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5602
一壶一味,鉴古今紫砂演变,品千年文人茶心
梳理1000年紫砂演变历史
盘点61位制壶大师&代表工匠
图解139把紫砂名作&审美细节
全书融合作者文人匠心、神采文字与百科全书式的图片纵览,文质相映,图文并重、设计精妙,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为紫砂世界入门必读制作。沿时间线推进,分成细致层级和块面,纵览逾千年来文人与紫砂壶之间的清典雅趣。一把壶,形体不大,却精巧成趣。抚壶品茗,感受与自然相融的天地之心,体味形制变幻的趣味之意;有古朴、有圆润、有玲珑八竹之自然神韵,亦有邵大亨鱼化龙壶之灵巧生动。一把壶身上所承载的,是穿越历史春华冬瑟的长叹,也是一场友谊、一段故事,给生活注入的愉悦之感。全四色艺术特种纸印刷,完美重现紫砂壶光影质感。
本书是对中国紫砂艺术从宋代至今逾千年历史的全面盘点,分为滥觞期、兴起期、成熟期、发达期、衰落和复兴期、鼎盛期等6大阶段,从中可见不同时期的社会分析、文化背景、艺术理念,以及相应的制壶知识、鉴赏风向、工匠师承、名壶展示、茶文化细节。可谓以壶浓缩大千世界。对紫砂好奇的读者,可将此书作为紫砂陶的入门级欣赏、鉴别指南,还可从中获取深厚的历史和美学养分。
【目录】:
自序(一)人无癖,不可与交
自序(二)
绪论 中国人和紫砂壶
第一章 品壶六要
第二章 紫砂壶的文化背景
第三章 滥觞期的紫砂壶——宋代(960—1279)
第四章 兴起期的紫砂壶——明万历(1573)前
第五章 成熟期的紫砂壶——明万历至明末(1573—1644)
第六章 发达期的紫砂壶——清初至中后期(1644—1851)
第七章 衰落期和复兴期的紫砂壶——太平天国至民国(1851—1949)
第八章 新生期和鼎盛期的紫砂壶(1949至今)
名家与名作索引
人无癖,不可与交
在昔张宗子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心斋亦云:“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癖者,大抵爱一物而不能自已;为得一物而至倾家荡产;为护一物,乃至投之以生命。爱物尚如此,况爱人乎?爱人尚如此,况爱国乎?待物尚如此,况待友乎?然其能如此者,皆因深情所至也。
凡余之友,皆有癖,或画癖,或书法癖,或古砚癖,或集邮癖,或藏书癖,或酒癖、茶癖、竹癖、花癖、山水癖,或陶瓷癖、石癖、玉癖,或古钱癖、古器癖…… 数年前,一友独癖紫砂,屡屡出示所藏壶,余始视之,不以为然;久之,则喜焉;今亦癖之也。
余友癖之,进而动手制之,今已名动海内外,其壶又为好事者癖。余癖壶,则著之于书。愿览者亦癖之,则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终生乐之,则亦乐之终生也。
又,晋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而杜预独有《左传》癖。若壶癖者,非仅玩物也。吾国文化之一斑皆集于一壶,故其癖者,非同博弈用心也,“《周书》论士,方之梓材,盖贵器用而兼文采”(《文心雕龙》),洽闻之士,倘得留心斯道,览华食实,极睇参差;复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则君子多识之训,可以得也。
第三章 滥觞期的紫砂壶——宋代(960—1279)
在有关紫砂壶的几本早期著作文献中,都说宜兴紫砂壶起源于明代。而这一说法却被考古发现和其他史料所改变。
就目前考查可知,至迟在北宋已大量生产紫砂壶。
1.寻找最早的紫砂壶
明代蔡司霑在《霁园丛话》中说:“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白下”即今之南京,距宜兴不远;“紫砂罐”即紫砂壶,古人常称紫砂壶为紫砂罐、紫罂、紫瓯等;孙高士即元代隐士孙道明,他博学好古,喜饮茶,其居处又叫“且吃茶处”(参阅《中国藏书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如此看来,紫砂壶至迟也在元代就存在了。 但元代的紫砂壶并不是最早的紫砂壶。
据文献和考古双重证明,紫砂壶在宋代就被大量生产且传之甚远。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卷十五中有《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居谟寄茶诗》,其中有云 :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另外,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中有云:
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 古名宛陵,故人称梅宛陵。他诗中说的“紫泥”“砂罂”即今之紫砂壶。
梅尧臣的友人欧阳修有一首《和梅公仪尝茶》,其中有云 :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也是好品茶的名士,诗中“紫瓯”即紫砂壶。
北宋画家米芾《满庭芳·绍圣甲戌暮春与周熟仁试赐茶,书此乐章》,末云:
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宋人诗词中还有一些紫砂壶的记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以上足以说明紫砂壶至迟在北宋已出现的事实。
2.有故事的羊山角
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考古发现。
宜兴市丁蜀镇蠡墅村西北,有一座不太大的石土山,名叫羊角山,与盛产甲泥(紫砂和日用缸器等主要原料)的黄龙山余脉相接。羊角山东北端有座龙窑。1976年7月,宜兴红旗陶瓷厂于基建施工时,挖掘出一座古代紫砂窑址,其宽约十米,长约十米多,南北走向,在当时属小型龙窑。窑侧有两排用砖砌成的垛子,其砖经测也是北宋中期的砖。从这座古龙窑遗址中发掘出大量早期紫砂壶残片(图13),其中有的还可以复原。经考古证明,很多紫砂壶属宋中期之前烧造(参见《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简报》,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