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05997丛书名: 无
1、不止于科普。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黑历史,能让人的全身肌肉骨化的恐怖疾病,由反犹主义者一夜之间变成虔诚犹太教徒的啼笑皆非的故事,通过基因来解读猫王死因的荒诞闹剧……这不只是关于基因组学的科普,更是以基因话题为旋转轴的大千世界的万花筒。
2、读完本书,你可以马上以专家的口吻来谈论基因话题。
该书融合了历史、文化、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知识,高屋建瓴地为读者呈现了正确思考基因问题的路线图,使读者更够在更深层次上迅速把握基因话题。
3、集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作者结合了大量有趣的科学实验,就基因组测序、基因与疾病遗传、基因与种族、基因与性别、基因与智商、如何改造基因等人们关心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呼吁人们提高“基因素养”,正确利用与基因有关的科学知识。
4、知名作者。
作者是社会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这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
5、关注热点。
预计到2025年, 10亿人将完成基因组测序,而且随着价格的下降,基因组测序甚至可能成为标准的医疗程序。每个人都希望更深入地了解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了独特的自己。此书探讨的正是基因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有助于平息人们不必要的焦虑。
基因检测是否真能“剧透”人生?
我们是否终究逃不脱,DNA双螺旋结构编织好的宿命?
大众媒体对“肥胖基因”“智力基因”“癌症基因”等的大肆渲染,一再激发人们设计完美人生的冲动,然而,能够直接、显著地决定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单一基因非常罕见,大多数基因对人类特征的影响是非常微弱的,而且,往往是成千上万个基因共同决定人类的某一项特征,其基因表达还要与特定个体所处的环境和人生经历展开复杂的相互作用。
消除基因本质主义偏见,提高基因素养,从这本书开始。
001 第一章 基因,命运的主宰?
005 基因组革命和我们
009 遗传心理学
013 第二章 基因怎样决定着你是谁
018 DNA 和蛋白质的合成
023 从基因型到表现型
028 开关思维和基因决定论的证据
031 网状思维和交互主义的证据
032 人类身高的例子
037 认知吝啬鬼和开关思维的诱惑
041 第三章 你的基因,你的灵魂?
045 对本质的思考
053 本质和占位符
057 基因本质主义的偏见
063 第四章 “23 与我”公司的神谕:
基因测试和疾病
068 对疾病的遗传学的思考
073 基因测试的考验和磨难
079 我们为什么对基因测试感到恐惧:对未来的错误预测
082 不确定性魔咒及其在基因测试中的作用
099 第五章 与生俱来:性别和性取向
110 基因本质主义与关于性别差异的观念
117 基因和性取向
123 达尔文悖论和对同性恋起源的解释
128 同性恋本质的负面影响
133 第六章 种族和祖先:基因如何将我们联结和分离
139 通过基因追寻祖先
156 本质和种族
157 故事一:基因可以使我们分离
158 基因是种族差异的终极原因
162 故事二:基因可以使我们联结起来
163 对种族差异的生物学描述与社会描述
168 人类在基因上有多大不同
173 第七章 本质和极具诱惑力的优生学
176 智力和本质
179 探索智商遗传学
183 智商的可遗传性有多大?
187 种族、本质和智商
189 不同人群的智商差异的稳定性如何?
191 智商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经历决定的
194 智商测量永远与文化息息相关
199 犯罪基因
203 对犯罪基因的思考
207 当本质遇见优生学
217 第八章 美丽新世界:利用基因工程设计更好的本质
222 转基因生物与你
231 利用基因工程设计家庭
255 第九章 利用我们的本质主义冲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基因
258 极具诱惑力的基因占卜学
261 区分强基因影响和弱基因影响
267 本质并不是答案
271 如何谈论基因
275 接受复杂性
277 知道何时该去对抗或接受你的偏见
281 致 谢
287 参考文献
斯蒂芬·海涅是*的文化心理学家之一,在《基因与命运》一书中,海涅作为一个可靠的向导,穿越了遗传差异的道德雷区,为我们理性地思考基因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乔纳森·海特,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伦理领导力教授、《正义之心》(The Righteous Mind)作者。
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还有什么问题比这更吸引人的吗?在这本重要的书中,斯蒂芬·海涅告诉我们,关于我们的本质、起源和未来,基因可以和不可以揭示什么。这本书非常吸引人,海涅生动的文笔使它对每一个读者都非常重要。
——卡罗尔•徳韦克,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终身成长》(Mindset)作者
你的基因影响你的信仰、行为和生活,但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它们才是决定性的。这本充满才情、极其宝贵的书直截了当地阐述了遗传、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等关键问题——用生动而流畅的行文。
——理查德·尼斯贝特,密歇根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逻辑思维》(Mindware)作者
一本通俗易懂和有趣的基因指南:基因是什么,怎样起作用,*重要的是,它能解释什么,不能解释什么。所有关于性别、种族或智力的基因基础的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课堂讨论;基因工程的道德性;或者*难的问题:“我是谁?”《基因与命运》是一本新的必读书。
——黑泽尔·马库斯,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教授,《冲突!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茁壮成长》(Clash!How to Thrive in a Multicultural World)作者
你的基因,你的灵魂?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奠定了西方医学的基础理论,这一理论一直延续了2 000多年。他把所有疾病的根源归结为人体内4种体液的平衡:黏液、血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如果这4种体液中的任何一种太多或者太少,人体就会失去体内的平衡而生病。希波克拉底的这个理论,否定了此前人们认为的疾病是由迷信或者神灵引起的说法,为人们理解疾病提供了自然基础。几个世纪以后,古罗马医生盖伦对这4种体液的深远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人的性格特征也是由这4种体液的平衡关系决定的。直率、外向的人体内血液过剩,而过量的黑胆汁使人消沉、擅长分析。这一理论一直占据着西方心理学的主导地位,只到20世纪才逐渐被人们遗忘(其实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体液和性格特征之间有什么联系),但是蒂姆·莱希的几本书却使这一理论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蒂姆·莱希是基督教福音派的修道士,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未来救赎的书籍。
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观点影响深远,反映出人们试图通过寻找某种潜在的本质,即决定我们本质的某种内在的力量,来理解人类的健康和性格特征。寻找性格特征本质的方法,在19世纪很普遍。那时出现了一系列学科,声称可以通过分析各种各样的身体特征,来预测人的内在气质。骨相学家会研究头颅结构的凸起和凹陷,他们认为任何一个凸起都表明30个潜在的大脑“器官”中的一个,比如表现破坏性、仁慈的或者愉悦的器官,这些器官都影响着性格。与此类似,颅骨测量专家使用一系列复杂的测试仪器,来测量颅骨的整体形状和容量,以此探究人的内在特征和智力水平。相术师则通过研究面部特征来判断人的真实性格。例如,19世纪意大利的犯罪学家切萨雷·龙勃罗梭就曾描绘他是如何仅仅通过面孔来识别罪犯的:“小偷的面部表情丰富……四处张望的小眼睛往往斜视,眉毛浓密,歪鼻子或者塌鼻梁,胡子和头发稀疏,前额倾斜。像强奸犯一样,他们都有招风耳。”到了20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根据体形来判断人的气质,认为体形瘦的人聪明、胆小、不擅长社交,体形胖的人邋遢、懒惰、善于社交,肌肉发达的人则雄心勃勃、勤奋努力。与此类似,日本的大众心理学家认为,血型决定着人的性格以及会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得更好。莫名其妙地,他们认为附着在红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决定着人的性格。我的血型是O型,这就意味着我应该是乐观向上、意志顽强、善于交际的人,但是同时又有些以自我为中心,有点轻浮,是个工作狂,能够与AB型或者O型血的人相处得更好。每当我告诉日本人我是O型血的时候,他们总会点头说:“我本来就知道你是O型血。”
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到日本人的血型论,这些理论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说明它们可以准确地预测人的健康状况和性格。它们都认为某种生物本质决定着我们的特征,却没有确切地说明这种生物本质是通过怎样的机制转化为我们的心理特征的。
我们仍然在寻找这种神秘的内在本质。但是在 21 世纪的今天,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这一神秘的本质:基因。但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正是因为我们热衷于思考本质,关于基因的思考才麻烦重重。为了理解人们是怎样看待基因的,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人们是怎样看待本质的。
对本质的思考
为什么道琼斯指数昨天下跌了50点?为什么台风“海燕”的破坏力极强?为什么唐纳德·特朗普会赢得美国大选?五彩斑斓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竭力去理解这个世界。心理语言学家约翰·麦克纳马拉说:“人类的思维在本质上就是答案探索者。”我们的头脑会通过很多方式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总是去寻找过去事件的根本原因,以便更好地预测和控制未来事件。我们认为最有吸引力的内在原因——无论事件涉及的因素有多么复杂——就是那些假定具有根本的、内在的、隐藏的本质的原因。
重新说到西方哲学的开端,学者们一直在寻找决定现实世界特征的本质。是什么使豹子成为豹子,又是什么使豹子不同于狮子呢?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万物都有使其成为该物的本质,没有了本质,该物就不存在。约翰·洛克把本质描述成“万物的存在,物之所以为物,亦全凭于它”。本质是万物构成的基础,是万物按照自己的方式运作的根本原因。所以狗的本质使它具有毛茸茸的外表、喜欢啃骨头、嗅觉灵敏、无比忠诚、喜欢叼东西玩。如果狗的本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那么狗就会失去这些属性,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狗的样子。这种观点在哲学界影响甚广,尽管人们对这种本质是否真的以有意义的方式存在而争论不休。
同时,心理学家回避了这个棘手的哲学争论,因为他们指出,不管世界实际是什么样子,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世界是由内在的本质构成的。 我们总是对“看不见的内在力量决定了事物的存在”这种说法深信不疑。以经久不衰的哈利·波特的故事为例。哈利·波特的亲生父母都是魔法师,但是在哈利·波特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被伏地魔杀害了,然后哈利就被麻瓜(非魔法师)姨夫和姨妈收养。哈利的姨夫和姨妈下定决心不让他知道亲生父母会魔法的事,但是不管他们怎么努力,哈利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魔法师本质。在哈利尚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就制造了一些神奇的事件,比如他让动物园里隔挡着蛇的玻璃墙消失了。即使他一直被当作麻瓜抚养,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魔法师,甚至不知道魔法师的存
在,但是哈利永远不可能是普通的麻瓜。不管他有什么样的信念,有什么样的经历,他的魔法师本质都不会被抑制住,那终归是他的本性。哈利·波特是因为具有某种内在的魔法师本质而成为哈利·波特的,这种想法对我们来说完全符合直觉。不需要太多的解释,我们就能理解这个观点,因为我们相信是本质构成了我们周围的世界。
这种认为事物的本质决定了其特征的想法被称为“本质主义”,这是最持久且被广泛记录的心理学偏见之一。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本质主义的几个显著特点最终会影响我们对基因的看法。首先,人们往往认为本质是深层次的、内在的。本质通常不会显现在事物的表面,而是隐藏在事物的最深处。所以,如果我们认为豹子有斑点是由其内在的豹子的本质决定的,那么即使我们能够通过染色或者手术的方法去除豹子的斑点,这也不会影响豹子的本质。豹子仍然是豹子,只不过是没有了斑点的豹子。我们认为是其本质导致了斑点,但是其本质并不存在于斑点之中。在我们的头脑中,本质始终是隐藏在最深处的。这样一来,我们会觉得事物的内部变化比外部变化的影响力更大。
这种倾向就是我们长久以来认为的“人如其食”的根源。当然,人们这么说的时候,并不是说我们就生活在像比萨饼或者啤酒这样的食物构成的躯体里。但是人们似乎相信,摄取不同食物的“本质”会影响他们自己的身份。以下面的研究为例。美国学生被问到一些关于一个神秘小岛上的部落居民——钱德兰人(Chandorans)的一些问题。学生们已经知道钱德兰人只捕猎两种动物:海龟和野猪。有关钱德兰人的饮食有两种不同的内容供学生阅读,但是每组学生只能读到其中的一种内容。其中一组学生读到的内容如下:钱德兰人只吃他们捕到的海龟的肉,不吃野
猪肉;捕猎野猪主要是为了用它们的长牙来做工具或者装饰。另外一组学生读到的内容正相反:钱德兰人只吃他们捕到的野猪肉,不吃海龟的肉;捕猎海龟主要是为了获得龟壳。在阅读完其中的一种描述以后,学生被要求描述钱德兰人的一些特征。读到钱德兰人以海龟为食的那组学生把钱德兰人描述得更擅长游泳,不像读到钱德兰人以野猪为食的那组学生描述得那样好斗。而事实上,两组关于钱德兰人的描述是很接近的,只是对其以何种动物为食描述得不同而已。但是不管人们读到的内容是什么,读到钱德兰人以海龟为食的那一组学生把钱德兰人描述得更像海龟,读到钱德兰人以野猪为食的那一组学生把钱德兰人描述得更像野猪。这种我们可以获得所吃食物的本质的想法在全世界各种文化中都很
常见。比如,中医认为吃虎鞭可以壮阳;世界各地多个部落都有不同形式的食人行为,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可以获得逝者的特点。摄取食物时,使其变成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深藏于我们的体内,这样就能更好地获得其本质。
本质的另外一个特征,是我们认为它们是天然的,本来就应该如此。这意味着,我们更愿意借助本质来理解一些天然事物,即可以在自然界观察到的事物,反而不太愿意相信一些人造物品的本质。比如,我们愿意相信天然事物,比如“兔子”“钻石”等具有内在的本质,而不愿意相信比如“衬衫”等非天然事物具有内在的本质。当然,我们可能很难确切地描述兔子或者钻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但是,即使不能看见或者描述它们的本质,我们仍然愿意相信本质的存在。我们觉得理解这些本质是可能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是能够识别本质的。所以,如果我们看到动物园里有一只看起来像陌生种类的兔子的动物,但是专家却说那不是兔子,是一种小袋鼠,那么我们多半会相信专家的话。或者专家说某种闪耀的宝石不是钻石而是立方氧化锆的时候,我们也会相信这样的说法。我们相信专家,因为我们认为他们具备关于兔子和钻石的本质的知识,而我们不具备。相反,同样的专业知识对人造物品来说却没有同样的效力。如果专家说你穿的不是“衬衫”而是“短上衣”,你可能并不十分相信这种判断。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认为兔子、钻石之类的天然事物有内在本质,专家能够识别它们的本质。相反,衬衫和短上衣则不同,它们的区别不是内在本质决定的,而是依照习俗而定的,但习俗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有可能引起专家间的争论。
人们感知的本质的这种天然性让我们觉得不应该对其进行篡改。如果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本质,比如使用炼金术士的魔法把立方氧化锆变成钻石,或者通过某种显微外科手术把袋鼠的本质变为兔子的本质,那么你会觉得很不自然。当谈到基因的时候,人们对人为改变本质的反对态度会更加强烈,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讲到。
本质的第三个特征是可以被当作划分事物类别的界限,比如当我们区分袋鼠和兔子的时候。我们认为同一种类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质,而不同种类的事物则没有。如果随机选取两只兔子,那么这两只兔子会有相同的本质。这种本质是与其他动物完全不同的,哪怕是看起来很像兔子的小袋鼠。因为我们相信相同种类的成员有相同的本质,所以我们会把个体的特点推广到相同种类的其他成员身上。如果我们看到一只兔子喜欢在夜间活动、喜欢吃树皮,那么我们就会认为相同种类的兔子都喜欢在夜间活动和吃树皮。我们认为是它们共同的本质导致它们拥有共同的行为特点。相反,知道一只兔子喜欢夜间活动和吃树皮,不会对我们了解小袋鼠的行为有任何帮助,因为我们认为它们的本质不同。这种对
本质界限的认知,使我对自然万物进行分类成为可能。事实上,博物学家卡尔·林奈所创立的分类系统就是以物种以其内在本质不同而有所区别的观点为基础的,这种分类系统至今仍被用于分辨所有的物种。
本质最后一个引人注意的特征就是,人们认为本质是不可变的。比如我们认为豹子的本质包括性情凶猛,即使被爱心人士当作宠物养大的豹子从来没有过凶猛的行为,大部分人仍然觉得它的凶猛本性没有消失。如果我们听说宠物豹子某一天出乎意料地袭击了邮差,我们可能也不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那只不过是豹子不变的本质得以彰显了,就像哈利·波特虽然被麻瓜养大,但是仍然会魔法一样。不管社会化如何帮助控制深层本质的表达,本质本身始终是不可触碰的。克莱尔·西尔维娅的生活就很好地诠释了本质的这种不可变性。她以前是一名职业舞蹈家,非常注意饮食健康,但是却得了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她在48岁的时候成为新英格兰地区接受心肺移植的第一人。她从一位死于摩托车事故的18岁少年那里接受了移植来的器官。少年去世的时候,兜里还有半包炸鸡块,据说他还特别喜欢喝啤酒。尽管克莱尔以前不喜欢炸鸡块和啤酒,但是在接受器官移植以后,她爱上了炸鸡块和啤酒。克莱尔说她开始觉得自己比以前更男性化、更好斗,她的女儿问她为什么她走路
的姿势变得“像肌肉发达的足球运动员一样笨拙”。在克莱尔的书《心脏置换》(A Change of Heart)中,她描述了自己是如何觉得获得了捐献者的本质的。她描述了一个很生动的梦境,在梦中她亲吻了捐献者,然后把他吸入了身体。其实,很多接受器官移植的人都曾描述他们觉得自己呈现了捐献者的本质以及捐献者的各种特征。这并不少见。有一项研究发现,1/3的接受心脏移植的人都觉得自己具有了捐献者的某些性格特征。还有很多人犹豫是否要从道德不良者那里接受心脏移植,因为他们担心会受到捐献者不良本质的腐蚀。有时这种想象中的本质似乎会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位名叫桑尼·格雷厄姆的
佐治亚州男子在接受心脏移植以后,不仅娶了捐献者的妻子,还最终饮弹自尽——与器官捐献者之前的自杀方式相同。看起来桑尼的生活不可避免地步了那位捐献者的后尘。
我不是说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继承了捐献者的本质,但是他们有些人是这么认为的,而且他们的行为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本质不可改变,所以我们很容易想象这些捐献者的心脏将一直具备捐献者的一些基本特点——比如他们的食物偏好或者自杀倾向等,不管心脏的新主人原来有什么特点。人们认为本质是不可变的,哪怕是某物转移给了他人,其本质也会永久地依附于它。比如,假设你参加了下面的一项研究 :你被问到是否愿意穿希特勒曾经穿过的一件毛衣。你愿意穿吗?如果这件毛衣被彻底干洗过了会有区别吗?真正参加研究的很多人明确表示不愿意穿,而且不管怎么清洗,都洗不掉希特勒的邪恶本质 ——他们不愿意把那件被污染的毛衣从头上套进去。希特勒的本质似乎以某种方式永远融入了毛衣的纤维里。同样,本质不可改变的想法使人们非常喜
欢名人的东西。尽管有人看起来有点疯狂,就像曼哈顿的一位室内设计师那样,以 48 875 美元的高价购买了一把曾经属于约翰·F.肯尼迪的卷尺,但是如果我们从本质的角度来考虑,就能理解他这么做的理由了。这不再是一把普通的卷尺,而是永远附着了肯尼迪卡米洛时代的本质的卷尺。而卷尺的新主人,现在就具备了一些这样的本质。
这就是本质主义的一些特点 :本质是深藏于内部的,是天然的,是不可变的,是终极原因,它们构成了自然万物的界限。本质主义似乎是普遍的人类特点。这一点在对本质主义进行过调查的很多不同文化群体中,都可以找到明确的证据。比如,人类学家弗朗西斯科·吉尔–怀特曾经去蒙古大草原,与当地的两个民族——土尔扈特人和乌梁海人生活过一段时间。尽管这两个民族的人长相很类似,生活方式也很接近,但是据说乌梁海人会施加咒语,而土尔扈特人不会。吉尔 – 怀特向知情人询问了一个哈利·波特式的问题,问他如果会施咒语的乌梁海人的孩子被不会施咒语的土尔扈特人收养了,那么结果会怎样?正如后来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一样,知情人告诉他,乌梁海人与生俱来就具备施加咒语的能力,但是如果被土尔扈特人养大,他就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具备这种能力。乌梁海人的本质不会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土尔扈特人,或者因为他完全作为土尔扈特人长大的经历而被抹杀——本质不可避免地会将他塑造成那样的人。这种本质思维的证据在全世界都有发现,只不过人们看重本质的程度不同。比如,富人比穷人的本质思想更严重。有钱人认为人们成功是因为内在的天赋,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使然。相反,穷人则非常看重他们所面对的环境对自己的挑战。 19 同样,在印度,上层社会的人认为他们的阶层特点是天生的,而下层社会的人认为他们的阶层特点是社会化的产物。
这种本质思维普遍存在的更多证据可以在年纪很小的孩子身上看到。在孩子刚刚可以对世界做出解释的时候,他们就表现出了注重天然物品而非人造物品的本质的倾向。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得知医生给一只浣熊剃掉了一些毛,把身子涂成了黑色,中间留有一条白色条纹,还动手术在它身上安放了臭味液体囊,但是孩子们仍然认为这是一只浣熊而不是臭鼬 ;尽管披上了臭鼬的外衣,但是浣熊的本质仍然完好无损。相反,当同样一批孩子听说医生把咖啡壶削去了一部分,又增加了其他一些零件,外表和功能都变得和喂鸟器差不多的时候,孩子们都很自然地认为咖啡壶被改造成了喂鸟器。孩子们已经认识到咖啡壶作为一种人造物品,不具备不变的本质。同样,孩子们也都意识到物品可以获得其主人的本质。比如,一项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认为,一枚国旗胸针如果被奥巴马佩戴过,其价值就会大大提升。孩子们认为,奥巴马的某种特点会永远附着在他佩戴过的胸针上,这对孩子们来说完全是一种直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