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507325丛书名: 无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限量珍藏本)》追随着先生古建考察的足迹,从宏观上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历史的演变以及中国建筑中所蕴含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并从生动的个案描述、珍贵的手绘结构图和建筑照片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五座古塔、中国*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石窟佛像等中国建筑。
此外,《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限量珍藏本)一书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其再现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二期中梁公亲自测量、手绘结构图。《汇刊》原为草纸石印,大量手绘图片即将腐烂,本书运用现代出版技术,重现了这些堪称孤本照片的原貌,从而将这些因腐烂即将失传的图片保存了下来。图片源自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一文,五台山佛光寺堪称中国现存*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这些结构图无疑为中外学者从事中国古建研究提供了一笔重要的史料。
先生曾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这样写道:“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了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史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几十年后读来仍让人颇为感动,这也是梁思成先生这本英文文集定名为《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的原因之一。
本书英文流畅、译文优美、内容极富知识性和可读性,并经设计师的精美排版、设计,使得本书高端、高档、极富品位,而且限量发售,不仅适合作为市场上一般书的零售,更适合作为客户交际、朋友交往、赠送亲友等的礼品书来用。
此外,《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限量珍藏本)一书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其再现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二期中梁公亲自测量、手绘结构图。《汇刊》原为草纸石印,大量手绘图片即将腐烂,本书运用现代出版技术,重现了这些堪称孤本照片的原貌,从而将这些因腐烂即将失传的图片保存了下来。图片源自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一文,五台山佛光寺堪称中国现存*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这些结构图无疑为中外学者从事中国古建研究提供了一笔重要的史料。
先生曾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这样写道:“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了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史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几十年后读来仍让人颇为感动,这也是梁思成先生这本英文文集定名为《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的原因之一。
本书英文流畅、译文优美、内容极富知识性和可读性,并经设计师的精美排版、设计,使得本书高端、高档、极富品位,而且限量发售,不仅适合作为市场上一般书的零售,更适合作为客户交际、朋友交往、赠送亲友等的礼品书来用。
内容简介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限量珍藏本)》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英文文集汇编的限量珍藏版,在平装版基础上,增加了梁思成夫人林洙提供的数十幅营造学社
的珍贵孤本手绘图,极具收藏价值。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沿着梁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
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建筑中所蕴含的绘画和雕塑技术,而且可以从生动的个案描述、珍贵的手绘图片和建筑照片中,更加深
的珍贵孤本手绘图,极具收藏价值。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沿着梁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
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建筑中所蕴含的绘画和雕塑技术,而且可以从生动的个案描述、珍贵的手绘图片和建筑照片中,更加深
入地了解中国的五座古塔、中国*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石窟佛像等中国建筑。
目 录
中国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一个汉代的三层楼陶制明器
A Han Terracotta Model of a Three-story House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Two Liao Structures of Tu-lo Ssu, Chi Hsien
华北古建调查报告[节选]
In Search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North China [Extract]
佛教石窟造像
Buddhist Cave Sculpture
五座中国古塔
Five Early Chinese Pagodas
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China’s Oldest Wooden Structure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Art and Architecture China: Arts, Language, and Mass Media
附录
Appendix
致阿尔弗雷德.班迪纳的信[内附履历]
Letter to Alfred Bendiner (CV Included)
致费慰梅的信
Letter to Wilma Fairbank
注释
Chinese Architecture
一个汉代的三层楼陶制明器
A Han Terracotta Model of a Three-story House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Two Liao Structures of Tu-lo Ssu, Chi Hsien
华北古建调查报告[节选]
In Search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North China [Extract]
佛教石窟造像
Buddhist Cave Sculpture
五座中国古塔
Five Early Chinese Pagodas
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China’s Oldest Wooden Structure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Art and Architecture China: Arts, Language, and Mass Media
附录
Appendix
致阿尔弗雷德.班迪纳的信[内附履历]
Letter to Alfred Bendiner (CV Included)
致费慰梅的信
Letter to Wilma Fairbank
注释
前 言
2011年是梁思成先生(1901-1972)诞辰110周年纪念,因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准备将先生的古建筑英文文稿整理,以平装本和限量珍藏本两种形式出版。先生的英文文稿大多完稿于1946年以前,是在古建调研工作的空隙中完成的。他在忙于撰写调研报告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坚持用英文写中国古建筑的介绍文章呢?他始终认为,中国古建筑史上各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濡染是极有趣的现象,也是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要素。比如,印度的塔(”窣堵坡”,stupa)流传到我国,经汉民族文化的濡染演化而成为各种形式的塔,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标志,而窣堵坡却变成了中国式塔的塔刹。先生在美国研习时曾对西方古建筑下过苦功夫,因而他也热衷于把中国的古建筑介绍给外国读者。这次集录的英文文稿,绝大多数是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表在美国一些刊物上的。特别指出的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因篇幅较长,原准备出一个小册子,但未实现,这次一并发表,虽非完全英汉对照,却呈文稿本真原貌。书中图版及照片大部分是由先生当年亲自绘制和拍摄的。外研社人文社科分社社长吴浩和编辑任小玫、张昊媛为本书的出版,花费了很多心血。我再次感谢外研社的朋友们,他们完成了先生未竟的遗愿。谢谢!
林洙?2010年6月15日
林洙?2010年6月15日
媒体评论
在外国人看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自己专业中的成就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们一道探访并发现了许多中国古建筑的珍贵遗构。并且,由于受过专门教育,因而他们有能力把它们介绍给现代世界,并作出科学的描述和分析。这也是因为他们既通晓中国古典文化,又懂得作为艺术和科学的外国建筑。在忧患的战时生活中能获得如此成就,说明他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还有崇高的品德修养,而正是后者使他们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我牺牲,坚定地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美]John K. Fairbank(费正清)历史学家、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奠墓人
研究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是无法绕过梁思成先生的。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搏尽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王军 新华社高级记者、《城记》作者
——[美]John K. Fairbank(费正清)历史学家、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奠墓人
研究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是无法绕过梁思成先生的。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搏尽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王军 新华社高级记者、《城记》作者
免费在线读
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在我国已发现之古木建筑中,固称最古,且其在建筑史上之地位,尤为重要。统和二年为宋太宗之雍熙元年,北宋建国之第二十四年耳。上距唐亡仅七十七年,唐代文艺之遗风,尚未全靡;而下距《营造法式》之刊行尚有百十六年。《营造法式》实宋代建筑制度完整之记载,而又得幸存至今日者。观音阁、山门,其年代及形制,皆适处唐宋二式之中,实为唐宋间建筑形制蜕变之关键,至为重要。谓为唐宋间式之过渡式样可也。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