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88751
“看不见的大猩猩”也号称*成功的心理实验之一,从来只见于书本上,却从未亲眼得见,或亲身尝试。在这个实验中,50%的实验参与者会对实验结果表示“震惊”和“不可思议”。
“看不见的大猩猩”也是至今为止*受大众媒体关注的心理学实验之一,不仅引爆媒体热议,还成功登上热门美剧《CSI:犯罪现场调查》《生活大爆炸》,成为破案神探、科学极客的实践利器。
本书横扫全美各大心理类图书排行榜,成为全球商业思想家***的新锐经典之一。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书评人贝小戎、著名投资人但斌、知名社会心理学家彭凯平、世纪心理沙龙主创人迟毓凯博士联袂推荐。
《怪诞心理学》作者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作者理查德•怀斯曼、《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作者迈克尔•舍默以及哈佛知名心理 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史蒂夫•平克吐血推荐。
7大世界一流媒体联袂推荐:《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新闻周刊》、《今日心理》、《DISCOVERY》
人们总是凭借直觉认为,自己所见和所感的都是真实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心理学*知名的实验之一“看不见的大猩猩”告诉我们:事实上,即使*明显的信息也会被我们漏掉。在当今这个信息和新事物大量塞满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无处不在。
本书作者系两名权威心理学专家,生动而幽默地揭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六大错觉:注意错觉、记忆错觉、自信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以及潜能错觉。
通过阅读,你会懂得,你所见的、记住的、以为的、知道的等,也许,全都不是真实的。
目录
推荐序
引言:看不见的大猩猩
第1章 注意错觉
——“看到”不等于“看见”
· 人们喜欢视而不见,因此高科技核潜艇也会睁眼瞎,撞上日本渔船
· 人们喜欢关注一件事,为此客串街头艺人的艺术大师也会经营惨淡
· 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开车时接打电话的危害不亚于醉酒驾车
第2章 记忆错觉
——“记得”不等于“记得准”
·记忆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可靠,当事双方经常会各执一词
·意外的微小变化是无法觉察的,耗资一亿美元的大片也难免穿帮
·栩栩如生的记忆不可靠,小布什和希拉里就是记忆错觉的牺牲品
第3章 自信错觉
——“自信”不代表“能力强”
·自信与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尽管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好过平均数
·人多的力量未必大,两个人只能比一个人更自信,决策却未必更正确
·准确与自信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自信的证人未必更靠谱
第4章 知识错觉
——“知道”不代表“明白”
·“熟悉知识”与“掌握知识”不是一码事儿,复习再充分,也可能考砸
·知识永远是过时的,所以经济模型也拯救不了雷曼兄弟
·知识的预见不如变化快,因此工程预算永远是要追加的
第5章 因果错觉
——“相关”并不是“因果”
·人们倾向于从巧合中寻找因果,于是我们真的相信“下雨天就会关节痛”
·人们总是认为先发生的是因,后发生的是果,“接种麻疹疫苗会让孩子患上自闭症”便成为了热议话题
第6章 潜能错觉
——“潜力”并不是“无限的”
·莫扎特效应根本不存在,听古典乐提升孩子智商是商家的促销伎俩
·认知能力的迁移是很困难的,因此5分钟让你变聪明的智力游戏是不靠谱的
结语:直觉:只是一个传说
——避免错觉的方法
写给中国读者的话:中国是突然崛起的吗
译者后记
[推荐序]
错觉的震撼
资深IT评论员
《计算机世界》创办者之一
曲晓东
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所观察到的不是自然本身。自然是根据我们提问的方式而展露自己的。
——海森伯,物理学与哲学家
记得2005年在中欧读EMBA的时候,门课是《管理学概论》,来自剑桥的基思· 古多尔教授在整个课程开始前,放映了一段“看不见的大猩猩”的视频。五年过去了,课堂上的很多内容都记忆模糊了,但当时视频带来的震撼印象依然鲜活,直到读到这本《看不见的大猩猩》,才知道这个实验原来出自这里。
当时感到震撼的原因是,原以为自己视线范围之内尽在掌控,却突然发现被眼睁睁地欺骗了,而且对方并没有使用魔术手法,那种失控的感觉让人不由得冷汗直流。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逐渐体会到,教授选择这个视频作为《管理学概论》这门课的开篇的用意。他想让学员明白,如果他们不能察觉和估计自己的情感、偏见、错觉及冲动,他们就无法弄清他们对管理的干涉行为是基于对现实的认识,是对什么是真正有益的认识,还是仅仅基于自我表白与自卫的需要。
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所受教育、以往经历的不同,造成了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其实是根据自己以前的经历对收到的信息进行了过滤和编辑,我们的所见和所闻或多或少取决于我们以前所“预料”和“期待”的经验,而一些潜在的大量信息,由于不符合我们的预料、成见和预先判断而被排除。所以,我们看到的,其实都是我们愿意看到的,而我们看不到的,它并不是不存在。
身为管理人员,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对于人、事物、问题的感知的局限性,有时甚至是扭曲性;如果我们承认人是有情绪的,我们的判断会受情绪的影响;再如果我们承认在不适当的情绪化反应下,我们对观察到的同样的事情可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和分析;那么,很可能我们基于观察——分析——判断后,所采取的管理行为是一种错误的干预。
但是身为管理人员,我们必须对组织的各种情况进行干预。如果要想做出适当的干预,就必须做出准确的观察,做出适当的情绪反应,并在分析判断的时候尽量理性和客观,这需要我们保持真正的开放性的询问态度。
《看不见的大猩猩》这本书包含了各行各业,各种情景的案例,读起来饶有趣味,但热闹过后,你会发现,你原有的认识被颠覆了,它让你对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反思,甚至可能带来重构,这种认识的改变,是一次挑战自我和升华自我的难得机会。
人却常常会陷入思维的固有局限,《看不清的大猩猩》就指出了人类常会陷入的6大错觉:注意错觉、记忆错觉、自信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潜能错觉,是全球商业思想家***的20本书之一。
在中国,本书对政府、学校、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决策者这样的精英们尤其有价值与意义,因为他们往往具备自信,自强,自主的个人特性,他们的决策还意义深远,不仅影响自己,更会影响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与阶层的普通人的生活。但愿本书是一面镜子,为他们也为我们做参照。尽管我们并不完美,但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的反射,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打造一个更加完美的自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
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其实我们生动的视觉体验掩盖住了我们心灵的失明。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著名书评人
贝小戎
“错觉”是我上心理学课程时,学生们*喜欢的内容之一,但是常常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在课堂上尽情展现更多的相关内容。
然而,《看不见的大猩猩》一书却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作者从科学的角度,对人类心理上的经典、有趣的错觉现象进行了生动活泼地解释,让我们更精确地认知世界,更自信地看待自我,更多地享受充满错觉但却积极乐观的人生。
——世纪心理沙龙站长、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课堂上,*次领教“大猩猩实验”,全班66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大猩猩”悄然走过,让我们相当震惊和深省。当时,我就想在金融与投资领域,我们还有多少错觉?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更多投资人士拥有更清醒的商业判断能力。
——著名投资人 但斌
错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你我的生活,阅读本书就像经历了一次令人热血沸腾,却意味深刻的旅行。
——理查德·怀斯曼,《怪诞心理学》作者
一本让人大开眼界的书。读过之后,你会另眼看待你自己和这个世界。
——约瑟夫·哈里南,普利策奖得主,《错觉:为什么我们视而不见》作者
有趣而不可思议……我们常常对自己的感觉毫不怀疑,也完全相信我们对世界的了解。通过设计巧妙的实验和引人入胜的故事,《看不见的大猩猩》告诉我们这些自信是不可靠的。这本书带领我们了解人类的日常错觉及其带来的麻烦。
——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作者,《时代周刊》评选出的畅销作家
所有司法审判者、战地指挥官、集团CEO、政策制定者,当然还包括你和我,都需要读读这本书……本书精彩地解释了人类的错觉现象,看它们是如何把我们所有人耍得团团转的。
——迈克尔·舍默,《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作者
这是一本令我们对自己越来越不确定的书,但是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一旦我们正确认识了这些错觉产生的机制,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著名心理学家
如果你想避开交通意外,如果你想排查出所有可能的病灶,或者作为普通人,你就是好奇人的心智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必须看一看。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错误记忆研究大师
克里斯和西蒙斯的实验已经成为经典,这本书影响早已超越了心理学,而是影响着我们对于意识和理性的认识。
——史蒂芬·平克,《语言本能》《心智探奇》作者
这本书生动地呈现了我们生活中的心理错觉。放下手里的事,读这本精彩的书吧!它会改变你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克斯,哈佛大学医学与社会学教授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看不见的大猩猩》让我们变聪明并提醒我们人类对自己和世界多么知之甚少。通过一个了解大脑盲点的奇妙旅程,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一切,包括你如何开车,如何雇佣一个员工,和如何投资。
——阿曼达·里普利,《时代周刊》高级编辑
看不见的大猩猩让我们更谦虚、相互了解、更宽容。
——《纽约时报》
“作为一本细致入微、引人入胜的介绍,这本书相当成功。那些听取查布里斯和西蒙斯告诫的人,将会获得对世界更清晰的看法。”
——《华尔街日报》
本书完全传承了Malcolm Gladwell的撰文风格:用趣闻逸事和社会心理学数据,将你所熟知的平面世界演绎的精彩绝伦。令人惊喜。
——《时代周刊》
作者对人类的思维能力提出质疑,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本书用大量有趣且具有信服力的实验解答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思考力的预设,如果你想更好的理解,人类的心理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本书就是***的。
——美联社
人们总是更容易发现自己喜欢发现的事情,阅读本书后,你也许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一本自传了。
——《新闻周刊》
“本书探索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类错觉,这些错觉大大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本好读的书从一个令人惊讶的视角,让我们了解到,我们对于大脑如何工作和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多么知之甚少。这本书必定会有广泛的号召力。”
—— 《科克斯书评》
通过大量的研究、逸事和逻辑推论,作者推翻关于人类思维的传统观念,揭穿了专家的知识真相。
——《出版人周刊》
这本发人深省的书,帮助我们扩大视野,看到日常生活中的错觉。这些错觉的影响,不管是在商业、政治领域,还是你能提到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巨大的。这真的是一本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书。
——《商业生活》
读过本书之后,我敢拍着胸脯说,它改变了我的生活。
——《新科学家》
作者揭示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让我们对认知过程的思考有迹可循,还帮我们拓宽了构建物质文明的方向。
——《Discover 》杂志官方博客
如果本书能让你每天放上10次马后炮,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本书更适合普通人阅读,如果你想选择一本心理学入门书,这本书一定要读一读。
——《今日心理》
作者在每一章都穿插生活中很常见、却经常被我们忽视的实例,让我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错觉,本书为我们补上了一堂任何学校都不会教的课:三思后行!
——《科学》
作者是两位心理学家,解析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6大错觉,及其带给我们的影响,同时我们又是如何忽视它们的。
——《商业世界报》
非常有趣的实验,加上精心挑选的案例,就是为了说明:错觉无处不在。有些错觉影响我们的选择,有些错觉还是平衡生活的良方。
——《SEED》杂志
本书中大量的生活历史实例,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错觉无处不在。
——Booklist书评
[精彩章节]
来电话,请接听
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经过一天劳累的工作,你拖着疲倦的身体驾车回家。虽然是在驶向回家的路上,但是你的大脑还在飞速旋转,想着处理今天没完成的工作,尤其是一想到还有很多家务需要做,更是感到头疼。就在这种类似精神挣扎的状态下,你向左转弯进入另一条路。而就在这时,一个小孩踢着皮球闯到你驾驶的路线上,你是否能够及时刹车?如果你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接一个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是否还能够及时停车?也许大多人都确信自己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故发生,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眼睛注意着路面的情况,手里握着方向盘,就都能自如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为什么驾车时不能打电话?尽管在驾车的同时接打电话有时是一件无法拒绝的事情,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是危险的事情。广泛的研究已经表明,在开车的时候使用电话是很危险的事情,它造成事故的影响绝不亚于醉酒驾车。在开车的同时使用电话使得司机对周围情况信息的掌握减少了,无论是对交通信号灯还是其他意外情况的反应都会变慢。试想,如果出现完全出乎意料的事情,例如,突然出现在马路上的小孩,由于你在使用电话而使刹车慢了一点点,那将是一种什么后果。
一场反对驾驶时使用电话的运动就此轰轰烈烈地兴起,纽约是个就此事立法的城市。纽约法律明文禁止在驾驶的时候使用电话,因为纽约立法委员会的智囊团相信,这样做将确保司机的眼睛盯在马路上,手放在方向盘上,避免了让他们分心。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就宣称“使用非手持耳机式电话能够解放司机的双手,从而提高驾驶的安全性”。诺基亚公司也迅速将非手持耳机式电话推荐为他们的十大安全产品之一。在这种宣传攻势下,大家迅速认识了非手持耳机式电话,并对它的安全性达成了共识。
在一次调查中,有77% 的美国人认为非手持耳机式电话的安全性要远远高于手持电话。无论是立法委员会对非手持耳机式电话暧昧的态度,还是电话公司不遗余力的推荐,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当司机双手放在方向盘上而目视前方时,无论是多么出人意料的事物,都可以被司机察觉到。鉴于读者对大猩猩实验的了解,我想你已经能够想到我们接下来要说些什么了吧。
为什么用耳机接听也很危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一只手放在方向盘上很自如地驾车,也可以一边观察周围的情况一边使用电话,这件事与手和眼本身无关。实际上,无论我们做什么,开车、使用电话都需要耗费大脑的认知资源。
认知资源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并列的还是平行的。例如,对于我们来说,在一条笔直的路上行走的同时和朋友交谈是很容易的,行走过程与语言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但是,如果突然遇到一片充满水坑的人行道,我们要选择一条行走线路时,可能就不得不停止讲话了。现在的行走过程需要额外的资源来计划,使得我们的语言过程即刻被挤了出去。在这个例子中,一个关键的结论就是:我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再来重新审视手持电话与那个神奇的非手持耳机式电话。无论是用哪种电话,我们都是同时进行驾车和讲电话两个活动,耗费认知资源——更确切地说是注意资源——是相同的。从这点上说,两者根本就没有任何差异。
与同车人聊天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吗?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也需要讨论。既然开车的时候打电话聊天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那么与同在车里的人聊天也是危险的事情吗?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与开车时打电话聊天相比,仅仅与同车的人说话对安全的影响要小得多。原因在于:首先,与同车的人聊天可以更容易听见他人说话的声音,也更容易理解说话的内容,这要比打电话轻松得多;第二,车里的同行者本身也提供了一双可以观察周围其他情况的眼睛,其所提供的安全系数要远远高于电话另一边的那个人;第三,也是有意思的原因,来自于很多学者所说的“社交需求”。
当你驾驶到一个情况很复杂的路面时,反而没有迫使你继续谈话的“社交需求”的压力,你的同伴很有可能会停止聊天并保持安静,帮助你观察周围的环境。但是,如果你当时在打电话,“社交需求”就会迫使你不能终止谈话。
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我们有理由相信,单纯的讲话与用电话聊天对驾车的影响是不同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