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076128
编辑推荐
【畅销不衰,影响深远】畅销10多年,销量过百万册,获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
【**作序】唐浩明2014年7月**作序,分享创作源起。独此一家!
【唐浩明历史小说封笔之作】小说的结构布局、故事安排、人物设计、文字锤炼上至臻完美。
【制作精良】护封使用210克土黄粗布纹纸,烫黑工艺;内封使用250克白卡纸,所印书名为张之洞亲书笔迹;书前附有8页珍贵彩插,随文附有50多幅精彩图片;内文使用80克纯质纸;全书制作精良,阅读舒适,便于收藏。
推荐: 唐浩明晚清三部曲 (中国历史人物传记文学丛书):
内容简介
张之洞是近代中国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他一生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抚、晚年宰辅,且有着一系列耀眼的实绩:打败法军的入侵、督建贯穿中国南北的大铁路,创办亚洲*的汉阳钢铁厂。为谋求中国的富强,他呕心沥血大刀阔斧地干了一辈子。为调和东西方文化的严重冲突,他并试图建立一种新型的文化构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然而,直到瞑目的那一天,他也没有看到国家富强的影子。
【唐浩明谈如何定位张之洞】
自鸦片战争以来,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不愿意看到国家因贫穷落后以至于灭亡,他们一直在寻找中国富强的道路,这里似乎有一条最引人注目的主线:即向西方学习。其中,张之洞的洋务事业也就是为国家徐图自强而作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之一。而张之洞本人,虽然他是一个视仕宦为生命、铁心忠于朝廷、缺乏“现代化”意识、满脑子儒家禁锢的封建官僚,但他同时也是一个视国事为生命、一心为国家效力的爱国士人,一个顺乎时代潮流、且不失远见卓识的高级官员。在这段救亡图存的历史中,他犯下的惟一过错是:他失败了……这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那个时代中国的悲剧。
【唐浩明谈创作源起】中国洋务运动本是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民的好事,为什么50年间规模甚小、挫折甚多、收效甚微?我的目的是探索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在与西方接触的过程中的国情和民族心理。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现代化进程如此步履维艰?选择了张之洞托起的那个时代,是因为这位大人物在洋务运动中不仅有理论、有实业,他个人还有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回到晚清,翻开这一页离我们并不太远的历史,重新审视张之洞及其失败的洋务事业,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观照性的……
【唐浩明谈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一是张之洞的洋务局厂是衙门,而并非是企业,各部门的负责人大多是候补官员,并不懂技术,并且衙门习气严重:程序繁多、讲排场、无效率、无责任心,推诿敷衍、人浮于事,甚至裙带风盛行。二是办事大手大脚,没有打好经济账,生产的产品质量不是*,价格却几乎最高,自然没有市场。三是张之洞没有吸取他人集商股、官督商办的形式,而是坚持用官办,结果越办越亏,到最后不得已才转给了商办,但已经难以扭亏为盈了。总的来说,张之洞在办洋务局厂一事上,用心虽好,但收效甚微,也不怪辜鸿铭说:“只有模样,没有精神。
【唐浩明谈小说封笔之作《张之洞》】张之洞比《曾国藩》更深刻,《曾国藩》更多地是从政治学、传统文化层面来表现主人公,《杨度》描述的是主人公复杂的精神世界,《张之洞》则兼而有之。此外,《张之洞》在小说的结构布局、故事安排、人物设计、文字锤炼上也有进步。大的飞跃没有,但在小说的精致、成熟上一部胜似一部。
【唐浩明谈如何定位张之洞】
自鸦片战争以来,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不愿意看到国家因贫穷落后以至于灭亡,他们一直在寻找中国富强的道路,这里似乎有一条最引人注目的主线:即向西方学习。其中,张之洞的洋务事业也就是为国家徐图自强而作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之一。而张之洞本人,虽然他是一个视仕宦为生命、铁心忠于朝廷、缺乏“现代化”意识、满脑子儒家禁锢的封建官僚,但他同时也是一个视国事为生命、一心为国家效力的爱国士人,一个顺乎时代潮流、且不失远见卓识的高级官员。在这段救亡图存的历史中,他犯下的惟一过错是:他失败了……这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那个时代中国的悲剧。
【唐浩明谈创作源起】中国洋务运动本是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民的好事,为什么50年间规模甚小、挫折甚多、收效甚微?我的目的是探索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在与西方接触的过程中的国情和民族心理。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现代化进程如此步履维艰?选择了张之洞托起的那个时代,是因为这位大人物在洋务运动中不仅有理论、有实业,他个人还有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回到晚清,翻开这一页离我们并不太远的历史,重新审视张之洞及其失败的洋务事业,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观照性的……
【唐浩明谈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一是张之洞的洋务局厂是衙门,而并非是企业,各部门的负责人大多是候补官员,并不懂技术,并且衙门习气严重:程序繁多、讲排场、无效率、无责任心,推诿敷衍、人浮于事,甚至裙带风盛行。二是办事大手大脚,没有打好经济账,生产的产品质量不是*,价格却几乎最高,自然没有市场。三是张之洞没有吸取他人集商股、官督商办的形式,而是坚持用官办,结果越办越亏,到最后不得已才转给了商办,但已经难以扭亏为盈了。总的来说,张之洞在办洋务局厂一事上,用心虽好,但收效甚微,也不怪辜鸿铭说:“只有模样,没有精神。
【唐浩明谈小说封笔之作《张之洞》】张之洞比《曾国藩》更深刻,《曾国藩》更多地是从政治学、传统文化层面来表现主人公,《杨度》描述的是主人公复杂的精神世界,《张之洞》则兼而有之。此外,《张之洞》在小说的结构布局、故事安排、人物设计、文字锤炼上也有进步。大的飞跃没有,但在小说的精致、成熟上一部胜似一部。
目 录
《张之洞·上册》
第一章 清流砥柱
第二章 燕山聘贤
第三章 投石问路
第四章 晋祠知音
第五章 清查库款
第六章 观摩洋技
第七章 和耶战耶
第八章 谅山大捷
《张之洞·中册》
第一章 试办洋务
第二章 筹议干线
第三章 督建铁厂
第四章 参劾风波
第五章 外宾访鄂
第六章 署理两江
《张之洞·下册》
第一章 与时维新
第二章 中体西用
第三章 血溅变法
第四章 互保东南
第五章 爆炸惨案
第六章 翊赞中枢
第七章 后院起火
第一章 清流砥柱
第二章 燕山聘贤
第三章 投石问路
第四章 晋祠知音
第五章 清查库款
第六章 观摩洋技
第七章 和耶战耶
第八章 谅山大捷
《张之洞·中册》
第一章 试办洋务
第二章 筹议干线
第三章 督建铁厂
第四章 参劾风波
第五章 外宾访鄂
第六章 署理两江
《张之洞·下册》
第一章 与时维新
第二章 中体西用
第三章 血溅变法
第四章 互保东南
第五章 爆炸惨案
第六章 翊赞中枢
第七章 后院起火
媒体评论
★唐浩明的《张之洞》,以历史人物为原型,以历史人物的生平资料为依据,加以适当的想象加工,旨在探求和呈现中国社会三千年来空前的文化大裂变中,一些具有代表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历史人物的文化心态。张之洞这一人物形象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他把封建末代知识分子的自救努力演绎到了极处。
——雷达 《中国当代文学通史》
★唐浩明不写帝王,也不认为自己笔下的曾国藩、杨度、张之洞是“名臣”,他们是中国传统“士人”,是作为“民族精英”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唐浩明要用文学的手段探索他们在大变革时代的精神世界,肯定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探索富国强民之路的勇气。
——中国青年报
——雷达 《中国当代文学通史》
★唐浩明不写帝王,也不认为自己笔下的曾国藩、杨度、张之洞是“名臣”,他们是中国传统“士人”,是作为“民族精英”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唐浩明要用文学的手段探索他们在大变革时代的精神世界,肯定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探索富国强民之路的勇气。
——中国青年报
在线试读
一受谭继洵之托,张之洞着力开导谭嗣同,劝他以捐班入仕。还未出元宵灯节,张之洞便着手处理汉阳铁厂的事。他冒着严寒到铁厂去过多次。近一年来化铁炉每天只出少量的铁水,这只是为了不让炉子冷却,究其实,五六天开一次炉子足够了,仓库里堆着不少钢锭铁锭,有的已生了锈,一半以上的匠师和工人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处室中那些办事人员多半是一杯清茶三五闲聊,就这样打发日子,个别人竟然在办公时间里抽起大烟来。还有的一连几天不来,人影也见不着。但每个月的薪水是一个子儿也不能少,而且薪水很高,几个职位较高的洋匠月薪一千两银子,全部三十六个洋匠月薪水高达一万余两。钢铁卖不出去,开支异常庞大,铁厂督办蔡锡勇焦急万分,早就盼望张之洞回来了。
在湖广总督衙门议事厅里,张之洞召集蔡锡勇、陈念礽、徐建寅、梁敦彦,以及洋匠总管德培等人一起会商铁厂的整顿。
蔡锡勇将铁厂的情况如实向张之洞作了报告。耗费他一生中的最大心血,寄托他徐图自强的宏伟理想,曾被洋人誉为亚洲第一大企业的汉阳铁厂,在他离开武昌仅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就落到如此地步,这个打击对他是沉重的。
“我离开武昌的时候,将铁厂之事郑重委托给谭抚台,他对铁厂关心得如何?”
张之洞在江宁这段时间里,湖广总督由湖北巡抚谭继洵署理。对于张之洞提的这个问题,大家一时都沉默着。谭继洵仍是湖北巡抚,说他的不是,得罪了他总不是好事。
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陈念礽在这方面的顾虑少些,他见老岳父的话没人回应,遂答:“谭大人只去过铁厂一次,平时也几乎不过问铁厂的事。”张之洞非常不悦:“其他人呢?湖北的藩、臬两司呢?”张之洞走后不久,藩司王之春、臬司陈宝箴先后调迁外省,接任的藩司员凤林、臬司龙锡庆也都对洋务不热心。见大家依然不做声,陈念礽又答道:“他们也不过问铁厂的事。”
“啪”的一声把大家惊吓一跳,张之洞拍打着桌面火道:“铁厂又不是我张某人的私产,我一走,湖北的人都不过问了,岂有此理!”
蔡锡勇息事宁人:“铁厂没管理好,总是卑职等人的责任。我们是要湖北腾挪银子给我们,他们拿不出银子,所以也不好意思问我们的事了。
张之洞问:“铁厂目前缺多少银子?”徐建寅答:“至少要一百万两才能全面转动起来。”“向户部去要嘛!”梁敦彦说:“户部不给,说前后拨了两百万,再也拿不出银子来了。”张之洞问蔡锡勇:“铁厂总共花了多少银子?”蔡锡勇答:“五百多万两。”张之洞心里也猛地被堵了一下:花了五百多万两银子,还是这个样子,六年前筹办铁厂时,可没想到要花销这样大。张之洞转脸问洋匠总管德培:“铁厂技术上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英国人德培虽来中国多年,仍听不懂更不会说中国话。陈念礽把岳父的话译给他听,他想了一下,叽里呱啦地说起来。陈念礽翻译:“德培说,煤和铁矿的质量都有问题。煤里含硫较多,铁矿里含异质过多,可能与炼铁炉不配套,需要把铁矿送到英国去化验一下。”
张之洞不耐烦地说:“铁矿还要送到英国去化验吗?没有这个必要,先前不也炼过好铁吗?”陈念礽见老岳父一口否决德培的意见,便没有把这个话翻译给德培听,德培也便不再说话了。其实这位洋匠总管正是说出了铁厂技术上的症结,可惜让外行而执掌大权的张之洞给粗暴地顶了回去。真知灼见被扼杀,铁厂因此得再受若干年的惩罚。
蔡锡勇见张之洞脸色不好看,一句话几次欲出口又给压了回去。
这时,他还是硬着头皮说了出来:“不少人说,不如将铁厂改为商办,银子的问题便可解决。据说,户部也有这个想法。”
“什么户部,是翁叔平他想卸这个包袱!”张之洞怒气冲冲地说,“商办,商人惟利是图,没利的事他们能干吗?他们难道比我还对国家对朝廷负责任?我明天亲自去看谭抚台,要他先拿点银子来帮铁厂过眼下的难关。”
张之洞态度如此坚决,蔡锡勇不好再说什么,大家也都不再提这事了。会议就这样无结果地散了。
第二天,张之洞放下总督的架子,亲往棋盘街巡抚衙门。六十多岁的谭继洵这一年来既当鄂抚又当湖督,事情比先前自然要多得多。他又是个拘谨的人,故更感到劳累,多年来患的哮喘病一到冬天便加重,今年冬天则更严重。入冬以来,他连前院衙门签押房都没去,就在后院卧房旁边的书房里办事接待来客。昨天接到督署巡捕的来函,说张制台今下午要来看望他。
张之洞身为总督,是决不应该在后院书房里接待的。谭抚台赶紧命令仆役将衙门中庭的会客厅打扫好,连夜生好炉子;又吩咐厨子去买点时鲜的菜蔬来,要请刚回任的总督在家吃餐饭;又在入睡前加重剂量喝了一碗鹿茸参芪汤,以便明天精神充足。他还不放心,又叫儿子谭嗣同明天决不能离开衙门。一是让他见见制台大人,和制台大人说说话,建立好关系;二是有什么事好随时呼应。老三机敏强干,谭继洵知道他不仅远胜自己,就连衙门内那些号为干员的人也不能与之相比。
午后,张之洞如期来到巡抚衙门。谭继洵带着儿子及抚署里的总文案、文武巡捕、师爷总管等早已来到辕门外,又打开中门,放炮礼迎。
张之洞笑道:“敬翁身体欠佳,大冷的天气,何必亲立辕门外,督抚同城,常来常往,也不必开中门,放礼炮,行此大礼。”口里这么说,心里倒也很高兴,满肚子对谭继洵的不满,经这番隆重的礼仪,化去了多半。望着一旁挺立的谭嗣同,张之洞又喜道:“三公子英迈俊,我的儿子中无一人比得上。”
“香帅夸奖了!”
到了会客厅,谭嗣同亲自侍奉茶水后,便掩门出去了。“敬翁身体近来好些了吗?”张之洞望着须发如枯苎麻,面皮如花生壳,行动如笨狗熊的湖北巡抚,心里想:这种衰迈的人如何有精力领牧数千万人口,数万里田园?他只宜在家卧床曝背、含饴弄孙而已。但是,上自枢府,下至州县,却有许多这样的人物在占据着要津。他们固然是贪槽恋栈,舍不得手中的权力、腰中的银子,而朝廷居然也不劝他们早日致仕腾出位子来给年轻有为者。唉,就凭这点,就非改革不可!此刻,张之洞仿佛心灵上与康有为等人又靠近了一些。
“哮喘病人,最怕的是冷天。今年已咳两三个月了。”谭继洵说话,浏阳腔很重,张之洞须得仔细听才能听清。“哮喘不好治,我家有个亲戚也长年患这个病。他有个方子,不妨试试。”一听说有单方治病,谭继洵心里欢喜,忙问:“什么方子?”“用冰糖蒸晒干的野枇杷,连枇杷和汁一道吃下去,对病症有所缓解。”谭继洵说:“这两样东西都好找,我明天就可以试试。”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儿。谭继洵问:“不知香帅亲自过来,有什么重要事情要老朽效力。”“我专为铁厂而来。厂里现在周转不过来了,想向湖北藩库借点银子,一旦铁厂的钢铁卖出去后,就连本带息还给湖北。”谭继洵说:“铁厂的钱该户部出。您跟朝廷上个折子,让户部批银子下来。”张之洞说:“户部那里一时要不到,只有自己先想办法了。”谭继洵低头望着眼前的茶盅,眼光呆滞,嘴巴紧闭,像个入定的老僧一样,木头似的纹丝不动。
其实,对于张之洞来访的目的,他昨天就已料到了。在张之洞回任的前半个月,蔡锡勇还专门为借钱一事跑过藩司衙门。铁厂对他的抱怨,他也是早已风闻,但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对铁厂的态度:不冷不热,不反对也不支持。谭继洵为官三十多年,做京官时,他将忠于职守、拾遗补阙作为自己的职分。做地方官时,他将勤政清廉、重农恤民作为自己的职分。谭继洵做官的原则,完全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尽管这几十年来西学东渐,但他不屑于西方的那一套,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去办洋务,倡西化。他认为这些都不是一个正经官员所应做的事,也不是为官的职分所在。张之洞办铁厂、枪炮厂,建织布局、纺纱局等等,都不是一个总督应办的事。从好的方面说,张之洞是为了徐图自强;从不好的方面来看,张之洞是借此出风头图大名。张是总督,又得到朝廷支持,谭继洵当然不会也不敢反对。但他抱定一个原则:湖北不能为这些洋务局厂出银子。王之春态度积极,谭继洵很严肃地向他打招呼:湖北给局厂的银子,必须有户部的批文,不能私自给,我们要为湖北的财政着想。在这样严格的规定下,王之春也不敢更多地放银子给局厂,但还是尽力予以方便。就因为此,谭继洵看不惯,趁着张之洞不在武昌时,力荐王之春出任川藩,把他调走。
谭继洵不认为洋务能致中国于富强。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富强只能按圣人所教的那一套去办,至于张之洞个人的出风头,那就更不能称赞了。
这一年来,他作为署理总督,听到的有关对铁厂和其他局厂的风言风语就更多了,诸如糜耗钱财,挥霍浪费,人浮于事,管理混乱,裙带成风,事倍功半,铁厂为贪利之徒开敛财方便,为幸进之辈谋进身阶梯等等,几乎都是指摘讥讽,少有肯定赞赏的。这一年多里,谭继洵对局厂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他知道他的湖督是署理,张之洞的江督也是署理,不久都会一切复原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张之洞造成的烂摊子只有他张之洞自己来收场。
“香帅的事就是老朽的事,铁厂的事就是湖北的事。”谭继洵说了这句心口不一的客套话后,腔调完全变了。“湖北藩库的银钱收支,香帅您是知道的,眼下不要说一百万,就是十万都挪腾不出。”
张之洞注目看着眼前这个不知哪一天便会突然去了的老头子,吃力地听他缓慢而浑浊的浏阳腔。
“今年湖北,鄂西十多个州县遭受旱灾,普遍减产三至五成。沿长江两岸二十多个州县遭受水灾,大多数只收了三四成,有五六个县颗粒无收,全年税收只有去年的四成半。朝廷只给我减去二成的上交钱粮,这剩下的三成半,藩库还不知如何来填补。三天前员藩台对老朽说,年底藩库账簿上的现银只剩下二十五万两,受水淹严重的那些县得拨出三十万两银子给他们买种子耕牛,否则春上无法开工。流落武汉三镇难民有四五万人,每天还在增加,已开了一百多个粥厂,还远远不够。这一百多个粥厂每天耗银约千余两,估计至少还得开一个半月,这笔银子就要五万来两。这些难民都无处住无衣穿,打算给他们盖四五百间芦苇棚,施发几千件寒衣,还加上每天都有饿死冻死的人,得收殓掩埋。这又要二三万两银子。昨天,又接到急报:京山一带发生地震,方圆百余里的房子都已倒塌,还不知死了多少人。我已命孔兵备道急速奔赴现场,他向我要银子,我明知藩库紧绌,这种时候也只能先顾眼前了,狠下心叫他带十万前去。孔道说十万作什么用。我只得说,先带十万去吧,实在不行以后再说。香帅,老朽所说的句句是实话,无一字是假的。您若不信,明天可问员藩台。您看看现在的情况,湖北藩库能拿得十万两银子出来吗?”
谭继洵说到这里重重地叹了一口气,颤颤抖抖地端起茶盅喝了一口茶。
张之洞则在心头叹了一口气。不能说谭继洵在完全说假话,他说的事,张之洞都已知道,只有昨天突发的京山地震,因为这纯属民政事,故最早的急报是报向抚署和藩署,督署还没有听到消息。张之洞知道,包括地震在内的所有这些,都会被不情愿拿银子的鄂抚夸大了,而藩库里的银子又会有意减少。巡抚和藩司联合起来做手脚,总督一时半刻也是查不出的。张之洞心里很生气,但又不好对谭继洵发脾气。
停了好长一段时间,张之洞才说:“敬翁刚才说的,我也知道一些,藩库的银子自然是紧绌的,也不必从藩库里拿了。我知道江汉关过几天有一笔银子要上缴,估计有五六十万,敬翁把这笔银子先挪给铁厂用用吧!”
“香帅有所不知。”谭继洵又叹了一口气。“江汉关的税收还没缴上来,这笔银子早就先用完了。”
“为何?”张之洞惊道。
“去年八月,宜昌出了个教案。德国教会的一条狗被附近百姓打死,教会拘捕了几个百姓,其中一个百姓死在教会。此事激起了众怒,结果教会被砸,两个传教士和四个教民被打伤,闹出了一个大事故。最后英国驻汉领事馆出来圆场,宜昌县被迫赔五十万两银子,以江汉关税银担保,才把这桩教案平定下去。江汉关的银子早已寅吃卯粮,没有了!”
张之洞的胸中堵了一口闷气,不是因为这笔银子,而是因为这不平等的教案处置。在四川,在山西,张之洞已亲身遭受几次教案,一概以中国人吃亏而结束。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中国弱,洋人强,办铁厂本是为了中国的自强,可眼前这个抚台就是看不到这一点。他是宁愿赔银子也不想做自强事业,而像谭继洵这样的昏聩官员,又何止百个千个?“敬翁,你有你的难处,我也就不勉强了。有一件事,还得请敬翁出面帮忙说说话。”
“老朽一开始就说了,香帅的事就是老朽的事。只是这银子,湖北藩库一时真的拿不出,不能为香帅解决这个燃眉之急,老朽心里惭愧已极。其他事,老朽一定尽心去办,您只管说。”
“大冶铁矿堆放矿石的山坡,原本就是无人管的荒坡。现在县衙门派人来告诉矿区,说矿区用了五年了,要交占地费,一年二百两,五年一千两银子。这本是无道理的事,且矿务局亏损厉害,他们哪里拿得出这笔钱!敬翁,你下个公文给大冶县衙门,免了这笔银子吧!”
说来说去,还是银子的事。不过,这笔银子和方才说的银子大不相同。明摆着这是大冶县衙门的敲诈,禁止他们这样做是名正言顺的,何况谭继洵还有求于张之洞,遂痛快答应:“香帅放心,我明天就叫文案拟公文,叫大冶免去这一千两银子。”
在湖广总督衙门议事厅里,张之洞召集蔡锡勇、陈念礽、徐建寅、梁敦彦,以及洋匠总管德培等人一起会商铁厂的整顿。
蔡锡勇将铁厂的情况如实向张之洞作了报告。耗费他一生中的最大心血,寄托他徐图自强的宏伟理想,曾被洋人誉为亚洲第一大企业的汉阳铁厂,在他离开武昌仅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就落到如此地步,这个打击对他是沉重的。
“我离开武昌的时候,将铁厂之事郑重委托给谭抚台,他对铁厂关心得如何?”
张之洞在江宁这段时间里,湖广总督由湖北巡抚谭继洵署理。对于张之洞提的这个问题,大家一时都沉默着。谭继洵仍是湖北巡抚,说他的不是,得罪了他总不是好事。
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陈念礽在这方面的顾虑少些,他见老岳父的话没人回应,遂答:“谭大人只去过铁厂一次,平时也几乎不过问铁厂的事。”张之洞非常不悦:“其他人呢?湖北的藩、臬两司呢?”张之洞走后不久,藩司王之春、臬司陈宝箴先后调迁外省,接任的藩司员凤林、臬司龙锡庆也都对洋务不热心。见大家依然不做声,陈念礽又答道:“他们也不过问铁厂的事。”
“啪”的一声把大家惊吓一跳,张之洞拍打着桌面火道:“铁厂又不是我张某人的私产,我一走,湖北的人都不过问了,岂有此理!”
蔡锡勇息事宁人:“铁厂没管理好,总是卑职等人的责任。我们是要湖北腾挪银子给我们,他们拿不出银子,所以也不好意思问我们的事了。
张之洞问:“铁厂目前缺多少银子?”徐建寅答:“至少要一百万两才能全面转动起来。”“向户部去要嘛!”梁敦彦说:“户部不给,说前后拨了两百万,再也拿不出银子来了。”张之洞问蔡锡勇:“铁厂总共花了多少银子?”蔡锡勇答:“五百多万两。”张之洞心里也猛地被堵了一下:花了五百多万两银子,还是这个样子,六年前筹办铁厂时,可没想到要花销这样大。张之洞转脸问洋匠总管德培:“铁厂技术上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英国人德培虽来中国多年,仍听不懂更不会说中国话。陈念礽把岳父的话译给他听,他想了一下,叽里呱啦地说起来。陈念礽翻译:“德培说,煤和铁矿的质量都有问题。煤里含硫较多,铁矿里含异质过多,可能与炼铁炉不配套,需要把铁矿送到英国去化验一下。”
张之洞不耐烦地说:“铁矿还要送到英国去化验吗?没有这个必要,先前不也炼过好铁吗?”陈念礽见老岳父一口否决德培的意见,便没有把这个话翻译给德培听,德培也便不再说话了。其实这位洋匠总管正是说出了铁厂技术上的症结,可惜让外行而执掌大权的张之洞给粗暴地顶了回去。真知灼见被扼杀,铁厂因此得再受若干年的惩罚。
蔡锡勇见张之洞脸色不好看,一句话几次欲出口又给压了回去。
这时,他还是硬着头皮说了出来:“不少人说,不如将铁厂改为商办,银子的问题便可解决。据说,户部也有这个想法。”
“什么户部,是翁叔平他想卸这个包袱!”张之洞怒气冲冲地说,“商办,商人惟利是图,没利的事他们能干吗?他们难道比我还对国家对朝廷负责任?我明天亲自去看谭抚台,要他先拿点银子来帮铁厂过眼下的难关。”
张之洞态度如此坚决,蔡锡勇不好再说什么,大家也都不再提这事了。会议就这样无结果地散了。
第二天,张之洞放下总督的架子,亲往棋盘街巡抚衙门。六十多岁的谭继洵这一年来既当鄂抚又当湖督,事情比先前自然要多得多。他又是个拘谨的人,故更感到劳累,多年来患的哮喘病一到冬天便加重,今年冬天则更严重。入冬以来,他连前院衙门签押房都没去,就在后院卧房旁边的书房里办事接待来客。昨天接到督署巡捕的来函,说张制台今下午要来看望他。
张之洞身为总督,是决不应该在后院书房里接待的。谭抚台赶紧命令仆役将衙门中庭的会客厅打扫好,连夜生好炉子;又吩咐厨子去买点时鲜的菜蔬来,要请刚回任的总督在家吃餐饭;又在入睡前加重剂量喝了一碗鹿茸参芪汤,以便明天精神充足。他还不放心,又叫儿子谭嗣同明天决不能离开衙门。一是让他见见制台大人,和制台大人说说话,建立好关系;二是有什么事好随时呼应。老三机敏强干,谭继洵知道他不仅远胜自己,就连衙门内那些号为干员的人也不能与之相比。
午后,张之洞如期来到巡抚衙门。谭继洵带着儿子及抚署里的总文案、文武巡捕、师爷总管等早已来到辕门外,又打开中门,放炮礼迎。
张之洞笑道:“敬翁身体欠佳,大冷的天气,何必亲立辕门外,督抚同城,常来常往,也不必开中门,放礼炮,行此大礼。”口里这么说,心里倒也很高兴,满肚子对谭继洵的不满,经这番隆重的礼仪,化去了多半。望着一旁挺立的谭嗣同,张之洞又喜道:“三公子英迈俊,我的儿子中无一人比得上。”
“香帅夸奖了!”
到了会客厅,谭嗣同亲自侍奉茶水后,便掩门出去了。“敬翁身体近来好些了吗?”张之洞望着须发如枯苎麻,面皮如花生壳,行动如笨狗熊的湖北巡抚,心里想:这种衰迈的人如何有精力领牧数千万人口,数万里田园?他只宜在家卧床曝背、含饴弄孙而已。但是,上自枢府,下至州县,却有许多这样的人物在占据着要津。他们固然是贪槽恋栈,舍不得手中的权力、腰中的银子,而朝廷居然也不劝他们早日致仕腾出位子来给年轻有为者。唉,就凭这点,就非改革不可!此刻,张之洞仿佛心灵上与康有为等人又靠近了一些。
“哮喘病人,最怕的是冷天。今年已咳两三个月了。”谭继洵说话,浏阳腔很重,张之洞须得仔细听才能听清。“哮喘不好治,我家有个亲戚也长年患这个病。他有个方子,不妨试试。”一听说有单方治病,谭继洵心里欢喜,忙问:“什么方子?”“用冰糖蒸晒干的野枇杷,连枇杷和汁一道吃下去,对病症有所缓解。”谭继洵说:“这两样东西都好找,我明天就可以试试。”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儿。谭继洵问:“不知香帅亲自过来,有什么重要事情要老朽效力。”“我专为铁厂而来。厂里现在周转不过来了,想向湖北藩库借点银子,一旦铁厂的钢铁卖出去后,就连本带息还给湖北。”谭继洵说:“铁厂的钱该户部出。您跟朝廷上个折子,让户部批银子下来。”张之洞说:“户部那里一时要不到,只有自己先想办法了。”谭继洵低头望着眼前的茶盅,眼光呆滞,嘴巴紧闭,像个入定的老僧一样,木头似的纹丝不动。
其实,对于张之洞来访的目的,他昨天就已料到了。在张之洞回任的前半个月,蔡锡勇还专门为借钱一事跑过藩司衙门。铁厂对他的抱怨,他也是早已风闻,但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对铁厂的态度:不冷不热,不反对也不支持。谭继洵为官三十多年,做京官时,他将忠于职守、拾遗补阙作为自己的职分。做地方官时,他将勤政清廉、重农恤民作为自己的职分。谭继洵做官的原则,完全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尽管这几十年来西学东渐,但他不屑于西方的那一套,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去办洋务,倡西化。他认为这些都不是一个正经官员所应做的事,也不是为官的职分所在。张之洞办铁厂、枪炮厂,建织布局、纺纱局等等,都不是一个总督应办的事。从好的方面说,张之洞是为了徐图自强;从不好的方面来看,张之洞是借此出风头图大名。张是总督,又得到朝廷支持,谭继洵当然不会也不敢反对。但他抱定一个原则:湖北不能为这些洋务局厂出银子。王之春态度积极,谭继洵很严肃地向他打招呼:湖北给局厂的银子,必须有户部的批文,不能私自给,我们要为湖北的财政着想。在这样严格的规定下,王之春也不敢更多地放银子给局厂,但还是尽力予以方便。就因为此,谭继洵看不惯,趁着张之洞不在武昌时,力荐王之春出任川藩,把他调走。
谭继洵不认为洋务能致中国于富强。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富强只能按圣人所教的那一套去办,至于张之洞个人的出风头,那就更不能称赞了。
这一年来,他作为署理总督,听到的有关对铁厂和其他局厂的风言风语就更多了,诸如糜耗钱财,挥霍浪费,人浮于事,管理混乱,裙带成风,事倍功半,铁厂为贪利之徒开敛财方便,为幸进之辈谋进身阶梯等等,几乎都是指摘讥讽,少有肯定赞赏的。这一年多里,谭继洵对局厂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他知道他的湖督是署理,张之洞的江督也是署理,不久都会一切复原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张之洞造成的烂摊子只有他张之洞自己来收场。
“香帅的事就是老朽的事,铁厂的事就是湖北的事。”谭继洵说了这句心口不一的客套话后,腔调完全变了。“湖北藩库的银钱收支,香帅您是知道的,眼下不要说一百万,就是十万都挪腾不出。”
张之洞注目看着眼前这个不知哪一天便会突然去了的老头子,吃力地听他缓慢而浑浊的浏阳腔。
“今年湖北,鄂西十多个州县遭受旱灾,普遍减产三至五成。沿长江两岸二十多个州县遭受水灾,大多数只收了三四成,有五六个县颗粒无收,全年税收只有去年的四成半。朝廷只给我减去二成的上交钱粮,这剩下的三成半,藩库还不知如何来填补。三天前员藩台对老朽说,年底藩库账簿上的现银只剩下二十五万两,受水淹严重的那些县得拨出三十万两银子给他们买种子耕牛,否则春上无法开工。流落武汉三镇难民有四五万人,每天还在增加,已开了一百多个粥厂,还远远不够。这一百多个粥厂每天耗银约千余两,估计至少还得开一个半月,这笔银子就要五万来两。这些难民都无处住无衣穿,打算给他们盖四五百间芦苇棚,施发几千件寒衣,还加上每天都有饿死冻死的人,得收殓掩埋。这又要二三万两银子。昨天,又接到急报:京山一带发生地震,方圆百余里的房子都已倒塌,还不知死了多少人。我已命孔兵备道急速奔赴现场,他向我要银子,我明知藩库紧绌,这种时候也只能先顾眼前了,狠下心叫他带十万前去。孔道说十万作什么用。我只得说,先带十万去吧,实在不行以后再说。香帅,老朽所说的句句是实话,无一字是假的。您若不信,明天可问员藩台。您看看现在的情况,湖北藩库能拿得十万两银子出来吗?”
谭继洵说到这里重重地叹了一口气,颤颤抖抖地端起茶盅喝了一口茶。
张之洞则在心头叹了一口气。不能说谭继洵在完全说假话,他说的事,张之洞都已知道,只有昨天突发的京山地震,因为这纯属民政事,故最早的急报是报向抚署和藩署,督署还没有听到消息。张之洞知道,包括地震在内的所有这些,都会被不情愿拿银子的鄂抚夸大了,而藩库里的银子又会有意减少。巡抚和藩司联合起来做手脚,总督一时半刻也是查不出的。张之洞心里很生气,但又不好对谭继洵发脾气。
停了好长一段时间,张之洞才说:“敬翁刚才说的,我也知道一些,藩库的银子自然是紧绌的,也不必从藩库里拿了。我知道江汉关过几天有一笔银子要上缴,估计有五六十万,敬翁把这笔银子先挪给铁厂用用吧!”
“香帅有所不知。”谭继洵又叹了一口气。“江汉关的税收还没缴上来,这笔银子早就先用完了。”
“为何?”张之洞惊道。
“去年八月,宜昌出了个教案。德国教会的一条狗被附近百姓打死,教会拘捕了几个百姓,其中一个百姓死在教会。此事激起了众怒,结果教会被砸,两个传教士和四个教民被打伤,闹出了一个大事故。最后英国驻汉领事馆出来圆场,宜昌县被迫赔五十万两银子,以江汉关税银担保,才把这桩教案平定下去。江汉关的银子早已寅吃卯粮,没有了!”
张之洞的胸中堵了一口闷气,不是因为这笔银子,而是因为这不平等的教案处置。在四川,在山西,张之洞已亲身遭受几次教案,一概以中国人吃亏而结束。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中国弱,洋人强,办铁厂本是为了中国的自强,可眼前这个抚台就是看不到这一点。他是宁愿赔银子也不想做自强事业,而像谭继洵这样的昏聩官员,又何止百个千个?“敬翁,你有你的难处,我也就不勉强了。有一件事,还得请敬翁出面帮忙说说话。”
“老朽一开始就说了,香帅的事就是老朽的事。只是这银子,湖北藩库一时真的拿不出,不能为香帅解决这个燃眉之急,老朽心里惭愧已极。其他事,老朽一定尽心去办,您只管说。”
“大冶铁矿堆放矿石的山坡,原本就是无人管的荒坡。现在县衙门派人来告诉矿区,说矿区用了五年了,要交占地费,一年二百两,五年一千两银子。这本是无道理的事,且矿务局亏损厉害,他们哪里拿得出这笔钱!敬翁,你下个公文给大冶县衙门,免了这笔银子吧!”
说来说去,还是银子的事。不过,这笔银子和方才说的银子大不相同。明摆着这是大冶县衙门的敲诈,禁止他们这样做是名正言顺的,何况谭继洵还有求于张之洞,遂痛快答应:“香帅放心,我明天就叫文案拟公文,叫大冶免去这一千两银子。”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