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95167丛书名: 无
半两、五铢、开元通宝、光绪元宝……这一枚枚小小的钱币,背后隐藏的故事,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它们究竟如何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
50种中国钱币串联的中国史,看到朝代变迁背后的本质
知名文化学者马未都做序,历史学家李学勤、钱币专家戴志强、丝绸之路钱币专家杜维善等力荐
哪枚钱币斩断了王莽的改革事业?哪枚钱币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被铸造出来的?哪枚钱币预言了明王朝的失败?哪枚钱币见证了一场货币战争?……
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出现过的钱币浩如烟海,它们曾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可以说,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钱币,会是那个时代*好的见证者,比如秦代的半两、汉代的五铢、唐朝的开元通宝、宋代的交子、清代的道光通宝。本书作者以钱币学家和史学家的眼光,挑选出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50种钱币。这其中,不仅包括中央政府铸造的钱币,也包括地方政府、农民起义军,甚至是反叛者铸造的钱币;在地域上,不仅包括中原大地,也兼顾了新疆、西藏以及台湾等边疆地区;除了行用钱之外,也收入了反映民俗文化的供养钱和“花钱”。
这一枚枚钱币,看起来虽然很小,但它所承载、记录、见证和包含的内容却丰富多彩。这50种钱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折射了一个个时代,串联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新视角。
自 序 V
第一章 货币的起源及统一
1 抱布贸丝:货币的起源
003
2 布刀圜贝:先秦四大货币体系
017
3 半两钱:承担了统一使命的货币 030
第二章 汉五铢标准的确立及影响
4 五铢钱: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045
5 白鹿皮币、白金三品:汉武帝的敛财手段 058
6 马蹄金、麟趾金:特殊形制的金币 068
7 一刀平五千:斩断了王莽改革事业的金错刀 079
8 汉佉二体钱:东西方货币文化的最初接触及相互影响 091
9 钱币三国:钱币版三国演义
102
第三章 唐通宝钱制的创立及影响
10 开元通宝:开启了中国货币的新时代 117
11 得壹元宝、顺天元宝:见证了“安史之乱”的钱币 128
12 乾元重宝:为平定安史之乱铸造的货币 138
13 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唐军坚守西域的实物见证 149
14 会昌开元:记录了佛教最大一场劫难的钱币 161
15 高昌吉利:文化融合的产物
173
16 粟特青铜钱: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 184
第四章 两宋复杂且繁盛的钱币文化
17 淳化元宝:最早的御书钱
199
18 祥符元宝(通宝):记录了最后一场封禅闹剧的钱币 209
19 熙宁元宝、元丰通宝:见证了王安石变法的货币 220
20 崇宁通宝、大观通宝:艺术水准最高的钱币 232
21 纯熙元宝:记录了南宋孝宗诸多无奈的钱币 243
22 嘉定铁钱:钱文最为繁杂的货币 254
23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65
第五章 辽夏金元的铸币
24 辽钱:笼罩在迷雾中的钱币
279
25 西夏钱币:见证了一个被尘封近千年的王朝 290
26 承安宝货:最早的银币
301
27 供养钱:元代特有的一种钱币
312
28 元钞: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纸币 325
29 元末起义军钱币:不幸被应验的咒语 336
第六章 明代落后的币制
30 洪武通宝:重农轻商的“洪武型体制”的见证者 351
31 大明通行宝钞:一种落后的纸币制度 362
32 隆庆通宝:见证了中西方贸易的钱币 372
33 永历通宝:记录了郑成功“反清复明”大业的钱币 382
34 跑马崇祯:预言了明朝灭亡的钱币 393
第七章 清代变革中的币制
35 准噶尔普尔钱:形制异样、命运多舛的钱币 405
36 新疆红钱:体现了乾隆皇帝治疆策略的钱币 416
37 乾隆宝藏:见证了一场货币战争的钱币 431
38 道光通宝·八年十:唯一成功铸造的大钱 441
39 咸丰朝的钱钞制: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币制 452
40 元宝(银锭):中国特有的“银币” 464
41 寿星银饼、漳州军饷:中国最初的仿铸银币 477
42 光绪元宝:最早的机制银币 489
43 足银壹钱:左宗棠为新疆设计的银币 501
44 “饷金”金币:我国唯一的金币 512
45 中国通商银行兑换券:我国最早的银行兑换券 523
46 状元及第:记录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民俗钱 537
第八章 现代币制的逐步建立及完善
47 袁大头:最初的国币 551
48 色章果木:十三世达赖铸造的金币 562
49 法币改革:现代纸币制度的初步建立 573
50 人民币:人民的货币及其国际化 585
序
马未都
我一直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钱币的历史。这有诸多好处:首先,钱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直接折射;其次,了解了钱币史,就比较容易理解中国历史上社会变革的原因;再有就是知道了货币的本质,方能真正懂得古代乃至当代社会的基本制度。
中国人从贝币起,大约摸索了一千年才定下方孔圆形的圜钱。秦王朝统一货币的英明之举,使中国后来长达两千年的帝制社会稳如泰山;纪重制的方孔圆形钱——五铢钱是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钱币,使用了大约八个世纪,直到唐代才改进为通宝钱制,这一变革让铜钱重获新生,又生存了一千多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铜钱造就了中国的财富,让中国人避开了像欧洲那样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有了令人羡慕的长久幸福。
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钱的影响,也离不开古代钱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虽然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宋代人就已经使用纸币——交子,但我们依然对纸币心存芥蒂,原因是宋元明清乃至民国的纸币使用最终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所以我们就更应该了解一下中国货币的演进,了解各类货币的本质,了解不同货币制度的利弊得失,只有了解得多一些,对事物尤其对经济事物的判断才会更趋于正确;钱本身没有优劣,只是使用者或曰发行者造就了它的优劣,让它翻云覆雨,让它推波助澜。
钱本来只是一种农具,挖地而用。《说文解字》释:钱, 铫也。古者田器。最初的形象如铲,布币是从铲形农具演变而来的,钱作为货币的代称,最初应是借用。古代称钱为“货”,为“泉”,前者为本质,后者为引申;前者实在,后者浪漫;前者优,后者美。因此可以说,钱币的历史是一部实在浪漫又十分优美的历史。
我与王永生先生不算熟悉,只是有限地与他聊过天,向他请教过专业问题。他是钱币行业的翘楚,对钱币了如指掌,说起钱币的历史如数家珍。王永生先生利用闲暇时间,动笔写了这部专著,用五十枚(种)中国历史钱币串起一个完整又简易的中国货币史,让人开卷有益,读之有收获。尤其在今天的信息时代,讲究快餐文化之时,抽时间读此书会事半功倍。
李白诗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白居易诗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岑参诗曰: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杜甫诗曰: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高适诗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范成大诗曰: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苏东坡诗曰: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唐宋大诗人说了这么多“钱”,实际上都是那时候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读此书即为观彼时画卷。是为序。
王永生先生的这本书,以中国钱币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以及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交流入手,这是与一般钱币学类著作很大的不同之处。他对每一种钱币的历史脉络和背后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严谨研究、推论的同时,还保证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
王永生的这部新书,既是一项专题性很强的钱币研究成果,又是一部有关钱币学、货币史知识启蒙的科普读物。全书以讲故事的形式把钱币学和货币史紧密结合起来,以历史脉络为轴,用50种钱币将先秦到当代的中国历史串联起来,可以说是一部极简中国史。全书文字流畅,可读性很强,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戴志强(著名钱币学家、古钱币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博物馆首任馆长)
我与永生相交多年,知道他是钱币界一位学者型专家,対钱币有深入研究。很荣幸有机会拜读他的新书手稿,这是一部视角独到的介绍中国钱币文化的新书,通过钱币讲故事,从中原到边疆,纵贯三千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适合大众阅读,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 杜维善(杜月笙哲嗣、国际著名丝绸之路钱币专家)
王永生先生是钱币行业的翘楚,对钱币了如指掌,说起钱币的历史如数家珍。他利用闲暇时间,动笔写了这部专著,用五十枚(种)中国历史钱币穿起一个完整又简易的中国货币史,让人开卷有益,读之有收获。尤其在今天的信息时代,讲究快餐文化之时,抽时间读此书会事半功倍。
——马未都(著名文化学者、文物收藏鉴赏家)
钱币三国:钱币版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临江仙》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在社会上的热播而为世人所熟知。
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故事,虽然很精彩,但是这些故事的内容却有很多虚构的情节和夸张的成分,和真实的历史并不完全一样。
下面我给大家说说钱币版的《三国演义》,就是通过对三国各自发行钱币的考察,来揭示它们以货币为武器所进行的战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魏、吴、蜀三国之间的计谋权变、势力消长以及最后由篡魏而起的晋统一三国的历史必然。
一、三国货币流通概况
三国时期,因为政治上的分离,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货币制度,它们在沿用两汉五铢钱的基础上,各自也都铸造了新的货币。为了便于后面的叙述,这里我先将三国时期的货币大致做一介绍。
总体上看,曹魏的货币最为简单,只有五铢一种,习称曹魏五铢;蜀汉的货币最为复杂,有直百五铢、直百、直一、定平一百等四种;东吴的货币虽然名称上也是仅有一种,但是面值却最多,也最大,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四种。
曹魏地处北方,自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以来,社会经济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货币经济日益衰落。后来又在董卓所铸造的小钱的冲击之下,货币经济就彻底地崩溃了,基本上退回到了实物经济状态,公私都很少使用货币,多用稻谷、绢帛为交换的手段。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借鉴“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经验。为了增加粮食收入,保证军需供应,于是大力提倡屯田,使社会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初步安顿了北方之后,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挟天子以令诸侯,率大军南下征讨刘表、孙权。为了筹集粮草,曾经恢复使用五铢钱。但是,曹操这次用的是旧钱,还是另外铸造了新钱,正史中没有记载,私家的记述又都相互矛盾。经过考证,我们发现曹操实际上曾经在洛阳开炉铸钱,原想以此整顿币制,取代董卓留下的恶钱,恢复使用货币,借以安定社会,提振民心。但是,因为汉代在洛阳、长安的两大造币中心先后都毁于战乱,两汉积累的铸钱技术也都损失殆尽,缺少技术支撑,曹操所铸造的五铢钱虽然重三铢左右,但是因为铸工低劣,并不比董卓的恶钱好多少,作价却比董卓的恶钱还要高,因此不受欢迎,只得存入库中。曹操这次铸钱的失败,原因就是铸钱技术的低劣,这是董卓之乱的直接后果。此后,整个三国时代,北方的曹魏再没有铸造过一次像样的钱。
但是,位于西南的蜀汉以及江南的东吴,几乎没有受到黄巾起义以及董卓之乱的影响,社会经济没有遭到严重破坏,货币经济还都在正常运行。刘备占据成都之后,为了筹措经费,就铸造了虚值的大钱,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赤壁之战以后,吴蜀两国因为对荆州的争夺,开始由政治上的盟友演变成为交战的敌国,最后于221年爆发了夷陵之战。吴蜀两国在对抗的过程中,蜀国因为实力相对弱小,便进一步借助通货膨胀政策,铸造大钱,套购东吴的战略物资。东吴对此也毫不示弱,所铸造的大钱贬值的幅度更是超过了蜀汉。在两国的竞相贬值之下,吴蜀在另一条战线上引爆了一场不见刀枪的战争,上演了一场货币版的三国演义。
二、刘备引爆货币战争
这场货币战争,是刘备于建安十九年(214)铸造“直百五铢”钱引爆的。《三国志》记载刘备初取巴蜀时,曾经因为军用不足而犯愁。恰好在这个时候,有个叫刘巴的部下便提出了铸造当百大钱的建议,于是刘备铸造了直百五铢钱,直径约25毫米,重约6.4克,虽然重量仅有当时流通的蜀五铢的三倍,作价却是一百倍。这就意味着,刘备通过直百五铢大钱,用同样多的铜换取了民间三四十倍的物资和劳务,难怪《三国志》记载说“数月之间,府库充实”,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刘备初次尝到了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好处。
刘备铸造直百五铢钱,因为是仓促之间决定的,随手从此前蜀地流通的五铢钱币的旧范中,拣选比较厚重的一种,加刻上“直百”二字便开始铸造。“五铢”字体为原来的小篆,分列穿口的左右;新刻的“直百”两字则为隶书,直列穿口的上下,这实际上开创了隶书用于钱文的先河。在一枚钱币上同时使用两种字体,也是从直百五铢钱币开始的。民间传说刘备当时铸钱,因为缺铜,曾经收取民间百姓家里床上用的挂蚊帐的铜钩,直接销毁后改铸成钱,当时刘备军用不足的窘况由此可见一斑。
直百五铢钱币中,另有一种在背部铸有篆书“为”字的,直径约27毫米,重约7克,比一般的直百五铢钱要厚重,尺寸也要大一点,相传这种钱币为诸葛亮所铸,篆书“为”字就是武侯的手笔。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为安抚南方,就以犍为做基地筹措军需。犍为历史上以产银著名,自西汉以来就是四川与西南夷贸易的中心。诸葛亮因此选择在犍为铸钱,背纪有“为”字,以便筹集物资。这是方孔钱中最早两面铸有文字的,也是最早纪有铸造地名的钱。
刘备铸造直百五铢钱以后,曹丕于黄初二年(221)三月,亦下令“复五铢钱”。实际上曹魏这次仅仅是恢复用钱,而非铸造新钱,估计所用的就是曹操当年存入府库中的钱。这次用钱的目的是筹措伐吴的军需,本来就没有另铸新钱的打算。因此,当物资筹集到手之后,就于十月“以谷贵罢五铢钱”,继续“以谷帛为市”。但是,以谷帛为交换手段的弊端后来逐渐暴露出来。《晋书·食货志》记载,百姓为了贪图小利,就往稻谷里加水,或是将绢织薄,虽然施以重刑,也不能禁止。大臣司马芝因此在朝议时曾经建议恢复用钱,他提醒大家使用货币不但能够增加国库收入,而且可以减少犯罪。于是,魏明帝曹叡于太和元年(227)再次恢复用钱,这次是另外铸造了一种新钱,称“曹魏五铢”。此后,北方直至西晋再没有铸新钱。总体上,北方的魏国政府的收入靠谷帛,官兵的俸饷以及社会上百工的给付,也都使用实物来支付,乡村里更是以物易物,货币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因此,实物经济仿佛一道防火墙一样,阻断了蜀国和吴国竞相推行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的逐渐恢复以及社会的相对稳定,这些都为西晋最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孙权的应对
刘备的直百五铢虽然对以实物经济为主的曹魏影响有限,但是对东吴的货币经济却造成了重要影响,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孙权首先于嘉禾五年(236)铸造了“大泉五百”,两年后的赤乌元年(238)又铸造了大泉当千。另外还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大小轻重分别与初铸的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差不多,但是面值却已经膨胀了几倍。
大泉二千、大泉五千虽然文献中没有见到记载,但是偶尔有实物出土。特别是1975年在江苏省句容县葛村发现一处孙吴铸钱遗址,出土了一批被铸废的大泉五百、大泉五千以及泥质范母一批。由此可以证明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也都是东吴铸造的钱币。
前面我们讲到东吴最早铸钱始于嘉禾五年,这个时候离孙权称帝已经有7年、称王改元也有10年,更距孙策割据江东自立长达30多年。那么大家不禁要问:孙吴为何推迟这么晚才铸钱?又为何一开始铸钱就铸造当五百的大钱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即孙吴为什么这么晚才开始铸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孙吴政权最初虽然没有铸钱,但是并不等于当地就不流通使用货币,实际上汉代的五铢钱仍在社会上流通使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东南地区开发得还不够充分,货币经济相对不够发达,以物易物的实物经济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汉代遗留的五铢钱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市场流通的需求。
但是第二个问题,即为何一开始铸钱就要铸造面值高达五百的大钱呢?这很难用常规的逻辑来解释。因为,依照传统的经验,发行货币最初都应该是从当一的小平钱开始,而虚值的大钱更应该是由当五、当十、当百、当五百这样的顺序逐渐展开。而孙权却是跳过了前面几个阶段,直接从当五百开始铸钱。他为何如此不循常理地一开始就发行面值高达五百的虚值大钱呢?
以往大家因为不能理解孙权的这种行为,而视其为中国古代货币史上困惑钱币界的一大谜团。千百年来,人们都仅仅是从孙吴单方面孤立地来看待这件事,确实只能得出上述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将孙吴铸钱与刘备发行直百五铢,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联系起来分析,就能明白孙权急切地铸造当五百大钱,自有他的道理。实际上,孙权这是为了应对刘备发动的“货币战争”的无奈之举。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为在蜀汉咄咄逼人的通货膨胀政策面前,东吴地区原来流通使用的两汉遗留下来的五铢钱,在刘备直百五铢的冲击之下,一百枚仅值直百五铢一枚,这样就会带动东吴的货币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因为,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当有两种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要被迫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这就是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在这一货币流通规律的作用下,东吴地区原来流通的汉代五铢钱这一足值的货币即“良币”就会被迫退出流通,从而被大量地走私到蜀国销毁改铸成直百五铢钱,然后再用来套购东吴的战略物资以及民生必需品,这样孙吴的经济将会受到沉重的打击。
面对蜀国以通货膨胀为手段发动的这场货币战争,东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坐以待毙,要么进行反击。曾经被曹操盛赞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显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他选择了强力反击,其反击措施之强烈、幅度之大,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他竟然一出手就造出了面值当五百的大泉五百,来应对刘备的直百五铢,这既反映出了孙权的决断与气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形势的紧迫与严峻。货币领域不见刀枪的这场战争,其惨烈程度相比那场火烧连营的夷陵之战也毫不逊色。
在早期金属称量货币时代,统治者推行通货膨胀政策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重量不变或稍微增加重量的情况下,成倍地大幅度加大货币的面值,使其成为虚值大钱;另一种则是在保持面值不变的名义下,减少货币的重量和尺寸,使之成为减重的小钱。这两种手段的目的实际上都是一个,那就是希望用尽量少的铜兑换到尽量多的物品。
刘备铸造直百五铢使用的就是第一种方法,孙权强力反击刘备所使用的手段实际上用的也是第一种方法,只是膨胀的幅度更大,他用当五百的膨胀幅度应对刘备当一百的膨胀幅度,希望以此回击刘备发动的货币战争,杜绝东吴货币的外流。
四、货币战争的升级
面对东吴的强力反击,蜀汉被迫采用通货膨胀战术的第二种方法,即减少重量。于是直百五铢的面值虽然没有再增加,但是重量已从初铸时的重约7克,急剧减重为1克,甚至最轻时仅有0.5克。蜀汉的这一回击手段也非常阴险,看似没有改变货币的面值,实际在重量上已经贬值了许多。迫使东吴不得不将两种通货膨胀手段结合起来使用,即一方面将货币的面值从当五百提高到当千,甚至当二千,乃至最后高达当五千,另一方面则将重约20克的大泉当千,减重至12克,最轻的甚至不及4克,有的甚至还没有五铢钱重。改铸大泉二千的时候,面值虽然增加了一倍,但是重量已经仅有12克,后来又减重为10克,再减为8克,甚至有的轻至不到6克。因此,在这一轮货币战争中,孙吴货币减重最严重的时候,可能并不亚于蜀汉,只是时间较短而已。但是,东吴在应对蜀汉货币战争的反制措施中,因为交替使用了提高面值和减少重量这两种通货膨胀的方法,因此导致各种大钱轻重错落、作价颠倒,根本无法流通,引起民众的激烈反对,纷纷罢市,社会经济遭受重创。
据史书记载,面对社会上普遍的不满情绪,孙权就将铸造大钱的责任诿过于谢宏,说当初是谢宏提议他铸造大钱的,“云以广货,故听之”。现在他知道老百姓认为使用大钱很不方便,因此决定停止铸造大钱,明令官府再不许投放大钱,民间有大钱的,都交官府收兑,不要使老百姓有损失。孙权在这里只说铸大钱的事,而不言减重的事,虽然暴露了统治者虚伪的一面,但是,当识时务的孙权发现这种贬值货币的政策破坏国内民众的生活,于己不利的时候,就果断地于赤乌九年(246)停铸大钱并将已经发行的大钱回收,仿效魏国恢复使用实物货币,希望通过这种办法减少蜀汉通货膨胀政策的冲击。
五、蜀汉的虚道大钱
既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是把双刃剑,害人又害己,那蜀国为何还要发动这场货币战争呢?
实际上,这是由蜀国的实力所决定的。我们知道,汉代共有13个州,其中曹魏差不多占有9个州,孙吴占有3个州,蜀汉只有1个州,并且地处西南边陲。小国寡民的蜀汉,虽然号称天府之地,但是以一州之地与曹魏、东吴两国抗衡,承受了浩大的军费开支,刘备为了筹措物资被迫铸造虚值大钱,实行通货膨胀政策。
北方的曹魏,因为受到黄巾之乱以及董卓的破坏,货币经济早已崩溃,基本退回到了实物经济状态,因此,蜀汉推行的通货膨胀政策对它的影响非常小。当孙吴也仿效曹魏回归实物经济,以谷帛为交换手段时,蜀汉的通货膨胀政策就成了独角戏。因此,后主刘禅于延熙三年(240)进行了一次币制改革,罢废直百五铢钱,改铸“直百”与“直一”两种新钱。
这次币制改革,是对减重的直百五铢钱的一次修复,一方面使币制简化,便于流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定币值,更是对孙吴废弃大钱做法的一种回应。直百钱直径约18毫米,重2克多;直一钱直径约13毫米,重1克多。这两种钱币发行的时候,正值蒋琬、费祎、诸葛瞻执政时期,稳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后来突然开始减重,大小轻重相差较大。直百钱由2克减为1.5克,再减为1克,甚至仅有0.5克、0.4克。当直百钱减至1克以下时,直一钱就被迫退出了流通,不复存在了。因此,传世的直百钱较多,直一钱极为稀少。
“直百”与“直一”两种钱币,文字均为隶书,书法庄严敦厚,应为同一人所书。这是官铸隶书钱的第一种,开以后唐宋各代铸隶书钱的先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又一个创举。“直百”与“直一”两种钱币都是光背,轮廓周正,铸工精良。直一钱早期不见踪迹,清代始有著录。因为文献记载得不详,旧谱中曾经将它归为刘备铸造。这完全不可能,因为刘备特别强调正统观念,他铸造的钱必然是五铢钱。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直一钱必为后主所铸无疑。
景耀、炎兴年间(258—263),后主刘禅进行了最后一次币制改革,罢“直百”与“直一”,改铸“定平一百”。曾有人将“定平”释读为“平定”,说是邓艾平定蜀汉时所铸的纪念币。实际上,在这里“定”是法定的意思,“平”的意思与“值”字相通。因此,“定平一百”意即“法定作价一百文的钱”。虽然标注是法定作价,但实际上却减重得非常厉害,初铸时直径约16毫米,后减为13毫米,再减为10毫米,甚至还有仅8毫米的。这一减重趋势充分体现了蜀汉灭亡之前江河日下的惨状。
货币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各国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上的发展变化。我们通过对魏蜀吴三国各自所发行货币的考察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到三国在货币领域曾经有过一场不见刀枪的战争,以及彼此势力的消长变化。三国最后统一于代魏而起的晋,单从货币上就能够看出来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