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10811
本书作者Nasio博士是现任巴黎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在巴黎第七大学任教30余年。在给读者讲述俄狄浦斯情结——这个精神分析zui关键的概念时,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见解,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本书内容非常清晰明了,涉及俄狄浦斯情结中男孩的情况、女孩的情况,还有答疑环节等,非常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甚至零基础的读者阅读。对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读者来说,本书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而对于初学者,本书又可以作为一本初级的教材,难怪本书被纽约大学读书协会评为“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之一。
开 篇
第一篇 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
第二篇 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结
第三篇 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问答
第四篇 俄狄浦斯情结是男人和女人们普通神经症及病态神经症的原因
第五篇 俄狄浦斯情结症候群
第六篇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雅克·拉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著作的摘要及注解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中文版序言
中国的诸位读者,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告诉诸位,在您手中的这本书,是我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家,通过长年累月接待来访者,并依据这些工作进行的观察、反思以及研究之后而凝聚的结果。有时候我问自己:为了写这本书,我究竟花了多长时间?可叹啊!“十年”!是的,自从我第一次在研讨会上关于俄狄浦斯情结做课题报告开始,之后为其开始着笔,已经过去十年了!
为什么要关于这个既著名又普通的主题写一本书呢?关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主题,几乎所有著名的图书馆都存有它的资料。但是,我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感受是这样的:尽管它普遍流传,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他们依然停留在对这个概念糟糕的理解之中。于是我决心,经由那些精神分析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奥地利)、拉康(法国)、梅兰妮·克莱因(英国)以及温尼科特(英国),还有其他的伟大的精神分析家们——他们奠基了俄狄浦斯情结,那么就让我来重拾一切,去写下关于俄狄浦斯的一切。于是,我重新深入学习了俄狄浦斯情结,就好似我什么都不懂那般,经过再次学习让这一切变得更明白。诸位请注意我应用的这种方法,即所谓的让我回到无知状态,我每次写书的时候都用这种方式。我认为,精神分析这一门学科,对精神分析家有着苛刻的要求,所以分析家无论多大年龄,都要时刻准备着从零开始——对于精神分析中的那些概念,分析家要重新成为学生。
因此,我的方法是什么?我是怎样来对待写一本书的?首先,我选择一个并非精心准备的题材,例如“痛苦”或者“负罪感”;然后,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完善和拓展,正如《俄狄浦斯情结》一书这样。在开始写书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我什么也不懂”,正如您刚刚开始初学时的状态那样,来学习这些基础原理。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先融会贯通这些论据定位的首要轴线,这些轴线将作为引出文章的构架主干。接着在这些主干引导下,用我的话说,就是为了构成一幕戏,开始的情节要通过几个角色的出场,在戏剧化高潮的那一刻以及落幕之时事件解决,这就是给读者揭示这些论题概念的用处。我将之称为“把概念戏剧化”。
这其中有个重要细节。那就是:我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与学习来探索这个概念,直到将它融会贯通并把它变成我自己的东西。我从不探求让它作为原型存在。开始的时候,我尤其想搞明白并且想征服这个概念,但这种方法没有任何革新。什么是创新?如果是创新,那它单纯地娓娓而来,正是那增加出来的部分,是研究之前没有的部分。因此,一旦读完这本书,独创性就会显现出来。所谓独创性,就是通过我给出的那些句子,通过展现问题的方法,以及特别是通过刚才我告诉诸位的方法——即让自己归零而无需忧虑,我用这种方式存在并且写书——这三部分都会被诱发出来。而我挑选的那些词语,篇章之间的蒙太奇,以及我努力追求让那些复杂概念回归简单至清晰明了,这还是三个组成部分。这个“三步法”让我的理论作为一个原创性的理论。
这就是我写下《俄狄浦斯情结》一书的方法。
我还想跟诸位强调一下贯穿这些篇章的建议。主导思想是,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人类生命体身上完全第一次的神经症。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健康的神经症,是生命中的第一次神经症——第二次发生在青春发育期。为什么说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健康的神经症?因为俄狄浦斯情结在通过孩子对外探索期间,他的妈妈或爸爸都是在性上被欲望以及欲望的人,这就重组了许多形成的感觉。这是孩子第一次在生命中,例如一个小男孩在性上及肉欲上欲求他的母亲。对于他而言,这不再只是涉及母亲的乳房、他的嘴以及他的肌肤,而是孩子欲求着母亲整个人:她的身体、她的头,更是欲求她散发出来的魅力。当我说“魅力”的时候,这是为了强调母亲,她也同样欲求着,并且她的魅力不是别的,正是女性肉欲的体现。然后孩子欲求一个母亲,而在母亲这边,并非感觉不到对孩子的欲望。但是为什么俄狄浦斯情结是个神经症?因为这时候的孩子——比如这里说的小男孩,他将发现自己被窘在一个母亲之中,这并非出自他是否情愿,但这个母亲使他兴奋,并且也克制了他的兴奋。所谓神经症是什么?神经症就是在我们情感的关系中出现了一个内在的痛苦,这情感关系关乎着我们爱的人、欲求的人、害怕的人,以及甚至我们恨的那些人。神经症的内在冲突,是同时体验到对于同一个人出现的矛盾感觉,这个人可以是母亲、父亲、兄弟……也可以是我们的配偶,甚至我们的老师。总之,神经症是同一时刻受到的感觉,那些矛盾的感觉朝向的那些人——那些人看重我们,并且我们在情感上依赖那些人。我刚才说到“老师”,但是倘若这个老师不看重您,并且您也没感觉在情感上依赖他,那么您将不会在他那边有神经症的举止。简单来说,这就是矛盾感觉的情结——爱、欲望、害怕以及恨——孩子生活在俄狄浦斯情结期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孩子是与其父母如同恋人般的孩子,被父母兴奋,并且同时被父母检禁。这个小神经症患者,在他的爱、欲望、被斥责的害怕以及对于双亲作为禁止人的愤怒中纵横四分。
这就是为什么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生物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作为中心。那么作为人类生物的存在,对于精神分析家又是什么呢?例如,对于经济学家而言,人类生物的存在,是生产者、分配者以及资源的消费者;但对于精神分析家而言却不是这回事,人类生物的存在是爱的存在、欲望的存在、害怕的存在以及恨的存在。人将朝向一个他者,他爱这个他者并且这个他者爱他,他欲求与之身体接触,他害怕对其过度依赖,同时又对其感受到恨的生命冲动。为什么会恨?因为对其之所爱,亦对其之所欲,所以不可避免地,在这个他者之处出现失望和沮丧。对于我们精神分析家,人类生物的存在是一个爱的存在,是拥有机会与伴侣分享生命这欲望的存在,这个伴侣会为之满意,也为之沮丧。
然后我们会说,难道爱就是神经症?那些小男孩、小女孩在他们成年之后,所有一切亲身经历的爱恋关系,都是通过俄狄浦斯情结在这个5岁时的过去经历作为原型变化而来。当然这其中还包括文化,是法兰西文化还是中华文明?好吧!让我们通过这本书来讲:爱,是最美妙也是最必要的神经症!
J.-D. Nasio
2016年2月22日于法国巴黎
本书是国内目前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一部译著,对难以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与建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就有一千个俄狄浦斯。读这本书,说不定会让你体会到一点儿奶酪与红酒的味道。
—苏晓波
译者序
在翻译本书作者Nasio教授的另一本书——《沙发上的精神分析家》时,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地方,就是Nasio教授的教学主张:“我致力于让学生听得清晰而明了。教人学习好比培育那些已经诞生却还没成熟的萌芽,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那些在他们身上新生的理念,并且教给他们发展它的方法。陈述清晰的理念总是给予人鲜明的印象。在那些善教的老师的课堂最后,你总会愉快地发现,结合你课堂上听过的知识,你自己就已经知道最后的总结或结论了,尽管老师还没有说。这就是我们都在追求的清晰明了,它让我们学习、进步,获得鼓舞并激励我们思考。而这一切,带给了我们幸福。”
近些年,随着国内心理学读物越来越多,精神分析类读物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一旦涉及专业领域,我观察到读者往往难以衔接理论之间的关系,导致断崖式的迷茫。拿弗洛伊德的文献资料来举例——国内也有出版,编撰得很全,翻译得也好,但是许多精神分析的初学者从第一页开始看之后,却出现一个最直接的反应:
看不懂。
这很真实。原因很简单:弗洛伊德在已经具备了相当博学的知识之后,才开始着手精神分析的研究。而初学精神分析的朋友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与专业背景情况均存在不同,又怎么可能一读就懂呢?
所以我们把某些专业书称为文献,而不是教材。文献的读者群是已经具有一定专业学习与积累的人。
怎样才能让一本书既是专业文献,又能做教材呢?
这就涉及两点:第一,要把专业内容分布以及提纲挈领规划得非常清晰;第二,设定的读者人群不但包括具有专业学习与积累的人,更要包括零基础的人群,甚至是学得不明白的人群。
而这两个要求,恰巧是Nasio教授在巴黎第七大学教学30年的努力目标。
当我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直观反应就是清晰明了。男孩的情况,女孩的情况,答疑环节,症状与情况的归类解读等一目了然。尤其是每个篇章结束后附上加以说明的图表,这不仅是在说专业理论,更是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在对待。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作为教材来用真是太棒了。而对于有一定专业学习基础的人,恰巧又可以查漏补缺,难怪本书被纽约大学读书协会评价为“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之一。
既然作者都可以把如此复杂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出来,我翻译的文字也应该致力于让读者轻松一些。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我采用了一些调整语言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断句。比如拉丁语系会用许多很长的复合句来对事情进行描述,直译过来会因为阅读逻辑习惯的不同导致读者会很辛苦,那么我会把握句子的结构,把它断成多个简单短句,这样读者会轻松许多。第二,做注解。不能改变作者的原意,又存在一些专业名词需要解释,并且说明一些译本之间存在的差异,那只能多做注解了。比如“俄狄浦斯情结”以前曾经翻译为“恋母情结”,虽然现在这个翻译已经渐渐被废弃,但是很多读者查阅资料的时候还是会查到,那么就要向读者说明,这两个词原词是一样的,只是“恋母情结”这个翻译存在问题而逐渐被弃用。再比如“Phallus”这个词,英语和法语文献这个专业词汇是一致的,但是中文的翻译却很多,有“阳具、阳型、石祖、菲勒斯”等,那么就应该注明该词的意义以及与“penis”即阴茎一词在精神分析中的区别。这样就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他文献以及此译本,消除因为翻译而衍生的理解困难。
翻译过程中我发现,因为Nasio教授原籍是阿根廷,所以描述中还使用了很多西班牙语的文雅风格。我也尽量能翻译得准确、简洁。如果书中译文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源
2016年6月27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