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94519
本书是中国法学会“法律实施问题研究”专项重点委托课题“新民事诉讼法实施状况评估和对策建议的主要成果。
全面评估《民事诉讼法》的实施情况,为司法实践正确理解和实施《民事诉讼法》提供参考建议。
本书围绕着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就2007年、2012年修订《民事诉讼法》中部分重要诉讼制度的实践效果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研、问卷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起诉与受理、人民陪审制度、审判委员会制度、法院调解制度、审限制度、第三人撤销之诉、实现担保物权非讼程序、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等民事诉讼法实施过程中对当事人诉讼权利、实体利益有重大影响以及影响司法公正等重大诉讼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研究。
引言 1
一、选题背景 1
二、选题意义 2
三、研究思路 5
章 民事起诉受理制度实施状况评估与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3
二、民事立案登记制改革在各地法院的实施情况分析 4
(一)各地法院实施民事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4
(二)各地法院推进民事立案登记制改革的问题分析 7
三、民事立案登记制改革对我国立案程序的影响 8
(一)我国立案审查制之弊 8
(二)政策推动下的立案登记制改革 10
(三)立案登记制改革对于我国立案程序的优化 11
(四)立案登记制改革未改变我国立案基本秩序 13
四、我国适用域外立案登记制的障碍与制约 16
五、民事起诉受理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19
(一)诉讼要件论中国化的渐进式探讨:基于大陆法系诉讼要件审查顺序的启发 20
(二)程序性事项二阶化的重置 22
(三)二阶化重置后的裁判制度 26
六、结语 28
第二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状况评估与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31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概况 32
(一)陪审员选任情况 34
(二)陪审员参审情况 40
(三)陪审员的补贴 42
(四)陪审员的管理和培训 43
三、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践中的问题 44
(一)陪审员代表性和广泛性缺乏 44
(二)拒绝参审、固定陪审现象突出 45
(三)陪而不审,审而不议 47
(四)陪审制适用追求数量,忽略质量 48
(五)陪审员培训和管理制度不合理,效用不足 50
四、人民陪审员制度运作缺陷的原因分析 51
(一)陪审员选任广泛性、代表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52
(二)多重原因造就“拒绝陪审”和“固定陪审” 54
(三)“陪而不审,审而不议”原因分析 58
(四)陪审制适用泛化的原因 60
(五)陪审员培训和管理制度不合理,效用不足的原因 61
五、当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 63
(一)陪审制入宪和立法完善 63
(二)完善人民陪审员选任机制 64
(三)合理设定陪审制的适用方式和适用范围 67
(四)合理配置陪审员的职权 70
(五)建立和完善陪审员参审促进与保障机制 74
(六)提高陪审员补贴标准,落实陪审经费 75
(七)建立合理的陪审员培训制度 76
(八)建立和完善陪审员管理制度 77
第三章 审委会制度实施状况评估与完善
一、审委会制度运行的实证考察 81
(一)审委会制度运行的基本状况 81
(二)审委会制度存在的问题 83
二、审委会制度改革的实践观察 87
(一)审委会制度改革的文本分析 87
(二)审委会制度改革的各地实践 89
(三)审委会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91
三、审委会制度的再改革建议 95
(一)进一步凸显审委会的审判组织属性 95
(二)探索建立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适度区分技术 97
(三)深化审委会公开改革 98
(四)规范审委会运行程序 99
(五)强化审委会对审判宏观事务的指导职能 100
第四章 诉讼调解制度实施状况评估与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103
二、诉讼调解制度的历史发展考察 104
(一)1949—1982年:“调解为主”时期 105
(二)1983—1990年:“着重调解”时期 106
(三)1991—2002年:“自愿合法调解”时期 107
(四)2003—2007年:“调判结合”时期 108
(五)2008—2012年:“优先调解”时期 110
(六)2012年至今:“规范调解”时期 111
三、诉讼调解制度的实施状况评估 112
(一)诉讼调解制度的宏观检视 112
(二)诉讼调解制度的现状深描 118
四、诉讼调解制度的现状问题分析 124
五、诉讼调解制度的完善对策建议 129
(一)调解不应当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129
(二)确立调审适当分离的结构 131
(三)调解程序启动的职权性 133
(四)建立诉讼调解合意诱导机制 134
第五章 审限制度实施状况评估与完善
一、审限制度运行的实践面相 141
(一)审限制度运行的困境 141
(二)审限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146
二、解决诉讼迟延的比较法考察 151
三、适时审判之当事人与法院诉讼促进义务 156
(一)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之法理分析 157
(二)法院适时审判义务之理论展开 160
四、我国审限制度改革之路径选择 162
(一)合意审限:赋予当事人程序管理参与权 165
(二)程序管理:课以法院和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 166
(三)释明权:法院诉讼促进义务的实现 167
(四)异议权: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程序保障 168
第六章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实施状况评估与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171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特征与功能 172
三、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实施状况评估 175
(一)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实施的局部扫描 175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实践功能的检视 177
(三)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考察 183
四、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改革对策建议 186
(一)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分别定位 186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的相互协调 187
(三)第三人权利保护体系的系统定位 189
第七章 实现担保物权非讼程序实施状况评估与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195
二、实现担保物权非讼程序的现状检视 196
(一)实现担保物权非讼程序适用的总体情况 196
(二)实现担保物权非讼程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96
三、实现担保物权非讼程序的完善 203
(一)管辖法院的限定解释 204
(二)形式审查原则的重新定位 205
(三)作出许可执行拍卖、变卖裁定的要件 208
(四)非讼审查中对关系人的程序保障 210
(五)非讼许可裁定的性质、构造与效力 212
(六)实现担保物权非讼程序的纠错程序 217
(七)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衔接 219
(八)引入承诺制度,构建社会征信体系 221
四、结语 222
第八章 案外人异议制度实施状况评估与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225
二、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实证考察 227
(一)案外人异议制度适用的现状检视 228
(二)案外人异议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31
三、审执分离下案外人异议制度的改革 234
(一)保留抑或废除:关于案外人异议前置程序的理性思考 235
(二)专业化执行裁决庭:“审执分离”的第三次改革浪潮 237
(三)另起炉灶:独立之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变革 239
四、独立之案外人异议之诉的构建 241
(一)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基本理论:目的、性质与诉讼标的 241
(二)独立之案外人异议之诉程序构建 250
五、结语 27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