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21584
内容简介
《家国万里(邓嗣禹的学术与人生)》上编精选邓嗣禹有代表性的论文十余篇篇,重点反映了邓嗣禹的学术贡献。其中,对于科举制度的3篇文章,大体代表了作者对于科举制的基本意见;《血盟义儿与结拜兄弟杂考》是作者生前后一篇文字,从未发表,此次为首次公开;《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全面梳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史学”的成果。这些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上编又收录作者人生自述4篇,师友回忆2篇以及与胡适等人往来信件计47封,有代表性地反映了邓嗣禹的人生经历和与师友的交往情形。
《家国万里(邓嗣禹的学术与人生)》另一作者彭靖为邓嗣禹外孙,下编各文大多出自其手。作者多年来各处搜集邓嗣禹的文章与事迹,对邓嗣禹的人生轨迹有较深了解,曾在《中华读书报》、台湾《传记文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关邓嗣禹与费正清、顾立雅、胡适、顾颉刚、杨联陞等著名学者的交往经历。这些文章构成了下编的主体。通过这些介绍,我们可以了解邓嗣禹的交游圈,可以认了解海外华人学者的生存状况,进而对邓嗣禹的学术与人生有更为全面与深入的认识。
目 录
邓嗣 禹先生小传
序言 刘海峰
前言 彭靖
上编
一、人生旅痕
去国记——七七战起自平津绕道日本赴美日记
美国房东太太的面孔
美国陆军特训班给予吾人学习西语的教训
问学谏往录——北大任教经历回顾
二、论文选萃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
中国考试制度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的关系
蔡元培的革命活动
杜甫诗中之宗教
血盟义儿与结拜兄弟杂考
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
王夫之的历史观及其历史著述
《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 · 类书之部》叙录
《太平广记引得》序
三、师友回忆与往来书信
胡适之先生何以能与青年人交朋友
纪念裘开明先生——一位毕生为学术界服务的中国图书馆专家
与胡适往来书札
与裘开明往来信札
致陶晋生信函
致女儿邓同兰家书
下编
四、追忆与研究评述
追思邓嗣禹教授
邓嗣禹与他的汉学研究
关于英文本《中国参考书目解题》
邓嗣禹与英文版《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文藏书的发展——兼述邓嗣禹和柳无忌教授的贡献
五、学林漫步
邓嗣禹为何被费正清称为“老师”?
亦师亦友五十年——邓嗣禹与费正清的学术因缘
《清代名人传略》谱中美两代史学家佳话
顾立雅与邓嗣禹——美国代汉学家鲜为人知的学识与交往
六十年前邓嗣禹与贝德士发生的一场激励争辩
胡适与邓嗣禹在四十年代的交往
裘开明与邓嗣禹往来信札透露的讯息
顾颉刚与邓嗣禹在燕京大学的岁月——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20周年
杨联陞与邓嗣禹——国际汉学先驱的早年交往
周一良与邓嗣禹的学术之路
六、传承与创新
科举制对于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作用——科举学研究中的女性学视角
从科举制度看中国文化软实力项目的形成于发展——与关世杰教授商榷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附录
邓嗣禹先生论著、译著目录
邓嗣禹先生年谱初编
跋 陶晋生
为千年科举扬名海外,两代人的接力传承(代后记)
序言 刘海峰
前言 彭靖
上编
一、人生旅痕
去国记——七七战起自平津绕道日本赴美日记
美国房东太太的面孔
美国陆军特训班给予吾人学习西语的教训
问学谏往录——北大任教经历回顾
二、论文选萃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
中国考试制度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的关系
蔡元培的革命活动
杜甫诗中之宗教
血盟义儿与结拜兄弟杂考
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
王夫之的历史观及其历史著述
《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 · 类书之部》叙录
《太平广记引得》序
三、师友回忆与往来书信
胡适之先生何以能与青年人交朋友
纪念裘开明先生——一位毕生为学术界服务的中国图书馆专家
与胡适往来书札
与裘开明往来信札
致陶晋生信函
致女儿邓同兰家书
下编
四、追忆与研究评述
追思邓嗣禹教授
邓嗣禹与他的汉学研究
关于英文本《中国参考书目解题》
邓嗣禹与英文版《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文藏书的发展——兼述邓嗣禹和柳无忌教授的贡献
五、学林漫步
邓嗣禹为何被费正清称为“老师”?
亦师亦友五十年——邓嗣禹与费正清的学术因缘
《清代名人传略》谱中美两代史学家佳话
顾立雅与邓嗣禹——美国代汉学家鲜为人知的学识与交往
六十年前邓嗣禹与贝德士发生的一场激励争辩
胡适与邓嗣禹在四十年代的交往
裘开明与邓嗣禹往来信札透露的讯息
顾颉刚与邓嗣禹在燕京大学的岁月——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20周年
杨联陞与邓嗣禹——国际汉学先驱的早年交往
周一良与邓嗣禹的学术之路
六、传承与创新
科举制对于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作用——科举学研究中的女性学视角
从科举制度看中国文化软实力项目的形成于发展——与关世杰教授商榷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附录
邓嗣禹先生论著、译著目录
邓嗣禹先生年谱初编
跋 陶晋生
为千年科举扬名海外,两代人的接力传承(代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