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64031丛书名: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口腔执业医师考点精粹掌中宝》是由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组织专业师资,依据考试大纲,对历年考试真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精心编写而成。本书将考点化繁为简,返璞归真,使考生在紧张的冲刺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与提高。本书由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院团队依据近几年真题进行科学研发,涵盖历年高频考点、近年热门考点、冷门趋势考点等,使广大考生在备考阶段查漏补缺,有的放矢。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口腔执业医师考点精粹掌中宝》本书依据2019年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新大纲和考试要求编写,深入分析了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甄选高频考点,进行整理。使用本书,能在短时间内帮助考生梳理考试重点强化记忆。此外,双色印刷、重要知识表格呈现等特点,可给考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目 录
第一部分基础医学综合
第一篇口腔组织病理学(2)
第一单元牙体组织(2)
第二单元牙周组织(9)
第三单元口腔黏膜(12)
第四单元唾液腺(14)
第五单元口腔颌面部发育(16)
第六单元牙的发育(21)
第七单元牙的发育异常(23)
第八单元龋病(26)
第九单元牙髓病(28)
第十单元根尖周病(29)
第十一单元牙周组织疾病(31)
第十二单元口腔黏膜病(33)
第十三单元颌骨疾病(38)
第十四单元唾液腺疾病(41)
第十五单元口腔颌面部囊肿(44)
第十六单元牙源性肿瘤(46)
第十七单元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51)
第二篇口腔解剖生理学(55)
第一单元牙体解剖生理(55)
第二单元与颌位(70)
第三单元口腔颌面颈部解剖(79)
第四单元口腔生理功能(92)
第三篇生物化学(100)
第一单元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00)
第二单元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02)
第三单元酶(105)
第四单元糖代谢(107)
第五单元生物氧化(109)
第六单元脂质代谢(110)
第七单元氨基酸代谢(114)
第八单元核苷酸代谢(117)
第九单元遗传信息的传递(119)
第十单元蛋白质生物合成(122)
第十一单元基因表达调控(122)
第十二单元信号转导(124)
第十三单元重组DNA技术(127)
第十四单元癌基因与抑癌基因(129)
第十五单元血液生化(129)
第十六单元肝生化(131)
第十七单元维生素(134)
第四篇医学微生物学(137)
第一单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137)
第二单元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37)
第三单元细菌的生理(140)
第四单元消毒与灭菌(141)
第五单元噬菌体(142)
第六单元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43)
第七单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44)
第八单元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46)
第九单元病原性球菌(147)
第十单元肠道杆菌(149)
第十一单元厌氧性细菌(151)
第十二单元分枝杆菌属(153)
第十三单元动物源性细菌(154)
第十四单元其他细菌(155)
第十五单元放线菌属(158)
第十六单元支原体(158)
第十七单元立克次体(159)
第十八单元衣原体(160)
第十九单元螺旋体(161)
第二十单元真菌(162)
第二十一单元病毒的基本性状(163)
第二十二单元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64)
第二十三单元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
防治原则(167)
第二十四单元呼吸道病毒(168)
第二十五单元肠道病毒(169)
第二十六单元肝炎病毒(170)
第二十七单元疱疹病毒(174)
第二十八单元逆转录病毒(175)
第二十九单元其他病毒(176)
第三十单元朊粒(177)
第五篇医学免疫学(179)
第一单元绪论(179)
第二单元抗原(180)
第三单元免疫器官(184)
第四单元免疫细胞(185)
第五单元免疫球蛋白(190)
第六单元补体系统(193)
第七单元细胞因子(195)
第八单元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197)
第九单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
编码分子(198)
第十单元免疫应答(201)
第十一单元黏膜免疫(207)
第十二单元免疫耐受(208)
第十三单元抗感染免疫(210)
第十四单元超敏反应(211)
第十五单元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214)
第十六单元免疫缺陷病(215)
第十七单元肿瘤免疫(217)
第十八单元移植免疫(218)
第十九单元免疫学检测技术(219)
第二十单元免疫学防治(221)
第六篇药理学(223)
第一单元药物效应动力学(223)
第二单元药物代谢动力学(224)
第三单元胆碱受体激动药(225)
第四单元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226)
第五单元M胆碱受体阻断药(227)
第六单元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227)
第七单元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228)
第八单元局部麻醉药(229)
第九单元镇静催眠药(230)
第十单元抗癫痫药(231)
第十一单元抗帕金森病药(232)
第十二单元抗精神失常药(232)
第十三单元镇痛药(233)
第十四单元解热镇痛抗炎药(234)
第十五单元钙通道阻滞药(235)
第十六单元抗心律失常药(236)
第十七单元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237)
第十八单元抗心绞痛药(238)
第十九单元抗动脉粥样硬化药(239)
第二十单元抗高血压药(240)
第二十一单元利尿药和脱水药(242)
第二十二单元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
药物(244)
第二十三单元组胺受体阻断药(246)
第二十四单元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247)
第二十五单元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247)
第二十六单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248)
第二十七单元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248)
第二十八单元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249)
第二十九单元β-内酰胺类抗生素(250)
第三十单元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
类抗生素(251)
第三十一单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52)
第三十二单元四环素类(253)
第三十三单元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254)
第三十四单元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255)
第三十五单元抗结核病药(256)
第三十六单元抗疟药(257)
第三十七单元抗恶性肿瘤药(258)
第二部分医学人文综合
第一篇医学心理学(262)
第一单元医学心理学总论(262)
第二单元医学心理学基础(263)
第三单元心理健康(267)
第四单元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269)
第五单元心理评估(271)
第六单元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273)
第七单元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279)
第八单元患者的心理问题(281)
第二篇医学伦理学(285)
第一单元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285)
第二单元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规范(287)
第三单元医疗人际关系伦理(288)
第四单元临床诊疗伦理(291)
第五单元临终关怀与死亡的伦理(293)
第六单元公共卫生伦理(295)
第七单元医学科研伦理(297)
第八单元医学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伦理(299)
第九单元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与
行为规范(303)
第三篇卫生法规(306)
第一单元执业医师法(306)
第二单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
细则(311)
第三单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316)
第四单元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325)
第五单元传染病防治法(326)
第六单元艾滋病防治条例(334)
第七单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335)
第八单元药品管理法(336)
第九单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管理条例(339)
第十单元处方管理办法(348)
第十一单元献血法(356)
第十二单元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359)
第十三单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361)
第十四单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365)
第十五单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370)
第十六单元精神卫生法(374)
第三部分预防医学综合
第一篇预防医学(382)
第一单元绪论(382)
第二单元医学统计学方法(384)
第三单元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395)
第四单元临床预防服务(403)
第五单元社区公共卫生(406)
第六单元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412)
第二篇口腔预防医学(417)
第一单元绪论(417)
第二单元口腔流行病学(418)
第三单元龋病预防(424)
第四单元牙周病预防(433)
第五单元其他口腔疾病的预防(438)
第六单元口腔健康促进(441)
第七单元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445)
第八单元社区口腔卫生服务(446)
第九单元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与控制(447)
第四部分临床医学综合
第一篇专业综合(452)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452)
第二单元心血管系统(464)
第三单元消化系统(471)
第四单元泌尿系统(479)
第五单元女性生殖系统(481)
第六单元血液系统(505)
第七单元代谢、内分泌系统(515)
第八单元精神、神经系统疾病(525)
第九单元儿科疾病(531)
第十单元传染病(541)
第十一单元其他(545)
第二篇实践综合(557)
常见症状与体征(557)
第五部分口腔临床医学综合
第一篇牙体牙髓病学(566)
第一单元龋病(566)
第二单元牙发育异常(569)
第三单元牙急性损伤(576)
第四单元牙慢性损伤(581)
第五单元牙本质过敏症(585)
第六单元牙髓疾病总论与牙髓炎(586)
第七单元其他牙髓病(592)
第八单元根尖周病(595)
第九单元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599)
第二篇牙周病学(608)
第一单元概述(608)
第二单元牙龈疾病(610)
第三单元牙周炎(621)
第四单元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炎(625)
第五单元牙周炎的伴发病变(627)
第六单元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629)
第七单元牙周医学(630)
第八单元牙周健康与修复治疗的关系(631)
第三篇儿童口腔医学(633)
第一单元龋病(633)
第二单元牙髓病和根尖周病(635)
第三单元咬合发育问题(636)
第四单元牙发育异常(636)
第五单元牙外伤(640)
第四篇口腔黏膜病学(643)
第一单元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643)
第二单元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650)
第三单元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652)
第四单元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656)
第五单元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658)
第六单元唇、舌疾病(660)
第七单元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666)
第五篇口腔颌面外科学(672)
第一单元口腔颌面外科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术(672)
第二单元麻醉与镇痛(678)
第三单元牙及牙槽外科(685)
第四单元牙种植术(692)
第五单元口腔颌面部感染(695)
第六单元口腔颌面部创伤(711)
第一篇口腔组织病理学(2)
第一单元牙体组织(2)
第二单元牙周组织(9)
第三单元口腔黏膜(12)
第四单元唾液腺(14)
第五单元口腔颌面部发育(16)
第六单元牙的发育(21)
第七单元牙的发育异常(23)
第八单元龋病(26)
第九单元牙髓病(28)
第十单元根尖周病(29)
第十一单元牙周组织疾病(31)
第十二单元口腔黏膜病(33)
第十三单元颌骨疾病(38)
第十四单元唾液腺疾病(41)
第十五单元口腔颌面部囊肿(44)
第十六单元牙源性肿瘤(46)
第十七单元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51)
第二篇口腔解剖生理学(55)
第一单元牙体解剖生理(55)
第二单元与颌位(70)
第三单元口腔颌面颈部解剖(79)
第四单元口腔生理功能(92)
第三篇生物化学(100)
第一单元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00)
第二单元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02)
第三单元酶(105)
第四单元糖代谢(107)
第五单元生物氧化(109)
第六单元脂质代谢(110)
第七单元氨基酸代谢(114)
第八单元核苷酸代谢(117)
第九单元遗传信息的传递(119)
第十单元蛋白质生物合成(122)
第十一单元基因表达调控(122)
第十二单元信号转导(124)
第十三单元重组DNA技术(127)
第十四单元癌基因与抑癌基因(129)
第十五单元血液生化(129)
第十六单元肝生化(131)
第十七单元维生素(134)
第四篇医学微生物学(137)
第一单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137)
第二单元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37)
第三单元细菌的生理(140)
第四单元消毒与灭菌(141)
第五单元噬菌体(142)
第六单元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43)
第七单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44)
第八单元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46)
第九单元病原性球菌(147)
第十单元肠道杆菌(149)
第十一单元厌氧性细菌(151)
第十二单元分枝杆菌属(153)
第十三单元动物源性细菌(154)
第十四单元其他细菌(155)
第十五单元放线菌属(158)
第十六单元支原体(158)
第十七单元立克次体(159)
第十八单元衣原体(160)
第十九单元螺旋体(161)
第二十单元真菌(162)
第二十一单元病毒的基本性状(163)
第二十二单元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64)
第二十三单元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
防治原则(167)
第二十四单元呼吸道病毒(168)
第二十五单元肠道病毒(169)
第二十六单元肝炎病毒(170)
第二十七单元疱疹病毒(174)
第二十八单元逆转录病毒(175)
第二十九单元其他病毒(176)
第三十单元朊粒(177)
第五篇医学免疫学(179)
第一单元绪论(179)
第二单元抗原(180)
第三单元免疫器官(184)
第四单元免疫细胞(185)
第五单元免疫球蛋白(190)
第六单元补体系统(193)
第七单元细胞因子(195)
第八单元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197)
第九单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
编码分子(198)
第十单元免疫应答(201)
第十一单元黏膜免疫(207)
第十二单元免疫耐受(208)
第十三单元抗感染免疫(210)
第十四单元超敏反应(211)
第十五单元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214)
第十六单元免疫缺陷病(215)
第十七单元肿瘤免疫(217)
第十八单元移植免疫(218)
第十九单元免疫学检测技术(219)
第二十单元免疫学防治(221)
第六篇药理学(223)
第一单元药物效应动力学(223)
第二单元药物代谢动力学(224)
第三单元胆碱受体激动药(225)
第四单元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226)
第五单元M胆碱受体阻断药(227)
第六单元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227)
第七单元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228)
第八单元局部麻醉药(229)
第九单元镇静催眠药(230)
第十单元抗癫痫药(231)
第十一单元抗帕金森病药(232)
第十二单元抗精神失常药(232)
第十三单元镇痛药(233)
第十四单元解热镇痛抗炎药(234)
第十五单元钙通道阻滞药(235)
第十六单元抗心律失常药(236)
第十七单元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237)
第十八单元抗心绞痛药(238)
第十九单元抗动脉粥样硬化药(239)
第二十单元抗高血压药(240)
第二十一单元利尿药和脱水药(242)
第二十二单元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
药物(244)
第二十三单元组胺受体阻断药(246)
第二十四单元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247)
第二十五单元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247)
第二十六单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248)
第二十七单元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248)
第二十八单元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249)
第二十九单元β-内酰胺类抗生素(250)
第三十单元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
类抗生素(251)
第三十一单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52)
第三十二单元四环素类(253)
第三十三单元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254)
第三十四单元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255)
第三十五单元抗结核病药(256)
第三十六单元抗疟药(257)
第三十七单元抗恶性肿瘤药(258)
第二部分医学人文综合
第一篇医学心理学(262)
第一单元医学心理学总论(262)
第二单元医学心理学基础(263)
第三单元心理健康(267)
第四单元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269)
第五单元心理评估(271)
第六单元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273)
第七单元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279)
第八单元患者的心理问题(281)
第二篇医学伦理学(285)
第一单元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285)
第二单元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规范(287)
第三单元医疗人际关系伦理(288)
第四单元临床诊疗伦理(291)
第五单元临终关怀与死亡的伦理(293)
第六单元公共卫生伦理(295)
第七单元医学科研伦理(297)
第八单元医学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伦理(299)
第九单元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与
行为规范(303)
第三篇卫生法规(306)
第一单元执业医师法(306)
第二单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
细则(311)
第三单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316)
第四单元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325)
第五单元传染病防治法(326)
第六单元艾滋病防治条例(334)
第七单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335)
第八单元药品管理法(336)
第九单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管理条例(339)
第十单元处方管理办法(348)
第十一单元献血法(356)
第十二单元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359)
第十三单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361)
第十四单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365)
第十五单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370)
第十六单元精神卫生法(374)
第三部分预防医学综合
第一篇预防医学(382)
第一单元绪论(382)
第二单元医学统计学方法(384)
第三单元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395)
第四单元临床预防服务(403)
第五单元社区公共卫生(406)
第六单元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412)
第二篇口腔预防医学(417)
第一单元绪论(417)
第二单元口腔流行病学(418)
第三单元龋病预防(424)
第四单元牙周病预防(433)
第五单元其他口腔疾病的预防(438)
第六单元口腔健康促进(441)
第七单元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445)
第八单元社区口腔卫生服务(446)
第九单元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与控制(447)
第四部分临床医学综合
第一篇专业综合(452)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452)
第二单元心血管系统(464)
第三单元消化系统(471)
第四单元泌尿系统(479)
第五单元女性生殖系统(481)
第六单元血液系统(505)
第七单元代谢、内分泌系统(515)
第八单元精神、神经系统疾病(525)
第九单元儿科疾病(531)
第十单元传染病(541)
第十一单元其他(545)
第二篇实践综合(557)
常见症状与体征(557)
第五部分口腔临床医学综合
第一篇牙体牙髓病学(566)
第一单元龋病(566)
第二单元牙发育异常(569)
第三单元牙急性损伤(576)
第四单元牙慢性损伤(581)
第五单元牙本质过敏症(585)
第六单元牙髓疾病总论与牙髓炎(586)
第七单元其他牙髓病(592)
第八单元根尖周病(595)
第九单元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599)
第二篇牙周病学(608)
第一单元概述(608)
第二单元牙龈疾病(610)
第三单元牙周炎(621)
第四单元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炎(625)
第五单元牙周炎的伴发病变(627)
第六单元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629)
第七单元牙周医学(630)
第八单元牙周健康与修复治疗的关系(631)
第三篇儿童口腔医学(633)
第一单元龋病(633)
第二单元牙髓病和根尖周病(635)
第三单元咬合发育问题(636)
第四单元牙发育异常(636)
第五单元牙外伤(640)
第四篇口腔黏膜病学(643)
第一单元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643)
第二单元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650)
第三单元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652)
第四单元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656)
第五单元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658)
第六单元唇、舌疾病(660)
第七单元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666)
第五篇口腔颌面外科学(672)
第一单元口腔颌面外科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术(672)
第二单元麻醉与镇痛(678)
第三单元牙及牙槽外科(685)
第四单元牙种植术(692)
第五单元口腔颌面部感染(695)
第六单元口腔颌面部创伤(711)
免费在线读
第一篇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单元牙体组织
牙釉质
牙釉质是覆盖于牙冠表面的一层硬组织,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在切牙的切缘处厚约2.0mm,磨牙牙尖处厚约2.5mm。
1.理化特性
牙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由占总重量96%~97%的无机物、少量有机物和水组成。
2.组织结构
(1)釉柱: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
(2)施雷格线:落射光观察牙纵磨片时,在釉质内4/5处出现的明暗带。
(3)无釉柱釉质:在近釉牙本质界和牙表面约30.0mm厚的釉质内没有釉柱的结构,仅由晶体平行排列而成。
(4)釉质生长线:釉质周期性生长速度改变形成的间隙线。
(5)釉板:釉板的存在为龋病的发生提供了通道。
(6)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呈草丛状,高度为釉质厚度的1/5~1/4。
(7)釉梭: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末端膨大,穿过釉牙本质界并埋在釉质中。
(8)釉质牙本质界:由许多小弧形线相连而成。
(9)窝沟:磨牙窝沟的形态多样,窝沟的存在与龋病关系密切。
3.釉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1)氟化物预防釉质龋的发生:氟离子进入磷灰石晶体中,将与其HCO3-和OH-等发生置换,使牙釉质的晶体结构变得更为稳定,从而可增强牙釉质的抗龋能力。
(2)釉质咬合面的点隙和裂隙:点隙裂沟内较易产生细菌和食物残渣滞留而不易清洁,故常成为龋的始发部位,且一旦发生龋,则很快向深部扩展,因而如能采取措施早期封闭这些点隙裂沟,对龋的预防有一定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点隙裂沟可逐渐磨平,该部位龋的发生率也趋于下降。
(3)釉柱的排列方向:在手术需要劈裂釉质时,施力方向必须与釉柱排列方向一致;在治疗龋齿制备窝洞时,不宜保留失去牙本质支持的悬空釉柱,否则充填后,当牙齿受压力时,此种薄而悬空的釉质常易碎裂,使窝洞边缘产生裂缝,而易引起继发性龋。
(4)釉质表面的酸蚀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通过酸蚀使釉质无机磷灰石部分溶解而形成蜂窝状的粗糙表面,以增加固位力。在对无釉柱釉质,尤其是乳牙进行酸蚀处理时,应适当延长酸蚀时间以清除无釉柱釉质,因为无釉柱釉质的晶体排列方向一致,酸蚀后牙釉质表面积变化不理想。
牙本质
1.理化特性
牙本质构成牙齿的主体。牙本质色淡黄,稍有弹性,硬度比釉质低,比骨组织略高。成熟牙本质重量的70%为无机物,有机物为20%,水为10%。牙本质的主要无机物也为磷灰石晶体,但其晶体比牙釉质中的小,与骨和牙骨质中的相似。微量元素有碳酸钙、氟化物、镁、锌、金属磷酸盐和硫酸盐。
牙本质的有机物中胶原蛋白约占18%,为所有有机物的90%以上。主要为砖型胶原,还有少量Ⅴ型和Ⅲ型胶原。牙本质中非胶原大分子物质有磷蛋白、含γ羧基谷氨酸蛋白、混合性酸性糖蛋白、生长因子、血清源性蛋白、脂类和蛋白多糖几大类。其中最主要的是牙本质磷蛋白,约占所有非胶原有机成分的50%,在牙本质矿化前沿分布,与胶原纤维关系密切,可结合钙,有利于牙本质的矿化。牙本质中的生长因子有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牙本质中还有一种由成纤维细胞形成的特殊的骨形成蛋白,有人称为牙本质骨形成蛋白或牙本质基质蛋白。这些生长因子可能在诱导新的成牙本质细胞形成、创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2.组织结构
(1)牙本质小管:贯穿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呈放射状排列,在牙尖和根尖部小管较直,颈部弯曲呈“~”形,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着根尖方向。牙本质小管近髓端较粗,直径约2.5μm,越向表面越细,近表面处约为1.0μm,且排列稀疏。近髓端和近表面每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约为2.5∶1。小管自牙髓端伸向表面,沿途分出许多侧支,并与邻近小管的侧支互相吻合。根部侧支比冠部多。
(2)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伸入牙本质小管内,有小支伸入小管的侧支内。其内含物很少,主要是微管及微丝,偶见线粒体和小泡,无核糖体和内质网。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是指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含有组织液和少量有机物,为牙本质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3)细胞间质:大部分为矿化间质,其中有细小的胶原纤维,主要为Ⅰ型胶原。纤维的排列大部分与牙本质小管垂直而与牙面平行,彼此交织成网状。间质中的磷灰石晶体比釉质中的小。据矿化程度不同分为以下7种不同结构:①管周牙本质,镜下呈环形透明带,构成小管的壁,矿化程度高,含胶原极少;②管间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围绕小管呈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较管周牙本质低;③球间牙本质,主要位于牙冠部近釉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④生长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变化的,牙本质的形成从牙尖的釉牙本质界开始,有规律地成层进行;⑤托姆斯颗粒层,是牙纵剖磨片中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的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⑥前期牙本质,是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的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⑦继发性牙本质,是牙发育完成后形成的牙本质,属增龄性改变。
3.反应性改变
(1)修复性牙本质:也称反应性牙本质或第三期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病等遭受破坏时,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及胞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受损的成牙本质细胞部分发生变性,部分细胞可继续形成牙本质。发生变性的细胞可由牙髓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取代,形成新的成牙本质细胞,在受损处相对的髓腔壁处形成牙本质以保护牙髓,此种牙本质称为修复性牙本质。
(2)透明牙本质:也称硬化性牙本质。牙本质受到外界刺激后,除形成上述的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然后有矿物盐沉着并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刺激传入牙髓。此部分矿化的牙本质中,小管和周围的间质的折光性差别不大,在磨片上呈透明状,称为透明牙本质。
(3)死区:牙齿因磨损、酸蚀或龋导致的牙本质小管暴露,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显微镜透射光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故称死区。
4.神经分布和感觉、渗透性
牙本质对外界机械、温度和化学刺激有明显的反应,此反应在釉牙本质界处最敏感。在前期牙本质和靠近牙髓的矿化牙本质中的牙本质细胞突起周围的间隙中有神经纤维的存在。
牙本质是一种敏感的组织,特别是在牙根由于牙龈退缩、根部牙骨质的缺失或由于磨耗使牙本质暴露时更为敏感。修复材料或牙本质硬化可减轻牙本质的渗透性和敏感性。牙本质小管具有渗透性,液体可通过小管自牙髓达釉牙本质界,在牙釉质损伤时一些液体也可由釉牙本质界达牙髓。细菌产物如内毒素可进入牙本质小管并引起炎症反应,此时牙髓血管的渗透性增加,增加的牙髓内压及牙本质内液的形成有利于小管的清洁并阻止细菌进入牙髓。由于硬化或修复性材料所致的牙本质小管管径缩小,也可减少牙本质的渗透性。
牙髓
1.组织结构
牙髓是疏松结缔组织,它包含有细胞、纤维、神经、血管、淋巴管和其他细胞外基质。
(1)细胞:①成纤维细胞,是牙髓中的主要细胞,故又称为牙髓细胞,细胞呈星形,有胞质突起相互连接,核染色深,胞质淡染、均匀;②成牙本质细胞,细胞体位于牙髓周围与前期牙本质相连处,排列成整齐的一层,细胞呈柱状,核卵圆形,位于细胞的基底部,细胞顶端有一长的突起,位于牙本质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紧密连接和中间连接;③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和组织细胞,这些细胞通常位于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周围,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比成纤维细胞小,但形态相似,有不明显的胞质突,在受到刺激时,可分化成结缔组织中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④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在牙髓中央区的血管周围和牙髓的外周区如成牙本质细胞周围,此细胞常有3个以上的胞质突起,在功能上属抗原提呈细胞,是牙髓免疫防御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⑤T淋巴细胞,是正常牙髓中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包括CD4和CD8阳性细胞,是牙髓中主要免疫反应细胞。
(2)细胞间质:牙髓的细胞间质包括纤维、基质、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牙髓内神经很丰富。进入牙髓的神经大多数是有髓神经,传导痛觉;少数为无髓神经,系交感神经,可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牙髓神经进入根管后,至髓室纤维分散呈放射状至成牙本质细胞层,在靠近多细胞层,神经纤维形成网状,称为神经壁层或Raschkow丛。自此层神经轴突通过多细胞层和无细胞层,止于牙髓-牙本质界处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之间或牙本质小管内。
2.增龄性变化、临床意义
(1)牙髓的增龄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髓组织中的细胞成分减少,纤维成分增加,牙髓活力降低。
(2)牙髓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牙本质受到刺激时,可引起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及牙髓组织的各种退行性变,甚至发生炎症和剧烈疼痛;牙髓内的神经受到刺激时,常反应为痛觉,但不能定位;牙髓组织有一定的修复再生能力,但有限。
牙骨质
1.理化特性、分类
牙骨质与骨组织的组成相类似,但其硬度较低,所含无机盐为重量的45%~50%,有机物和水为50%~55%。无机盐也主要以磷灰石的形式存在。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氟的含量较其他矿化组织多,并以表面为著,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牙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为胶原和非胶原蛋白。最主要的胶原为Ⅰ型胶原,也有少许Ⅲ型和Ⅻ型胶原,其功能主要为参与牙骨质的矿化;非胶原有机物包括与牙骨质黏附功能相关的蛋白多糖、骨桥蛋白、骨涎蛋白、纤维粘连蛋白、腱蛋白、牙骨质黏附蛋白和上皮根鞘因子,其中蛋白多糖、骨桥蛋白、骨涎蛋白还参与牙骨质的矿化。与牙骨质矿化有关的蛋白还有骨钙素。除此之外牙,骨质中还有一些促生长和分化的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牙骨质生长因子(也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骨形成蛋白。牙骨质中大多数非胶原有机物也存在于骨组织中,其中牙骨质黏附蛋白和牙骨质生长因子可能是牙骨质中的特异因子。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单元牙体组织
牙釉质
牙釉质是覆盖于牙冠表面的一层硬组织,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在切牙的切缘处厚约2.0mm,磨牙牙尖处厚约2.5mm。
1.理化特性
牙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由占总重量96%~97%的无机物、少量有机物和水组成。
2.组织结构
(1)釉柱: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
(2)施雷格线:落射光观察牙纵磨片时,在釉质内4/5处出现的明暗带。
(3)无釉柱釉质:在近釉牙本质界和牙表面约30.0mm厚的釉质内没有釉柱的结构,仅由晶体平行排列而成。
(4)釉质生长线:釉质周期性生长速度改变形成的间隙线。
(5)釉板:釉板的存在为龋病的发生提供了通道。
(6)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呈草丛状,高度为釉质厚度的1/5~1/4。
(7)釉梭: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末端膨大,穿过釉牙本质界并埋在釉质中。
(8)釉质牙本质界:由许多小弧形线相连而成。
(9)窝沟:磨牙窝沟的形态多样,窝沟的存在与龋病关系密切。
3.釉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1)氟化物预防釉质龋的发生:氟离子进入磷灰石晶体中,将与其HCO3-和OH-等发生置换,使牙釉质的晶体结构变得更为稳定,从而可增强牙釉质的抗龋能力。
(2)釉质咬合面的点隙和裂隙:点隙裂沟内较易产生细菌和食物残渣滞留而不易清洁,故常成为龋的始发部位,且一旦发生龋,则很快向深部扩展,因而如能采取措施早期封闭这些点隙裂沟,对龋的预防有一定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点隙裂沟可逐渐磨平,该部位龋的发生率也趋于下降。
(3)釉柱的排列方向:在手术需要劈裂釉质时,施力方向必须与釉柱排列方向一致;在治疗龋齿制备窝洞时,不宜保留失去牙本质支持的悬空釉柱,否则充填后,当牙齿受压力时,此种薄而悬空的釉质常易碎裂,使窝洞边缘产生裂缝,而易引起继发性龋。
(4)釉质表面的酸蚀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通过酸蚀使釉质无机磷灰石部分溶解而形成蜂窝状的粗糙表面,以增加固位力。在对无釉柱釉质,尤其是乳牙进行酸蚀处理时,应适当延长酸蚀时间以清除无釉柱釉质,因为无釉柱釉质的晶体排列方向一致,酸蚀后牙釉质表面积变化不理想。
牙本质
1.理化特性
牙本质构成牙齿的主体。牙本质色淡黄,稍有弹性,硬度比釉质低,比骨组织略高。成熟牙本质重量的70%为无机物,有机物为20%,水为10%。牙本质的主要无机物也为磷灰石晶体,但其晶体比牙釉质中的小,与骨和牙骨质中的相似。微量元素有碳酸钙、氟化物、镁、锌、金属磷酸盐和硫酸盐。
牙本质的有机物中胶原蛋白约占18%,为所有有机物的90%以上。主要为砖型胶原,还有少量Ⅴ型和Ⅲ型胶原。牙本质中非胶原大分子物质有磷蛋白、含γ羧基谷氨酸蛋白、混合性酸性糖蛋白、生长因子、血清源性蛋白、脂类和蛋白多糖几大类。其中最主要的是牙本质磷蛋白,约占所有非胶原有机成分的50%,在牙本质矿化前沿分布,与胶原纤维关系密切,可结合钙,有利于牙本质的矿化。牙本质中的生长因子有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牙本质中还有一种由成纤维细胞形成的特殊的骨形成蛋白,有人称为牙本质骨形成蛋白或牙本质基质蛋白。这些生长因子可能在诱导新的成牙本质细胞形成、创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2.组织结构
(1)牙本质小管:贯穿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呈放射状排列,在牙尖和根尖部小管较直,颈部弯曲呈“~”形,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着根尖方向。牙本质小管近髓端较粗,直径约2.5μm,越向表面越细,近表面处约为1.0μm,且排列稀疏。近髓端和近表面每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约为2.5∶1。小管自牙髓端伸向表面,沿途分出许多侧支,并与邻近小管的侧支互相吻合。根部侧支比冠部多。
(2)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伸入牙本质小管内,有小支伸入小管的侧支内。其内含物很少,主要是微管及微丝,偶见线粒体和小泡,无核糖体和内质网。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是指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含有组织液和少量有机物,为牙本质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3)细胞间质:大部分为矿化间质,其中有细小的胶原纤维,主要为Ⅰ型胶原。纤维的排列大部分与牙本质小管垂直而与牙面平行,彼此交织成网状。间质中的磷灰石晶体比釉质中的小。据矿化程度不同分为以下7种不同结构:①管周牙本质,镜下呈环形透明带,构成小管的壁,矿化程度高,含胶原极少;②管间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围绕小管呈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较管周牙本质低;③球间牙本质,主要位于牙冠部近釉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④生长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变化的,牙本质的形成从牙尖的釉牙本质界开始,有规律地成层进行;⑤托姆斯颗粒层,是牙纵剖磨片中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的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⑥前期牙本质,是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的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⑦继发性牙本质,是牙发育完成后形成的牙本质,属增龄性改变。
3.反应性改变
(1)修复性牙本质:也称反应性牙本质或第三期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病等遭受破坏时,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及胞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受损的成牙本质细胞部分发生变性,部分细胞可继续形成牙本质。发生变性的细胞可由牙髓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取代,形成新的成牙本质细胞,在受损处相对的髓腔壁处形成牙本质以保护牙髓,此种牙本质称为修复性牙本质。
(2)透明牙本质:也称硬化性牙本质。牙本质受到外界刺激后,除形成上述的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然后有矿物盐沉着并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刺激传入牙髓。此部分矿化的牙本质中,小管和周围的间质的折光性差别不大,在磨片上呈透明状,称为透明牙本质。
(3)死区:牙齿因磨损、酸蚀或龋导致的牙本质小管暴露,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显微镜透射光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故称死区。
4.神经分布和感觉、渗透性
牙本质对外界机械、温度和化学刺激有明显的反应,此反应在釉牙本质界处最敏感。在前期牙本质和靠近牙髓的矿化牙本质中的牙本质细胞突起周围的间隙中有神经纤维的存在。
牙本质是一种敏感的组织,特别是在牙根由于牙龈退缩、根部牙骨质的缺失或由于磨耗使牙本质暴露时更为敏感。修复材料或牙本质硬化可减轻牙本质的渗透性和敏感性。牙本质小管具有渗透性,液体可通过小管自牙髓达釉牙本质界,在牙釉质损伤时一些液体也可由釉牙本质界达牙髓。细菌产物如内毒素可进入牙本质小管并引起炎症反应,此时牙髓血管的渗透性增加,增加的牙髓内压及牙本质内液的形成有利于小管的清洁并阻止细菌进入牙髓。由于硬化或修复性材料所致的牙本质小管管径缩小,也可减少牙本质的渗透性。
牙髓
1.组织结构
牙髓是疏松结缔组织,它包含有细胞、纤维、神经、血管、淋巴管和其他细胞外基质。
(1)细胞:①成纤维细胞,是牙髓中的主要细胞,故又称为牙髓细胞,细胞呈星形,有胞质突起相互连接,核染色深,胞质淡染、均匀;②成牙本质细胞,细胞体位于牙髓周围与前期牙本质相连处,排列成整齐的一层,细胞呈柱状,核卵圆形,位于细胞的基底部,细胞顶端有一长的突起,位于牙本质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紧密连接和中间连接;③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和组织细胞,这些细胞通常位于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周围,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比成纤维细胞小,但形态相似,有不明显的胞质突,在受到刺激时,可分化成结缔组织中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④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在牙髓中央区的血管周围和牙髓的外周区如成牙本质细胞周围,此细胞常有3个以上的胞质突起,在功能上属抗原提呈细胞,是牙髓免疫防御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⑤T淋巴细胞,是正常牙髓中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包括CD4和CD8阳性细胞,是牙髓中主要免疫反应细胞。
(2)细胞间质:牙髓的细胞间质包括纤维、基质、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牙髓内神经很丰富。进入牙髓的神经大多数是有髓神经,传导痛觉;少数为无髓神经,系交感神经,可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牙髓神经进入根管后,至髓室纤维分散呈放射状至成牙本质细胞层,在靠近多细胞层,神经纤维形成网状,称为神经壁层或Raschkow丛。自此层神经轴突通过多细胞层和无细胞层,止于牙髓-牙本质界处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之间或牙本质小管内。
2.增龄性变化、临床意义
(1)牙髓的增龄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髓组织中的细胞成分减少,纤维成分增加,牙髓活力降低。
(2)牙髓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牙本质受到刺激时,可引起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及牙髓组织的各种退行性变,甚至发生炎症和剧烈疼痛;牙髓内的神经受到刺激时,常反应为痛觉,但不能定位;牙髓组织有一定的修复再生能力,但有限。
牙骨质
1.理化特性、分类
牙骨质与骨组织的组成相类似,但其硬度较低,所含无机盐为重量的45%~50%,有机物和水为50%~55%。无机盐也主要以磷灰石的形式存在。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氟的含量较其他矿化组织多,并以表面为著,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牙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为胶原和非胶原蛋白。最主要的胶原为Ⅰ型胶原,也有少许Ⅲ型和Ⅻ型胶原,其功能主要为参与牙骨质的矿化;非胶原有机物包括与牙骨质黏附功能相关的蛋白多糖、骨桥蛋白、骨涎蛋白、纤维粘连蛋白、腱蛋白、牙骨质黏附蛋白和上皮根鞘因子,其中蛋白多糖、骨桥蛋白、骨涎蛋白还参与牙骨质的矿化。与牙骨质矿化有关的蛋白还有骨钙素。除此之外牙,骨质中还有一些促生长和分化的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牙骨质生长因子(也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骨形成蛋白。牙骨质中大多数非胶原有机物也存在于骨组织中,其中牙骨质黏附蛋白和牙骨质生长因子可能是牙骨质中的特异因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