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747975
中美贸易摩擦有愈演愈烈之势,华为事件震惊海内外,香港暴徒的幕后黑手正“张牙舞爪”……这个世界仍是以前的世界,但中国早已不再是以前的中国。
中国是西方的威胁吗?不,恰恰相反,中国是整个世界稳定的典范。
西方必须学会与崛起的中国相处。如果对中国的无知持续下去,世界将会付出更多代价。
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西方能够、也必须与她好好相处。害怕中国,毫无必要;憎恶中国,纯属无知;阻止中国,相当愚蠢。
要认识中国。孟德斯鸠曾说:“识时局之人不能对中国一无所知”。在今天,该警示是*必要的。要认识中国,因为目前和将来,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要认识中国,因为她和西方国家不一样,她拥有独一无二的文明、文化和思想。
不要害怕中国。中国是世界稳定的典范。但实际上,当中国经济增长迅猛时,西方人担心她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巨大的体量,当中国经济增长稍有放缓,西方人就预测中国经济将会崩溃,并将此现象对西方经济带来的“恼人后果”都归咎于中国。害怕会让实事远离,偏见则让自身迷失。这对中国发展不公平,对世界和平无益处。
不要妄想阻止中国。中国的崛起已势不可挡。在一个开放竞争的世界里,西方如果对中国的无知和不解持续下去,不去放下偏见,还试图用贸易甚至政治手段阻止中国,整个世界都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目录
序言 我们并不完全了解中国, 但中国是可预测的
第一章 就这样误解了中国
第一节 法国人曾为中国着迷 / 1
肩负使命的耶稣会士到中国 / 3
启蒙思想家“想象的中国” / 8
感受中国工艺品与中国文化的魅力 / 16
第二节 殖民时代对中国的伤害与偏见 / 23
强盗的逻辑:我伤害你,你不许反对 / 23
凭空炮制的“中国威胁论” / 32
第三节 当代中国到底招惹到了谁? / 39
第二章 找到看中国的正确姿势
第一节 西方是什么:西方观念与西方视角 / 47
古希腊的源头:不强加于人是美德也是传统 / 48
基督教的源头:从根本上并没有政治诉求 / 51
第二节 中国是什么:中国特点与中国精神 / 59
国家的思想 / 60
“没有信仰的民族” / 71
没有殖民的国家 / 78
女性问题 / 84
民族情感 / 92
中国的语言 / 110
摆脱屈辱 / 115
第三章 该西方睁眼看中国了
第一节 用怎样的眼光展望中国未来 / 123
人口与未来 / 124
经济形势未来仍向好 / 129
对中国现实不能一无所知 / 138
中国不会立志于成为帝国 / 141
第二节 法国人未来看待中国的眼光 / 150
结论 识时局之人不能对中国一无所知 / 153
注释 / 159
序言
我们并不完全了解中国, 但中国是可预测的
现如今,一些法国人总是带着讽刺的目光看待中国的方方面面,这通常是无知的偏见所带来的结果。
诚然,法国不乏有一些很了解中国的人,但其中大多数属于汉学家群体。法 国引以为傲的是,从 19 世纪初法兰西公 学院 就已经开始发展和教授汉学了,这比其他西方国家都要早,法国曾是这方面的先驱。然而今天,大多数法国汉学家似乎都更怀念过去的中国,而不愿承认和接受现代中国。此外,还有另一些汉学家,虽然人数不多,但对中国的认识非常理智且客观。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中国人,虽然人数也不多,但对西方文化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一些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的中国钢琴家,都可以用最细腻的感情演绎贝多芬、肖邦以及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一个法国人,甚至任何一个欧洲人,能用正确的语调朗读李白或者杜甫的诗,或是能在一部中国古典戏剧中饰演好他们的角色。而这两位诗人在中国诗歌界的地位,相当于波德莱 尔(Charles Baudelaire)和雨果(Victor Hugo)在法国文学界的地位。
绝大多数法国人看待中国的方式如同盲人。即使能趁着出差或旅游的机会去中国待上几天,却仍然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
这一切都要从学校教育说起。由于对中国历史的介绍开始得太晚,所以一切都很糟糕。在法国教育中,中 国历史始于1860年,这一年英法两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于法国的初高中生来说,中国此前两三千年的历史都是空白。这又让我想起耶稣会传教士来 华一事。基督教实际上在公元7 世纪就已传入中国,而 不是像法国课本中所写,大家都认为的 16、17世纪。在 7 世纪,中国第一座教堂就已在当时的都城长安附近建成,我们现在仍可以在陕西西安历史博物馆通过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看到这段历史。想要了解中国,了解其历史无疑是最重要的,其语言也同样重要,不过汉语确实很难掌握。要了解任何一种文明,不懂它的语言是行不通的,对于中国尤其如此,因为汉语和我们所熟悉的印欧语系、闪语族的语言完全不一样。
如若大量涉及中国文学,法国较专业的出版社,无论规模大小都会很好地完成工作,但仍比不上更精益求精的英国出版社。一些大部头的中国经典小说、关于中国思潮的作品甚至是史学家的著作,我们都可以在书店 找到它们的法语译本。我们也可以在那里找整个20世纪众多作家的小说。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学作品是因为意识形态、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短时间 内影响了整个国家,这情景和 19 世纪的法国小说一模一样。然而在法国,这样的文学却鲜有读者。暑期结束,你可以 向朋友大谈你又重读了《人间喜剧》(La Comédie humaine)或莎士比亚的历史戏剧,对方不论是谁,都读过巴尔扎克 (Honoré de Balzac)的几本小说,读过或在剧院看过莎士比亚的几部戏剧,对话因此可以立马继续下去。但如果你对他们说你利用夏日的假期读了《水浒传》或者《红楼梦》,对话就会难以继续:即使在颇有学问的人群之中,也没什么人读过其中的任何一本,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我们要在此承认阿兰·佩雷菲特的贡献,有机会的话我们还会谈到他。还有其他人,但人数不多。我们对佩雷菲特第一本关于中国的书非常熟悉,书名借用了拿破仑的一句话(但这句话的出处从未确定):《当中国 觉醒时……》(Quand la Chine s’éveillera…)。还有另外三本读者不多的关于中国的作品。为了认识并读懂中国,佩雷菲特做出了了不起的努力,值得被强调。他对共产主义的赞同不应被质疑,他值得再一次得到认可!
法国于 1964 年在戴高乐将军的提议下承认了北京政府,并由此成为一个在中国人民眼中拥有特殊地位的西方国家,但法国却不知道利用这一优势,这才是最让人惊讶的。如今,不仅仅是美国,英国、德国都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远远领先于法国。
中国经济增长迅猛时,人们担心它巨大的经济力量在全球的位置,当中国经济增长稍有放缓,人们就预测中国经济将会崩溃,并将此现象对西方经济带来的恼人后果都归咎于中国。即使英国、德国及美国的媒体无法放下此类偏见,也会尽最大努力做到客观。但法国发生的一切让人以为,公允又不带侵略性地谈论中国会被质疑,甚至会受到谴责。虽然法国媒体是自由的,但关于中国的报道却永远只有一个调性,让人觉得读到的听到的都是真相。
在一个开放竞争的世界里,如果对中国的无知和不解持续下去,我们会因此付出更多的代价。而我们就是要尝试理解这种不理解。它有因也有果。我们试图将其公之于众。当然,我们也尽量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发现中国及其文明的真正特点,一些对于认识现在照亮未来来说必不可少的特点。没有必要憎恶中国,也没有必要害怕它。
从长远来看,我认为美国人民会发现,与中国好好相处对我们自身的繁荣、我们自身的和平与美好的生活至关重要。
——[美]卡特(美国前总统)
对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找到另一种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西方不能继续自以为是天下*,固步自封,而是要跳出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世界,学会在新形势下生活。我认为美国*的挑战在于学会适应新的世界,接受中国作为一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确定新的合作形式和对抗形式。
——[英]马丁•雅克(剑桥大学教授)
西方人一直想要统治世界,而且深信他们是普世思想的载体,不择手段向世界传播所谓的“民主”与“人权”,但中国人并不同意这种观念。中国人不追求征服、入侵式的文明,也从未有意将自己的传统与意志强加于人。中国人想要的是提高生活水平,丰富自己,而不是主宰世界。所以,西方要相信中国,不要害怕中国。
——[法]菲利普•巴莱(政治活动家,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获得者)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国家与我们陈旧的观念所展示出来的其实截然不同。我们习惯于对这个我们并不了解的文明产生误解。我们不应该,至少是在经济上“害怕中国”……
——亚马逊读者评论
中国显然希望与周边国家维持友好关系。他们确定他们的商船将在中国海域内自由流通。他们坚信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法国国际战略事务研究所
“发自内心地”对中国产生兴趣是很有必要的。签订经贸、工业协议,这很好,但仍然不够……文化领域至今仍有很大的空缺。除了在电影方面有一些合作之外,中法两国在艺术领域的交流也远远不够。这很糟糕,但这非常重要。巴莱先生如此说。
——新华社对本书作者的专访
结论 识时局之人不能对中国一无所知
孟德斯鸠曾说过:“识时局之人不能对中国一无所知”。在今天,该警示是绝对必要的:要认识中国。要认识中国,因为在目前和将来,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要认识中国,因为它和西方国家不一样,拥有独一无二的文明、文化和思想。
要认识中国,需要对它稍有研究,还需要学习其语言。中国记者郑若麟是上海《文汇报》驻法通讯员,他举了两个因不懂中文而发生误会的例子。“龙”在法国和中国指代的事物虽然相同,意义却相反。在法国,龙是一种危险、残忍、作恶多端还会喷火的虚构出来的野兽。在中国,龙同样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但它很善良,会为了让人类有好收成而天降甘霖,它如此善良又亲切,以至于中国皇帝都用龙来自比。很多中国人给儿子起名为“龙”。第二个例子:当我们谈论中国政治制度时,会 使用很多不同的词语,比如dictature(专制、独裁)、 oligarchie(寡头)、autoritarism(独裁主义、专制政体)、 totalitarisme(极权制)、autocratie(君主专政制度、独 裁统治)、tyrannie(专制、暴政)、despotisme(专制主
义、专制政治),我们很熟悉这些单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但中国人只知道其中一个:dictature,它其实不是贬义词,因为几乎在整个历史中,中国都是被一种专制的皇帝力量所统治,这种权力只属于一个人。
尤其要抛弃那些会扰乱视听的偏见。诚然,有一些偏见是善意的,但仍造成了同样的混淆。我们毫不怀疑,虽然不会像克洛岱尔一样承认爱上了中国,那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只要稍稍行动起来去探索中国,这种兴趣就会生根发芽。中国的文化、语言、悠久的历史和我们如此不同,熟悉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即使我们花费了不少时间,那些对于了解中国很重要的东西依然晦涩难懂,比如书法、诗歌和绘画。在一座中国博物馆里,我们会觉得自己像一个漫步于卢浮宫展厅却不了解《圣经》的人:永远都看不懂眼前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不知道看的是什么。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读到的,会一点一点明晰起来。如果有发现中国的兴趣,一定会为它着迷,就好像发现了一个广博又丰富的世界,它永远都在飞速变化中:如果我们常去中国,城市风光的日新月异让我们对发展之快有了概念,这和古老的欧洲完全不一样。
我们尤其惊叹于经历了时间和制度变化的中国人维持传统、存在和思考方式的能力。
现如今所有人都在谈论中国或书写中国。有些人自相矛盾:在法国的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上,他们斥责工会最微不足道的提议,因为工会组织的罢工显然不利于法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他们谴责人道主义组织幼稚的理想主义,因为这些组织关心最贫穷的法国人;他们为那些凭借才能挣了大钱的人获得了职业上的成功而欢呼;但一谈到中国,他们便开始斥责中国没有工会自由,开始支持穷人,开始激烈地声讨有钱人,说他们发了不义之财。
我们只是在尝试说明,如果缺乏对中国的认识,尤其用既定的对立态度代替本该有的认知,那么关于中国我们只能说蠢话。殖民者的蔑视和对反共产主义的执念在这里没什么用。因为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比殖民者、反共产主义都更为强烈,这种感情与长久以来坚不可摧、无可替代的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法国人和文化的关系不同于此。法国文化主要吸收了巴勒斯坦、希腊、罗马文化而形成,像多个国家组合起来的一样。早在中世纪,欧洲人就已经分散在旧大陆各个国家的大学,并用拉丁语交流了。今天,美洲也加入了西方世界并用英语互相交流。因此我们不会将文化当作一国独有的东西:我们不会设想一种纯粹法国、英国或德国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法国的、英国的和德国的,甚至更广泛,意大利的、西班牙的、俄罗斯的、美国的,等等。我们不能想象一种没有但丁、没有莎士比亚、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化。我们的文化确实有一些民族特点,但这是一种多国文化。因此,我们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中国人与其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
很难承认,中国人很早以前就进入了文明时代,而我们过去一直处在野蛮时代。要想对中国有些许了解,就要有变化。殖民的傲慢显然已经不合适了,即使这种傲慢仍有一息尚存。反共产主义在苏联时代流行过,但这些理由在中国身上行不通,半个世纪以后更是如此。这种反对共产主义的情绪根深蒂固:一个国家如果被当作共产主义国家,那它是不被看好的。而且,对于欧洲数量庞大的基督徒来说,一个无神论国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无论如何都让人不能接受。
这种西方的盲目只能通过一种单纯的态度来克服:热爱学习的孩童的态度。如此我们才能迎来进行有益思考的时代。换句话说,要用全新的目光看待中国。是的,不要害怕中国—这个正在发展中的泱泱大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