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333665
序言
章金阁与银阁时期的日本国版图
第二章由统一到征战
第三章黎明的呼唤
第四章虾夷地的争夺
第五章由无人岛到小笠原群岛
第六章万国津梁话琉球
第七章古代国际航运的枢纽
第八章藩属国的交通
第九章在海洋中央的边界
第十章琉球国际化
第十一章欧洲人对琉球国的印象
第十二章从条约看中、日、琉的关系
第十三章钓鱼岛列岛的沧桑
第十四章日本吞并琉球
第十五章甲午的余涌
第十六章钓鱼岛的地理和地貌
第十七章掠夺”无人岛”,向海洋迈进
第十八章独岛耶?竹岛耶?
第十九章南中国海–中国的南海
第二十章古代南海与南海舆图
第二十一章外国航员对南海的描述
第二十二章日本南进政策首站–东沙群岛
第二十三章外国势力入侵南沙与中国南海断续线
第二十四章日本攫夺南海岛屿、封锁中国海岸线
第二十五章日本投降、朝鲜战争爆发及《旧金山和约》
第二十六章越南的南海情结
第二十七章菲律宾迟来的强求
第二十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余烬
第二十九章后的话
序言
编辑这本地图集,其实并非为了实现什么学术成就,这点笔者自问力有不逮。不过作为一个地图收集者,很清楚地图的作用不单是阐述地理、分析地貌、人口物产、植被分布等。有人说,古籍地图只是过时的文件,这种说法没有错。就是因为古籍地图是过时的文物,因此可发挥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作为历史的旁证,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文字历史可以篡改,但地图绘制完成方可出版,不能再改,所以凭地图证实历史,有其可观性、客观性和可行性。
此图集从日本中世纪说起,详叙日本历史发展。由中世纪的三岛变为四岛,再进而占领南北多岛,然后南进南海和南太平洋诸岛。身在东京的决策者,每次看见印刷机新出版的地图上日本帝国的版图又扩大了,这种刺激兴奋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但这段历史的记录是否准确,笔者会尝试将每张地图的背景融入历史事实中,以便让读者更深入了解东海和南海的历史背景及今天的事实,从而自行作出结论。
历史和地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学科,古人做历史研究时都喜欢提倡”左图右史”,以地理资料支持历史事实的理据。现代中国学术界更有”历史地理”这个专业,可见讨论历史事实、发展过程、参与的单位和人物等,通过地理或地图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具体的客观证据。这部地图集就是以地图见证历史为出发点,希望以地图所载的资料,实证出某些说法的谬误,以正视听之余,更希望可达至伸张正义、拨乱匡正的意义。
曾有军事历史学家指出:”一个国家的防御策略与战争艺术,反映出该国的自我认知。一个专注农业的国家,自然专注于捍卫陆地,亦因此特别倚重封建制度及相关的军制。相反,了解资本主义奥秘的国家,知悉财富与权力不受国界的限制,所以扩张意图极大,海军亦成为攻伐的利器。”
本书既然以中国东海和南海为主题,自然不能不谈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及延续不断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这些海域的活动。读者不难发现此等措施和安排是有计划的,是以扩张版图为目的,以所谓国际法作为包装,尽量遮盖其真正的目标。其实国际法不应为殖民主义包藏祸心,更不应为扩张主义充当马前卒。在历史洪流中,这些史实都不会被时间所冲淡,期望这部地图集里每张地图的珍贵数据,可以让读者更正确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有关东海外海部分有主权争议的数个岛屿之中,其中有香港人习惯称呼的”钓鱼台”。其实,”钓鱼台”这一名字晚至清初才出现。当时琉球人程顺则出版的《指南广义》是部航海书籍,首用了”钓鱼台”的名字,前此明代策封使都称该岛为”钓鱼屿”或”钓鱼岛”。
1719年康熙遣派策封使赴琉球,成员包括编修史料的徐葆光。他的策封船因为洋流关系飘离航线,徐葆光途中从未看见”钓鱼岛”,但徐葆光出版他影响深远的名著《中山传信录》时依然套用了《指南广义》这部书籍用的名字,称该岛为”钓鱼台”。其实徐葆光如果有机会亲眼目测该岛,见它的陡峭山形,想必他也只会称之为”钓鱼岛”。其后清朝的策封使,也有跟随用”钓鱼台”的,但该岛在地理学上难称为”台”,所以本书依照明代并结合当下的称谓,作”钓鱼岛”。
本书得以出版,诚赖香港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同仁鼎力支持,在此致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