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13000
目录
导语
一、中国银行民国时期37年历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
二、川中行民国时期35年之斩荆披棘与筚路蓝缕的发展史
三、文化理念是行动的指导观念和行为结果的支配性思维
四、编撰中行及川中行公司文化史之重要意义及内在逻辑
第一章中行及四川分行公司文化兴起历程概览
第一节中行创业活动与文化兴起的客观过程
一、中行创业活动阶段划分及文化积淀
二、中行四川分行创业阶段及文化积淀
第二节中行文化主导者与文化兴起的主观条件
一、文化主导者素养及经济宏愿
二、文化主导者之厚积薄发初期
三、文化主导者之厚积薄发中期
四、文化主导者之厚积薄发盛期
第三节中行及四川分行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
一、设计中行新图样:战略转型,文化建构(1928.11—1930.12)
二、建造中行第一层:六大改革,深化训练(1931.1—1932.12)
三、建造中行二三层:长于布道,魅力感人(1933.1—1935.3)
第二章公权时期文化核心价值特征及践行效果
第一节公司文化核心价值:使命愿景
一、使命与愿景的史料内涵与价值特征
二、使命与愿景的文化共识与文化践行
第二节公司文化核心价值:行员理念
一、行员理念的史料内涵及其价值特征
二、行员理念在中行及川行的育人效果
第三节公司文化核心价值:行员道德
一、行员道德的史料详细与价值特征
二、中行及川行行员道德之育人效果
第四节公司文化核心价值:法人伦理
一、法人伦理的史料详细与价值特征
二、法人伦理的践行情况及史料案例
第五节公司文化核心价值:行基理念
一、行基理念的史料详细与价值特征
二、行基理念在全行践行的史实概述
第六节公司文化核心价值:调研理念
一、调研理念的史料出处与内涵概括
二、百年调研和百年办刊的文化传统
三、调研理念的践行情况与历史启示
第七节公司文化核心价值:刊教理念
一、刊教理念的史料出处与内涵详细
二、刊教理念的价值特征及管理效用
第三章中行文化共识的独特培育方式及其机制
第一节达成行员整体的文化共识之独特培育机制
一、文化主导者反复倡导与高管之深入演绎
二、运用方寸之地构筑银行学校的刊教特色
第二节明做人之道与育做事之理的独特培育要义
一、注重人性根本问题的教化:人生意义,幸福感觉,情趣培养
二、强化中行创业传统的教育:知往鉴今,激发情感,以启未来
三、综合配套的廉洁操守培育:以旧驭新,俭以养廉,榜样示范
四、强化使命愿景的意识培育:职务报国,服务大众,积极成功
五、系统务实的业务能力培育:任事坚韧,能行则行,力的训练
六、激发梦想的文化精神培育:全行智识,理想行员,扩充眼界
第三节广大行员互动频频和好评如潮的教化效果
一、行员对刊教启示的互动
二、行员对办刊质量的互动
三、行员对刊教效果的评价
第四章中行及川行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之略史
第一节文化主导者离职反应与历史评述
一、文化主导者离职的内外部反应及影响
二、《行史》对文化主导者历史功过之评述
第二节公权时期文化主张之传承史略
一、中行文化传承的制约条件考证
二、中行农贷文献的历史文化意义
三、抗战时期文化传承之农贷精神
四、抗战结束后川行文化传承印迹
第三节公权时期文化主张之变迁史略
一、中行及川行公司文化变迁的主客观条件考证
二、公权时期与战后时期的文化变迁之史实对比
三、《渝行通讯》中的战后时期川行文化变迁迹象
结语中行及川行公司文化价值体系之总概括
一、民国时期中国银行公司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总体概括
二、民国时期中国银行公司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史料内涵
后记
参考文献
代序
修史问道以启未来(代序)
中国银行四川分行在新中国成立前近35年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它既是一面镜子,又是一部爱国爱行教育的教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了解与研究这一历史,以史为鉴,可以兴行。现在全面地回顾它过去走过的崎岖道路,认真地总结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无疑将对中国银行四川分行乃至对中国金融事业的未来发展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一、回望来路,修史问道
历史是什么?是一部书、一卷画?一首诗、一支歌?……
上古时代,四川盆地以巴和蜀为中心的两个氏族聚居区渐渐成为两个国家。蜀大约在今四川盆地西部,以岷江流域为中心,及今陕甘南部和滇北一带;巴大约在今四川盆地东部,以嘉陵江流域为中心,及今陕南、鄂湘西部和黔东北一带。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二国,设巴蜀二郡。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将今四川地区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总称四川路,是为四川得名之始。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式建置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为四川建省之始,并沿袭到明、清和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时。
四川,人称“天府”,口碑流芳,已越千年。天府,顾名思义,天然的府库,就像“天宫”一样的人间佳境和安居乐土。《蜀志》称这片土地“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正是这片风水宝地,千载悠悠,养育了多少巴蜀儿女,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也正是这方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广袤沃土,为四川中行人施展抱负和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20世纪初,1912年2月5日诞生的中国银行,不畏蜀道之难,于1915年初入川设立分支机构。于是,中国银行四川分行(渝行)于1915年1月18日应运而生,其后川属分支机构(“百年老店”)陆续设立:中行成都分号于1915年4月4日正式成立,中行泸州分号于1915年5月13日成立,中行万县汇兑所于1915年7月4日成立,中行自流井(自贡)分号于1915年8月6日成立,同年12月29日大清银行五通桥分号改组建立中行五通桥汇兑所。到1916年2月18日,中行潼川(三台)分号对外营业,并于1917年4月6日正式成立。由此,中国银行开始在巴山蜀水落地生根,成为四川现代史上历史最悠久的银行。
此后,数十载岁月流转,四川中行的前辈和后继者们在巴蜀大地辛勤耕耘,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薪火相传。他们用心血浇灌出绿荫匝地、茁壮挺拔的金融之树,以骄人的业绩奠定并确立了四川中行在金融舞台上的重要位置,也为巴蜀文明璀璨的史册添写了一页页光彩照人的金融篇章!
今天,当我们掀开四川中行的历史书页,那些如诗如画的沧桑岁月,那些可歌可泣的尘封往事,顿时扑面而来。我们仿佛看到:在那荆棘丛生的历史河岸,四川中行前辈们留下的那一行行深深浅浅的脚印,伴随着一条不舍昼夜、滔滔东逝的长河,渐去渐远。回望来路,往事历历在目,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四川中行前辈们所展示的斩荆披棘、筚路蓝缕、负弩前驱之创业精神。
为了增强商业银行的行史类书籍的可读性与可鉴性,原定“四川中行百年行史(1915—1949)”的编写大纲分为六章:大清银行遗嬗组建四川中行史概、四川军阀混战时期之川中行创业史、四川军政基本统一时期川中行发展史、抗战时期川中行瞩目之历史贡献、抗战后至新中过成立时期川中行存续史、民国时期中行及四川分行公司文化简史。在编撰过程中,我们按照先占领制高点的写法,将第六章“民国时期中行及四川分行公司文化简史”作为“修史问道”的“道”之重点,先行编研。问道四川中行百年行史,“道”的根本就在第六章之中。就这样,随着编研的深入,浮出的史料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长达四十多万字的单章内容,取名为“中国银行四川分行公司文化简史(1915—1949)”,而单独成册出版。
由此,“四川中行百年行史”将由四川分行公司文化简史(1915—1949)和(1949—2015),以及四川分行简史(1915—1949)和(1949—2015)等部分的相关内容组成。总的来看,《中国银行四川分行公司文化简史(1915—1949)》共有四章内容,其编撰理念大致如下:
第一章,中行及四川分行公司文化兴起历程概览。按照凡例之隶属性记述原则,主要记述了中行创业活动与文化兴起的客观过程及四川分行创业阶段的文化积淀;中行文化兴起的主观条件;中行及四川分行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等三方面史实。
第二章,公权时期文化核心价值特征及践行效果。按照凡例之隶属性记述原则,概括出张嘉璈主持中行行务时期所形成的中行公司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公司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企业的价值、精神、伦理的惯常逻辑、一般途径和共享经验。它一般由公司的使命与愿景,实现使命与愿景的基本价值观、企业精神、公司行为准则、公司系统做事风格等元素所组成)及其价值特征,然后按照公司文化概念的规范,集合编研出全行践行这一文化的效果以及四川分行践行该文化的演绎特点。
第三章,中行文化共识的独特培育方式及其机制。按照凡例之公司文化史编撰原则,主要记述了达成中行行员整体文化共识之独特培育机制,以及明做人之道与育做事之理的六大培育文化要义。公司文化培育的难度在于员工整体的文化共识,它取决于融理性教育与感性熏陶于一体的综合培育过程。鉴于此,将中行当年具体的、细致的、体现着不同企业文化管理水准与层次的做法,以专章单独记述,由此增强本史的可存可鉴性。
第四章,中行及川行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之略史。按照凡例之公司文化史编撰原则,主要记述了公权时期文化主张之传承史略,尤其是抗战时期文化传承之农贷精神、抗战结束后川行文化传承印迹;同时,还记述了公权时期文化主张之变迁史略及四川分行公司文化的变迁迹象,从而达到对历史教训同鉴之目的。
结语,中行及川行公司文化价值体系之总概括。按照凡例之公司文化史编撰原则,对中国银行及四川分行解放前的公司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育人之历史经典箴言,以及四川中行文化精神之七大演绎殊点进行了概括。
不难看出,四川中行的时光书简,启承转合,曲折有致,既有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又饱含着现实的真实与激情,飘逸着诗的婉约,歌的悠扬,水墨画般的韵味。拂去百年风尘,我们把四川中行昨天的历程整理编排,装订成册,以期达到“修史问道,以启未来”之目的。
二、深层思考,以启未来
总的来说,民国期间,在国家战乱频仍、经济凋敝、社会不安宁、中外银行激烈竞争的年代里,中行及四川分行历经艰难的创业和坎坷的发展过程,克服重重困难,把自己建设成为一家信誉卓著、初步近代化和国际化的大银行。那么,人们不禁会问,取得上述较好成绩的条件是什么?又是怎样形成的?由于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之本质,就是人们行动之前的指导性价值观念和人们行为结果背后的支配性价值思维,因此,所谓修史问道,即通过编修公司文化史,研问该公司文化之传统观念及其所带来的价值;所谓以启未来,是指运用所编研的文化传统观念及其价值,为当代人提供资政辅助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
今天,我们从史学角度,将中行及四川分行在此过程中所积淀的商业银行文化价值体系客观准确地概括出来,这对于促进中行事业不断发展有着堪存堪鉴之意义。即便是当今中行“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的战略目标,也含有当年“中国银行是国民经济命脉,社会事业的指导者,社会人士的模范,成为最进步和最稳固之银行”之文化价值的传承印迹。
我们认为,民国时期中行及四川分行公司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以启未来”的资治和育人方面,其资治辅助和堪存堪鉴之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增强全行工作使命感,激发员工深层动力
企业是为了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中实现某种特殊的社会目的或满足某种特殊的社会需要而存在的。公司使命是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担当的角色与责任,是企业在社会中借以存在的依据。使命侧重于从理性角度表述公司的终极价值,愿景则多以感性形象来描绘公司的终极价值。民国时期,中行“先国后行”使命包括:“枢纽自任,职务报国;服务大众,改进民生”的“先国”使命和“积极成功,三方同乐;互相推进,同为模范”的“后行”使命。中行愿景是“成为最进步和最稳固之银行”,其史释内涵为:“所谓理想的中国银行,是一个:无论遇如何风潮事变,兑现也好,提存也好,决不缺人半文钱,一切债务都有抵挡,都能清付的银行;是一个:凡有信用的字号,凡有有益国家的大实业,无一不与往来发生关系的银行;是一个:不必鼓吹,不与高利,而人人愿来存款的银行!”中行这一终极价值理念的资治辅助和堪鉴育人的现实意义在于:
1.“先国使命”的资治辅助之现实意义
早在八十多年前,中行就践行“先国”使命,本着“所有放款,必慎之于始,不轻易许人;而既经放款,则始终予以维持,决不乘人之危”信贷经营信条,在当年贷款工厂面临“资本不充足,机器不认识,组织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工潮时常有,交通如此不便,出品不能运到市场,销售货物不能活动,还有其他政治上种种问题”等不利外部环境下,站在报国使命的高度来看待是否发放工业贷款问题,即通过解决履行报国使命之责与贷款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来发放工业贷款。与此同时,四川分行行长周宜甫提出了“对外之旨,功不仅在行而须在国”的川行经营宗旨,“盖中国为整个的中国,中国银行为整个的中国银行。各地之工商业,分言之为各地之事业,合言之为全国之事业。倘各地此等工商业,皆得中国银行之扶助,则分言之功在各地之事业,合言之即功在中国全国之事业。”由此可见,跳出目前商业银行狭隘的“绩效—薪酬”观的束缚,树立“职务报国”的使命感和崇高法人伦理的国家大局观,至关重要。
凡例
一、记述时限
本史记述时限为中国银行成立之日即1912年2月5日,至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之日。部分事项为保持记述内容的完整性,记述时限适当上溯、下延。
二、记述范围
(一)隶属性记述范围与原则
中国银行四川分行作为中国银行在四川地区的派出机构,与中国银行总行之间具有隶属性历史交集关系。因此,要理清四川中行相关史料的来龙去脉,则需阐明中国银行某个时期的行史背景与内在原因,由此方能对四川中行百年行史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二)地域性记述范围与原则
民国时期,在中国银行组织体系内,渝行、渝中行川行、四川分行、重庆分行、重庆中国银行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均是等同的,四川省境内中行分支机构的历史,即是对重庆分行、成都支行、自流井支行、内江支行、万县支行及其所属机构历史的集合性记述。该地域性记述原则之缘由如下:
第一,从我国行政区划演变过程看,四川建省之始,起自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正式建置四川行省,由此沿袭到明、清和民国,直到全国解放及成渝两地解放之时。在此期间,当今的重庆直辖市及其所属地级市涪陵区、万县区和黔江区均属四川省建制。
第二,从中国银行分支机构设置和管辖区划分演变过程看,中国银行分支机构设置一直贯彻“经济为主,政治为辅”的原则,分行管辖区也不限于所在省、市的地域之内,以利于更好地发展业务。中国银行四川分行(又称渝行、川行、重庆中国银行)从1915年1月18日设立以来,就是四川境内中行分支机构的管辖分行。这种设置情况,与1930年前后,中国银行将山东省会的济南分行(鲁行)改为支行,将进出口贸易兴旺之地的青岛支行升为分行(鲁行),以及福建中行原在福州,后来厦门改为分行(闽行),福州改为支行的情况相似。因此,民国时期,在中国银行组织体系内,渝行、渝中行川行、四川分行、重庆分行、重庆中国银行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均是等同的。换言之,民国时期中国银行四川分行的行史之地域性记述范围等同于渝中行、重庆中国银行及其所属机构之行史。
第三,在中行“分行管辖区不限于所在省市的地域之内”的机构设置原则下,云南省和贵州省的中行机构均有归重庆分行管辖的历史,但是介于历史上云贵两省均不属于四川省之行政区划范围,因而中国银行四川分行史的记述范围不包括重庆分行曾经管辖过的云贵两省境内分支机构的历史,但应包括昆明支行1939年在西康省境内设立的会理县中行机构的历史。西康省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筹建,二十八年(1939)一月一日成立,设省委员会于雅安县。该省由原四川省西康行政督察区所属18个县,以及第17、18两个行政督察区所属的金沙江以东19个县,金沙江以西13个县组成。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撤销西康省,将雅安专区、西昌专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及凉山彝族自治州所属县划归四川省管辖。因此,本史记述的是民国时期四川省(含西康省)境内中行分支机构的历史,即对重庆分行管辖内的分行直属机构,以及成都支行、自流井支行、内江支行、万县支行及其所属机构的历史,而抗战时期中行曾在西康省境内设立过的雅安、西昌办事处则归属成都支行管辖。
三、公司文化史编撰原则
(一)按照隶属性记述原则概括出中行公司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编撰中行四川分行公司文化史,首先要按照隶属性历史交集关系,概括出中国银行公司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然后再编研出四川分行公司文化的响应与演绎的特点,以期达到“修史问道,以启未来”的目的。
(二)按照公司文化产生规律编研中行文化主导者的经营管理思想
公司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家,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企业家或公司领导人文化,他们的文化主张、文化思想、文化素养都会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元素。所以,按照公司文化产生规律编研中行公司文化主导者的经营管理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三)按照公司文化概念编研总行文化倡导与分行文化响应之史料
第一,公司文化是一个共同拥有的“复数”概念,客观准确地概括出民国时期中行四川分行的公司文化特征,实际上是一个运用中行上、中、下三层人员一体化的文化思想与行为效果之史料,进行文化核心价值的提炼与概括之过程。
第二,公司文化是一个“思行合一”的行动概念,编撰中行四川分行公司文化史,除了提炼与概括总行的文化核心价值之外,还须有全行员工践行文化价值观念,由此提升组织经营管理效能的史实加以验证。
此外,对文化倡导与文化响应史料的集合编研,也是本史“凡例”中所指的隶属性记述原则,概括中行四川分行公司文化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对中行公司文化史与四川中行组织文化史的集合记述过程。
(四)按照公司文化管理逻辑编研中行公司文化共识的管理特色
公司文化建设的管理逻辑就是对文化选择、文化共识和文化实践所进行的集合性管理,即以有效的文化选择为前提,以整体的文化共识为纽带,以持续的文化实践为落脚点。因此,编撰中行四川分行公司文化史之内在逻辑还在于:
第一,编研中行四川分行公司文化选择史料,就是编研中行领导人的文化思想及其所带来的价值,以及编研分行领导人对总行文化的认同与演绎之思想。
第二,编研中行四川分行公司文化实践史料,就是运用四川分行及其他兄弟分行相关史料,说明通过文化实践对提升中行组织效能的效果。
第三,编研中行四川分行公司文化共识的史料,其本质就是按照公司文化培育难度,重点编研中行文化共识过程的管理特色。因为,公司文化培育的难度在于员工整体的文化共识,跨越文化共识的门槛,体现着不同公司文化管理的水准与层次。编撰中行四川分行公司文化史,有必要对达成文化广泛共识之独特培育方式,进行深入浅出的史料编研和专章记述。
(五)按照公司文化相关理论编研公司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的史料
公司文化既是组织创业活动过程的客观产物,又是组织领导人选择的主观产物。同理,公司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也取决于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的契合与变化。客观上讲,在民国37年间,中国银行职能发生过三次变化: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中央银行,民国政府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以及国际贸易专业银行。主观上讲,在民国37年间,中国银行董事长和总经理数易其人,其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编撰出完整的中行四川分行公司文化史,理应编研出公司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的史实梗概。
四、章节设计
全书章节框架整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中行及四川分行公司文化兴起历程概览
第二章公权时期文化核心价值特征及践行效果
第三章中行文化共识的独特培育方式及其机制
第四章中行及川行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之略史
结语中行及川行公司文化价值体系之总概括
其中,第一章介绍中行及四川分行公司文化的选择过程;第二章记述中行及四川分行公司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特征,以及对文化实践的效果加以概括;第三章则依据翔实的史料及文献,专门介绍张公权时期达成文化广泛共识之培育方式;第四章介绍张公权以后时期,中行及四川分行的文化传承与变迁之史略。最后,在结语之中,分别对中行公司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史料内涵加以总的概括,同时对四川中行公司文化精神的特殊点加以总结。
五、引史原则
为尊重史实原貌,增加历史厚重感,让广大行员和其他读者真正体悟到中行公司文化史料的原汁原味性及耐人寻味性,同时为避免引用史料时出现多重引号的问题,故本史采取以下方法作为引史原则:
第一,对整段整文的史料引用,主要采取另起一行并运用楷体字表述的方式加以表达。
第二,为便于读者对整段整文史料引用的理解,采用先以小标题概括整段整文引用文字的逻辑意思,再另起一行用楷体字引用史料。
第三,在运用楷体字进行整段整文史料引用时,对原文中的简称语、生僻字、难解字,则采取加括弧注释的方式予以处理。
第四,对于原始史料有明显错误的地方,直接加以更正或加括弧予以更正;对同一词语跨时代的说法,也直接加以更正或加括弧予以更正。
六、体裁运用
本史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七种编撰体裁,以述为主,多体配合,以利于多侧面、多形式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
七、行文规则
本史采用现代语文体、记述体。除引文和文献辑存外均采用第三人称表述,力求准确、朴实、简洁、流畅、合乎语法。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数据、计量单位的使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引文注释兼用脚注、尾注、文中括弧注、首次出现后简注等四种注释方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