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45381
本书分为七章:*章:受伤的渔王;第二章:创伤范式;第三章:荒原的降临;第四章:魅影的侵袭;第五章:不可言说之痛;第六章:拯救之路;第七章:出荒原记。主要以现代主义诗人T. S.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作为出发点,分析其作品中“荒原”产生的原因,并引用创伤理论对其作品进行深层次剖析,探讨诗人及其作品中的创伤叙述,并对比诗人拯救的路径。
序 言 “荒原”上的渔王001
第一章 创伤的文学意义001
第一节 创伤理论001
第二节 T.S.艾略特与创伤010
第二章 创伤范式024
第一节 身体的创伤025
第二节 男性社会的创伤049
第三章 荒原的降临075
第一节 堕落都市075
第二节 荒原人与创伤080
第四章 不可言说之痛088
第一节 传统的力量091
第二节 非个人化诗学100
第三节 普鲁弗洛克的问题110
第五章 魅影的侵袭120
第一节 哲学与真相121
第二节 神话叙事136
第三节 东方智慧152
第六章 拯救之路164
第一节 自传式写作166
第二节 作为证词的记忆178
第七章 出荒原记193
参考文献212
序言 “荒原”上的渔王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英美诗歌的先驱诗人,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祖父在那里创建了华盛顿大学,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艾略特的母亲也是一名作家,撰写过不少作品,而这其中,艾略特也曾经协同母亲一起编辑过部分作品。艾略特一家在17世纪从英国搬来新英格兰,当1906年艾略特到了上大学的年纪,哈佛大学的校长正是他的远房亲戚查理·威廉姆·艾略特,艾略特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哈佛大学,开启了自己的诗人时代。在进入哈佛大学后,艾略特的兴趣得以广泛扩展,除了哲学以外,他还选学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中世纪历史、比较文学,甚至还有东方哲学与宗教。在大学时期,他师从著名的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和美学家乔治·桑塔亚娜(George Santayana)。1910年至1911年,艾略特去了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哲学与文学。回到哈佛后,他认真研读了哲学家布莱德利(F.H.Bradley)的作品。1914年,艾略特去德国研习,但战争的爆发不得不让艾略特提前回到英格兰,并在那里又学习了一年的哲学。在1916年,艾略特完成了自己关于布莱德利的哲学博士论文。论文完成后,因为一战,艾略特没有回到美国参加论文答辩,从而失去了博士学位。在艾略特攻读哲学的岁月里,他仍然一直进行着诗歌创作。早在1908年,艾略特就发现并阅读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并从中领悟到如何将诗歌语言应用到现实生活。从艾略特的早期代表作《J.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可以明显看出法国象征主义对艾略特的影响。
1920年,艾略特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圣林》一书出版,其中包括了“传统与个人才能”一篇,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自此便登上舞台。1922年,艾略特出任《标准》杂志主编,该杂志的第一期便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