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0138870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潘菽教授对中国心理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和高觉敷教授一起带领一批心理学工作者创建了心理学史的新分支——中国心理学史。潘菽教授几次提到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只研究西方心理学史,一定要挖掘整理祖国心理学思想遗产,一定要研究中国心理学史。
……
潘菽教授的观点,对于中国心理学史,特别是对于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引路和指导作用。
——杨鑫辉
【备用2】
潘菽先生作为中国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对于如何系统发掘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精华,建立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有着独到的见解。这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是潘菽先生研究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精华荟萃。
——傅小兰
【二】
在潘菽先生的头脑中,我国在漫长的文明岁月里所积淀下的心理学思想如同一座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宝贵的精华,值得我们珍视、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本书显然可以看作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金钥匙。
——乐国安
【三】
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在逻辑,与西方迥然不同。潘菽先生创造性地将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分为七大范畴,是我国人民在心理学领域对世界作出的一项重大贡献。
——张侃”
内容简介
“ 潘菽认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在自己特有的基本范畴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相应的思想理论,只有抓住了基本范畴这个纽结,才能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他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七大范畴: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主客论。全书依据这七大范畴,选取了潘菽的数十篇文章加以归类,编辑成册。
潘菽在对待心理学的问题上,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指导,来区别科学的与非科学的思想观点;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进行了辨别和筛选,对其中被普遍认为是唯物论的或接近唯物论的思想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就本书所收入的文章,不论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总论还是对单个人物的个别观点进行解读和辨析,辩证唯物史观的立场始终贯穿其中。”
潘菽在对待心理学的问题上,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指导,来区别科学的与非科学的思想观点;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进行了辨别和筛选,对其中被普遍认为是唯物论的或接近唯物论的思想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就本书所收入的文章,不论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总论还是对单个人物的个别观点进行解读和辨析,辩证唯物史观的立场始终贯穿其中。”
目 录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一、 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这个丰富的矿床,首先要明确的两个问题
二、 关于系统发掘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工作步骤、正确指导思想与方法论
三、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刍议
第二章 人贵论
一、人贵论
二、 比较集中地研究“人的所以为贵”的心理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 《尚书·泰誓》等古籍中提出的人贵论,是我国古代最独特最根本的心理学思想
四、 荀况强调人和动物有本质区别:有辨、有义、能群,是“最为天下贵”的
第三章 形神论
一、 科学的形神论是中国古代延续未绝的另一个根本性的心理学思想
二、 列举从战国至明代学者尤其是东汉王充对唯物论认识论心理学思想的杰出贡献
三、 评王充关于心身关系的朴素唯物论看法及其两个缺陷
四、 评述范缜对心身关系问题较系统的唯物论科学论断及其不彻底性
五、 《荀子·天论》篇中有关心理学的十分光辉的唯物论论断
第四章 天人论
一、 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比柳宗元《天说》具有较深刻的朴素辩证观点
二、 从刘禹锡的《天论》中正确对待“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问题
三、 对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光辉见解,心理学所应注意到的三个要点
四、 王安石的短文《老子》中所阐明的关于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的光辉思想
第五章 性习论
一、习与性成
二、 性习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讨论得最多有待发扬光大的科学原理
三、 “习与性成”是一个我国古代思想家一个十分光辉的、可贵的科学论断
四、 对两千年来争论的性恶性善问题的辩证分析与评释
五、 评两千年唯心论学者的先验论的性善论的发展及后期李翱的性善情恶论
六、 《孔丛子》中值得注意的有关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见解
七、 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唯物观点及孟轲主观唯心论的强辩
八、 评西汉贾谊关于“人性不甚相远”“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等光辉理论
九、评王充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见解
十、 王充对善恶问题有创新贡献,但未跳出前人的两个基本点161
十一、 王充思想的最大缺点及其突出的五点贡献
十二、韩愈关于儒家人性理论的一种大体的综合
十三、 柳宗元的《天爵论》中关于人性的论述,是接近于科学的杰出见解
十四、 欧阳修未忘“习与性成”的古代宝贵论断,但未能批判唯心论的人性论
十五、 明代王廷相对人性问题提出了生成和习成两种智能的正确看法
十六、 龚自珍的《阐告子》抓住了“善恶皆后起者”学说的核心,但申述不无问题
十七、 荀况的性恶论对批驳先验论的性善论有重要进步意义
十八、对荀况性恶论的主要根据的分析考察
十九、对荀况性恶论提出几点问难
第六章 知行论
一、 知行说这个可贵的传统思想的实质在于对行,即实践的重视
二、 对从古到今论知行的先后、轻重、难易、并列等八个问题,予以辩证科学的阐释
三、 中外古代哲学中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看法都基本上是二分法
四、 对李贽论“才与胆皆因识见而后充”的评释
五、荀况关于人的认识问题的见解十分辉煌
六、 荀况强调学习,认为人非天生,无非积习而成,这种说法是符合唯物论的
七、 荀况关于思想和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的合乎科学的论断,也是罕见而突出的
八、 荀况对“知”的许多看法在我国思想史上是难得而光辉夺目的
第七章 情二端论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情绪理论的重要贡献
二、 《韩非子·解老》中的“慈故能勇”的评释
三、 我国古代另一个相当一贯的重要心理学思想是关于情的分类理论
四、 荀况对情的独特说法,并把情分为两“大端”的一种重要贡献
五、关于感知觉,荀况也有值得称道的论述
六、 荀况的《正名》等篇对“欲”“情”等的光辉论述,远超其他思想家259
第八章 主客论
一、 由惠施的“万物毕同毕异”、荀况的“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可推导出“类则类之”这一规律
二、 “同则同之,异则异之”或“类则类之”这种规律的适用性及易犯的错误
三、物质不生不灭说
四、 评孔穿和公孙龙对“白马非马”和“臧三耳”的辩论
五、 荀况以唯物论观点正确分析错觉产生的原因及条件,确实难能可贵
六、 荀况关于“心者形之君也”“形具而神生”等光辉诊断
七、 对荀况的命名总规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的评释”
第一章 总论
一、 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这个丰富的矿床,首先要明确的两个问题
二、 关于系统发掘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工作步骤、正确指导思想与方法论
三、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刍议
第二章 人贵论
一、人贵论
二、 比较集中地研究“人的所以为贵”的心理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 《尚书·泰誓》等古籍中提出的人贵论,是我国古代最独特最根本的心理学思想
四、 荀况强调人和动物有本质区别:有辨、有义、能群,是“最为天下贵”的
第三章 形神论
一、 科学的形神论是中国古代延续未绝的另一个根本性的心理学思想
二、 列举从战国至明代学者尤其是东汉王充对唯物论认识论心理学思想的杰出贡献
三、 评王充关于心身关系的朴素唯物论看法及其两个缺陷
四、 评述范缜对心身关系问题较系统的唯物论科学论断及其不彻底性
五、 《荀子·天论》篇中有关心理学的十分光辉的唯物论论断
第四章 天人论
一、 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比柳宗元《天说》具有较深刻的朴素辩证观点
二、 从刘禹锡的《天论》中正确对待“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问题
三、 对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光辉见解,心理学所应注意到的三个要点
四、 王安石的短文《老子》中所阐明的关于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的光辉思想
第五章 性习论
一、习与性成
二、 性习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讨论得最多有待发扬光大的科学原理
三、 “习与性成”是一个我国古代思想家一个十分光辉的、可贵的科学论断
四、 对两千年来争论的性恶性善问题的辩证分析与评释
五、 评两千年唯心论学者的先验论的性善论的发展及后期李翱的性善情恶论
六、 《孔丛子》中值得注意的有关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见解
七、 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唯物观点及孟轲主观唯心论的强辩
八、 评西汉贾谊关于“人性不甚相远”“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等光辉理论
九、评王充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见解
十、 王充对善恶问题有创新贡献,但未跳出前人的两个基本点161
十一、 王充思想的最大缺点及其突出的五点贡献
十二、韩愈关于儒家人性理论的一种大体的综合
十三、 柳宗元的《天爵论》中关于人性的论述,是接近于科学的杰出见解
十四、 欧阳修未忘“习与性成”的古代宝贵论断,但未能批判唯心论的人性论
十五、 明代王廷相对人性问题提出了生成和习成两种智能的正确看法
十六、 龚自珍的《阐告子》抓住了“善恶皆后起者”学说的核心,但申述不无问题
十七、 荀况的性恶论对批驳先验论的性善论有重要进步意义
十八、对荀况性恶论的主要根据的分析考察
十九、对荀况性恶论提出几点问难
第六章 知行论
一、 知行说这个可贵的传统思想的实质在于对行,即实践的重视
二、 对从古到今论知行的先后、轻重、难易、并列等八个问题,予以辩证科学的阐释
三、 中外古代哲学中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看法都基本上是二分法
四、 对李贽论“才与胆皆因识见而后充”的评释
五、荀况关于人的认识问题的见解十分辉煌
六、 荀况强调学习,认为人非天生,无非积习而成,这种说法是符合唯物论的
七、 荀况关于思想和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的合乎科学的论断,也是罕见而突出的
八、 荀况对“知”的许多看法在我国思想史上是难得而光辉夺目的
第七章 情二端论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情绪理论的重要贡献
二、 《韩非子·解老》中的“慈故能勇”的评释
三、 我国古代另一个相当一贯的重要心理学思想是关于情的分类理论
四、 荀况对情的独特说法,并把情分为两“大端”的一种重要贡献
五、关于感知觉,荀况也有值得称道的论述
六、 荀况的《正名》等篇对“欲”“情”等的光辉论述,远超其他思想家259
第八章 主客论
一、 由惠施的“万物毕同毕异”、荀况的“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可推导出“类则类之”这一规律
二、 “同则同之,异则异之”或“类则类之”这种规律的适用性及易犯的错误
三、物质不生不灭说
四、 评孔穿和公孙龙对“白马非马”和“臧三耳”的辩论
五、 荀况以唯物论观点正确分析错觉产生的原因及条件,确实难能可贵
六、 荀况关于“心者形之君也”“形具而神生”等光辉诊断
七、 对荀况的命名总规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的评释”
前 言
“潘菽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① 本文节选自《论潘菽教授对中国心理学史的贡献》,原载《心理学探新》1989年01期。
]①
杨鑫辉
潘菽教授对中国心理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和高觉敷教授一起带领一批心理学工作者创建了心理学史的新分支——中国心理学史。潘菽教授几次提到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只研究西方心理学史,一定要挖掘整理祖国心理学思想遗产,一定要研究中国心理学史。他非常感慨第一部《中国科技史》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写的这件事,第一部《中国心理学史》一定得由中国人自己来写。
潘老对研究心理学(包括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指导思想问题极其重视,是把它视为首位的问题来对待的。所谓指导思想,潘老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世界观问题,即需要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即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指导;三是必须解决正确的方法论问题,包括哲学的方法论和一般科学的方法论。不同心理学分支研究的方法论不同,甚至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方法论和研究外国心理学史的方法论也不同。潘老认为上述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一回事,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比作一株树,世界观是根本,辩证唯物论是躯干,方法论是树冠。有了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哲学观点。有了怎样的世界观和哲学观点就有怎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哲学观点对我们起基本观点、基本原则的指导作用。方法论则除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之外还对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起指导作用。”
那么,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方法论方面比较具体的问题又是什么呢?潘菽教授认为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要划清心理学与哲学的界限。尽管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并且至今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近现代心理学毕竟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所以他说:“讲心理学史必须讲的是一种科学史而不是哲学史或别的什么史,并且所论述的必须是有关心理而又合乎科学或具有明显科学性的思想即心理学思想而不仅仅是有关心理的思想。”记得1982年初编选《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一书时,在我们编选组提出的论文目录初稿上,他特别注明一定要是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论文,不能只是谈到了心理思想的东西。这样才使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区别于哲学史、教育史、伦理史等。
第二,要划清科学的心理学思想和非科学的心理学思想的界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潘老认为我们挖掘、整理的应当是科学的心理学思想,而不应当是一大堆非科学的心理学思想,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要重视提炼工作。“提炼就是要提取出精华,避开糟粕。精华就是具有科学性的东西,符合唯物观点的东西。”他认为有一个较简单明了的区别办法,就是第一步可以先就一般已认为是唯物论或接近唯物论的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如果,唯心论和唯物论还不去辨别清楚,那还能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吗?那么,是不是就完全不应当研究唯心论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呢?不是。他曾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指出:唯物论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是富矿,唯心论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是贫矿,都要挖掘。今后甚至对佛教心理学思想也可研究,不先否定。重要的在于坚持用辩证唯物论观点去研究与批判。
潘老对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是广泛的、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关于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意义和方法论问题,二是按人头或专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心理学思想的评述,三是从范畴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理论的评论。
研究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是整理、编著一部中国心理学史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潘老很重视这项工作,从他所著的《心理学简札》来看,已研究了近二十个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但是,只是对单个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自己特有的一系列范畴,并形成一套范畴体系。
潘老是重视中国心理学史的范畴研究的,认识到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在自己特有的基本范畴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心理学思想理论。他曾明确指出:“我国古代的科学心理学思想已表现出好几个很值得予以表明的如下的光辉特征:(1)人贵论;(2)形神论;(3)性习论;(4)知行论;(5)六情论;(6)唯物认识论。”后来在与高老合作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将六情论改为情二端论,补充了天人论和节欲论。这样总共提出了八个基本范畴①[① 具体后来怎么成为七范畴论,请参见正文第4页脚注①。
]。此外在别的文章中还提出过“心有方”的思想。所谓人贵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之可贵在于有智慧。在论到人的心理时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所谓天人论,涉及天和人的关系。在心理学思想上说明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谓形神论即心身论,说明心和身、心理和生理的关系。所谓性习论,指“习与性成”的理论,即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和它一起形成了。所谓知行论,着重说明知和行的关系,即意识与行为的问题。所谓情二端论,认为人的情主要有喜、怒、哀、乐、爱、恶六种,爱(好)、恶是更根本的,其他都是它们的变式,故称为情的两大端。所谓节欲论,认为人类的欲求是天然就有的,不能无欲或去欲,而只能节制在合理限度之内。
潘菽教授的上述观点,对于中国心理学史,特别是对于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引路和指导作用。因为只有抓住了基本范畴这个纽结,才能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就当前我国心理学界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整理来说,对单个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的研究相对要多一些,而从范畴的角度进行综合的研究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潘老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为我们开辟了道路。”
]①
杨鑫辉
潘菽教授对中国心理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和高觉敷教授一起带领一批心理学工作者创建了心理学史的新分支——中国心理学史。潘菽教授几次提到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只研究西方心理学史,一定要挖掘整理祖国心理学思想遗产,一定要研究中国心理学史。他非常感慨第一部《中国科技史》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写的这件事,第一部《中国心理学史》一定得由中国人自己来写。
潘老对研究心理学(包括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指导思想问题极其重视,是把它视为首位的问题来对待的。所谓指导思想,潘老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世界观问题,即需要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即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指导;三是必须解决正确的方法论问题,包括哲学的方法论和一般科学的方法论。不同心理学分支研究的方法论不同,甚至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方法论和研究外国心理学史的方法论也不同。潘老认为上述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一回事,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比作一株树,世界观是根本,辩证唯物论是躯干,方法论是树冠。有了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哲学观点。有了怎样的世界观和哲学观点就有怎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哲学观点对我们起基本观点、基本原则的指导作用。方法论则除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之外还对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起指导作用。”
那么,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方法论方面比较具体的问题又是什么呢?潘菽教授认为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要划清心理学与哲学的界限。尽管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并且至今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近现代心理学毕竟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所以他说:“讲心理学史必须讲的是一种科学史而不是哲学史或别的什么史,并且所论述的必须是有关心理而又合乎科学或具有明显科学性的思想即心理学思想而不仅仅是有关心理的思想。”记得1982年初编选《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一书时,在我们编选组提出的论文目录初稿上,他特别注明一定要是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论文,不能只是谈到了心理思想的东西。这样才使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区别于哲学史、教育史、伦理史等。
第二,要划清科学的心理学思想和非科学的心理学思想的界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潘老认为我们挖掘、整理的应当是科学的心理学思想,而不应当是一大堆非科学的心理学思想,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要重视提炼工作。“提炼就是要提取出精华,避开糟粕。精华就是具有科学性的东西,符合唯物观点的东西。”他认为有一个较简单明了的区别办法,就是第一步可以先就一般已认为是唯物论或接近唯物论的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如果,唯心论和唯物论还不去辨别清楚,那还能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吗?那么,是不是就完全不应当研究唯心论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呢?不是。他曾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指出:唯物论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是富矿,唯心论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是贫矿,都要挖掘。今后甚至对佛教心理学思想也可研究,不先否定。重要的在于坚持用辩证唯物论观点去研究与批判。
潘老对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是广泛的、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关于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意义和方法论问题,二是按人头或专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心理学思想的评述,三是从范畴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理论的评论。
研究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是整理、编著一部中国心理学史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潘老很重视这项工作,从他所著的《心理学简札》来看,已研究了近二十个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但是,只是对单个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自己特有的一系列范畴,并形成一套范畴体系。
潘老是重视中国心理学史的范畴研究的,认识到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在自己特有的基本范畴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心理学思想理论。他曾明确指出:“我国古代的科学心理学思想已表现出好几个很值得予以表明的如下的光辉特征:(1)人贵论;(2)形神论;(3)性习论;(4)知行论;(5)六情论;(6)唯物认识论。”后来在与高老合作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将六情论改为情二端论,补充了天人论和节欲论。这样总共提出了八个基本范畴①[① 具体后来怎么成为七范畴论,请参见正文第4页脚注①。
]。此外在别的文章中还提出过“心有方”的思想。所谓人贵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之可贵在于有智慧。在论到人的心理时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所谓天人论,涉及天和人的关系。在心理学思想上说明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谓形神论即心身论,说明心和身、心理和生理的关系。所谓性习论,指“习与性成”的理论,即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和它一起形成了。所谓知行论,着重说明知和行的关系,即意识与行为的问题。所谓情二端论,认为人的情主要有喜、怒、哀、乐、爱、恶六种,爱(好)、恶是更根本的,其他都是它们的变式,故称为情的两大端。所谓节欲论,认为人类的欲求是天然就有的,不能无欲或去欲,而只能节制在合理限度之内。
潘菽教授的上述观点,对于中国心理学史,特别是对于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引路和指导作用。因为只有抓住了基本范畴这个纽结,才能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就当前我国心理学界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整理来说,对单个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的研究相对要多一些,而从范畴的角度进行综合的研究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潘老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为我们开辟了道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