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143859
★深具吸引力的文化掌故、历史传奇,以“闲话”方式娓娓道来,更亲切、更真实、更生动。
《炉边话明史:社会变局与历史迷思》不同于一般历史类作品,并非编年史、大历史,而是在史海中撷取一些小掌故,编缀而成。金性尧功力深厚,深入浅出,评史论人议事时,文史结合,常有独见。
明宰辅掇录
晚明的太监政治
明清的太监
明清的布政使
明太祖与孟子
明太祖御容
明太祖文集
明成祖父子之成败
英宗夺门之变
明孝宗母子
天子风流事尚闻
晚明宫中的两口棺材
明天启张皇后故事
崇祯登位
崇祯南迁之议
太阳明明朱光佛
甲申志感
胡惟庸案
蓝玉案
高启腰斩疑案
吴中四杰之冠的高启
沈万三之谜
方孝孺之死
天下难居是盛名
景清及铁铉死难事
历史上的况钟
大臣去留之是非
阉党焦芳
瘗旅文
海瑞二三事
童心与帝业
张居正的身后
千秋与一死
袁崇焕冤案
“满洲”老档秘录
史可法之死
高家兵马在扬州
李建泰
李自成的杀人
不因女子下雄关
父子殉国的夏完淳
过于执的悲剧
李东阳《题清明上河图》质疑
秋柳诗话
陈老莲的诗画
陈子龙与明末诗坛
告密老手汤裱褙
《醒世姻缘传》作者非蒲松龄说
《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
太监起源于何时,这里不及详考,但它的出现,为了适应君主的多妻则是可以肯定的。因为他们都是“刑(宫刑)余之人”,这就恰好用来守护宫闱,侍候后妃,成为皇家最忠心的家奴。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阉宦下》就指出,君主所以信用太监,“由于人主之多欲也”。太监无儿,进宫之后,就和家属亲友隔绝,所以篡位的危险也少,因为篡了位也没法儿传给子孙。如颜师古所说,“少骨肉之亲,无婚姻之家也”(《汉书•石显传》注)。即是说,他们没有什么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相对说来,士大夫自尊心强,有时要“批逆鳞”。太监则以奴婢自居,安于自卑,也使君主之喜爱太监甚于士大夫。再从君主们的生活方式看,平日既深居简出,下朝之后,唯一能接近的只有太监和后妃,因而感情也容易积累了。
太监在生理上虽是阉人,另一方面,毕竟又可看作堂堂七尺之躯的男子汉,比后妃们占了便宜,因而仍可以派他们去应付大臣,到社会活动,以至批阅文件,统领军队;也因为这样,太监就有了弄权紊政的机会。
中国历史上虽不曾有过篡位的太监,却有过实质上的太监皇帝,这就是秦朝的赵高和明朝的魏忠贤。
唐朝的高力士,曾经娶过河间人吕玄晤之女为妻。因吕氏生得很漂亮,当时遂有“国姝”之称。明朝的魏忠贤,则因私通熹宗的乳母客氏而起家,故常“客魏”并称。
客氏本是定兴县人侯二之妻,做了皇家的乳母后,便封为奉圣夫人。她儿子侯国兴、弟客光先,都借她的光而为锦衣千户,锦衣卫的长官多由勋戚充任,于是他们也成为皇亲国戚一伙了。
客氏在宫中时住在咸安宫,外面另有“私第”。逢到出宫,皇帝事先便传一特旨,说是某月某日奉圣夫人要往“私第”了。出入时间都在五更,先乘小轿,后换八人大轿,灯烛点了二三千根。到了“私第”,便升厅而坐,迎接的人排队叩头,高呼“老祖太太千岁”(其实只有三十岁),她也以“圣上八母之一”自居。魏忠贤本不识字,只因做了客氏面首,便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居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的首席,秉笔监的职务是掌管章奏,代皇帝批阅文书,传宣谕旨,以太监之魄而具皇帝之魂。刘若愚(也是一个太监)《酌中志》云:“最有宠者一人,以秉笔掌东厂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也即集内阁(行政)、都察院(监察)和东厂(特务)的大权于一身了。
明朝司礼监的弄权,本非始于魏忠贤,但魏阉所以能这样随心所欲,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熹宗即位时只有十六岁,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纨绔子,文秉的《先拨志始》卷上,有一段记载很能说明问题:
上(熹宗)性好走马,又好作水戏,种种机械,出人意表,又好盖房屋,凡斧斤之类,皆躬自操之,巧匠不能过也。忠贤每欲有所处分,即令王体乾等伺其经营鄙事时,即从旁奏请。听毕,便曰:“尔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所以太阿下移,而忠贤辈得以操纵如意也。
明武宗即位时,也只有十四岁。司礼太监刘瑾便弄来许多玩具让世宗玩弄,趁此将各衙门奏章提请裁决,武宗便不耐烦说:“吾用尔何为,乃以此一一烦朕耶?”这就中了刘瑾的圈套,以后就全由他任意批答,假借皇帝的旨意下达,皇帝自己却多半不知道(《明通鉴》)。所以,当时的圣旨,究竟有几分出自皇帝自己的主意,实在难说。李东阳就说过“真假混淆,无从别白”的话。照道理说,皇帝的圣旨,哪怕三言两语,也关系着老百姓的祸福,这时却由太监们上下其手,圣旨也往往成为百姓的灾难。而且这些太监既无学问,要批答势必假手他人,如魏忠贤利用圣旨夸述己功,首辅叶向高就骇然道:“此非阉人所能,实有代笔者。”(实是徐大化)而既要为太监代笔,自又非顺着他不可,这样就逐渐成为阉党中人了。
汉唐明三代都有阉祸,但汉唐两代,以枢臣之尊而沦为阉党的尚不多见。东汉的士大夫,还以太学生为群众基础,不断起而与阉人抗争,明代却不同,其间虽有东林等人以生命与魏忠贤斗争,而构成阉党的也正是士大夫。所以,东林与阉党之争,实际是士大夫内部的自相残杀。《明史》于紧接宦官列传后,特立阉党列传,也是其他各史所未有的。这些阉党,论其出身,都是起家甲第,进士出身,即取得科举资格中最高一级,官职则大学士、尚书、都御史之类都有。如顾秉谦和魏广微,阉党列传的魏党部分,就将他们列为第一、第二名。因为自从他们主掌内阁(当时最高权力机构)后,政权就落在魏忠贤之手。他们为魏忠贤效忠的第一功,就是辑成一册《缙绅便览》,其中将赵南星、魏大中、杨涟、左光斗等划为“邪党”,这些人正是被魏忠贤看作死对头,人数多至百余人,而阉党如徐大化、贾继春、霍维华等六十余人列为“正人”。所谓“便览”,实即“手册”之意。
当时还有一部《三朝要典》,内容也是按照魏忠贤意图诬蔑东林党人,由顾秉谦任总裁,他便拟了一篇御制的序文放在卷首,这样就可以钳制天下人之口。《明史》说“秉谦为人,庸劣无耻,而广微阴狡”。李逊之《三朝野记》卷二曾记首辅韩去职后,秉谦急欲代之,“率其子叩首逆阉曰:本欲拜依膝下,恐不喜此白须儿,故令稚子认孙。珰(指魏忠贤)颔之。时其子方乳臭,即授之以尚宝丞”。这时秉谦已七十余岁,其为人也不难想见。
魏广微是南乐人,魏忠贤是肃宁人,当时都属直隶省,又与忠贤同姓,故先自称“宗弟”,后来索性称“宗侄”。他在内阁时与忠贤通信,就书为“内阁家报”,因此人家便称他为“外魏公”。他对要提拔的人,如王永光、徐大化、霍维华等,便在姓名上各加两圈或三圈,而对《缙绅便览》中载的那些“邪党”,重要者加三点,次要者加两点,然后转送给魏忠贤去决定。
这种告密手段,也是阉党猎取高官厚禄的一条捷径。例如崔呈秀,在外朝见到魏忠贤时,必屏人密语,乘机将《同志录》和《天鉴录》交给忠贤。这里的“同志”是同党的意思,也即指东林党人。《天鉴录》所载的,则是不倾向东林的人,因而也更得忠贤的信任。如《明史》所说:“暮夜乞怜者,莫不缘呈秀以进,蝇集蚁附,其门如市。”即是说,他家里已成为政治交易的市场了。
顾秉谦和魏广微,后来都和魏忠贤发生过矛盾,所以两人都要求休官而去。崔呈秀自始至终是个死党,他在奏疏中称颂忠贤督造三殿之功,公然说:“臣非行媚中官(指太监)者,目前千讥万骂,臣固甘之。”当时阉党的骨干,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之称。崔呈秀是五虎之首,故常崔魏并称。明思宗定逆案时,也将呈秀列为第一名。他儿子崔铎,本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由于呈秀示意考官孙之獬,崔铎就中了乡试,即成为举人,取得了省一级的科举资格。熹宗死后,内监十余人急召呈秀,见忠贤后,两人密谋很久,据说忠贤想趁机篡位,呈秀却以时机未至,阻止了他。
天启六年,魏忠贤的权势已到了高峰,许多正直的士大夫被陷害虐杀,阉党的献媚手段也越来越丑恶,于是而有建生祠之风,带头上疏创议的是浙江巡抚潘汝祯。在此之前,这股风已在吹了,御史刘之待本也闻风而动,只因疏文迟到一日,遂触忠贤之怒而被革职。接着,各地都起而响应,其中蓟辽一地多至七所,祠内金像竟用皇帝所戴的冕旒,宣大一地也有三所。每建一祠,多的花费数十万,少的也有数万,皇帝下诏颁赐祠额,阁臣撰文书红,颂词中有“尧天帝德,至圣至神”之语。蓟辽总督阎鸣泰因用了“民心依归,即天心向顺”二语,遂使“闻者咋舌”。《明史》用这四个字实在巧妙生动极了。监生陆万龄请以魏忠贤配孔子,以魏父配孔父启圣公,他的理由是:“孔子作《春秋》,忠贤作(三朝)《要典》。孔子诛少正卯,忠贤诛东林。宜建祠国学西,与先圣并尊。”国子监司业朱之俊原想照办,后因熹宗之死而未实行,但浙江的生祠,却建在关羽祠和岳飞祠之中。
在建开封生祠时,民房被拆毁的达两千余间,真是连空间也遭殃了。蓟辽总督黄运泰迎接魏忠贤像时,率领文武将吏列班阶下,五拜三叩首,拜毕,又在像前默祷,说是“某事赖九千岁扶植,稽首谢。某月荷九千岁拔擢,又稽首谢”(《明史•阉党列传》)。皇帝是万岁,九千岁就是只少皇帝十分之一,天津、河间、真定等处上梁日,还要升级,也有呼九千九百岁的。
既有祠自有像,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一,有一段很有趣的记载,使人如读童话:“像以沉香木为之,眼耳口鼻手足,宛转一如生人。腹中肺肠皆以金玉珠宝为之,衣服奇丽,髻上穴空其一,以簪四时香花。一祠木像头稍大,小竖(小太监)上冠不能容,匠人恐,急削而小之,以称冠焉。小竖抱头恸哭,责匠人。”历史舞台常常让幽默老人来亮相,庄严也可以转化为丑恶。当阉党们建祠立像时,原是出以最虔诚的心情,可是一经岁月的洗练,却化为一堆笑料了。
生祠的建立,阉党们固然受到奖赏升迁,但对另一些人,却为此而大祸临头。例如京师的内城东街建祠后,工部郎中叶宪祖见而窃叹曰:“此天子幸辟雍(原义为天子特设的太学)之道也,土偶能起立乎!”魏忠贤闻悉后,“即削其籍”,也即将他从官场中永远开除出去。蓟州道胡士容因不具建祠文,下狱论死。蓟辽总督刘诏悬魏忠贤像于喜峰口行署,兵备副使耿如杞见其像垂旒执笏,心恶之,长揖不拜。刘诏便将他逮捕送刑部,几乎被斩首。原任浙江提学副使黄汝亨,走过西湖边的魏祠,微发诧叹语,守祠的太监闻而围殴,就此被打死。地方官也不敢过问。大同巡抚王点,本来也上疏请建祠,到了上梁那天,因托病不出,就被驱逐,换了张翼明,翼明到任后,实在想不出献媚的办法了,只好别出心裁地请建坊,后又由圣旨下来,题名“一代崇功”。
病态的社会,变态的人物。魏忠贤出现在晚明那样时代固不足奇,但也有可以奇怪的地方。他文不能做八股,武不能使刀枪,最后为什么能成为天怒人怨的大灾星?宫中能做他后台的,也只有那么一个奉圣夫人。如前所说,就因为拉拢了一批士大夫。魏忠贤是非拉拢士大夫不可的,他明白,要打击政敌,还要援引孔孟之道,写一些在四书五经上有根据的文章,如孔子诛少正卯之类,这就不是太监们所能胜任;士大夫也明白,熹宗还像个娃娃,心思只在玩斧头、搭房子上,魏忠贤虽是阉人,却是能使他们荣宗耀祖的政治实体。明思宗于定逆案时,曾叹息道:“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但士大夫历来是在分化中,总是有正直与邪恶的两翼。当时东林党人的力量一度也占了优势,为什么后来失败了呢?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作了简单的分析:“天启之初,众正盈朝,忠贤亦未大横。四年以后,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相继去,而后肆其毒痡。”所以结论说:“然则广树正人,以端政本而防乱源,固有天下者之要务哉。”然而“众正盈朝”终于又相继而去,主要原因还在于君主之是否英明,赏识的是哪些人?诸葛亮所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话确是从政治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教训,这里的小人也包括后主身边的宦官黄皓们。但熹宗即位只七年,死时也只有二十三岁,他父亲光宗在位只有两个月,所以前人论晚明政治的腐败,不能不归因于享国四十八年的神宗,就像一只橘子悄悄地在内部腐烂着,到天启时真的成为“恶果”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