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29493
第一册
前言1
遐庵汇稿1第二册
矩园余墨627
遐庵谈艺录811
太平洋会议与梁士诒959第三册
诗汇编1139
词汇编1407
函电补编1471
文章演讲补编1603
对联补编1735
史料补编1741
附录1839
后记1872
目录
前言1遐庵汇稿
《遐庵汇稿》第一辑例言
例言
上编公牍
整理四政条陈前清光绪三十年
代邮传部拟便商车运京汉西茶致税务处度支部湖广总督咨前清光绪三十三年
代邮传部拟京汉赎路前之提存余利公积三项交涉致外务部咨前清光绪三十四年
代外交部拟京汉赎路前比国赔款担保解决办法致比公使照会前清光绪三十四年
代邮传部拟京汉赎路用三省分认担保款项致直督鄂督豫抚公函前清光绪三十四年
代铁路总局拟外部与比使评断毫不妨碍收回京汉路权致比公司代表配唐函前清光绪三十四年
代邮传部拟展筑株昭争点致鄂督湘抚电前清光绪三十四年
代邮传部拟注销京汉铁路借款行车各合同并接收情形折前清光绪三十四年
代邮传部拟议结京汉赎路交涉情形折前清宣统元年
路政报告书呈文民国元年
铁路同人教育会奖励储金通告民国三年
辞交通次长文民国四年
交通部令所属各单位文民国六年
交通部电气技术委员会议决报告书民国六年
对于新银团及铁路统一问题宥电民国八年四月自巴黎发
特派劝办实业专使通告民国八年
征求专门人才通启民国九年
呈请复设驻外商务随员文民国九年
拟增交通部技术官额缺呈文民国九年
呈大总统拟具救济出口贸易办法文民国九年
劝北方商家改良出口土货文告民国九年
致全国各实业机关电民国九年
阁议创办交通大学提案文民国九年
令筹货运负责民国九年
令筹设业务研究会民国九年
令筹设线路审查会民国九年
厘订航业奖励条例请明令公布文民国九年
修筑沧石路基及定期开工呈文民国九年
呈报劝办京兆地方实业情形文民国九年
呈报劝办东三省实业情形文民国九年
筹办工赈修建路基呈文民国九年十月二十日
修筑沧石、烟潍两路路基以工代赈呈文民国九年十月卅一日
统一交通教育计划呈文民国九年十二月廿一日
阐扬文化条陈民国九年
令遵守铁路会计则例民国九年
致驻美顾公使少川电民国九年
阁议筹办沧石、烟潍、曹兖、陇海、西段各路以工代赈提案民国九年
阁议筹办工赈急赈办法提案民国十年二月一日
阁议筹办汉粤川铁路湘鄂线南段工程提案民国十年
减轻灾区农品运费兼济灾民电民国十年
中国开办邮政廿五年拟请发行纪念邮票文民国十年
刊行《四库全书》提案民国十年
陈报京绥全路竣工暨通车日期文民国十年五月
呈报任内收支情形文民国十年
设立鲁案善后交通委员会议案民国十一年
胶济铁路民有办法大纲电民国十一年三月十七日
阁议整理电政欠费及债款办法提案民国十一年
阁议设立电政会计委员会提案民国十一年三月十八日
阁议拟请在增加关税案内酌拨巨款补助路政提案民国十一年三月十八日
令革除陋习民国十三年十二月六日
令各举心得以济时艰民国十三年
令尊重职守民国十三年
交通部复外交部公函民国十四年
… …
叶恭绰是近现代著名的政要与学者,其人其作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博而能通”。他的家世家学、生平经历、治学范围、思想观念及交游对象都具有跨时代、跨国界、跨学科的特点。他在交通、政治、经济、外交、教育、诗词、宗教、金石、书画、语言文字等方面贡献卓著,对哲学、小说、音乐、戏剧、翻译、历史、建筑、矿业等领域也有涉猎且颇有建树,还致力于沟通古今、中外、缁素、雅俗及各学科文化。相应的,其著述也具有兼容并包、触类旁通的特色。
叶恭绰自述其思想、行为上有两大特点:“第一是矛盾而相容的……一方面在讨论工业上技术问题,同时却可以谈谈宗教、哲学;一方面研究一个公司要怎样组织,同时又会想到音乐、书画上的问题,而且似乎不会混乱与偏颇。所以老友冒鹤亭常说:叶某的脑子大概像一个货仓,把各种货物分类的存储,要用时,一样一样的取出。第二是实际而超脱的。平常人于所专注的事情每执而不舍。反之,则一切皆不认真。我对于一切的事情来到面前,从来没有忽略过丝毫,但从来没有执滞过丝毫。只是尽心竭力去做,到不得已的时候,我却会全盘割舍抛弃,一无留恋。这大概多少有点道德、哲学上的修养之故。”(《四十年求知的经过》)即可谓对其“博而能通”特色及成因的绝佳概括。
考察叶恭绰著述,对了解各学科门类知识、近现代政治历史的变迁、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都大有裨益;而这种考察又需要建立在对其各时期、各学科门类著述的综合把握之上——不仅对叶恭绰生平、学术、思想的全面认识及客观评价需要依靠综合研究;即便是针对特定领域的专题研究,也宜建立在对各领域的综合研究之上,才能理清脉络,把握其特色、精华及影响。综观叶恭绰的各类著述,是进行综合研究的首要条件,但目前整理出版的叶恭绰著述大都为繁体竖排无标点本,且以选集、别集及单篇文章为主,分布较为零散。尚缺乏门类齐全、时代连贯、便于今人综观其各类著述的简体横排校点本,不利于综合研究的展开。因此,整理《叶恭绰全集》势在必行。
一、 转益多师,琢玉成器
叶恭绰(1881—1868),字玉甫,亦作裕甫、誉虎、玉虎、玉父,号遐庵,别署比德堂,晩年号遐翁,别署矩园。“遐”与“矩”相反相成,颇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意,其融通可见一斑。叶恭绰的祖父叶衍兰十分爱玉,推崇玉德,故给三个儿子依次取名为佩瑗、佩玱、佩琮,而叶恭绰小字亦为冠玉。叶恭绰十三岁时祖父专门寄来佩玉,作为诗文进步的奖励,希望他能“比德于玉”,故叶恭绰别署“比德堂”,以铭记祖父教诲,而他温润沉静、端方有节的品性也确能“比德于玉”,不负厚望。
时代背景、家世家学与早年学习工作经历,都为叶恭绰“博而能通”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生于1881年11月24日,卒于1868年8月6日,一生跨越近代、现代、当代,正是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进与转型、古今中外文明碰撞与融合的时期,参与并见证了近代以来许多重大历史、政治与文化事件。他秉承慎终追远的家族传统,有着强烈的乡邦情结和家族观念,而他的乡情、家学又具有南北融合、文理并重的特点。
他原籍越中,远祖是宋代名士叶梦得,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人,曾隐居于浙江湖州。先世自叶梦得第三子叶模之后,迁居余姚。乾隆末年,六世祖叶谦亨幕游粤中,遂移籍于广东番禺,但仍未忘本籍,故遣弟奉祖父母、父母及妻子灵柩归葬余姚,后迁葬数墓于绍兴山阴。曾祖叶英华,字莲裳,以文学名世,擅诗、词、画,著有《花影吹笙词》《小游仙词》《斜月杏花屋诗》《庄严馆随笔》诸书。
祖父为晚清名士叶衍兰,字南雪,号兰台,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军机章京,师从以博学、实学闻名的东塾先生陈澧,有《秋梦庵词》《海云阁诗》《粤东三家词》(与沈世良、汪琮瑔合刻)及《清代学者象传》传世。平生以金石、书画、文艺结交时贤,倡导后进,与潘祖荫、吴大澄、谭献、樊增祥、张鸣珂等皆有深交;与于式枚、梁鼎芬、文廷式、康有为等皆为忘年交。晚年归粤,主讲越华书院,弟子数千,成材甚众,如冒广生、潘飞声等皆出其门。生子三人:长子叶佩瑗,字伯蘧,早逝;次子叶佩玱,三子叶佩琮。
生父叶佩琮,字叔达,擅文学,生母俞氏,育有二子:长子叶恭,号道生,后名道绳,官至江西九江府同知;次子便是叶恭绰。嗣父叶佩玱,字仲鸾,与夫人汪氏都十分喜爱聪颖文静的叶恭绰,因四十无子,奉父命将时年十一岁的叶恭绰收为嗣子,后来侧室又生了一子叶恭徽与五女。叶佩玱为光绪戊子举人,以河工劳勋,晋升知府候补,分发江西,管榷政十余年,以廉公勤勉著称。叶家世代以文艺见长,而叶佩玱兼擅理工,喜研诗文、篆隶、声音、训诂、性理、历史诸学,尤精历算学,素习中外算法,叶恭绰少时就常见他演算的草稿堆满几大箱,又尽力搜求市面上的机械学新译本,希望能穷究物理。
原配夫人孙敏庄,字蕊漪,无锡人,善诗翰,通京语与粤语。其父孙祖烈与叶佩玱同以知府官江西,交情深厚,论学甚契,叶恭绰在南昌时也曾得他教诲爱赏,遂缔结婚姻。叶恭绰二十岁时在无锡孙家成婚,第二年春携妻回江西拜谒嗣父母,后相携往来于北京、江西、湖北等地。叶恭绰从民国政坛隐退后,与孙氏同至上海,分别定居在建国西路懿园与愚园路柳林别业,时有往来。孙氏胞兄孙保圻,为无锡名宿,曾在北京担任叶恭绰的私人秘书,去世后叶恭绰为其选编《慨翁诗录》。
第一位侧室夫人张净持,叶恭绰三十二岁时所纳,为取名如,取小字玉真——张氏希望小字中有一字与他相同,故取此字。常熟人。梦兰而生,性好兰,善画兰,意通书,能鼓琴,工纂绣杂艺。张氏与叶恭绰相识时尚在髫年,彼此情投意合,遂不顾命属相克,结为连理。两年后生女叶崇范,1916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岁。叶恭绰悲悼不已,集中有大量诗词文都是为她而作的。第二位侧室夫人潘善持,叶恭绰约四十岁时所纳。第三位侧室夫人钟永持,东莞人。叶恭绰五十九岁时孤身一人在香港避难,体弱需人侍奉,又闻钟氏贤,故纳之。此后同甘共苦,相伴终身。叶恭绰被日军羁管期间及“文革”期间,贫病交加,幸得钟氏陪伴照顾,他对此颇为感念,屡见于诗词书信中。叶恭绰去世后,钟氏仍健在,为搜集叶恭绰幸存的手迹和画稿尽心尽力。
叶恭绰降生于祖父叶衍兰位于北京米市胡同的寓邸中,两岁时才随祖父归粤。十二岁后随嗣父北上,先寓北京,继而随嗣父到江西任职。因此,将江浙、北京、广东均视为故乡——上海、北京、广州也是他一生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自然乡情更浓;又将嗣父长期任职的江西视为第二故乡,所以,遇到江浙、北京、广东、江西人,都认作老乡。这份遍布南北的乡情,有助于融入、领会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拓展交际圈,许多与他交情深厚,对他人生、治学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胡汉民、陈璧、梁士诒、唐绍仪、孙中山、文廷式、梁鼎芬等都与他有世交、同乡之谊。
叶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照顾这个家庭的重任最终落在了叶恭绰的肩上。1903年叶恭绰的嗣母、生父相继去世,他为分担嗣父的经济负担,到湖北谋生,这也是他有生以来最辛苦的一段岁月。1916年兄长叶恭与嗣父又相继去世,至此他便成了家中名副其实的顶梁柱,终其一生都勉力担此重任,主要表现在:
1. 遵从遗志,入土为安。1917年叶恭绰遵嗣父遗愿,奉嗣父与兄长叶恭的灵柩至江西,与伯父叶佩瑗、伯母徐太夫人、嫂邹夫人、弟懿卿一同葬于新建县桃花山。又根据侧室张净持生前的性情喜好,将其葬于北京西山四平台,这是一片景致幽寂、佛寺环立的宝地,1921年叶恭绰在此兴建幻住园。其不少友朋,如曾习经、罗敦曧等都葬于此,齐白石也曾求分葬地,并赠以《幻住园图》,正所谓:“幻住园中土几抷,美人名土托蒿莱”(《戏示周峋老》),一时传为佳话。幻住园也因此成为他诗歌中最青睐的意象之一,常藉以感事兴怀。
2. 访求先茔,落叶归根。叶恭绰遵祖、父遗志,多方访求到迁葬山阴的粤中先茔,在1927年修葺完毕,1929年春又赴绍兴拜谒、修葺太高祖子安公墓,继而往吴兴县卞山拜谒远祖石林公墓。中年在经历了宦海沉浮后,更渴望落叶归根。因广东纷乱,曾一度打算迁回原籍浙江杭州居住。隐退后曾居苏州,因远祖叶梦得本籍吴县凤池乡,故将所购为居所的汪甘卿旧园命名为“凤池精舍”,以寄“数典不敢忘祖”之意(《凤池精舍图题录》)。
3. 刊刻遗作,传承家学。叶恭绰在1928年为祖父刊《海云阁诗》二卷与书画俱佳、兼具文史价值的《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在1931年为曾祖刊《斜月杏花屋诗》三卷;1942年刊集叶佩玱遗训,命名为《过庭百录》;在抗战胜利后,为高伯祖叶巢南公选编刊刻遗诗《巢南诗钞》。叶恭绰继承祖父未竟之志,鉴于《清代学者象传》“断自同治以前,同、光、宣三朝未及列入。又,同治前诸学者象,缺者尚多,亟图赓续,期成完帙。”(《清代学者象传序》),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953年出版了第二集。
4. 培养子弟,后继有人。长辈相继离世后,叶恭绰对弟妹,是长兄如父;对侄辈,是视如己出——“以一身肩同祖以下三房赡养、教育、婚嫁、丧葬之费……以迄量助亲朋,所耗亦巨”(《启事》)。抗战时叶恭绰被日军羁管多年,经济窘迫,誓死不屈,唯恐遭不测后亲友生活无着,遂于1944年初将售卖书画古物所得一百余万元分与亲友,此后又不断出售心爱的藏物,兼卖字卖文,以补助亲友。在他养育下,叶家代有人才出:六弟叶恭徽,在叶恭绰安排下赴欧洲专研无线电广播事业,学成归国,成为业内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评为北京市电业系统劳动模范。八妹叶恭绍,在叶恭绰资助下,打破男尊女卑的枷锁,从协和医学院顺利毕业,成为名医、教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侄子叶公超,为民国著名教授,先后在暨南、清华、北大、西南联大等校任教。后从政,曾担任台湾“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1940年在西南联大任职时,曾奉叶恭绰之命赶回上海,拼死力保毛公鼎,避免此国宝落入日寇手中。此鼎后来几经辗转,在抗战胜利后由南京中央博物院保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为镇馆三宝之首。独生女儿叶崇范,叶恭绰常称其为燊女、燊儿,十分疼爱,在诗文中历历可见,如亲教书画、慎为择校、屡携女及女婿拜祭亡妻、为孙女孙儿降生而欣慰、因分离而惦念等等,慈父慈心,跃然纸上。叶崇范1949年与父亲同居香港,父亲受新中国政府邀请回国后,她举家迁到美国,又定居加拿大。此后父女虽天各一方,但一直保持通信,叶崇范的六个子女对外祖父的人品学问都十分敬仰。1981年叶崇范经统战部门同意,出资修缮仰止亭畔的叶恭绰墓。1994年回国将叶恭绰遗留的一批文稿与珍贵文物,如《清词钞》《五代十国史》的部分底稿、一大叠陶器拓片、明人手札等,无偿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
… …
一、 先生从政京曹,荐擢卿贰,扬历内外凡三十年,平日文字类鲜存稿,本编搜罗所及,仅十之六七,亦只就公私著录,撷其精要,其他遗佚及续作,容俟第二辑再行编录。
一、 本篇十之八九为先生手稿(除演词外),其中案牍类间有在先生执政之日,由从僚属草,经先生改定后发布者,兹所刊录未遑细别,盖亦不易别也。
一、 本编以类相从,悉以著作年月先后为次。
一、 先生著述如《交通救国论》,诗稿如《吴游片羽》等,虽别刊专书,惟以本编之辑不宜漏略,故并刊录。
一、 先生词赋多为少作,旧稿散亡,无法辑录。近岁间或有作稿,亦寥寥,拟俟编刊第二辑时再行补录。
一、 本编别为三部:一曰公牍,先生执政之日,阁议提案、各项会议提案、计划草案以及衙司署拟奏咨、照会呈函、电令条陈等,悉属之;一曰诗文,诗歌、杂咏以暨论文、序跋、记述、文电、书启、哀祭、墓碣、杂文等,悉属之;一曰讲演,先生平日讲演、训词,或录自及门,或从僚笔记,均属之。
一、 本编案牍一类,只就政治、经济上有重要关系者,始行编录。其他若部衙旧档,全案由先生主稿者,如赎回京汉铁路、株昭展筑、新奉吉长各路借款续约等案,不遑悉举。其中文电往返,裒然巨帙,本篇以体例关系,只能采录一二,且其中琐细文什亦无刊录必要,故虽属先生手稿,亦多从略。又案牍类中有事关秘要,或时间关系,未便发表者,亦均从略。
一、 先生于民九、民十一、民十四三次长交通,关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上之兴革奚翅千百端,如保护黄河桥工、兴办铁路职工教育等案,均为先生历次任内之大政,而存案缺略,莫由编录;又如建议段执政请赞成三民主义,实行统一乙案,亦无存稿。其他本编所录提案不过十数事,其漏略可知。昔日部档每经政变,辄多散失,自十六年政府南迁后,旧档更无法寻觅,本编疏略亦无可如何事也。
一、 先生历年讲演均由门人或从僚笔记,其他各团体、学校记录所在多有,本编刊录无多,亦抵存其大要而己。
一、 本编始由闽侯樊守执右善纂辑,初稿自民十四着手,迄今六载而成,凡三十五万余言,其搜讨之勤,取材之富,可睹一斑。仆以先生暨同人之属,为之校定,发凡起例,分部别居,叙而锓之,书成仅二十余万言。然先生平日精粹之作,略见于此矣!仆从先生游十数载,以夙昔所闻于先生者,谬为校定,虽不敢谓厘然有当,然亦庶几先生之微意云尔。
后学番禺俞诚之,民国十九年八月一日。
例言
一、 本书系以《遐庵汇稿》第一、二两辑汇编而成,其中有若干续作一并编入,一切体例悉与前同。
一、 先生所作词前曾别编为《遐庵词》印行,兹为一并编入,以成全璧。
一、 先生著述未成者甚多,如笔记题跋等,将来拟另行编印。
一、 抗战后先生存稿多佚,搜辑补编,以俟他日。
上编公牍
整理四政条陈前清光绪三十年
窃维本部综理邮、电、轮、路四大端,其所重在挈领提纲,统筹全局。与昔日铁路总公司、电报局等之偏顾一方面者不同。其宗旨办法亦即因之大异。第不详悉四政原理及现在情形,决不能猝定宗旨、办法,故调查一事急宜举行。又本部综理四大端,则款项、时机皆可收贯通挹注之益。其中事半功倍者,往往而有。故统筹全局,实为今日至要之图。又本部辖事既多,全恃法律章程以相钤束,否则上无所执以为监察,下无所据以为适从,扰乱纷纭,必无成效。故一切规则必应详订,行政方有本原。以上三者,以言急务无逾于此。侧闻部中各事刻将竭力更张,谨贡咫闻,藉供裁择。祈垂览而教正之,幸甚!
一、 调查情形调查之要夫人知之,然必当有次序,有方法。今略拟如左
甲、调查之宗旨
一、 调查本国已办四政之情形,使知某可沿袭,某当革除,某当变通,某当推广,以为改良之豫备。
一、 调查本国未办四政之情形,使知某宜速举,某可缓行;某应合筹,某须分办。以为下手之基址。
一、 调查外国已办、议办四政情形,使知他人筹画之密,设备之宜,研究之精,进步之速,以为比较师承之地。
乙、调查之方法
一、 颁行各种表式,令所辖各局所逐款填注。近者限十日内,远者限一月内,至远者限两月内送部备查。此项表式种类名目,皆宜详晰,不厌其烦。宜注调查者姓名,及年月。
一、 分行各部院各督抚将军都统及出使各国大臣代任调查之责随时将有关四政之事报知本部。
一、 派员往本国各处,分类详查,据实报告。
一、 派员往外国各都会,分类择要详查,随时报告。
一、 广收各人之报告条陈,存储备择。
一、 博采中外各种报章、书籍,择要翻译以供考索。
一、 由本部考查各项成案,将有关四政事项,择要编制各项详表、详图。
一、 由本部汇合各处报告表册,编立各项详表详图以便统计。
丙、调查之事项
一、 铁路
一、 船政
一、 电政
一、 邮政
…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