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8110820
从《雅马哈鱼档》到《南国有佳人》
云山珠水游笔端,记录南国都市三十年
广东文坛常青树章以武教授大成之作
篇 章以武传略
自说自话:感恩云山珠水
第二篇 众说章以武
城与人与时代的命运契合——关于章以武的都市情怀书写(钟晓毅)
生命在丰富中怒放——读《章以武作品选》(艾云)
南国流行生活的记录者(郭珊)
第三篇 章以武作品
南国有佳人
雅马哈鱼档
太老
邢编辑轶事
乔迁之喜
金陵雨丝丝
作家梦
唏嘘
白鸽飞翔的楼台
附录 章以武文学创作年表简编(1937—2016)
我常常有一种冲动,怎样形象地告诉人家,改革开放中富起来的珠江儿女是如何与时俱进的,是如何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波峰浪谷中拼搏闯荡的,是如何改变观念进行精神换血,向着现代人目标前进的。
——章以武
章以武起落笔尖之间几乎都在书写他所热爱的广州城,他几乎是以本土作家的身份自如地书写着这个城市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诸多特
点,显示了广州乃至广东文学瞬息多变的面貌,也同时为广州与广东文学带来了充足的养料。
——钟晓毅(著名评论家)
用浪漫和刚性来概括章以武的文学与气质,真是比较合适。在内敛与怒放中,一个走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的人,是多么的令人羡慕。
——艾云(著名文艺评论家、散文家)
自说自话:感恩云山珠水
我是浙江宁海人(祖籍浙江三门县海游镇)。抗战时,上海沦陷,全家迁至故乡宁海。老家西门杏树脚,有棵高大苍老的银杏树,春雷滚响,躯干上绽放出一天一地的青葱绿叶,一闪一闪,给人振奋与力量。每当我生命中出现创痛的风雪、沮丧的泥淖,我总会想起它!想起它,我眼前就会浮现正气凛然的方孝孺、“台州式硬气”的柔石、画笔如椽的潘天寿。那融进我血脉中的“宁海”情节,伴随我这个异乡游子在南方的白云山下珠水江边闯荡了几十年!
我的文学之路,还得从我的父亲说起。他是一个禀赋温良、城府不深、不善经商的大少爷。他酷爱京剧,是京剧票友。记得父亲从公司写字间回家,喜欢在厢房里背手徐步吟唱《四郎探母》,有时,也带我去共舞台看京剧《血滴子》。一次,厨房煤炉上炖着猪脚,妈说:“大爷,别让猪脚烧焦了,我出去买点东西,一歇歇回来。”父亲用京剧念白答:“娘子,你好生去吧,为夫晓得了,路上风寒,你早去早回!”待到妈回来,厨房里已弥漫着呛人的焦煳味。妈责怪他:“你这个人总是一日到夜痴头怪脑唱不够!”父亲仍以京剧念白答:“啊,焦了,焦了,大事不好了,夫君一厢赔礼啊!”哦,幼时的我,耳濡目染,对戏剧发生了兴趣。
我家附近,有位远近闻名的算命先生阿官,算命时声如洪钟,拉腔拉调,要害处“铁面无私”,算得一个个妇人泣不成声。少年时的我也听得专注入神。旧社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苦命人只好去祈求瞎子先生,倾诉心中的血泪,求得慰藉。这就是我早接触的民间“说唱文学”,对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无疑是一种启蒙。
杏树脚的上隍畈,有一位开着小酒店的胡先生,他为人热情爽朗,人缘好,每当夏夜,酒店门口的条凳上,坐着好多远近的邻里故友,在这里神侃,这里几乎成了信息中心,很接地气。夜色中,旱烟嘴的火光时明时灭,少年的我瞪大双眼,蹲在一边听得津津有味。记得有位泥水匠,在外码头见过世面,他有一肚皮的神神怪怪的故事,讲起来有声有色。听多了,我们几个大孩子会拆穿他:“泥水伯,你瞎编,你说的这个故事又像《七侠五义》,又像《封神榜》,胡乱拼起来的。”他摸摸我的头笑言:“你们小东西不懂,故事就是穿长衫的先生,道听途说加油添醋编出来的,大家图个开心就好,勿要太顶真。”现在想想,泥水伯粗懂文化,说的话倒不无道理哦。写小说,就是要故事中听,大可不必太煞有介事端起来的。太端了,太追求微言大义了,反倒不中看不中听了,可惜这个道理有的人就是拎不清。
1951年冬天,我才14岁,报大年龄,与上海一千多名知识青年,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高唱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离开了霓虹闪烁的故乡,加入大西北经济建设的行列。我先在兰州人民银行干部学校培训一年,后分入甘肃省定西地区的人民银行当一名农村信贷员。定西地区,那是中国苦寒荒蛮、不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晚清重臣左宗棠上奏称:“陇中苦瘠甲天下”,这是对它很准确的概括。我的工作是与区里下派到乡的工作组一起,在春荒时给村民发放救济钱粮贷款。如果买几十斤杂粮的钱不及时发放到村民手中,他们就得挖苦苦菜、铲苜蓿草充饥。在那里,漫漫黄土,沟壑纵横,朔风千里,沙尘滚滚,一片死寂,的难题就是缺水,年降水量仅四十毫米,女人在出嫁时才有可能认认真真洗一次澡,绝非夸张。早晨,从水窖里舀一瓢有异味的浊水,用手小心地掬起往脸上抹抹,然后干毛巾擦擦就算洗过脸了;刷牙,那是奢望。吃
的是派饭(每天到不同的农户家吃,付四角伙食费);一日两餐,主食叫散饭,一种用苞谷粉、糜谷粉等杂粮煮成的稠稠的糊糊,加入不削皮的洋芋疙瘩(洋芋即马铃薯)。因为我们是公家人,上宾款待,炕桌上有四个菜:干辣椒粉、醋、臭酸菜(生的,浇几滴胡麻油)、洋芋丝,餐餐如此。夏天,偶遇家境稍好的农户,能吃到萝卜片、拌韭菜,真有盛宴之感。不过,我仍然十分感激大西北的散饭与洋芋,它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长得很硕壮。年轻的婆姨夸我:你这个上海娃子好俊哩。在基层,我还有一个职责,组织成立信用合作组(社),信用组里要有粗懂记账的会计,去哪找?终于物色到一个有初小文化会打一点算盘的小青年,他也肯学,经我点拨,就上阵了。也许是心血来潮,也不知触动了哪根神经,油灯下,炕桌上,铺一张纸片,我写了一篇一千多字的通讯《放羊娃当会计》,标点不会点,全是逗号,后画个句号,寄去《甘肃日报》。真的行运行到脚趾头了,那时省里正召开全省金融工作会议,我的这篇小文章撞在节骨跟上了,竟然在1955年的《甘肃日报》上刊登了。这在当时可是件大事啊,我“中举”了,县支行行长大悦:我们这里出了个大秀才。于是,我也就调入县城支行当了名农村金融股的股员。应该说这篇通讯稿是我笔墨生涯的处女作,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从此,我有机会吃到羊肉泡馍,吃到烩面片,也能在县文化馆的图书室啃读《人民文学》《延河》等杂志,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尤其是小说《牛虻》,主人公野性、坚毅与无畏的革命形象深深烙在我的心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