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11044
目 录
讲 健康与生态康养……………………………………………………………………….. 001
康养的定义. ……………………………………………………………………………………. 003
影响健康的因素. …………………………………………………………………………….. 007
生态康养的基本概念………………………………………………………………………. 015
生态康养产业的概念………………………………………………………………………. 018
生态康养的现实意义………………………………………………………………………. 020
第二讲 中外生态康养思想简述…………………………………………………………….. 023
中国古代的朴素思想………………………………………………………………………. 025
中国近现代主要康养学说……………………………………………………………….. 039
国外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042
第三讲 生态康养理论基础……………………………………………………………………. 047
生态康养的哲学基础………………………………………………………………………. 049
生态康养的系统学基础…………………………………………………………………… 052
生态康养的生命学基础…………………………………………………………………… 054
生态康养的中医学基础…………………………………………………………………… 056
生态康养的生态学基础…………………………………………………………………… 059
生态康养的经济学基础…………………………………………………………………… 061
第四讲 生态康养基本原理…………………………………………………………………….067
人地协同原理………………………………………………………………………………….069
形神转化原理………………………………………………………………………………….075
心相一体原理………………………………………………………………………………….077
生物共生原理………………………………………………………………………………….078
正负反馈原理………………………………………………………………………………….079
群落演替原理………………………………………………………………………………….083
种群混沌原理………………………………………………………………………………….084
第五讲 生态康养“六度理论”……………………………………………………………..087
“六度理论”之温度……………………………………………………………………….089
“六度理论”之湿度……………………………………………………………………….094
“六度理论”之高度……………………………………………………………………….097
“六度理论”之洁静度……………………………………………………………………101
“六度理论”之优产度……………………………………………………………………103
“六度理论”之绿化度……………………………………………………………………107
第六讲 生态康养配套度………………………………………………………………….111
医疗配套…………………………………………………………………………………………113
食宿配套…………………………………………………………………………………………119
交通配套…………………………………………………………………………………………124
商贸配套…………………………………………………………………………………………130
通信配套…………………………………………………………………………………………132
文化配套…………………………………………………………………………………………135
第七讲 生态康养产业特征…………………………………………………………………….139
自然垄断性……………………………………………………………………………………..141
学科交叉性……………………………………………………………………………………..145
产业综合性……………………………………………………………………………………..148
经营季节性……………………………………………………………………………………..150
期望增值性……………………………………………………………………………………..152
第八讲 优化生态环境……………………………………………………………………………155
森林保护…………………………………………………………………………………………157
土壤治理与保护………………………………………………………………………………160
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164
大气污染及控制技术……………………………………………………………………….166
生态恢复重建工程…………………………………………………………………………..169
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174
第九讲 产业发展保障措施…………………………………………………………………….179
规划设计…………………………………………………………………………………………181
投资主体…………………………………………………………………………………………189
媒体宣传…………………………………………………………………………………………196
政策支持…………………………………………………………………………………………200
人才队伍…………………………………………………………………………………………202
第十讲 生态康养产业化趋势与前景………………………………………………………205
人口老龄化加快………………………………………………………………………………207
人口亚健康普遍化…………………………………………………………………………..209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212
健康养老的愿望更加强烈………………………………………………………………..214
第十一讲 典型案例研究………………………………………………………………………..219
古代生态康养故事…………………………………………………………………………..221
国内生态康养基地…………………………………………………………………………..225
国外生态康养胜地…………………………………………………………………………..235
参考文献………………………………………………………………………………………………..247
后 记……………………………………………………………………………………………………253
后 记
我们撰写和出版《生态康养十一讲》(初书名是《生态康养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事实。一个是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进入 21世纪以来,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话题。中国政府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明确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另一个是老龄化、亚健康化成为社会常态,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成为大民生工程。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而言,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中青年陷入“亚健康”状态。大量银发族如何重返青春,大量中青年如何重获健康,既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养老养生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基于这两个原因,我们认为,发展健康养生产业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也顺应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有潜力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因此首次提出了“生态康养理论”和“生态康养产业”概念。
生态康养作为人体健康养生的一种高级形态,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目前的情况是,传统养生理论已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国内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和布局还未形成大的气候,许多地区的康养产业也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很有必要对生态康养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对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实践进行深入探讨。这本书共十一讲,讲至第五讲是对生态康养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第六讲至第十讲则提出了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后一讲是古今中外生态康养典型案例的剖析和应用。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尽力突出理论性、实用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在内容的安排上,既强调理论创新,又紧密联系实际,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该说,本书是国内外本全面系统阐述“生态康养”的专著,它的出版对我国生态康养思想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书由我提出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主持观点讨论和全书提纲撰写并后统稿。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蓝定香、廖祖君、李贤彬、高杰、周小娟、魏宇菲、池瑞瑞、赵川、张泽梅及四川大学第宝锋等分别撰写相关章节。具体分工是:高杰:讲、第二讲;张泽梅:第三讲(第 1-5节);周小娟:第三讲(第 1-5节)、第五讲;池瑞瑞:第三讲(第 6节)、第九讲;李贤彬:第四讲;蓝定香:第六讲;魏宇菲:第七讲、第十讲;第宝锋:第八讲;赵川:第十一讲;廖祖君:讲、第二讲、第三讲、第五讲的修改。本书广泛引用和借鉴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这在正文中做了备注,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谢意,并对可能存在的疏忽和遗漏向他们致以歉意。
一个人的生命是由长度和宽度构成的。生态康养可以增加长度并拓展宽度。衷心祝愿各位读者生命之树常青,生命之花常开,健康快乐长寿!
李后强
2019年春节于成都百花潭
讲 健康与生态康养.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不断加剧,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失衡终将威胁人类自身健康和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养生与环境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生态康养的理念开始提出并被广泛接受。
康养的定义
美国丹佛大学教授海尔弗利克在1961年提出,以胚胎细胞分裂次数推算的人类寿命,应在120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动物(包括人)的寿命与其生长期、性成熟期等有关,人的寿命应在100~175岁之间。世界上大多数老年医学学者认为,人类寿命应在110~120岁之间。换句话说,人活过100岁应是正常现象。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指出,人的寿命长短,60%取决于自己平时活动(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长寿的主要因素。
俗话说,生命的境界是“哭着来,笑着走”。对人来说,健康是位。没有健康,其他都是零。康养,从字面上理解,康是指健康、康泰、康复、康乐,养则指养生、养神、疗养、修养,因此它主要包含了“健康”和“养生”两个方面的含义。(见图1-1)
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人体的身体机能处于一种良好运行的状态。过去习惯于将无病无残看作是健康的标准,认为“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发挥其作用者”就是健康。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是指整体健康,包括精神和肉体、内在与外在等多个维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健康是一种涉及人体多个层面的复杂、综合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强壮,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签署的《阿拉木图宣言》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一)健康五要素
健康有五个要素(见图1-2),包括:(1)人处于一种平和、安静的状态,心情愉快,能按照基本规律正常生活。如果一个人因病生活不能自理,那么他(她)就是不健康的。(2)自我的认知和感觉保持一种良好积极的状态。如有的人明明没有病,但总觉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到处求医问药,这种人肯定是不健康的。(3)为人处世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比如,一个人失恋了,整日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即使身体再强壮,也应认为他(她)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4)能够较为有效地从事各项工作和劳动,保持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如社会上一些希望不劳而获的人,身体再好,也不能说他(她)健康。(5)道德修养好,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比如,有的人常常做出排队加塞、随地吐痰、闯红灯等行为,这种人也不是健康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美好的心境,比千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二)健康的五个维度
健康于人生十分重要,需要争取和维护。《阿拉木图宣言》还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y)、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会健康(social health)、社会适应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此为健康的五个维度。(见图1-3)
现代的健康概念涵盖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即考虑了人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是对传统生物医学所主张的“无病即健康”观点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什么是养生
养生可分为广义养生和狭义养生两类。从广义上讲,养生是一门人类提高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人们可以借由该学问实现延年益寿的愿望。中医学说就是属于广义的养生学。如《吕氏春秋》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即提高生命力的根本规律。从狭义上讲,养生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提高人体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一般认为,公元前5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基本成熟。
本书所谓的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实现延年益寿、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和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因此,养生的核心要义就是保养生命、摄养身心、阳光生活。
具体而言,养生包括以下含义:(1)保养生命、维持生计。东汉思想家荀悦在《申鉴·政体》里说:“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谓养生。”(2)摄养身心、健康长寿。如《庄子·养生主》中说:“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南宋文学家陆游《斋事》中也提到:“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急事也。”
什么是康养
结合健康和养生的含义,本书将康养定义为: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行为活动和内在修养实现个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状态。与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保健等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的是,康养是一种持续性的健康养生状态和行为。从时间期限上看,我们认为,持续15天以上的,以健康和养生为目的的行为可称为康养行为;而低于15天的行为则是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旅游行为,其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短暂满足,与康养有着明显的区别。
康养可从不同角度细分为不同的层次: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康养可分为五个层次,即养身(身体)、养心(心理)、养性(性情)、养智(智慧)、养德(品德);参照中国传统文化,康养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从现代医学理论出发,康养可分为四个层次,即药物康养、膳食康养、运动康养、生态康养。(见图1-4)
影响健康的因素
人类健康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归结为遗传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是先天决定的,不能轻易改变;而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后天决定的,经努力是可以改变的。
遗传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特征
遗传因素是人类个体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遗传、成熟、老化及机体内部运动的复合因素。遗传因素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内部传递。遗传基因的内部传递是指,遗传基因仅在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中进行传递,无血缘关系的个体不会受影响。
二是垂直传递。遗传基因的垂直传递是指,遗传基因在血缘亲属间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即父母传递给子女,不会发生横向和逆向的传递,如哥哥传递给弟弟、子女传递给父母等。
三是遗传疾病的先天性和终身性。人类遗传疾病是由个体身上所携带的致病基因决定的,发病原理是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由于遗传基因从受精卵开始就被置于个体体内,因此遗传疾病具有先天性,加之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遗传疾病很难实现彻底根治,个体所带的致病基因将伴随患者终身并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但随着现代医学对遗传基因致病机理认识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医学技术的长足进步,有的遗传疾病可通过饮食控制,运用内外科技术以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因技术进行临床治疗,显著改善或纠正临床症状。
(二)遗传因素与健康
美国学者海尔弗利克教授认为,人的胚胎细胞分裂一次是2.4年,一个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可分裂50次,因此从胚胎细胞分裂次数推算,人的寿命是50岁×2.4=120岁。可见,遗传对寿命影响很大。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通过从周围的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并将这些营养物质改造为自身可以利用的能量,维持与延续生命的过程。不同物种的新陈代谢方式取决于物种之间特别的遗传结构。因此,人类个体的健康从某个角度上讲,可以说是个体原有遗传结构所决定的新陈代谢方式与所处环境保持平衡的结果,遗传结构的改变或周围环境的改变,都会打破正常新陈代谢方式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导致发生疾病。
生物遗传因素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它对人类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相关研究认为,在影响健康的各类因素中,遗传因素占据较大比重。据统计,全世界因遗传致病的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的15%,肿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高死亡率、高危险性、难治愈性疾病都与遗传有关。
2002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Internationgnal HapMap Project)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为科研人员提供“确定对人类健康和疾病以及对药物和环境的反应有影响的相关基因的关键信息”,根据每个基因对疾病的贡献程度,将遗传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疾病(Monogenic disease)和多基因遗传疾病(Multigenic disease)两大类。单基因遗传疾病又称孟德尔疾病(MendeUan disease),这种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是一种相对简单的遗传疾病。常见单基因遗传疾病有白化病、红绿色盲病、苯丙酮尿症、血友病等。多基因遗传疾病,又称复杂性疾病(Complex diseases),是由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协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遗传疾病。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疾病有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小儿精神分裂症、少年型糖尿病等。大多数常见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和哮喘等均是由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影响人体健康,有些遗传病是显性的,容易发现,易于治疗和控制。而有些致病基因却是隐性的,未发病时不易被发现,更有部分疾病必须在外部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时才触发或被发现。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近年来,人类社会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持续提高,疾病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加。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遗传病超过4000种,且以每年新增100种新发病的速度递增,一些死亡率高的疾病都已被证明与遗传有关。在中国,3亿名儿童中有1500万受到遗传病的困扰。可喜的是,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基因科研成果的突破,人类通过基因科学来降低遗传疾病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能力不断增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许多遗传病都能够得到预防、治愈或控制。
生活方式因素
(一)生活方式的定义
生活方式指人们从事各种生活活动以及适应特定社会生活条件的样态和特征,是个人性格特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综合体现。生活方式既是人的行为对社会无意识的反映,也是个体和群体交互行为产生的某种一致模式。生活方式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习惯性,一旦养成某种方式,进行改变是较为困难的。
(二)生活方式包含的内容
一是营养膳食。公众营养既反映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水平和对自然气候的适应状况,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状况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性。饮食习惯既与民族、宗教和文化密切相关,又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一般来说,营养膳食的要求包括: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不能过量饮酒。
二是体育锻炼。健身、养生知识的普及程度和体育锻炼发展情况,既反映了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也深层次体现了社会的综合发展程度。进入现代社会,体育锻炼与人均GDP的正相关性愈加明显,多锻炼有利于健康,控制嘴,多动腿,不要“死在嘴上,懒在腿上。”应该每天坚持锻炼半小时到1个小时。
三是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既能体现国家民族特色,也能体现个人修养追求,现代社会对个人生活习惯的社会属性提出较高要求。发达国家普遍将必要的生活习惯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如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吸烟等。
(三)生活方式因素与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个人的健康60%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也就是说,自己比老天爷管用。生活方式体现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的研究已证实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状况的密切相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食物结构迅速发生变化,营养水平不断提高,但营养摄取不均衡、缺乏运动、生活节奏快、习惯养成差等导致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现代生活方式病。现代生活方式病是指由于人们衣、食、住、行、娱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以及社会的经济、精神、文化各个方面的不良因素导致躯体或心理的疾病。现代生活方式病具体表现在:(1)情绪紧张、饮食结构不合理、吸烟饮酒等原因,导致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发病率增高。(2)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生活压力过大,引起一些心理情绪反应性疾病。(3)由于缺乏卫生知识,因美容化妆导致的接触性皮炎、染发剂过敏性皮炎和戴耳环引起的感染等。(4)穿戴不科学引起的高跟鞋病、隐形眼镜角膜炎等在男女青年中较常见。(5)饲养宠物导致的动物传染性疾病,如狂犬病已在许多地区呈散发性扩散。(6)在脑力劳动者中,由于久坐、用眼用脑过度等,造成脑力疲劳、视力疲乏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达国家超过75%的成年人处于患一种以上非传染病的危险之中。而发展中国家既有传染病的威胁,又有“人为疾病”即非传染病的蔓延,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就在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食物脂肪过多、作息不规律、缺乏锻炼等。
多种不健康行为的同时存在可使疾病的危害性增加,如由饮食方式和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的肥胖,等等。有专家预测,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是“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的核心内容,是疾病预防时代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是需要社会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的一场健康革命。
环境因素
(一)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指人存在的周围条件,包括空间及其直接或间接对人产生影响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人类生命始终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为环境中,存在于物质和精神双重因素的影响之下。(见图1-5)
(二)环境因素的分类
根据属性不同,环境通常被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因此,可以将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指非人类创造的,天然存在的环境,它包括生物环境、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因此,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因素有生物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因素和化学环境因素。(见图1-6)
生物环境因素是指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存在状态对人的影响。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非常复杂,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同时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甚至危害人类的健康。一般认为,多样的生物环境对于人类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使人类更容易遭到传染性疾病的侵害。
物理环境因素包括大气、声音、辐射等。普遍认为,人类已经适应了自然存在的各种物理条件,如气压、阳光辐射等,因此,自然存在的物理环境大多对人类无危害,但一旦上述物理因素发生突然性变化,导致强度、剂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超出一定限度,就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长期暴露于阳光之下会提高罹患皮肤癌的概率、突然变化的气压会对供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等。
化学环境因素包括天然存在的无机化学物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及动物和微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一些化学元素是保证人类健康的必要元素,如钙、铁、锌等,当人类缺乏这些元素时,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还有一些化学元素及化学物质在正常接触和使用情况下对人体无害,但当它们的浓度、剂量以及与人体接触的时间超出一定限度时,将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还将威胁生命安全。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等社会关系,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邻里关系等。在社会环境中,有诸多的因素与人类健康有关,如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人口状况、文化教育水平等。
(三)环境因素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环境的破坏可能造成生态失衡及机体生理功能破坏,甚而危害人类健康。人们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由环境、行为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决定。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导致人类疾病和死亡的原因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表现为,从各种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转变为各类衰老性疾病导致的死亡,换言之,现代人类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细胞和组织衰老,而非传染性病毒。因此,从治病的路径实现人的健康和长寿,其潜力非常有限,从外部环境影响的角度探索养生之道的研究逐渐兴起。
医学界对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注约始于20世纪初期。早在100多年前,英国医生就发现,生活在英国不同地区的人们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如生活在黏土、砖土和河谷冲积土分布区的居民,癌症死亡率很高;而生活在古老、坚硬的岩层区和排水良好的地区的居民,癌症发病率则很低。美国学者也发现,美国的癌症高发区集中在东北部、五大湖周围以及西部沿岸地区。在我国,癌症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中科院专家给出了中国长寿地图,百岁老人大多分布在南方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川渝和中原等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理聚集性。如海南的长寿指数居全国之首。
社会环境与健康也存在紧密的联系。中国古人非常注重人居卫生条件对健康的影响。我国考古挖掘出的古城遗址遗物证实,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使用陶土管修建下水道了。18世纪,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复杂化,欧洲的医学家们开始探讨社会因素与人类健康间的关系,如德国人费兰克先提出“医学监督”的想法,并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保护个人和公众的健康。
生态康养的基本概念
生态是指生物或者生物体生存的环境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谐状态。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简单地说,生态包括自然的、社会的、人造的外在环境。
结合前文对康养的定义,本书将生态康养理解为:在有充沛的阳光、适宜的湿度和高度、洁净的空气、安静的环境、优质的物产、优美的市政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等良好的人居环境中生活,并通过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医药调节等一系列活动调养身心,以实现人的健康长寿。生态康养注重人与环境的适应和融合,强调外部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即外部自然、社会环境通过影响人的生活、行为,进而改善人体机能、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生态康养的特征
与其他养生行为明显不同,生态康养更加强调“生态”这一要素在健康养生中的特殊作用,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生态康养通过人与外部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动获得健康长寿。人的健康不是在一个密闭的内部空间通过自我修炼就可以获得的,而是要在与外部生态环境的互动交流中获得。因此,生态康养强调要打破个体小循环,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养生活动,在内部与外部的大循环中达到身体的平衡。
二是生态康养把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条件作为主要养生手段。它强调利用各种生态资源和健康环境来开展养生活动,比如通过食用养生地的生态农产品、呼吸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洁空气、饮用含有矿物质的干净水等方式摄入环保、健康的物质,来改善人体机能、健强人体免疫系统。
三是生态康养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和生命学原理的自然修复、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认为一个人获得健康特别是重获健康,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渐康复、水滴石穿、积沙成塔的过程。因此,生态康养要求保持耐心、持之以恒,把健康养生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
生态康养的内容
从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作用的具体机理来说,生态康养包括生态精神康养、生态膳食康养、生态起居康养三个主要方面。
(一)生态精神康养
从传统中医理论角度看,人的精神状态可以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简称“七情”)。生态精神康养是指通过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的心理达到神、性、气的调和,从而实现七情平衡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通过外部适宜的自然环境,如舒适的温度、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静谧的环境来舒缓人的情绪,使人能够实现自我心理调节,达到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的状态。许多人不是病死的、老死的,而是气死的。保持平和心态很重要。
(二)生态膳食康养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生化技术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因摄入不健康食物诱发癌症的比例高达60%。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安全的食物,搭配健康、合理的膳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养生方式。生态膳食康养就是使人体能够摄入符合自然规律的当地菜、当季菜、生态大米等健康食品,避免过度使用含有农药、化肥、激素的大棚蔬菜、水果等食物,避免对人体带来潜在危害,从而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
(三)生态起居康养
合理地安排起居,对于健康长寿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之三宝,健康、规律的起居使人精力充沛,而长期的起居无常,生活无规律,会使人精神萎靡。生态起居康养主要是指,通过户外大环境和居室小环境的改善使人能够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上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讲的就是起居对养生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起居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随着工作压力的加重、娱乐内容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晚睡晚起、睡眠不足等不良起居习惯,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生态起居康养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形成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起居习惯,而改善人的健康状况。
生态康养产业的概念
生态康养产业的内涵
生态康养产业是涵盖居家、养生、保健、旅游等多方面的产业,属于康养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康养产业一般被国外学者称为健康产业(Health industry)。如Bushels(2000)指出,健康旅游是借助传统与非传统医学治疗的旅游服务,从而使旅游者身体得到健康和放松,使工作压力得到缓解的一种旅游方式。Mueller&Kaufman(2001)把健康旅游定义为:人们离开常住地、暂时居住地或工作地点,去寻找体验一种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压力得到缓解的活动而引起的所有现象和关系的总和。David Reisman认为,健康旅游不同于医疗旅行,健康旅游更多的是强调一种预防性的保健作用,而医疗旅行是当一个人患有疾病时为得到治疗而进行的活动。国内对康养产业发展的研究要晚于国外,但近年来学者们对养生、康养产业的研究不断深化,如周刚(2006)认为养生旅游是以养生为目的来选择景点、安排内容和进展、考虑节奏快慢的一种旅游活动;魏军、张春花(2008)把生态养生旅游定义为,在自然景色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通过开展各种养生项目活动达到休闲养生的目的,是生态旅游与养生旅游的有机结合。健康旅游是康养产业的一部分,其基本内核从属于康养产业。
生态康养产业的基本内核是“以人为本、康养为业”。所谓以人为本,意指生态康养产业的产品是为顾客提供的健康体验服务,它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而是始终以顾客为中心提供差异化、人性化的服务。所谓康养产业,是指把康复疗养、健康养生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打造,充分发挥当地特有的生态资源和康养资源,使生态康养产业成为重要产业。
结合前人研究战果和生态康养的发展实践,可以将生态康养产业定义为:以充沛的阳光、适宜的湿度和高度、洁净的空气、安静的环境、优质的物产等优良资源为依托,辅以优美的市政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以运动、保健、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功能为核心的促进人健康长寿的现代服务业。
生态康养产业的特征
一般而言,现代人以追求健康、调养身心为目的的行为,包括旅游、医疗保健、文体活动等,都属于康养范畴。生态康养产业与旅游养生产业有相似之处,都是依托于外部良好的环境因素,使人置身于某种自然环境中以调节身心,达到健康和养生的目的。但是,生态康养和旅游养生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旅游养生周期一般较短,人通过对景物的欣赏实现身心放松、愉悦,并不以养生为首要目的。而生态康养的周期较长,原则上要超过半个月,通过自然生态环境对人身体机能和心情的影响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另一方面,旅游养生手段单一,往往仅是通过欣赏、游玩放松身心,观光是主要目的。而生态康养则结合了旅游、卫生保健、饮食、运动等多种养生手段,通过全方位的调养实现人的健康长寿。生态是条件又是手段,更是保障;长寿是目的又是要求,更是愿景。
因此,生态康养产业与旅游养生产业间存在着差异,从产业特征来看,生态康养产业“以人为本”的特性决定了它高度依赖于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具备有利于增进人体舒适度的居住环境,特别要适合老龄和病弱群体生活。居住环境是以人的居住点为中心的外部环境,包括住宅的室内环境及住宅周边的室外环境。影响居住环境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空气、饮水、土地、室内卫生情况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等公共设施。居住环境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接触时间长的体外环境,也是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的外部因素。因此,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够提供一个具有良好外部环境的居住地,让人们能够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地获得良好的空气、水体等。
二是要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善人体免疫系统。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抵御疾病和延缓衰老的能力。但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虽然与人自身有意识的调节与控制有关,但同时也与外界条件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气候特别寒冷的地区,人们一般偏向高热量饮食习惯,室外体育运动的时间也会减少。因此,发展生态康养业的重要前提就是具备能够让人们形成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日照时间、丰富的农产品供给等。
三是要有利于隔绝致病因素,让人置身于安全的生活环境。疾病是威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经由外部传播的病菌是导致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因。病菌的传播依赖于外部环境,污染的大气、水源、未及时处理的垃圾等都容易造成病菌传播,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感染疾病。因此,发展生态康养业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具有有利于隔绝致病因素的环境,这就要求区域内没有破坏空气、水体质量的污染源,具备及时清理垃圾、保持环境整洁的能力。
生态康养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生态康养不仅是人类实现健康养生的重要手段,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塑造。发展生态康养,对于提高人类生命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生态康养是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人类主要的居住地——城市已经出现了水质下降、空气污染等严重威胁健康的问题。同时,城市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长期处于压力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陷入“亚健康”状态。寻求自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配套完善、生活闲适的地方调养身心成为现代人追求健康长寿的重要方式。因此,生态康养对于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康养是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主要体现
生态文明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以更加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生态康养的核心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借助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人的健康长寿。因此,生态康养强调自然的重要性,发展生态康养产业能够强化人们保护自然、珍视自然的意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生态康养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式
生态康养产业是一种体现三次产业交叉相融的新型业态,它抓住了人口老龄化和亚健康化的社会特征,是一种体现民生的包容性发展模式。生态康养让人们在自然景色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通过各类养生活动,达到调节身心、健康长寿的目的,具有显著的生态垄断性特征。因而,生态康养产业的发展为具有良好生态条件的地区提供了一条新的产业发展道路,极大地激发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为发挥生态环境的竞争力优势选择了一条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正确选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