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0500192
开红学研究之先河,开中国近代疑古思潮之先声。
《红楼梦》宝藏六讲 《红楼梦》评论 《石头记》索隐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蔡元培、王国维、高语罕对《红楼梦》的解读,均是《红楼梦》研究中的重要论著。他们或从索隐入手,或从考据入手,总结探讨了《红楼梦》一书的题旨和美学、伦理学价值,以及文化意义,是红学研究史上的经典之作。
《史记探源》书八卷,先为序证,论说贯串全书之问题,如春秋古文、尚书古文、书序、终始五德、十二分野等事,然后分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一进行考辨,除《管蔡世家》等十篇外,全部都有仔细深入之辨析。在对《史记》原文的勘误论证大都可从,唯所论刘歆窜改之事多有主观臆断之嫌。尽管如此,崔氏能以怀疑精神对《史记》全书进行深入考辨,对于中国古史的记述提出独到的分析,对于古史研究以及《史记》本身内容的认识,确有重要价值。
目录
《红楼梦》宝藏六讲
开山白 003
一面镜子 008 第一讲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史湘云附 031 第二讲
王熙凤 062 第三讲
几个奇女子 091 第四讲
两个老太婆 132 第五讲
——贾母和刘姥姥
《红楼梦》的宝藏 156 第六讲
《红楼梦》评论
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189 第一章
《红楼梦》之精神 193 第二章
《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 198 第 三 章
《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 202 第四章
余论 207 第五章
《 石头记》索隐
自序 213
——对于胡适之先生《〈红楼梦〉考证》之商榷
《石头记》索隐 217
苍茫倚剑独哀吟,偶泻天灵自吐吞。眼底战场应有我,那堪憔悴作诗人。
——高语罕
先生幼年丧父母,中年丧妻子,命运坎坷,达于极点。老年孑然一身,无他物,贫苦无以为生,依其弟,得不死。其弟名达,字六分,为小本营业之杂货商人,茅茨一间,方桌一张,饮食睡眠于其间,先生寄居于此,除每日帮助其弟料理零星琐事及买卖外,即着手编著《觯庐经说》《四禘通释》等书,后其弟营业不佳,生活极难维持,先生乃以百折不回之精神,劝之慰之,每日一餐,或终日不餐,在含酸茹炭中著《春秋复始》。其忍艰耐苦,异于常人,故其成就声名亦异于常人。
——王森然
开山白
诸君!在这个举世披靡、炮火连天的当口,我来大谈红楼,一定有很多人要引以为怪,这理由不能不略略表白一下。第一,我在这个大时代中却是个闲人,就是无事可做的人,随便谈谈我想没有人责备我,甚至可以原谅我,再进一步说,欧洲许多大哲学家或大科学家每当大动乱时代都能理乱不闻地专门攻究他们所研究的问题,如歌德之于文学,康德之于哲学, 拉瓦节之于科学,我虽不敢妄比前贤,然而其用心则一也。有人说,专门研究专门讲说,在这时代固不能废,然而为什么独择这一种平素只供人消遣的小说——《红楼梦》呢?这也有说,第一,有些朋友常常听见我爱瞎三话四地谈红楼,并且以为我对于《红楼梦》的见解,与此前说红楼的迥然不同,时时怂恿我找一个机会把它公开出来。我本是个“一罐子不响,半罐子晃荡”的人,这句皖北的土话或许在座的诸君不大懂,我且借着梁任公的一段话解释一下。任公说:“我读到‘性本善’ 则教人以‘人之初’而已。”又自己批评道:“殊不思‘性相近’以下尚未通,恐并‘人之初’ 一句亦不能解……”任公且如此,所以我也就窃不自量,大胆“尝试”一下。而且现在虽然大家都忙于打仗,不暇谈文艺,但是一般国民生活上,尤其是执干戈而卫国的战士们,需要精神的食粮;一旦大战告终, 艺术生活的要求必然更加普遍、更加提高,则今日之讲究也可做将来的准备。那么,又有人说,文艺的要求固然是很迫切, 现在出版界虽然贫乏,但新的作品也不在少处,又何必从一两百年前的陈纸堆中翻出这部尽人皆知的小说来讲
呢?我却不敢赞同这种意见,因为在百事贫乏的中国,文艺的创造自然也不能例外,纵有些好的作品,也实在太少。我们青年人应当从事学习,尤应当从我们的古典作品中去学习,犹之乎革命后的苏俄青年要从莎士比亚、王尔德、左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 朵思退夫斯基、普希金等等的伟大作品中去学习一样。若果我这个见解不错,那么,红楼实在是我们百读不厌、独步千古的一部不朽的杰作!它的价值实在可以和左丘明的《春秋传》、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并驾齐驱。和它先后或同时的几部大书,如《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都不能同日而语、等量齐观。中国人向来对于小说的观念是错误的,他们——不是公子遭难,便是小姐养汉的记录——所谓“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在《红楼梦》 的作者曹雪芹时代,一般人尤其是上流人,对于这种进步形式的文学作品,都悬为厉禁,宝玉读《会真记》,即《西厢记》, 乃是茗烟偷着买给他,避着人读的,后来又传给黛玉读,并且极口称赞它:“真是好文章,你若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果然,林黛玉也是“越看越爱……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却只管出神”。(第二十三回)这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的渊源所在。
那时一般社会为旧文学和八股试帖所笼罩,只有少数天才的青年作家具大勇无畏精神,才会从其中发展出新的文学。乾嘉以后,这种观念渐渐改变,士大夫亦多注意它的价值。不过他们对它的观察大半是牵强附会,穿凿失真。这种观察,共有三派:第一派以为《红楼梦》乃是“全为清世袓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诸名王奇女”。这派以王梦阮为代表,但据历史年代的考察,清世祖生时,小宛已十五岁,顺治元年世袓方七岁,小宛已二十一岁了;顺治八年正月二日,小宛死,年二十八岁,而清世祖那时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如何能入宫邀宠?即这一层已足驳倒这一种主张。第二派以为“《红楼梦》 是清康熙朝的政治小说”,他们以为它的作者抱有民族思想甚挚,意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书中谓贾宝玉影射伪朝之帝系;林黛玉影射朱竹坨,妙玉影射姜西溟(宸英),而如薛宝钗、探春、王熙凤、惜春、宝琴、刘姥姥等皆有所影射,又有人谓袭人盖影射贰臣巨魁洪承畴等等,甚至一婢一仆皆一一为之比附,此种转弯又转弯的强词夺理,实在自相矛盾,经不起一驳,这一派以蔡孑民先生的《〈石头记〉索隐》为代表。第三派以为“《红楼梦》记的是纳兰成德的事”,谓成德有几首悼亡诗是影射黛玉,这也是莫须有的武断之词,那么这种“千篇一律”的悼亡诗可以随便安在任何一个薄命红颜头上,其错误也与《〈石头记〉索隐》相仿佛。
在这一时期,《红楼梦》还是沉沦在极少数士大夫的床头案底,做他们茶余酒后的谈资。甲午战败,中国在政治上虽然失败,但一般士大夫猛然觉醒,以为非欢迎或吸收西方文化不可,于是欧美日本的文学艺术越过万里长城,冲入我们古代的“ 精神堡垒”,梁启超辈才破天荒地重视小说文艺。及至“五四运动”,中国的新启蒙运动抬头,文学革命的旗帜一树,白话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取文言文的形式而代之 ;于是《红楼梦》《 水浒传》《儒林外史》几部古典名著始为文化界所重视,胡适之先生等一一为之考证,予以新的评价,而《红楼梦》尤为学者所珍视。适之先生考证的结果,断定《红楼梦》是曹雪芹作的,是他的“自传”;他断定“《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他断定曹雪芹(霑)的祖父曹寅绝不像一个“贪官污吏, 他家所以后来衰败,他的儿子所以亏空破产,大概是由于他一家都爱挥霍,爱摆阔架子,讲究吃喝,讲究场面……交结文人名士,交结贵族大官,招待皇帝……”(胡适《〈红楼梦〉考证》)但是他不曾知道,或至少他不曾告诉我们,每个伟大文学家或伟大人物的自传,同时就是他所生存时代全部或某部分的社会史;他不知道,或则他没告诉我们,“爱挥霍,爱摆阔架子,讲究吃喝,讲究场面……”等等不唯是曹寅一人一家的特色,乃是中国贵族社会一般的特性,甚至在东西各国的贵族社会,一般说来,也不能例外;他没告诉我们生长在贵族家庭的曹雪芹为何能写出这种深刻地暴露当时贵族地主社会的文艺杰作来;他也没告诉我们《红楼梦》这部写实主义的杰作中,包括些并遗留给我们些什么宝贵的东西,和我们怎样在这宝藏丰富的作品中做再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和吸取。他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