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998951
《》、《》、《》这三本南希·麦克威廉斯博士的经典著作,是本领域公认的、每一个心理咨询与治疗学习和执业者必备的参考书。而本书初版在国内发行十年的畅销程度印证了乔治·阿特伍德(George Atwood)的预言:此书会成为该领域中*重要、使用*广泛的书籍。
关于主观性/投情性
关于做一名世纪之交的治疗师与心理治疗教师
关于本书结构
第一章 案例分析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基本目的
传统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
案例分析更多是为了治疗而非研究
小结
第二章 访谈指导
我的初始访谈风格
结束语
小结
第三章 不可改变因素的评估
气质
对心理有直接影响的遗传性、先天性及医源性条件
脑外伤、疾病和中毒的不可逆后果
不可改变的身体条件
不可改变的生活处境
个人经历
小结
第四章 心理发育的评估
对精神分析发展理论的一些警告和针对性评论
经典弗洛伊德理论和后弗洛伊德理论的
心理发育模式及其临床应用
小结
第五章 防御机制的评估
评估防御机制时的临床及研究注意事项
性格性与情境性防御反应
评估防御机制的临床意义
小结
第六章 情感的评估
移情/反移情中的情感
呈现问题时的情感状态
评估情感的诊断意义
准确理解情感的治疗意义
小结
第七章 认同的评估
移情反应所提示的认同
认同、合并、内射以及主体间关系的影响
认同的临床意义
反向认同明显时的临床表现
民族的、宗教的、种族的、文化及亚文化的认同
小结
第八章 关系模式的评估
在移情中的关系模式
治疗场合外的关系主题
关系模式对长程治疗及短程治疗的意义
小结
第九章 自尊的评估
了解自尊问题的意义
精神分析对自尊的关注
评估自尊的临床意义
小结
第十章 病态信念的评估
病态信念的本质与功能
对病态信念形成的假设
理解病态信念的临床意义
小结
结束语
最后的忠告
附录:合同样本
参考文献
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通过师从督导而学会对案例的心理动力学分析的,督导不仅应擅长案例分析,还应能言传身教,证明对案例的理解越透彻,治疗就越有效。对于能否在此书中将这种创造性的、情感投注的过程表述得淋漓尽致,我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在此之前,我也不能完全确定,我的《精神分析诊断》(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McWilliams,1994)一书对分析式的诊断能否卓有成效,结果是,我却不断收到从学生和治疗师反馈而来的信息,称我书中的论点对他们很有帮助。因此,当编辑指出,我在《精神分析诊断》一书中反复强调敏锐地评估患者人格结构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却只作了简单的脚注时,我就开始思考,如何用文字来表达资深的心理动力学治疗师看待患者的方式。
诚然,心理动力学治疗师并非简单地以美国精神病协会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上编纂的“疾病”标准来分析案例。而且他们确信,即使是DSM-IV的作者们也对“疾病”分类的局限性了如指掌,尤其从临床医师而非从实验研究者的视角来考虑问题时更是如此(美国精神医学协会,1994,p.XXV)。作为一名优秀的治疗师,他必须能从情感上感知个体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既脆弱,又强壮;既异常,又健康;既迷惘,又坚强,虽身处逆境却闪烁出惊人的理性和智慧。
我以前写的《精神分析诊断》一书论述了人格结构对治疗的意义。然而,评估患者的人格类型仅是影响治疗师决定如何展开治疗的因素之一。我们还需了解什么刺激导致患者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向我们求助,他/她在无意识层面如何看待这些刺激,以及何种特定背景使他/她对这种应激具有易感性。我们还要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性取向、民族、种族、国籍、教育背景、躯体病史、既往治疗史、社会经济状况、职业、生活环境、责任状况及宗教信仰与他们的求诊病况有何关联。此外,我们要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性生活史、吸毒史、娱乐消遣方式、兴趣爱好及个人好恶。最后,我们将上述信息按前后因果联系起来,帮助我们能够了解患者及其异常心理,而且从中得出适用于患者的建议及帮助我们与患者建立治疗关系(见Spence,1982)。因此,与我上一本有关诊断的书不同,本书不仅涉及DSM轴Ⅱ的那些心理因素,而且还涉及轴Ⅰ、Ⅲ、Ⅳ、Ⅴ及其他领域的相关内容。
本书更多地论述了诊断的过程而非结果。尽管已有许多关于如何进行初始访谈的优秀书籍(MacKinnon & Michels,1971;Othmer & Othmer,1989),而且近来又有几本阐述各种人格诊断或人格障碍的著作问世(Akhtar,1992;Millon,1981;Kernberg,1984;Josephs,1992;Benjamim,1993;Johnson,1994),但我知道,并未有多少入门书籍涉及治疗师如何处置诊断性访谈中丰富的信息—如何据此既能做出诊断同时又符合动力学式的分析。保尔·普鲁斯(Paul Pruyser)的访谈指南是一个著名的特例,他在1979年不仅描述了以心理动力学为指导的访谈过程,而且还以雄辩的事实维护了它的重要性。20年来,无论是精神分析还是整个人类文化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目前,快速、非推理性诊断的应用日益广泛,心理动力学分析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来说,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它可以时时提醒我们牢记:试图了解一个人及其心理问题是多么的复杂与微妙。
南希博士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使此书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将精神分析理论的动力学诊断思想,通过不同的临床视角,融入咨询师的日常工作实践中。这一形式特别适合我国目前精神分析治疗案例督导培训的需求,能有效地帮助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在许多督导培训中被选作教材(在美国及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我在培训教学中常将书中的案例分析要素分为八次讲习教案,并将八次讲习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心理发育、防御方式、认同评估,这三讲内容分别需要应用精神分析基本理论中的性心理发育阶段、防御方式种类、客体关系理论。第二单元:情感评估、关系评估,情感和关系是咨询时最常见的求诊原因,这二个现象也可理解为发育阶段、防御方式和个体认同的综合表现,后三者的评估有助于理解个体的情感和关系的来源和组成。第三单元:自尊、病态信念、不可改变因素的评估,自尊评估涉及存在-人本主义的许多思想,病态信念评估涉及认知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而不可改变因素的评估则提示咨询师应尊重来访者的“固有因素”,加强与教育、医学、社工、社会机构人士的合作与转介。
好的教学始于好的教材,《精神分析案例解析》是一本适合精读、查阅的好书,尤其对于提高读者的精神动力学诊断的能力很有帮助。我的许多学生对这本教材反复阅读,在案例讨论时反复查阅。有人为了保存本书甚至把书包上封纸或塑膜,而此精装版本的推出,能满足读者们的需要,方便保存和收藏。
李 鸣
2014年8月于苏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