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03042
作者在深入采访和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运用生动文笔,精彩讲述《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展示“海上丝路”重要节点——泉州的前世今生,既具文学价值,亦有史志、文献价值。
通过挖掘古泉州(刺桐)史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事迹,再现10至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代表性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表现泉州在宋元时期的历史地位、海洋贸易传统、社会文化特征和国际合作友谊,歌颂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泉州人民向海而生的拼搏精神、崇尚科学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第一章 后渚古船
第二章 光明之城
第三章 灵山圣墓
第四章 圣友之寺
第五章 开元双塔
第六章 洛阳石桥
第七章 摩尼教寺
第八章 姑嫂传说
第九章 祈风石刻
第十章 泉州神女
第十一章 瓷国明珠
第十二章 和平方舟
后记
前 言
2016年6月,因“泉州申遗”工作的需要,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政府聘请厦门大学庄景辉教授为高级文化顾问。那年,他经常来泉港指导“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有一次,我向庄景辉教授请教古代泉州“三湾十一港”的文物史迹,他提起了庄为玑教授。
庄为玑教授一生从事考古、方志与中外海上交通史研究,发现并参与发掘泉州湾宋代海船等一批重要遗迹,著作等身,特别是在对泉州港考古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庄景辉教授从就读厦门大学开始,就承蒙其厚爱,一直感恩在心。庄景辉教授说,他在编辑整理先生遗作《海上集》的时候,萌生了一个想法,以先生的著作为基础,用文学的形式撰写一部纪实作品,以平实的语言普及学术成果,讲述古泉州故事。他说,随着“泉州申遗”,觉得让这一想法“变现”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我听了,不禁为庄景辉教授的尊师之情及其愿望点赞。他建议由我来写这本书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接受了这个虽艰难但很有意义的差事。说艰难,是因为在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重构文学盛景,难度相当大,而且要写的是一个大题材;说有意义,是学术走向大众,让人们不仅领略学术的魅力,而且能够通俗易懂地了解古代的泉州。
这部学术体报告文学要表现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在10—14世纪,泉州是繁荣的国际海上贸易港。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背景。那么,作品是否以海上贸易线路的概念为核心,表现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地位?可以说,探究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突出普遍价值是有可能的,但这一复杂的主题和所需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还缺少对跨国海上贸易线路的研究和对比,而且东亚及东南亚的很多港口城市都具有历史重要性,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在他们著作中也提到了许多其他地方。
泉州是放洋五洲的出海口,也是拥抱世界的入海口。我和庄景辉教授多次交流后,认为作品的核心价值应该定位在“元代东方第一大港”,外延拓展到10—14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既在中国具有独特性,也在全球和地缘文化层面中具有独特性。
核心价值定位后,写作就有了方向。因此,《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在开篇的第一节就借助文中的人物道出:“能否证明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
这种大题材的创作,虽然建立在现实抒写的基础上,但要有史志的格局。在两年的时间里,我采访、收集大量资料,然后围绕“元代东方第一港”进行选材、写作。后渚古船是世界航海史上通过正式发掘出土的最早商船,光明之城梳理出泉州古城的肌理格局,灵山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墓,圣友寺(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寺庙,开元寺的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古代石塔,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大石桥,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刻造像,九日山祈风石刻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祈风石刻群,泉州天后宫是海内外规格最高、年代最久远的妈姐庙,德化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
这些第一或唯一的史迹,完整涵盖了航海通商、城市建设、多元文化等古刺桐港的重要遗产类型,全面展现“东方第一大港”的整体价值特征。泉州是我国最大的侨乡,是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点之一。古刺桐港众多的文物遗存与浩瀚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反映了泉州的海港结构、城市发展、海外交通、海商贸易、海航技术、海神信仰等,见证了“东方第一大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历史的叙事,时代的颂歌。长篇学术体报告文学《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通过挖掘古刺桐港史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事迹,再现了10—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歌颂了泉州人民向海而生的拼搏精神、崇尚科学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这种精神,如血液基因,代代相传……
2018年12月
古船沉没的时间精确到哪一年是一个学术问题。一场场的座谈,一次次的论证,一个个专家、教授集思广益。他们分析海船出土的情况,分析出土遗物,分析沉没背景。探究的欲望促使大家不断走进历史,慢慢揭开古船沉没的面纱——
大学的教授说,海船如果是因为搁浅沉没的,船底板就会有碰伤的痕迹,船体必呈倾斜状态。如果是因为触礁沉没,船体就会有撞伤,甚至有破洞,重则船体支离漂散。出土海船的船底完好,连主龙骨也没有受挫的迹象,更没有发现破洞,船体基本上是水平沉埋于海滩。因此,海船不是沉于搁浅,更不是沉于触礁。
有经验的老船员说,海船遇上强台风,他们一般采取两种措施。船在海上,往往先砍倒船桅,让船随风漂荡,不然船会翻覆沉没;船已进港的话,一般会加强锚缆以求稳定船身。这艘海船沉没于后渚港西南海滩,靠近海岸。出土时,船桅全无,显然不是砍掉的,说明它不是海上遇风漂至港内的。
参加古船发掘的专家说,古船出土时,考古人员在船头第一舱的边沿发现一段竹缆残段。这说明在沉没之前,它已经停泊在港内。从海船的出土物和海船本身的损坏程度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海船出土时,舱内的香料木,东侧的扰乱严重,西侧扰乱则较小,而舱底的香料木则较规整;舱内的陶瓷器均已破碎,甚至同一器物碎散于不同舱中。这种现象应是海船沉没前曾遭受风浪冲击的结果。另外,海船上层的舱房和甲板都已荡然无存,可见它在沉没前就受到了人为的破坏。如果是台风把甲板以及其上的附属结构掀掉的,就很可能把船身掀翻,也就不可能是水平下沉的现状。
后来,他们推论:从船舱内器物破碎、散乱和船桅、甲板以上的结构均无留存以及沉船的位置来分析,泉州湾海船不是单纯由于遇上台风沉没的,而是受到人为的破坏之后,又遇上台风暴雨或水灾的冲击而沉没的。
他们进一步推论,人为毁坏有三种情况:一是“海寇”袭击,二是兵祸,三是渔民趁乱抢货并沉船。结合古船出土现状,他们有三种猜想:
猜想之一:兵祸加台风。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攻占临安(杭州),宋端宗赵昰逃亡至福州,元军唆都元帅率兵紧追入闽。景炎元年,张世杰率宋军由福州南下,经泉州港时曾因“舟不足,乃掠其舟(蒲寿庚的船)并没其赀”,然后退走潮州。于是,蒲寿庚在元兵到来时,投城降元了。景炎二年(1277)夏秋间,张世杰从广东返军围泉州,蒲寿庚一面闭城拒守,一面派人向元帅唆都求援。后来,唆都派兵援泉,张世杰乃去。张世杰开始围攻泉州是农历七月中旬,已是海船趁南风从海外归抵泉州之后,而围城三个月这段时间,正是台风袭击泉州地区的期间。据此推想:泉州湾宋船是在返航抵达后渚港,可能已起卸部分货物之后,遇上宋军围城,在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船上人员被俘或逃散,船上贵重物资被抢。为了沉船,宋军把船及上部船板破坏掉。紧接着,台风来袭,海船终于在风雨飘摇中沉没了……
猜想之二:战乱和渔民掠劫。1277 年,张世杰围攻泉州前,有一艘趁南风回程的远洋海船,归达后渚港。货物起卸,突遇战事爆发。船商及船员四散逃命。此时,蒲寿庚闭门守城,顾不得一艘船了。船处于无人状态。于是,船上之物先遭受军队掠劫,再被当地渔民哄抢。无主船只或遇灾破船,附近居民往船上搜取各种物品,在古代是长期存在的。船桅被拔,舱板被拆,货物被抢。再遇秋季台风大水,或海潮大作,无人管理的海船颠簸而沉……
猜想之三:1278 年,元朝福州安抚史王积翁复降张世杰。此后数月,福建响应张世杰者接二连三。当时,停泊在后渚港的这艘船还在装货,就被张世杰的响应者所劫。他们正要把所劫这船驶出后渚港,忽闻蒲寿庚派人来抢救,急忙把船及上部船板破坏掉。后因天降大雨,大船被洛阳江涌来的洪水猛冲而沉没……
这三个猜想都涉及一个人——蒲寿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