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403137
★★★★★ 推荐阅读:
《修商成佛–中外著名企业家与禅》介绍了中外十位著名企业家:林尚沃、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原一平、乔布斯、李嘉诚、黄如论、曹德旺、刘长乐和李宁。讲述这些企业家成功的秘诀和他们一心向佛的故事:坚定的信念、诚信、勤俭、刻苦、谦和、利他,与人为善,以财发身,回馈社会。经商先做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林尚沃 修商成佛松下幸之助 将事业变成一种信仰乔布斯 苹果与禅稻盛和夫 “经营之圣”的“活法”原一平 奋斗,永无止境李嘉诚 真财富存在于内心黄如论 慈生我心,善行天下曹德旺 钱眼见佛心刘长乐 太平绅士李宁 一切皆有可能
曾耳闻这样的高论,说西方世界通过新教的改革,已经完成了世俗生活与神圣生活的分离,从上帝那里划出了恺撒的领地;东方的宗教却迟迟未能如此。对于这种比对,鄙人不尽苟同。
就佛教而言,一开始就没有对世俗权力的觊觎,佛陀本人也是自愿放弃了王权走进森林的。虽然后来的历史出现过个别地区宗教权威与世俗权威结合的案例(这其实是出自世俗权力的需要而非佛教的内在逻辑),然整体上并没有欧洲中世纪神权凌驾于人权乃至王权之上的情况。上帝创造并统治整个世界,而佛不执着任何东西,也不凌驾于任何事物之上,更不企图对人进行精神控制,他以平等之心尊重因果的缘起与个人的意愿。
他对世界的干预,只是在人们感到困惑与痛苦并且渴望帮助的时候,给他们指出一条解脱与超越的道路。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佛教拒绝了世俗的生活?
佛本来无法可说,其教化方便随世间因缘示现。因为诞生在具有印度教背景的国度,其原始形态小乘佛教带有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强烈的出世倾向。大约在公元二世纪,龙树菩萨所开显的大乘佛教,在色空不二、真俗一如的觉悟下,将世俗生活与出世间生活打成一片。于是,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了芝麻不一定非要丢掉西瓜,丢了西瓜不一定就能够得到芝麻。世俗生活从原来要迫切逃离的火宅,变成了可以自由出入的场所。维摩诘大士就是这样一个范例。他拥有世间堪称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并不妨碍他成为具有菩萨果位的大成就者,连佛的大弟子都不敢与他对话,因为他所拥有的东西并不成为他内心的挂碍,也就是说,他其实并没有拥有任何东西,仍然保持着一无所有的赤贫。
在大乘的意义下,出家实质是心的出离,而不是身的出走。倘若心能够于相离相,于世间出世间,在家即是出家,不一定要潜入山林洞穴;倘若心执着于种种事相,在其上建立种种自我与我所,横生许多分别计度,说是出家其实还是在家的俗人。只要心不落在事相名相上有所建立,在哪还不都是一样!由菩提达摩传到中国并生根开花的禅,直指人心,只论明心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将《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趣发挥得淋漓尽致,超拔了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与羁绊。在超然物外的前提下,无为之心可以跟任何世间事物结合而无有增减,并且有所作为。
“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这是李嘉诚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毕生为之努力的唯一一项事业。
人生在世,总是在与财富打交道。财富本身并不是万恶之源,
差别在于拿刀的人。仔细了解中外历史上那些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我们很容易便能发现,那些真正拥有财富的人,并不会为财富所累;反倒是那些一日三餐不继,或者刚刚温饱想要享受的人,往往成为金钱的奴隶,甚至不惜为此舍掉自己宝贵的生命。
到底什么是财富?在名利至上的年代,一个人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财富观?首先,财富并非只有物质。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财富就是物质的东西,我有多少房产、轿车,我有多少企业、厂房,这些是财富。所以,我们说追求财富,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都是物质:我要住什么样的别墅,我要开什么样的跑车,我要穿什么样的名牌。可是,如果有一个人家境贫寒,但他却博学多识,这是不是财富呢?如果有一个人曾经富甲乡里,现在变成了穷光蛋,他还有没有财富呢?财富并非只有物质,就好比人活着并不只是吃喝拉撒,而是有更高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凡是能够改善生活质量的,都是财富。食物可以确保我们生存,这是财富;精神的富有可以确保我们有一个好心情,让我们生活得更快乐,这也是财富。所谓财富,就是一切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东西,而不一定是物品。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