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64048丛书名: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精粹掌中宝》属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系列,是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特点,由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组织师资队伍精心编写。其中,口腔执业(助理)医师系列图书共7本,本书为其中的考点精粹掌中宝,涵盖了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考点,重点突出,便于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精粹掌中宝》依据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新大纲和考试要求编写,深入分析了历年真题和命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甄选高频考点,能在短时间内帮助考生梳理考试重点,强化记忆。
目 录
第一部分基础医学综合
第一篇口腔组织病理学(2)
第一单元牙体组织(2)
第二单元牙周组织(7)
第三单元口腔黏膜(10)
第四单元唾液腺(11)
第五单元口腔颌面部发育(12)
第六单元牙的发育(15)
第七单元牙的发育异常(18)
第八单元龋病(19)
第九单元牙髓病(21)
第十单元根尖周病(22)
第十一单元牙周组织疾病(24)
第十二单元口腔黏膜病(26)
第十三单元口腔颌面部囊肿(28)
第十四单元口腔颌面部肿瘤(30)
第二篇口腔解剖生理学(33)
第一单元牙体解剖生理(33)
第二单元与颌位(47)
第三单元口腔颌面颈部解剖(55)
第四单元口腔生理功能(65)
第三篇生物化学(69)
第一单元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69)
第二单元核酸的结构与功能(71)
第三单元酶(73)
第四单元糖代谢(75)
第五单元生物氧化(77)
第六单元脂质代谢(78)
第七单元氨基酸代谢(80)
第八单元核苷酸代谢(81)
第九单元肝生化(82)
第十单元维生素(84)
第四篇医学微生物学(87)
第一单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87)
第二单元细菌的形态与结构(87)
第三单元消毒与灭菌(89)
第四单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90)
第五单元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92)
第六单元病原性球菌(93)
第七单元肠道杆菌(95)
第八单元厌氧性细菌(97)
第九单元分枝杆菌属(98)
第十单元动物源性细菌(99)
第十一单元其他细菌(100)
第十二单元放线菌属(102)
第十三单元螺旋体(102)
第十四单元真菌(103)
第十五单元病毒的基本性状(104)
第十六单元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05)
第十七单元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108)
第十八单元呼吸道病毒(108)
第十九单元肠道病毒(109)
第二十单元肝炎病毒(110)
第二十一单元疱疹病毒(113)
第二十二单元逆转录病毒(115)
第二十三单元其他病毒(116)
第二十四单元朊粒(117)
第五篇医学免疫学(118)
第一单元绪论(118)
第二单元抗原(119)
第三单元免疫器官(122)
第四单元免疫细胞(123)
第五单元免疫球蛋白(127)
第六单元补体系统(129)
第七单元细胞因子(131)
第八单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
编码分子(132)
第九单元免疫应答(136)
第十单元黏膜免疫(140)
第十一单元抗感染免疫(141)
第十二单元超敏反应(142)
第十三单元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45)
第十四单元肿瘤免疫(145)
第十五单元移植免疫(147)
第六篇药理学(148)
第一单元药物效应动力学(148)
第二单元药物代谢动力学(149)
第三单元胆碱受体激动药(150)
第四单元M胆碱受体阻断药(151)
第五单元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151)
第六单元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52)
第七单元局部麻醉药(153)
第八单元镇痛药(154)
第九单元解热镇痛抗炎药(155)
第十单元钙通道阻滞药(156)
第十一单元抗心律失常药(157)
第十二单元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157)
第十三单元抗心绞痛药(158)
第十四单元抗高血压药(159)
第十五单元利尿药和脱水药(161)
第十六单元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
药物(162)
第十七单元组胺受体阻断药(165)
第十八单元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165)
第十九单元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166)
第二十单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166)
第二十一单元β-内酰胺类抗生素(167)
第二十二单元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
类抗生素(168)
第二十三单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70)
第二十四单元四环素类(170)
第二十五单元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171)
第二十六单元抗结核病药(172)
第二十七单元抗恶性肿瘤药(173)
第二部分医学人文综合
第一篇医学心理学(176)
第一单元医学心理学总论(176)
第二单元医学心理学基础(177)
第三单元心理健康(181)
第四单元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183)
第五单元心理评估(185)
第六单元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187)
第七单元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192)
第八单元患者的心理问题(194)
第二篇医学伦理学(198)
第一单元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198)
第二单元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规范(200)
第三单元医疗人际关系伦理(201)
第四单元临床诊疗伦理(204)
第五单元临终关怀与死亡的伦理(206)
第六单元公共卫生伦理(208)
第七单元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与
行为规范(210)
第三篇卫生法规(213)
第一单元执业医师法(213)
第二单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
细则(218)
第三单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23)
第四单元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232)
第五单元传染病防治法(233)
第六单元艾滋病防治条例(241)
第七单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42)
第八单元药品管理法(243)
第九单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45)
第十单元处方管理办法(254)
第十一单元献血法(260)
第十二单元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262)
第十三单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264)
第十四单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68)
第十五单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74)
第十六单元精神卫生法(278)
第三部分预防医学综合
第一篇预防医学(286)
第一单元绪论(286)
第二单元医学统计学方法(288)
第三单元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293)
第四单元临床预防服务(299)
第五单元社区公共卫生(301)
第二篇口腔预防医学(307)
第一单元绪论(307)
第二单元口腔流行病学(307)
第三单元龋病预防(311)
第四单元牙周病预防(319)
第五单元其他口腔疾病的预防(324)
第六单元口腔健康促进(326)
第七单元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328)
第八单元社区口腔卫生服务(329)
第九单元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与控制(330)
第四部分口腔临床医学综合
第一篇牙体牙髓病学(336)
第一单元龋病(336)
第二单元牙发育异常(339)
第三单元牙急性损伤(345)
第四单元牙慢性损伤(349)
第五单元牙本质过敏症(354)
第六单元牙髓疾病总论与牙髓炎(355)
第七单元其他牙髓病(360)
第八单元根尖周病(362)
第九单元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367)
第二篇牙周病学(373)
第一单元概述(373)
第二单元牙龈疾病(375)
第三单元牙周炎(382)
第四单元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386)
第三篇儿童口腔医学(387)
第一单元龋病(387)
第二单元牙髓病和根尖周病(389)
第三单元咬合发育问题(390)
第四单元牙发育异常(390)
第五单元牙外伤(393)
第四篇口腔黏膜病学(395)
第一单元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395)
第二单元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398)
第三单元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401)
第四单元唇、舌疾病(404)
第五篇口腔颌面外科学(408)
第一单元口腔颌面外科基本知识
及基本技术(408)
第二单元麻醉与镇痛(414)
第三单元牙及牙槽外科(419)
第四单元牙种植术(427)
第五单元口腔颌面部感染(430)
第六单元口腔颌面部创伤(442)
第七单元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瘤样病变(451)
第八单元唾液腺疾病(464)
第九单元颞下颌关节疾病(472)
第十单元颌面部神经疾病(476)
第十一单元先天性唇腭裂(478)
第十二单元口腔颌面部影像学诊断(480)
第六篇口腔修复学(492)
第一单元口腔检查与修复前准备(492)
第二单元牙体缺损(495)
第三单元牙列缺损(501)
第四单元牙列缺失(507)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513)
第一篇口腔组织病理学(2)
第一单元牙体组织(2)
第二单元牙周组织(7)
第三单元口腔黏膜(10)
第四单元唾液腺(11)
第五单元口腔颌面部发育(12)
第六单元牙的发育(15)
第七单元牙的发育异常(18)
第八单元龋病(19)
第九单元牙髓病(21)
第十单元根尖周病(22)
第十一单元牙周组织疾病(24)
第十二单元口腔黏膜病(26)
第十三单元口腔颌面部囊肿(28)
第十四单元口腔颌面部肿瘤(30)
第二篇口腔解剖生理学(33)
第一单元牙体解剖生理(33)
第二单元与颌位(47)
第三单元口腔颌面颈部解剖(55)
第四单元口腔生理功能(65)
第三篇生物化学(69)
第一单元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69)
第二单元核酸的结构与功能(71)
第三单元酶(73)
第四单元糖代谢(75)
第五单元生物氧化(77)
第六单元脂质代谢(78)
第七单元氨基酸代谢(80)
第八单元核苷酸代谢(81)
第九单元肝生化(82)
第十单元维生素(84)
第四篇医学微生物学(87)
第一单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87)
第二单元细菌的形态与结构(87)
第三单元消毒与灭菌(89)
第四单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90)
第五单元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92)
第六单元病原性球菌(93)
第七单元肠道杆菌(95)
第八单元厌氧性细菌(97)
第九单元分枝杆菌属(98)
第十单元动物源性细菌(99)
第十一单元其他细菌(100)
第十二单元放线菌属(102)
第十三单元螺旋体(102)
第十四单元真菌(103)
第十五单元病毒的基本性状(104)
第十六单元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05)
第十七单元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108)
第十八单元呼吸道病毒(108)
第十九单元肠道病毒(109)
第二十单元肝炎病毒(110)
第二十一单元疱疹病毒(113)
第二十二单元逆转录病毒(115)
第二十三单元其他病毒(116)
第二十四单元朊粒(117)
第五篇医学免疫学(118)
第一单元绪论(118)
第二单元抗原(119)
第三单元免疫器官(122)
第四单元免疫细胞(123)
第五单元免疫球蛋白(127)
第六单元补体系统(129)
第七单元细胞因子(131)
第八单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
编码分子(132)
第九单元免疫应答(136)
第十单元黏膜免疫(140)
第十一单元抗感染免疫(141)
第十二单元超敏反应(142)
第十三单元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45)
第十四单元肿瘤免疫(145)
第十五单元移植免疫(147)
第六篇药理学(148)
第一单元药物效应动力学(148)
第二单元药物代谢动力学(149)
第三单元胆碱受体激动药(150)
第四单元M胆碱受体阻断药(151)
第五单元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151)
第六单元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52)
第七单元局部麻醉药(153)
第八单元镇痛药(154)
第九单元解热镇痛抗炎药(155)
第十单元钙通道阻滞药(156)
第十一单元抗心律失常药(157)
第十二单元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157)
第十三单元抗心绞痛药(158)
第十四单元抗高血压药(159)
第十五单元利尿药和脱水药(161)
第十六单元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
药物(162)
第十七单元组胺受体阻断药(165)
第十八单元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165)
第十九单元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166)
第二十单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166)
第二十一单元β-内酰胺类抗生素(167)
第二十二单元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
类抗生素(168)
第二十三单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70)
第二十四单元四环素类(170)
第二十五单元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171)
第二十六单元抗结核病药(172)
第二十七单元抗恶性肿瘤药(173)
第二部分医学人文综合
第一篇医学心理学(176)
第一单元医学心理学总论(176)
第二单元医学心理学基础(177)
第三单元心理健康(181)
第四单元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183)
第五单元心理评估(185)
第六单元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187)
第七单元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192)
第八单元患者的心理问题(194)
第二篇医学伦理学(198)
第一单元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198)
第二单元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规范(200)
第三单元医疗人际关系伦理(201)
第四单元临床诊疗伦理(204)
第五单元临终关怀与死亡的伦理(206)
第六单元公共卫生伦理(208)
第七单元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与
行为规范(210)
第三篇卫生法规(213)
第一单元执业医师法(213)
第二单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
细则(218)
第三单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23)
第四单元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232)
第五单元传染病防治法(233)
第六单元艾滋病防治条例(241)
第七单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42)
第八单元药品管理法(243)
第九单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45)
第十单元处方管理办法(254)
第十一单元献血法(260)
第十二单元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262)
第十三单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264)
第十四单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68)
第十五单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74)
第十六单元精神卫生法(278)
第三部分预防医学综合
第一篇预防医学(286)
第一单元绪论(286)
第二单元医学统计学方法(288)
第三单元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293)
第四单元临床预防服务(299)
第五单元社区公共卫生(301)
第二篇口腔预防医学(307)
第一单元绪论(307)
第二单元口腔流行病学(307)
第三单元龋病预防(311)
第四单元牙周病预防(319)
第五单元其他口腔疾病的预防(324)
第六单元口腔健康促进(326)
第七单元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328)
第八单元社区口腔卫生服务(329)
第九单元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与控制(330)
第四部分口腔临床医学综合
第一篇牙体牙髓病学(336)
第一单元龋病(336)
第二单元牙发育异常(339)
第三单元牙急性损伤(345)
第四单元牙慢性损伤(349)
第五单元牙本质过敏症(354)
第六单元牙髓疾病总论与牙髓炎(355)
第七单元其他牙髓病(360)
第八单元根尖周病(362)
第九单元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367)
第二篇牙周病学(373)
第一单元概述(373)
第二单元牙龈疾病(375)
第三单元牙周炎(382)
第四单元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386)
第三篇儿童口腔医学(387)
第一单元龋病(387)
第二单元牙髓病和根尖周病(389)
第三单元咬合发育问题(390)
第四单元牙发育异常(390)
第五单元牙外伤(393)
第四篇口腔黏膜病学(395)
第一单元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395)
第二单元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398)
第三单元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401)
第四单元唇、舌疾病(404)
第五篇口腔颌面外科学(408)
第一单元口腔颌面外科基本知识
及基本技术(408)
第二单元麻醉与镇痛(414)
第三单元牙及牙槽外科(419)
第四单元牙种植术(427)
第五单元口腔颌面部感染(430)
第六单元口腔颌面部创伤(442)
第七单元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瘤样病变(451)
第八单元唾液腺疾病(464)
第九单元颞下颌关节疾病(472)
第十单元颌面部神经疾病(476)
第十一单元先天性唇腭裂(478)
第十二单元口腔颌面部影像学诊断(480)
第六篇口腔修复学(492)
第一单元口腔检查与修复前准备(492)
第二单元牙体缺损(495)
第三单元牙列缺损(501)
第四单元牙列缺失(507)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513)
免费在线读
第一篇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单元牙体组织
牙釉质
牙釉质是覆盖于牙冠表面的一层硬组织,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在切牙的切缘处厚约2.0mm,磨牙牙尖处厚约2.5mm。
1.理化特性
牙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由占总重量96%~97%的无机物、少量有机物和水组成。
2.组织结构
(1)釉柱: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
(2)施雷格线:落射光观察牙纵磨片时,在釉质内4/5处出现的明暗带。
(3)无釉柱釉质:在近釉牙本质界和牙表面约30.0mm厚的釉质内没有釉柱的结构,仅由晶体平行排列而成。
(4)釉质生长线:釉质周期性生长速度改变形成的间隙线。
(5)釉板:釉板的存在为龋病的发生提供了通道。
(6)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呈草丛状,高度为釉质厚度的1/5~1/4。
(7)釉梭: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末端膨大,穿过釉牙本质界并埋在釉质中。
(8)釉质牙本质界:由许多小弧形线相连而成。
(9)窝沟:磨牙窝沟的形态多样,窝沟的存在与龋病关系密切。
牙本质
1.组织结构
(1)牙本质小管:贯穿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呈放射状排列,在牙尖和根尖部小管较直,颈部弯曲呈“~”形,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着根尖方向。牙本质小管近髓端较粗,直径约2.5μm,越向表面越细,近表面处约为1.0μm,且排列稀疏。近髓端和近表面每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约为2.5∶1。小管自牙髓端伸向表面,沿途分出许多侧支,并与邻近小管的侧支互相吻合。根部侧支比冠部多。
(2)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伸入牙本质小管内,有小支伸入小管的侧支内。其内含物很少,主要是微管及微丝,偶见线粒体和小泡,无核糖体和内质网。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是指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含有组织液和少量有机物,为牙本质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3)细胞间质:大部分为矿化间质,其中有细小的胶原纤维,主要为Ⅰ型胶原。纤维的排列大部分与牙本质小管垂直而与牙面平行,彼此交织成网状。间质中的磷灰石晶体比釉质中的小。据矿化程度不同分为以下7种不同结构:①管周牙本质,镜下呈环形透明带,构成小管的壁,矿化程度高,含胶原极少;②管间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围绕小管呈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较管周牙本质低;③球间牙本质,主要位于牙冠部近釉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④生长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变化的,牙本质的形成从牙尖的釉牙本质界开始,有规律地成层进行;⑤托姆斯颗粒层,是牙纵剖磨片中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的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⑥前期牙本质,是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的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⑦继发性牙本质,是牙发育完成后形成的牙本质,属增龄性改变。
2.反应性改变
(1)修复性牙本质:也称反应性牙本质或第三期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病等遭受破坏时,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及胞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受损的成牙本质细胞部分发生变性,部分细胞可继续形成牙本质。发生变性的细胞可由牙髓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取代,形成新的成牙本质细胞,在受损处相对的髓腔壁处形成牙本质以保护牙髓,此种牙本质称为修复性牙本质。
(2)透明牙本质:也称硬化性牙本质。牙本质受到外界刺激后,除形成上述的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然后有矿物盐沉着并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刺激传入牙髓。此部分矿化的牙本质中,小管和周围的间质的折光性差别不大,在磨片上呈透明状,称为透明牙本质。
(3)死区:牙齿因磨损、酸蚀或龋导致的牙本质小管暴露,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显微镜透射光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故称死区。
牙髓
1.组织结构
牙髓是疏松结缔组织,它包含有细胞、纤维、神经、血管、淋巴管和其他细胞外基质。
(1)细胞:①成纤维细胞,是牙髓中的主要细胞,故又称为牙髓细胞,细胞呈星形,有胞质突起相互连接,核染色深,胞质淡染、均匀;②成牙本质细胞,细胞体位于牙髓周围与前期牙本质相连处,排列成整齐的一层,细胞呈柱状,核卵圆形,位于细胞的基底部,细胞顶端有一长的突起,位于牙本质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紧密连接和中间连接;③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和组织细胞,这些细胞通常位于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周围,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比成纤维细胞小,但形态相似,有不明显的胞质突,在受到刺激时,可分化成结缔组织中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④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在牙髓中央区的血管周围和牙髓的外周区如成牙本质细胞周围,此细胞常有3个以上的胞质突起,在功能上属抗原提呈细胞,是牙髓免疫防御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⑤T淋巴细胞,是正常牙髓中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包括CD4和CD8阳性细胞,是牙髓中主要免疫反应细胞。
(2)细胞间质:牙髓的细胞间质包括纤维、基质、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牙髓内神经很丰富。进入牙髓的神经大多数是有髓神经,传导痛觉;少数为无髓神经,系交感神经,可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牙髓神经进入根管后,至髓室纤维分散呈放射状至成牙本质细胞层,在靠近多细胞层,神经纤维形成网状,称为神经壁层或Raschkow丛。自此层神经轴突通过多细胞层和无细胞层,止于牙髓-牙本质界处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之间或牙本质小管内。
2.增龄性变化、临床意义
(1)牙髓的增龄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髓组织中的细胞成分减少,纤维成分增加,牙髓活力降低。
(2)牙髓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牙本质受到刺激时,可引起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及牙髓组织的各种退行性变,甚至发生炎症和剧烈疼痛;牙髓内的神经受到刺激时,常反应为痛觉,但不能定位;牙髓组织有一定的修复再生能力,但有限。
牙骨质
1.组织结构
(1)细胞间质:由纤维和基质构成。牙骨质内的纤维主要是成牙骨质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纤维排列与牙根表面平行。另有一些来自牙周膜的纤维称为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与牙根表面垂直并穿插于其中;牙骨质表面有一层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骨质即类牙骨质。
(2)细胞:牙骨质细胞在间质中的分布不规则,根据有无牙骨质细胞分布,牙骨质又分为无细胞牙骨质和细胞牙骨质。
(3)釉牙骨质界: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连,其相连处有三种不同情况。①约有60%是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上;②约有30%是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连;③还有10%是二者不相连,该处牙本质暴露,而为牙龈所覆盖。
2.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牙骨质的矿化基质呈层板状排列,在其陷窝内有牙骨质细胞,与骨相似。但牙骨质内没有血管,牙骨质细胞的分布不如骨细胞规则。在生理情况下,骨组织是不断地既有吸收又有新生现象,而牙骨质只有新生。正常情况下,牙骨质是不被吸收的。
因为牙骨质有不断新生的特点,因此牙周膜纤维可因牙齿功能的需要发生改变和更替,新形成的牙周膜纤维由于新的牙骨质增生而得以附着至牙齿,代替老的纤维。同时由于牙骨质不断新生,所以具有修复和补偿功能。
第二单元牙周组织
牙龈
牙龈是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黏膜,呈浅粉红色,坚韧而不活动。牙龈为口腔黏膜的一部分,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1)牙龈上皮:牙龈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为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多而细长,使上皮与深层组织牢固地连接。偶见黑色素细胞。
(2)固有层:固有层中有大量胶原纤维,这些胶原纤维束可分为以下五组。①龇牙组,从牙颈部牙骨质向冠方散开,止于牙龈固有层;②牙槽龈组,自牙槽嵴向冠方展开,穿过固有层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固有层中;③环形组,位于游离龈中,呈环行排列;④牙骨膜组,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嵴,进入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⑤越隔组,仅存于牙齿的临面,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水平穿过牙槽嵴,止于临牙的相同部位。
牙周膜
牙周膜是环绕牙根,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又称牙周韧带。
1.组织结构
(1)纤维:主纤维指有一定排列方向的由胶原纤维汇集成的粗大纤维束;穿通纤维(沙比纤维)指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纤维分为:①牙槽嵴组,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邻面无此纤维,此纤维将牙齿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向力,保持牙齿直立;②水平组,纤维呈水平方向分布,一端埋入牙骨质,一端埋入牙槽骨,此纤维可维持牙齿直立,对抗侧向力;③斜行组,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向根方倾斜45°,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将牙齿承受的咀嚼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分散到牙槽骨上;④根尖组,起自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到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其作用是固定牙根尖,保护进出孔的血管和神经;⑤根间组,仅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
(2)细胞:①成纤维细胞,数量多,功能强;②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临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③成牙骨质细胞,分布在临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功能是合成牙骨质;④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形态立方状,胞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破骨细胞是多核巨细胞,胞核数目不等,胞质嗜酸性,位于吸收陷窝内;⑤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牙周膜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3)神经、血管:牙周膜有丰富的神经,来自牙间神经和根尖神经,伴随血管分布,多数为有髓神经,神经末梢呈环状、棒状或梭形,也有游离的末梢。因此,牙周膜的感觉敏感,加于牙冠的轻微压力,牙周膜都能感觉到其强度和方向,并能明确指出牙位。牙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来自牙槽动脉的分支,主要来源包括:①来自牙龈的血管;②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分支进入牙槽骨,再通过筛状板进入牙周膜;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一单元牙体组织
牙釉质
牙釉质是覆盖于牙冠表面的一层硬组织,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在切牙的切缘处厚约2.0mm,磨牙牙尖处厚约2.5mm。
1.理化特性
牙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由占总重量96%~97%的无机物、少量有机物和水组成。
2.组织结构
(1)釉柱: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
(2)施雷格线:落射光观察牙纵磨片时,在釉质内4/5处出现的明暗带。
(3)无釉柱釉质:在近釉牙本质界和牙表面约30.0mm厚的釉质内没有釉柱的结构,仅由晶体平行排列而成。
(4)釉质生长线:釉质周期性生长速度改变形成的间隙线。
(5)釉板:釉板的存在为龋病的发生提供了通道。
(6)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呈草丛状,高度为釉质厚度的1/5~1/4。
(7)釉梭: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末端膨大,穿过釉牙本质界并埋在釉质中。
(8)釉质牙本质界:由许多小弧形线相连而成。
(9)窝沟:磨牙窝沟的形态多样,窝沟的存在与龋病关系密切。
牙本质
1.组织结构
(1)牙本质小管:贯穿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呈放射状排列,在牙尖和根尖部小管较直,颈部弯曲呈“~”形,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着根尖方向。牙本质小管近髓端较粗,直径约2.5μm,越向表面越细,近表面处约为1.0μm,且排列稀疏。近髓端和近表面每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约为2.5∶1。小管自牙髓端伸向表面,沿途分出许多侧支,并与邻近小管的侧支互相吻合。根部侧支比冠部多。
(2)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伸入牙本质小管内,有小支伸入小管的侧支内。其内含物很少,主要是微管及微丝,偶见线粒体和小泡,无核糖体和内质网。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是指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含有组织液和少量有机物,为牙本质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3)细胞间质:大部分为矿化间质,其中有细小的胶原纤维,主要为Ⅰ型胶原。纤维的排列大部分与牙本质小管垂直而与牙面平行,彼此交织成网状。间质中的磷灰石晶体比釉质中的小。据矿化程度不同分为以下7种不同结构:①管周牙本质,镜下呈环形透明带,构成小管的壁,矿化程度高,含胶原极少;②管间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围绕小管呈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较管周牙本质低;③球间牙本质,主要位于牙冠部近釉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④生长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变化的,牙本质的形成从牙尖的釉牙本质界开始,有规律地成层进行;⑤托姆斯颗粒层,是牙纵剖磨片中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的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⑥前期牙本质,是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的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⑦继发性牙本质,是牙发育完成后形成的牙本质,属增龄性改变。
2.反应性改变
(1)修复性牙本质:也称反应性牙本质或第三期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病等遭受破坏时,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及胞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受损的成牙本质细胞部分发生变性,部分细胞可继续形成牙本质。发生变性的细胞可由牙髓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取代,形成新的成牙本质细胞,在受损处相对的髓腔壁处形成牙本质以保护牙髓,此种牙本质称为修复性牙本质。
(2)透明牙本质:也称硬化性牙本质。牙本质受到外界刺激后,除形成上述的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然后有矿物盐沉着并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刺激传入牙髓。此部分矿化的牙本质中,小管和周围的间质的折光性差别不大,在磨片上呈透明状,称为透明牙本质。
(3)死区:牙齿因磨损、酸蚀或龋导致的牙本质小管暴露,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显微镜透射光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故称死区。
牙髓
1.组织结构
牙髓是疏松结缔组织,它包含有细胞、纤维、神经、血管、淋巴管和其他细胞外基质。
(1)细胞:①成纤维细胞,是牙髓中的主要细胞,故又称为牙髓细胞,细胞呈星形,有胞质突起相互连接,核染色深,胞质淡染、均匀;②成牙本质细胞,细胞体位于牙髓周围与前期牙本质相连处,排列成整齐的一层,细胞呈柱状,核卵圆形,位于细胞的基底部,细胞顶端有一长的突起,位于牙本质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紧密连接和中间连接;③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和组织细胞,这些细胞通常位于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周围,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比成纤维细胞小,但形态相似,有不明显的胞质突,在受到刺激时,可分化成结缔组织中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④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在牙髓中央区的血管周围和牙髓的外周区如成牙本质细胞周围,此细胞常有3个以上的胞质突起,在功能上属抗原提呈细胞,是牙髓免疫防御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⑤T淋巴细胞,是正常牙髓中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包括CD4和CD8阳性细胞,是牙髓中主要免疫反应细胞。
(2)细胞间质:牙髓的细胞间质包括纤维、基质、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牙髓内神经很丰富。进入牙髓的神经大多数是有髓神经,传导痛觉;少数为无髓神经,系交感神经,可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牙髓神经进入根管后,至髓室纤维分散呈放射状至成牙本质细胞层,在靠近多细胞层,神经纤维形成网状,称为神经壁层或Raschkow丛。自此层神经轴突通过多细胞层和无细胞层,止于牙髓-牙本质界处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之间或牙本质小管内。
2.增龄性变化、临床意义
(1)牙髓的增龄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髓组织中的细胞成分减少,纤维成分增加,牙髓活力降低。
(2)牙髓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牙本质受到刺激时,可引起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及牙髓组织的各种退行性变,甚至发生炎症和剧烈疼痛;牙髓内的神经受到刺激时,常反应为痛觉,但不能定位;牙髓组织有一定的修复再生能力,但有限。
牙骨质
1.组织结构
(1)细胞间质:由纤维和基质构成。牙骨质内的纤维主要是成牙骨质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纤维排列与牙根表面平行。另有一些来自牙周膜的纤维称为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与牙根表面垂直并穿插于其中;牙骨质表面有一层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骨质即类牙骨质。
(2)细胞:牙骨质细胞在间质中的分布不规则,根据有无牙骨质细胞分布,牙骨质又分为无细胞牙骨质和细胞牙骨质。
(3)釉牙骨质界: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连,其相连处有三种不同情况。①约有60%是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上;②约有30%是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连;③还有10%是二者不相连,该处牙本质暴露,而为牙龈所覆盖。
2.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牙骨质的矿化基质呈层板状排列,在其陷窝内有牙骨质细胞,与骨相似。但牙骨质内没有血管,牙骨质细胞的分布不如骨细胞规则。在生理情况下,骨组织是不断地既有吸收又有新生现象,而牙骨质只有新生。正常情况下,牙骨质是不被吸收的。
因为牙骨质有不断新生的特点,因此牙周膜纤维可因牙齿功能的需要发生改变和更替,新形成的牙周膜纤维由于新的牙骨质增生而得以附着至牙齿,代替老的纤维。同时由于牙骨质不断新生,所以具有修复和补偿功能。
第二单元牙周组织
牙龈
牙龈是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黏膜,呈浅粉红色,坚韧而不活动。牙龈为口腔黏膜的一部分,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1)牙龈上皮:牙龈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为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多而细长,使上皮与深层组织牢固地连接。偶见黑色素细胞。
(2)固有层:固有层中有大量胶原纤维,这些胶原纤维束可分为以下五组。①龇牙组,从牙颈部牙骨质向冠方散开,止于牙龈固有层;②牙槽龈组,自牙槽嵴向冠方展开,穿过固有层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固有层中;③环形组,位于游离龈中,呈环行排列;④牙骨膜组,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嵴,进入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⑤越隔组,仅存于牙齿的临面,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水平穿过牙槽嵴,止于临牙的相同部位。
牙周膜
牙周膜是环绕牙根,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又称牙周韧带。
1.组织结构
(1)纤维:主纤维指有一定排列方向的由胶原纤维汇集成的粗大纤维束;穿通纤维(沙比纤维)指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纤维分为:①牙槽嵴组,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邻面无此纤维,此纤维将牙齿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向力,保持牙齿直立;②水平组,纤维呈水平方向分布,一端埋入牙骨质,一端埋入牙槽骨,此纤维可维持牙齿直立,对抗侧向力;③斜行组,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向根方倾斜45°,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将牙齿承受的咀嚼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分散到牙槽骨上;④根尖组,起自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到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其作用是固定牙根尖,保护进出孔的血管和神经;⑤根间组,仅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
(2)细胞:①成纤维细胞,数量多,功能强;②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临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③成牙骨质细胞,分布在临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功能是合成牙骨质;④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形态立方状,胞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破骨细胞是多核巨细胞,胞核数目不等,胞质嗜酸性,位于吸收陷窝内;⑤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牙周膜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3)神经、血管:牙周膜有丰富的神经,来自牙间神经和根尖神经,伴随血管分布,多数为有髓神经,神经末梢呈环状、棒状或梭形,也有游离的末梢。因此,牙周膜的感觉敏感,加于牙冠的轻微压力,牙周膜都能感觉到其强度和方向,并能明确指出牙位。牙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来自牙槽动脉的分支,主要来源包括:①来自牙龈的血管;②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分支进入牙槽骨,再通过筛状板进入牙周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