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93595
《内在成长:心智成熟的四个思维习惯》
★美国心理学会认知升级课,你的思维习惯决定你的认知水平
★十大影响力心理学家30年研究成果,提出全新的焦虑应对范式
★四大思维习惯,深度进阶为心智成熟的自我,实现内在成长
为什么我们总是:
永久性焦虑不安,周期性情绪起伏
持续性混吃等死,间歇性踌躇满志
长期性丧失动力,突发性高度自律
习惯性怀疑自己,随机性热情满满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的机遇来了。
释放压力,摆脱生活与工作的沉重负担
识别施累我们的多余想法,让思考力完全迸发
将每一次悄无声息的崩溃转变为内在成长
让无法消除的焦虑情绪内化为智慧的内在,成长为心智成熟之人
写给每一个一味逞强,实则内心脆弱、焦虑不安的你
《我们内心的冲突》
★ 国际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极其畅销、广具影响力、非常通俗易懂的心理自助读物。
★ 如何处置我们心中的孤独、迷失、疯狂和热爱?了解自我内心冲突,重建人生自信的心理学。
霍妮在本书中对现代人内心冲突的研究与分类,涵盖了所有的人格类型,不管是哪个阶层、年龄和职业的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重要的是,她不仅从心理学层面帮助你分析问题,让你看清自己,还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内在成长:心智成熟的四个思维习惯》
一有事就睡不着怎么办?
一选择就纠结怎么办?
工作效率越来越低怎么办?
总觉得事情会出错怎么办?
总是畅想以后怎么办?
常常烦躁无法专注思考怎么办?
对未来充满迷茫怎么办?
深陷焦虑情绪后,我们是否会对生活与自我产生不满,渴望进步而无门?
本书中,作者所提出的的四个思维习惯正是助我们完成内在成长之道,从焦躁、焦虑过渡到淡定从容,成长为心智成熟之人。
《我们内心的冲突》
你是真的喜欢某人,还是觉得应该喜欢他就自以为喜欢上了他?
看到亲人离世,你是真的感到悲伤,抑或只是习惯性地表达哀悼?
你是真的希望成为某种人,还是仅仅因为这种人受人尊敬且收入丰厚?
……
本书指出,由于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这些足以主宰我们人生的内心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自欺欺人地虚构了各种“理想化意象”,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还基于不同的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顺从型选择了亲近他人、对抗型选择了抗拒他人、疏离型选择了疏远他人。但这些策略更像是精致的代偿与逃避,不但没有消除冲突,反而使我们深感恐惧、焦虑和绝望,无法真诚地投入任何关系或者工作中,觉得一切已经定型,再也不会有所好转,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卡伦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她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它们。本书指出了我们在被内心冲突困扰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冲突的切实方法,让我们学会处置内心的孤独、疯狂、迷失和热爱,收获内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宁,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地活下去。
《内在成长:心智成熟的四个思维习惯》
前 言:你的故事仍要继续往下讲,而你能让它更美好
聪明睿智的艺术,就是了解该忽略什么的艺术。
——威廉·詹姆斯(Willam James)
贾斯汀的工作让他夜不成眠。虽然工作很顺利,但是他就是没办法把轰轰作响的脑袋关掉。把事情做完也无法让他松一口气,因为总是还有下一件事、下一个崭新的一天,以及他担心要拼老命才能抵挡的下一场灾难。
露西亚的胃总是纠结在一起,完全无法放松。她为孩子忧虑,即使他们早就长大了。现在,有了孙子孙女,她的担忧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总是有什么事让人烦躁:他们会不会被期负?他们会不会受伤?他们在学校是否一切都顺利?
嘉比正在做化疗。医生说她愈后状况很好,但嘉比一想到自己的癌症,就忍不住忧心忡忡。她知道焦虑对健康不好,但她就是觉得自己应付不了。
曼尼很希望能找到约会对象,但每次他想尽办法和女性攀谈时,他就觉得不管怎么做都不对。曼尼觉得自己笨手笨脚,不禁开始怀疑这个世界上还会不会有人对他感兴趣?
…………
不管人生是否真的艰辛,我们总是习惯于用那颗焦虑的心来给自己的生活编故事。就算是日复一日的寻常工作,都可能让人觉得危险重重,甚至痛苦磨人。一点点显示威胁的蛛丝马迹,都可以营造出让人胆寒的气氛,使你疲惫不堪。你需要在生理和心理上不断地急转弯,要时时做好准备,仿佛你所担心的那些故事真的上演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身为一位负面情绪治疗方面的心理学家,我沉浸在负面情绪的世界里已超过二十载。我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花在了近距离聆听几千万患者的经验上。这些人勇敢地接受治疗,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目标:他们想在人生中有点作为,但恐惧却一直挡着他们的去路。
年幼的患者希望敢于搭公交车、睡一晚好觉,或是在课堂上敢举起手;也有成年病人希望能出去约个会、结束一段关系、要求加薪,或者只是过一过轻松生活,不要一整天被宛如电子脚镣的恐惧拉出正轨……他们身上无一例外都有着一种特质:有一股想要茁壮成长的本能。
这当然是好事。关键是,你想要为自己多争取一些,你不希望一直坐人生的冷板凳,却又不知道新的改变会带给你怎样的结果。要知道,一脚踏入这一潭不知是冷是热的水中,本来就是产生焦虑的根源。不安和焦虑会随时等在那里,向你证明你解脱的机会微乎其微。这样的保护机制会让你一直无法走上正道,把你的注意力从你需要聚焦的地方移开,从而迫使你努力与最糟糕的情境搏斗。•
每个人忧虑的剧本都有相似的情节,而且结局都不太好:如果事情出错了怎么办?如果我搞砸了怎么办?如果我让自己看起来像个笨蛋怎么办?这个世界会因此而抛弃我吗?我会一直这样不安吗?未来我该怎样活下去?……
这些想法盖过了你的注意力,威胁到你的安全感,让你陷入慌乱,还阻碍了你完成重要任务的计划。现实中的你其实正在挣脱束缚,你却觉得自己正从悬崖上往下掉。或者,如果你逼着自己克服恐惧,通常你要为此付出惨重代价——步履蹒跚而颤抖,心智疯狂而混乱,觉得自己这股神经质的力量足以撼动一个小城镇。还好,没有人知道这些事。对身边的人来说,你看起来像是顺着人生的表象慢慢改变,但你知道,你的内在像疯了似的翻腾,而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又进一步加重了你的压力。忧虑让你害怕,打乱你的思考,让你去担心一大堆没有帮助或没有必要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却因此有了自己的生命。你该怎么办?
亲爱的读者们,请不要觉得你必须逃开生命中无法避免的障碍,你可以善用本书调整自己,直接迎战。在这里,你会找到一些简单的日常小练习。只需每天花上一点点的时间,你要付出的代价,绝对远比被焦虑或负面情绪拖着跑要少得多。
当你运用本书中的策略时,你会发现,曲折绕路是暂时的,而且你也能更快速恢复。只要你经常接纳一些小小改变,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些新的路线变成了你的第二天性,就像过去的担忧一样自然。所以,不管你已经深陷不安,或只是偶尔失足,都请以你本来的样子来阅读本书。如此,你必能找出必要的技能,创造出你想要过的美好生活。请记住,世界永远无法抛弃你,只要你还未丢失真正的自己。
《我们内心的冲突》
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来自我对病人和自己进行分析之后得到的结果,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努力促进精神分析的发展。这本书中的理论是慢慢形成的,期间经过了很多年的时间。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曾邀请我进行一系列讲座,我的观点就是在对这些讲座进行准备的时候,变得清晰起来的。我第一个讲座的题目是《精神分析的技巧》,其主要的内容,就是讨论精神分析的技术问题。我在一九四四年又以《人格整合》为题目进行了第二次讲座,这次讲座的内容,不但包括了这本书中说到的问题,还有在专科医学院和精神分析推进学会上讲过的一些主题,比如“精神分析疗法中的人格整合”“孤单心理学”和“偏向于虐待狂的意义”。
我知道,有一些精神分析师是真的想改良我们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到他们,也很希望他们能在他们的患者和他们自己身上,都用到这里描述的观点。想要精神分析能向前发展,就必须要动用强硬的手段,把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困难都包括进去,以此来得到经验,并在经验中进行学习。如果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我们的理论就会变成没有实际意义的僵化思想。
但是,只要是那些想要认识自我、想要继续努力成长的人,应该能从任何一本不是单纯讨论技术问题和抽象心理学理论的书中得到帮助,这一点我深信不疑。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内心冲突,大多数生活在复杂文明中的人都有,并且只要是能对这些人产生帮助的东西,他们全都需要。虽然只有那些专家才能治好严重的神经症,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冲突,我觉得一定能在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变。
我是在和我的患者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对神经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的,所以我最先要感谢的就是他们。也多亏了同事们的兴趣和热情的理解,我才有动力继续工作下去,所以我也要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我所说的同事不但包括那些年龄比我大的同事,还包括那些正在接受我们研究所培训的年轻同事,不论是他们的反对意见还是那些议论,都对我起到了启发和鼓励的作用。
另外,还有三个人,虽然不属于精神分析领域,但是在我的工作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却都用特殊的方式对我进行了支持。第一位是埃尔文·约翰逊博士,是他给了我机会,让我能在新社会研究院发表自己的观点,要知道,当时能得到认同的分析理论并实践的,就只有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新社会研究院哲学和人文科学系主任克拉拉·梅耶,也是我要特别感谢的人,这么多年来,他不但一直关注着我的工作,还鼓励我把所有在分析工作中得到的新发现和新观点,都拿出来和他们一起分享和讨论。我要提到的第三个人,就是在我对这本书进行修改的时候,提出了很多对我帮助很大的有用建议的出版人诺顿先生。最后,我之所以能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书中的材料组织得好,而帮我做这一步的是米纳特·库恩,所以我还要对她表示深深的谢意。
要改变不安的心,竟然如此简单!
——《不恐慌:控制焦虑冲击发作》作者 瑞德·威尔森
塔玛·琼斯基用充满睿智与慈悲的态度,佐以知性背景,带领读者解开情绪与思考的迷宫。
——《给山姆的信》作者 丹尼尔·戈特里布
如果大脑有操作手册,本书内容一定会被纳入手册里。
——美国知名部落格专栏作者 特瑞莎·波查德
我们的内心容纳着各种矛盾冲突,既是痛苦,也是才能,只有当你愿意承受打击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苏芩
卡伦·霍妮*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人的“假我”是如何压迫“真我”、让“真我”无法成长的问题,这是神经症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人的成长就是要摆脱“假我”的束缚,让“真我”显现出来,获得自由。每个个体*终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不可代替。
——知乎
霍妮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者之一,她的理论为推进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
《内在成长:心智成熟的四个思维习惯》
通向新理解的快捷方式:伴随着不完美活下去
策略一:提高你对过程与成长的容忍度
离开完美主义与得过且过倾向的一个出口,是去欣赏“发展”,并和“过程”这个概念成为好友。本质上,不管是宝宝或是大树,一开始都很小。万物会逐渐长成复杂,但走向复杂这一路上的每一个不完美步骤,都是一个阶段。当他们不完美,或者还没长成时,你绝对不会将这些步骤判断为失败的行动。项目的规模较小,但道理并无二致。在还是成堆的食材或建材时,蛋糕和房子一开始也不太像样,但最后也超越了很多可能性。
在日本文化里,认为不完美同样散发着美学的光彩,一如西方理想的完美之美。在日本,不完美显露的是个人特性,是自然的过程,也提供了建立连接的通道。在传统日本茶道中,茶通常装在有裂缝的杯子里,裂缝朝向宾客,因为错误与不完美正标示了茶道之美与创造的时刻,让这个杯子不同于其他任何杯子。你不用聚焦在错误上,但你也不应该因此将这个杯子视为无用或不美之物。不要将有点畸形的手工饼干或有点磨损的美丽枕头判别为必须补救的东西,你可以试着再多看一眼,把这些不完美当成人生的独特印记。
策略二:设定规模与优先级
完美主义的问题是,每一个小细节在你心中的权重都相同,从踢脚板到你在检核表中的签名,从裤子上的折痕到你在工作上发表的报告,全一视同仁。你要决定什么东西值得你在今天投入最多关注。重新想一想生活中的小细节,看看这指的是不是你的碗盘一定要每天洗,厨房一定要每天清理。当你看着那些未完成(而且不重要)的细节时不要觉得失落或鄙视,你要因为知道你能把这些小事放掉去做更多重要的大事而觉得美好,比方说你去参加儿子的足球赛、去拜访妈妈,甚至是去骑一趟你非常需要、让你得以保持神志清醒的单车之旅。
策略三:重贴标签:批评者并不是最了解一切的人
你要花一点时间才能在你心里把批评者变成不重要的人,但你随时可以把麦克风关掉。当你想着这不完美,本来可以更好的,这还不够好,此时请把这些声音想成由机器播放的坏掉录音带,完全不管现在是什么情况就自顾自重复播放。想象一下你按下暂停键或把录音带关掉。重贴标签并重新思考,你不用听任批评者审核你的工作,你只要用不带批判的态度去描述你做了什么即可。
策略四:建立可能性小组
如果你的模式已经默认成完美主义,你会因为经常咨询其他人而获益。列出一群值得信赖的人,不管是你想象中或真有其人皆可,你可以请他们提供意见。小组中的成员之一或许可以是你深富同情心的自我,这个人知道你力追求完美对你而言是非常不人道的行为,因为这会让你无法认可自己的成就。另一位小组成员或许是一个月后的你,当你从未来看今天的你时,你会更清楚完美主义本身以及相关的部分都不重要,久了根本没人记得。
策略五:这样可以创造出不同局面的差异吗
与其埋头苦干,不断地精修琢磨,你不如试着从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当中抬起头,想一想做这件事是否善用了宝贵的时间。对任何除了你之外的人来说,你投入的心力会对质量或结果造成任何可分辨的差异吗?如果答案为否,除了你之外没有别人注意到,那就大胆行事,大声说:“做完了。”把真正的结果和你想象中的大灾难拿来做比较。
《我们内心的冲突》
亲爱的读者,很高兴你翻开了这本经久不衰的心理学著作《我们内心的冲突》。
这是一本将人的内心世界描写得入木三分的精神分析著作,“一面读,一面分析和自省,有背脊发凉、醍醐灌顶的感觉”。人的心理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所在。那些内心的彷徨失序、冲突挣扎可能无法为外人所见,却真实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过度热情却小心翼翼地亲近他人,下意识地与他人保持距离,用表面的强大掩饰内心的虚弱,用幻想的理想化形象取代真实的自己……这一切的背后可能是恐惧、不安全感、失望、讨厌自己等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通过阅读,我们能更清晰地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观察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尝试改变自己。虽然本书仅用最后一章提纲挈领地写了心理疗愈的可行性,但能认识到本身问题的存在,就已经是一种治疗;而心理学家证实,人们可以在带有一些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依然正常地生活。
作为卡伦·霍妮的成熟之作,这本书不仅在理论上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而且达到了心理学著作中鲜有的哲学高度。
这是一场发现自我的心灵之旅,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么希望在路的尽头,
能轻轻地对自己唱一句:
那些伤我终于为你都一一抚平。
献给对未来怀有期待的你们。
愿你不虚此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