学速记;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全但求专。
初学中医,这一本就够!
第一讲 中医入门七堂课
第1课:阴阳
什么是阴阳 2
阴阳的变化规律 3
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4
第2课:五行
什么是五行 6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7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9
第3课:藏象
藏象学说 14
五脏 15
六腑 18
奇恒之腑 21
脏腑之间的关系 22
第4课:精气血津液神
精 28
气 29
血 32
津液 33
神 35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35
第5课:病因
六淫 37
疠气 39
七情内伤 39
饮食失宜 40
劳逸失度 40
病理产物 40
第6课:病机
基本病机 43
疾病传变 45
第7课:疾病的防治
疾病的预防 46
疾病的治则 46
第二讲 中医诊断治病先识病
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四大法器” 50
望诊 50
闻诊 55
问诊 57
切诊 58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的核心 64
第三讲 中药中医治病的制胜法宝
中药学总论 72
中药的采集 72
中药的炮制 72
中药的性味 72
中药的配伍 74
中药的用法 74
常用中药的功效及用法 76
解表药 76
清热药 79
泻下药 86
祛风湿药 87
利水渗湿药 90
化湿药 93
理气药 95
消食药 96
止血药 98
活血化瘀药 102
化痰止咳平喘药 106
安神药 110
平肝息风药 112
开窍药 114
补虚药 115
收涩药 123
第四讲 中医内科
感冒 128
咳嗽 129
哮病 131
胃痛 133
腹痛 134
泄泻 136
便秘 138
不寐(失眠) 140
心悸 141
眩晕 143
头痛 145
中风 146
淋证 148
遗精 150
阳痿 151
汗证 152
痹证 154
腰痛 155
第五讲 中医妇科
月经过少 158
月经过多 159
月经后期 160
月经先期 161
闭经 162
痛经 164
经行头痛 165
经行乳房胀痛 166
带下病 167
不孕症 169
第六讲 中医儿科
感冒 172
咳嗽 174
泄泻 175
食积 177
遗尿 179
第七讲 针灸化病于无形
经络总论 182
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182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184
腧穴总论 185
腧穴的分类、命名及作用 185
腧穴的定位 186
刺法和灸法 190
附:拔罐 196
常见病证的针灸疗法 197
感冒 197
咳嗽 197
哮喘 198
呕吐(附:呃逆) 198
泄泻 199
便秘 199
耳鸣 、耳聋 199
不寐 200
眩晕 200
头痛 201
中风 201
遗精 202
阳痿 202
痿证 202
痹证 203
痛经 203
痫证 204
牙痛 204
坐骨神经痛 204
扭伤 204
附录
附录1:本书所用方剂 205
附录2:本书所用穴位定位及功效 214
附录3:人体主要经络穴位图 223
201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中,首次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列入分类系统。这说明中医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同,但中医博大精深,历代医典更是汗牛充栋,普通人即使穷尽一生去学习和探索,若不得其法,也未必能深入其门。所以,一本包含中医理论知识及基础方法的入门书就显得尤为必要。本书所希望达到的正是这样一种带领普通读者入门的作用。
本书严遵中医理念,立足于临床实用,用通俗的语言来系统地讲述理论、病机和治疗,使得深奥的中医理论变得简单,能够让更多的人在短期内理解中医的基本思维方式,掌握中医的应用方法。
本书共分中医入门、中医诊断、中药、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及针灸七讲。图文并茂是本书最大的特色。比如,中医基础和诊断部分,我们只选取了骨干知识,并将其以图表形式呈现出来,一目了然。中药部分,由于中药分类繁杂,细碎的知识点很多,我们从药物的性味入手,引出其功效,同时还列出了与功效主治对应的常用方剂。整讲读下来,会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即在明确了药物的大的分类之后,通过其性味就能大致判断出药物的功效,大大方便了读者的理解和记忆。各科疾病部分,病症分类、症状表现、治法治则、适用方剂等都是以图表形式呈现,不同证型之间,其症状按照望、闻、问、切四诊列出,方便读者快速记忆和查用。
针灸部分,考虑到实用性,我们以疾病为纲,没有具体介绍每一条经络及该经络上的穴位,而是将经络穴位以附录形式放在书后,方便查用。
考虑到方剂的使用与具体的病症息息相关,我们不再单设方剂一章,而是在附录中将疾病处方中涉及的方子以附录形式放于书后,针对性更强,查用也非常方便。
虽用心筹划,精心编写,但绵延数千年的中医文化,希望通过一本书来全面介绍,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也不敢抱此宏愿。如果我们能为读者全面认识中医提供一个初步的框架,在较短时间内领悟岐黄奥旨,掌握中医实用技能,已属幸事。
编者
2019 年1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