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816136
一、传统工艺的保护与振兴研究
“上海传统工艺保护与振兴”三人谈…………………………………周南、余建华、戚依平
上海高校承办文化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教学模式与发展趋势——以上海大学为例
……………………………………………章莉莉
上海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的困境与建议
…………………………………………李宏利
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化建设研究………………………………程 鹏
二、创世神话研究
发现中华创世神话中的人文价值……………………………………………………………刘捷
从神话历史化到神话历史:民族记忆新视角……………………………………吴玉萍、赵原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
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改进研究的思路…………………田兆元、钱梦琦
非遗传承能力建设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改进设计研究的缘起和思路……………………李柯
数字文化遗产网络传播的动机、途径与效果……………………………………………何华湘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研究
新时期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的思考
……………………………………………………韩瑜
奉贤区非遗保护志愿者工作的创新探索和实践
…………………………………张斌 傅俊成 张逸 郭爱雯 顾雯雯 许晴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价值………………………………朱茹洁、颜慧珍
“海派剪纸艺术”:民间意趣的追求——以上海松江区和闵行区颛桥镇剪纸传承为例…………………………………吴昉
高职院校参与地方非遗保护的思考与建议——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林俊、刘晴、陈日月
五、域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越南东湖木版年画非遗保护路径研究……………………………………………方云、武明德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梁青
本真性:一个并非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列入标准的概念
………………………………………………………【意】齐亚拉•波多洛多、马千里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8)》摘要
2017年初相继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两份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划定了两个关键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2017年的上海围绕着这两个关键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等方面为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光辉的形象和榜样,显示了它作为中国大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胸怀和能量。《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8》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围绕“传统工艺的保护与振兴”、“创世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域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五个方面进行了组稿,反映了文化管理部门、学术界、企业界在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行动和思考。
总报告首先梳理了2017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两项主要成绩:发扬海派艺术优势和上海学术传统,打造创世神话研究、创作和传播高地;举全市高校教育的力量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总报告分析认为:上海文化的核心力量主要体现在融会贯通的文化创造能力方面。但目前的非遗保护实践尚未构建起实现地方文化认同的传承和保护谱系,因此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还未能得到深入彰显;“传统工艺的保护与振兴研究”栏目对上海高校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特色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对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非遗保护的标准化建设的建议;“创世神话研究”栏目认为:中国创世神话在天地构成、人类繁衍、物质发明、制度创造、道德传承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叙述体系,记录着中国人对天文地理的认知方式,蕴含着阴阳交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无私奉献、惩恶扬善等道德准则,需要重新发现创世神话背后的人文价值,进而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神话话语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栏目分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两大核心问题——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认为它们在十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要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传承人制度进行整体反思,对非遗谱系理论的建设进行探讨,对非遗法制化建设进行思考,对经济开发与社会建设问题进行讨论,对数字化与非遗管理制度进行分析,提升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改进设计的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研究”栏目思考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和创新探索,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价值,探索了民间手工艺传统的途径,总结了高职院校参与地方非遗保护的经验;“域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栏目对越南东胡木板年画的保护路径进行了个案分析,对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非遗的“本真性”概念进行了思考。
总报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寻找推动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核心内驱力
毕旭玲?
摘 要:2017年的上海,围绕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这两个关键词为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光辉的形象和榜样,显示了它作为中国大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胸怀和能量。但我们对上海地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不十分清晰,这严重影响了上海城市发展以及自身定位。上海不是一个近代才兴起的城市,它本来就是如同巴黎那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城市。在城市发展不断向前求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向后“求旧”,去梳理地方传统文化,加深、巩固上海城市的文化地基。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工艺、谱系
2017年,在上海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历程上是特别值得被记忆的一年。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7年初相继出台的这两份文件,为2017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划定了两个关键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其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目的,而“振兴传统工艺”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领域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2017年的上海,就围绕着这两个关键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等方面为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光辉的形象和榜样,显示了它作为中国大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胸怀和能量。
(一)发挥地方文化优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大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不仅拥有超强的经济实力,也有着不凡的文化力量。2017年的上海,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首要贡献就是发挥海派艺术的优势和上海学术传统的优势,致力于打造创世神话研究、创作和传播高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含十大类,其中的类就是民间文学。而神话则是民间文学中重要和早产生的体裁。创世神话属于广义神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与原始神话完全不同,它是后起的。创世神话是在先民的大脑发育已经很成熟,思维已经比较严密,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情况下被创造出来的一种对于世界的起源、文明的发生、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道德理想的产生等方面内容的追溯与阐释。中华创世神话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之所在,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组织实施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项目从2016年1月开始启动。该项目是为中华文化铸魂、塑魂的大型系统文化工程。该工程分别从艺术创作、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展开。在艺术创作方面,创世神话的连环画系列绘本是早结出成果的部分。系列绘本于2017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陆续出版30册,包括《羲娲创世》、《伏羲创八卦》、《女娲补天》、《炎帝的三个女儿》等创世神话的主要故事。此系列绘本在第26届“金牛杯”全国优秀美术图书评选中获得金奖。
创世神话连环画系列绘本的产生与上海艺术创作传统有重要关系。上海是中国近代连环画的发祥地和诞生地,曾有过辉煌的连环画发展史。19世纪末在上海《点石斋画报》刊发的表现时事新闻和社会新闻的连环图画是中国连环画的源起。比如1984年5月《点石斋画报》就刊登了两幅反映虹口新落成的天后宫迎接妈祖法像入宫的盛大仪式的风俗画《迎神入庙》 。两幅连续叙事的图画,叙述的是同一件事情,图画的说明文字与画面表现都呈现前后相连的衔接性,具有简单情节性和故事性,是早的连环叙事画之一。当时《点石斋画报》刊登的类似的连环图画还有《赛灯盛会》 、《西人庆典》 等。1918年,随着连台本京戏在上海的走红,书商们纷纷以戏曲为题材刊出连台本戏曲连环画,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1920年,上海有文书局出版了46开的小开本《薛仁贵征东》,为上文下图版面形式,奠定了连环画图文版式的基本格局。这种在上海被称为“图画书”的图画小册子很快推向全国,引起广泛传播。1925至1929年上海的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五部长篇连环画:《连环图画西游记》、《连环图画水浒》、《连环图画三国志》、《连环图画封神榜》、《连环图画岳飞传》。这些出版物首次给“图画书”以正式的称谓——“连环图画”。
连环画是一种非常适合表现神话等传统叙事题材作品的艺术形式。创世神话虽然具有重大意义,但它的当代传播却因为神话题材本身而具有不少缺陷,比如神话人物的外貌大都是奇特的,与大众而言是难以想象的;又比如神话故事情节是先民在万物有灵论等原始意识的支配下创造出来的,神话的背景如山川河流、车船用具等都与当代生活距离较远。因此需要将神话人物形象具象地表现出来,需要将神话情节展开的背景用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连环画可以弥补神话在传播方面的这些缺陷,又能比较完整地呈现神话故事情节,是一种面向普通大众的良好传播方式。
除了系列连环画之外,创世神话项目还在故事创作、主题美术作品创作、电影剧本、木偶剧本、儿童剧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此外,主题雕塑、动漫影视、音乐舞台剧等创世神话主题的艺术门类创作也在酝酿中。除了艺术创作领域的展开外,创世神话工程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掀起了高潮。
2017年7月,中华艺术宫与上海艺术研究所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推出了“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创作研究系列讲座,以不同的研究视野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解读。这次系列讲座总计举行了五场,包括中华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的“从神话学看中国文化”、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的“中国创世神话的类型和谱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的“中国古代神话的涵义”、上海青年评论家黄德海的“中国古代神话损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毕旭玲的“中国上古神话的组合和结构”。此外,上海市社联已经组建项目团队,启动“中华创世神话田野编”项目,进行深入的学术调研。创世神话的学术研究内容还将包括“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大系”编纂工作,并通过专题征文、主题研讨会等方式吸纳相关学者,传播创世神话的研究成果。
上海建设创世神话的研究高地并非拍脑袋的想法。从文化史和学术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上海在创世神话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先驱蒋观云就曾长期生活在上海。他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神话”这一学术概念,并自觉地将神话研究纳入“启迪民智”的民族使命之中。此后,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现代神话学逐渐形成。从近现代一直到当代,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学及科研机构聚集了一批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比如先后任教于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的谢六逸先生于1928年就写出了中国历史上部神话学著作——《神话学ABC》;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上海光华大学,后任教于复旦大学的杨宽教授,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分别以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为中心,对其神话来源及其分合演变进行梳理,提出了“神话分化说”;抗战时期,大夏大学迁至贵阳。不少大夏师生在贵州从事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其中有名的是社会学部的学者吴泽霖、陈国钧、李植人等,他们以洪水后再殖神话、苗族人祖神话等创世神话为主要研究内容;建国以后,华东师范大学的罗永麟教授在华东师大开创了民间文学学科,华东师范大学的吴泽教授从古代史的角度对上古神话提出不少独到见解;到了当代,上海更积聚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田兆元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叶舒宪教授、高有鹏教授等一批知名神话学家。
上海创世神话研究、创作和传播高地的建设,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保护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创世神话工程的开展,对于展示中华文明绚烂瑰丽的缘起,挖掘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底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意义。创世神话工程的实施还可以促进上海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丰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形象。
振兴传统工艺是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第二个关键词。在振兴传统工艺方面,上海发挥了高校教育集中的优势,集中力量实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该计划在上海启动后,先开展试点的是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3所院校。此后,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也陆续加入到计划中,研培计划全面铺开。到2017年,上海共有8所院校入选研培计划,院校总数位居全国。据统计,截至2017年10月份,上海8所院校共承接研培任务32期,包括培训13期、研修17期、研习2期,累计培训学员千余名,生源覆盖全国各地,培训项目涵盖竹艺、版画、建筑彩绘、竹刻、锡雕、玉石雕刻、金属锻制、掐丝唐卡、藏香制作、木雕、青瓷烧制、琉璃烧制、印泥制作、织绣创新、皮影戏、木偶戏等各门类。
上海有着非常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参与研培计划的各高校将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与研培计划结合起来,为学员提供了高水平的研究与培训机会。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在非遗理论研究领域享有胜誉,学术传统悠久、学科实力雄厚的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在2017年先后举办琉璃烧制技艺普及培训班、印泥制作技艺研修班,深入探究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研培班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广阔的研究视野与应用性。他们注重引导传承人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传承人正确认识非遗和理解我国的非遗保护政策;他们设立了面向传承人群的口述史访谈,采录整理相关口述资料,以资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他们将研培计划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密切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成为化育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源泉;他们还将研培计划与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广局组织实施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工程”密切关联,指导传承人群从事相关题材的系列创作,既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创新,又激发出强烈的“龙的传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研培计划的实施,不仅为全国各地的参训者提供了良好的提升和交流的机会,更为上海本地学员提供了共同学习知识、开阔眼界、跨界交流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所持技艺的认知和自信,促使他们创造更新更好的作品,提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与积极性。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