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20403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古代货币与财政领域系统的专题研究的*终研究成果。作者曾先后承担“现代财政金融理论的中国渊源”和“中国古典财政金融文献研究”等课题,积累了丰厚的学术资料,从而形成本专著的基础。研究取向是从今天中国的货币和财政建设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的对应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考察,以推动现实财政金融理论的进步。 作者从破解当下我国的金融财政化和财政货币化的困境出发,通过对货币流通的结构特点和东西方货币结构体系的差异的解读,系统考察和阐明古代中国货币和财政之间的关系。分为上下篇:上篇选取铜铸币流通、中国纸币理论、明清白银货币作为中国古代*为根本的货币历史和思想专题的考察,展开对封建中国财政和税收制度的特征和社会经济效应的探讨;下篇则既一般地考察了中国古代的税收负担思想,总结了*近十多年学术界在清代财政货币问题研究上的贡献,又重点对清代财政收支体制进行梳理,并以康熙年间的赋税减免、乾隆年间福建建阳县田赋案为案例,展开对清代财政收支体制和赋税政策实践的专题研究。
目 录
导论 中国古代货币与财政关系的几个问题
上篇
第一章 货币体系结构与东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分流
第一节 货币职能的分解与统合:货币职能同时集中在任一货币上吗?
第二节 东西方历史发展大分流的货币根源:货币短缺及货币形态的差异与社会制度存在怎样的关联?
第二章 中国古代铜铸币流通领域“短陌”现象的起源及其性质研究
第一节 关于短陌性质的既有研究
第二节 铜钱经济规律、货币体系结构与短陌的功能
第三节 短陌产生的机制分析
第四节 与短陌现象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纸币理论解读
第一节 陈耆卿的“称提本务”论
第二节 辛弃疾《论行用会子疏》关于“钱会中半制”的对策
第三节 陈求鲁的钱荒成因论
第四节 世界货币制度史上最早的纸币条例——《至元宝钞通行条划》
附录
第四章 明清货币制度变迁中的白银供求
第一节 作为分水岭的13世纪
第二节 明代的货币结构和白银货币化的国际契机
第五章 历史时期作为货币的黄金及其功能
下篇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税收负担思想
第一节 税收负担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税负水平的确立依据
第三节 税收负担的各种原则
第七章 清代财政与货币问题研究的新取向
第一节 传统方法的极致
第二节 “不完全财政”的解释功能
第三节 现代解释如何可能?
第八章 清代财政收支体制的社会经济效应
第一节 存在制度化缺口的财政收支体制
第二节 民穷国困的财政税收政策效应
第三节 养廉银制度的补救之道
第四节 王朝周期与专制政治对赋税政策的扭曲机制
第九章 康熙时代赋税减免政策的取向与社会经济效应
第一节 康熙前期被动严苛的赋税减免:背景和内容
第二节 康熙中期钱粮蠲免的经济恢复效应
第三节 康熙朝后期的普蠲及康熙赋税减免政策的局限
第十章 清代的赋税管理的个案分析——以乾隆建阳田赋案为中心
第一节 建阳县田赋案的真相及其反映的问题
第二节 清朝政府的处理经过及其处理结果
第四节 从清代长期政策变迁看建阳田赋案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上篇
第一章 货币体系结构与东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分流
第一节 货币职能的分解与统合:货币职能同时集中在任一货币上吗?
第二节 东西方历史发展大分流的货币根源:货币短缺及货币形态的差异与社会制度存在怎样的关联?
第二章 中国古代铜铸币流通领域“短陌”现象的起源及其性质研究
第一节 关于短陌性质的既有研究
第二节 铜钱经济规律、货币体系结构与短陌的功能
第三节 短陌产生的机制分析
第四节 与短陌现象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纸币理论解读
第一节 陈耆卿的“称提本务”论
第二节 辛弃疾《论行用会子疏》关于“钱会中半制”的对策
第三节 陈求鲁的钱荒成因论
第四节 世界货币制度史上最早的纸币条例——《至元宝钞通行条划》
附录
第四章 明清货币制度变迁中的白银供求
第一节 作为分水岭的13世纪
第二节 明代的货币结构和白银货币化的国际契机
第五章 历史时期作为货币的黄金及其功能
下篇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税收负担思想
第一节 税收负担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税负水平的确立依据
第三节 税收负担的各种原则
第七章 清代财政与货币问题研究的新取向
第一节 传统方法的极致
第二节 “不完全财政”的解释功能
第三节 现代解释如何可能?
第八章 清代财政收支体制的社会经济效应
第一节 存在制度化缺口的财政收支体制
第二节 民穷国困的财政税收政策效应
第三节 养廉银制度的补救之道
第四节 王朝周期与专制政治对赋税政策的扭曲机制
第九章 康熙时代赋税减免政策的取向与社会经济效应
第一节 康熙前期被动严苛的赋税减免:背景和内容
第二节 康熙中期钱粮蠲免的经济恢复效应
第三节 康熙朝后期的普蠲及康熙赋税减免政策的局限
第十章 清代的赋税管理的个案分析——以乾隆建阳田赋案为中心
第一节 建阳县田赋案的真相及其反映的问题
第二节 清朝政府的处理经过及其处理结果
第四节 从清代长期政策变迁看建阳田赋案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