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36033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诉讼程序篇,下篇为司法改革篇。上篇29篇文章,下篇21篇文章,一共50篇文章。每篇文章针对一个刑事诉讼法的问题展开讨论,是国内探讨刑事诉讼法理论比较全面的文章合集。
上篇诉 讼 程 序
聂树斌案再审改判过程的程序典范意义罗智勇
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结构性问题及其矫正杨东亮
论刑事审判前程序中权力结构的三种模式崔永存
审判中心主义视角下刑事辩护制度之完善进路司楠
有效辩护的法命题解构张佳华
虚伪排除说的重思与反思陆而启
自愿性: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新发展侯东亮冯贞艳
用还是不用?
——技侦证据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程雷
电子数据在刑事证据体系中的定位与审查判断规则
——基于网络假货犯罪刑事裁判文书的经验分析胡铭
《监察法》实施中的证据合法性问题研究刘昂
证据裁判视角下刑事错案的生成与防治陈敏
论涉外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构建温克志
我国刑事诉讼中儿童证人作证新模式研究赵珊珊
我国口供补强规则的困境与出路
——以审判中心为视角林艺芳
监察机关取证录音录像的价值、功能与过程规制郑英龙
检察机关的“新”自侦权研究李奋飞
法规范视野下监察与司法程序衔接机制研究
——以修订后《刑事诉讼法》第170条为研究对象董坤
我国职务犯罪案件特别程序论纲胡之芳张杨
监察留置与刑事强制措施的衔接问题研究周新
不起诉外部制约机制研究李伟
公诉权行使的原则高建军
裁判职责的元点:一元论还是二元论李树民
“以审判为中心”语境下的量刑证明张月满
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有关问题研究李洪江
最后的救赎:律师参与死刑复核的再评价郭烁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模式探究徐美君
德国特别没收程序的发展及借鉴柴煜峰
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政策和未成年人刑事检察政策的建议
与期待程晓璐
强制医疗执行检察监督中的问题及应对潘侠
下篇司 法 改 革
“以审判为中心”概念辨析刘计划
中国刑事司法的现代化
——以改革开放四十年刑事诉讼模式变迁为视角梁欣
“人权保障”及“科技进步”
——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四十年发展史及其核心要素、
助推器李学军
论独立统一涉案财物管理中心的建立李玉华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证据规则:检讨与重构李本森
结构视角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魏晓娜
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几个问题的厘清艾静
认罪、认罚、从宽的内涵再辨析赵恒
试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法官的司法审查亢晶晶
论值班律师的定位和完善张伟
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中的三权分置模式研究杜磊
法官绩效考核制度实证研究
——基于地方性规则样本的分析王静
《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实施
情况报告郑博
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的若干问题石献智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谋划推进新时代检察改革
——新形势下“捕诉一体”办案机制的实践认识论基础刘中琦
逮捕制度再改革的法释义学解读李训虎
检察机关批捕权配置的三种模式聂友伦
刑事执行检察理念创新与业务发展研究刘怀印刘沛泉
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体系研究简乐伟
后记
春秋常在学术之树常青–献给恩师陈卫东教授六秩华诞
白驹过隙,时光如梭,一个甲子的峥嵘岁月倏然而过。在举国同庆喜迎建国七十周年之际,欣逢恩师陈卫东教授六秩华诞。对一个常人来说,六十华诞是“荣归故里,赏尽春花秋月”之时,而对于恩师陈卫东教授而言,六十华诞正是“春秋长不老,花甲喜重开”新征程的起点,是“事业大成,如日中天”的峥嵘岁月。“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常见恩师忙碌的身影,跻身于事关国家法治发展重大决策的会议上,行走在各级司法机关的殿堂上,执鞭在高等学府法律堂奥的讲坛上,出现在国家媒体的影屏上,镌刻在各大权威期刊的首篇上。常闻恩师的真知灼见,倾听他为国家法治进步、为人权保障事业的据理力争,体察他为西学中用、敢为人先的司法改革献智献策,聆听他学富五车、出口成章的至理名言,研读他中西贯通、古今通论闪烁着思想光芒的鸿篇巨著。
陈卫东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是中国刑事诉讼法学主要学术带头人,对中国法治的进步和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法治四十年披荆斩棘、破浪前行的伟大格局中,陈卫东教授始终踏浪而行,站在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发展的最前沿,行在中国司法改革的最前列。中国刑事诉讼法学重大发展的每一关键时刻,中国司法改革重大突破的每一项关键举措,无不闪烁着陈卫东教授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见,无不呈现着陈卫东教授奔走呼吁、鞠躬尽瘁的案牍劳形。陈卫东教授为程序正义在中国法治的生根、发芽和成长,为人权保障理念和制度在中国法律的确立、遵守和完善,夙夜孜孜、上下求索。陈卫东教授坚守中国法治建设的前沿阵地半个甲子有余,作为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之睿智,为中国法治建设贡献的智慧、付出的艰辛、发挥的作用,惠及吾等晚辈后学,利在国家,功在千秋。陈卫东教授所取得的成就已为吾辈高山仰止,然其依然奋斗不息,未曾须臾懈怠。他常说:“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法治建设任重道远,吾等法律人不可稍有懈怠,绝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必步增而稍上焉。”恩师有今日至伟的成就和隆盛的名望,一路走来也并非一路坦途、一帆风顺,四十年学术生涯,一路艰辛、一路坎坷,然矢志不渝、呕心沥血、披荆斩棘、上下求索,终成大业。1960年7月25日(庚子年闰六月初二日),我们的恩师–陈卫东教授出生于人杰地灵、自古素有仙居之地的山东蓬莱。恩师自幼家庭贫寒,但天资聪慧,素有大志,勤学耕读,须臾不懈。亲历法治暗淡、人权不彰之害,遂立学法之志。乘改革开放之春风,1979年,年仅19岁的恩师考入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从此与法学结缘。在大学学习期间,恩师已显现出对法律研修的禀赋。在大学三年级,恩师在《北京政法学院学报》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一篇,这一成就至今依然为寻常法律人难以企及。1983年本科毕业时,恩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法学家张凤桐、陈士正等教授。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恩师对刑事诉讼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勤学苦读、笔耕不辍,在此期间公开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21篇,撰写专著一部。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之际,恩师放弃了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国家干部的机会,依然留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任教,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1995年恩师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程荣斌教授。1997年被破格提拔为教授。199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法学家称号。2006年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获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卫东教授学富五车、著述等身、笔耕不辍,先后在《求是》《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数十部,获高规格学术奖项十余项。担任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特邀监督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等重要学术兼职,受聘国内外多所知名高等学府特聘或客座教授。
陈卫东教授心系家国、学以致用,四十年潜心于刑事诉讼法立法研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推动着中国刑事诉讼法日臻完善并走向世界前列。陈卫东教授的学术之路与中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息息相关。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修改,陈卫东教授作为年轻学者参与国家立法修改小组,基于前期的厚重研究,他提出的许多修法建议被采纳,成为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重要内容。2012年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改,已经在法学界声名鹊起的陈卫东教授,成为国家立法修改小组中全程参与的学者,他的修法建议受到了国家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对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与他长期潜心研究密不可分。“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早在2002年陈卫东教授就着手研究和撰写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专家建议稿,2004年《模范刑事诉讼法典》出版,2006年获司法部全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修正稿出版,获钱端升法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刑事诉讼法第三次修改,此次修正案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确立,这是在陈卫东教授率先倡导并极力推动下入法的一项重大制度,在中国刑事诉讼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与他对中国刑事诉讼法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对中国司法实践的了如指掌及敏锐的洞察密不可分。早在2016年,陈卫东教授在《中国法学》发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一文,是法学界首次系统阐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创新性成果,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为该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的确立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是一座丰碑,镌刻着陈卫东教授对中国刑事诉讼法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与付出的辛劳。
陈卫东教授是中国程序正义思想的倡导者,也是程序正义的呼吁者、践行者和推动者。几千年来,公平正义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丰碑,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终极追求,而正义的首要价值是程序正义,“没有程序正义,法治将荡然无存”。陈卫东教授常说:“程序正义在中国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法律人不断去呼吁、推动和影响,一点点一滴滴的改变,终有一天会灿如星河、照耀中华。”“面壁十年图破壁”,历经二十余年的潜心研究,2004年陈卫东教授的《程序正义之路》第一卷、第二卷出版问世,成为程序正义研究领域的经典性著作,一直被后学奉为必读之作。陈卫东教授矢志不渝、秉烛达旦,沿着程序正义之路披荆斩棘、滚石上山、立柱架梁,又历十年有余,2015年《反思与构建:刑事证据的中国问题研究》和《转型与变革:中国检察的理论与实践》出版发行。这两本饱含陈卫东教授心血、智慧和追求的著述,是他在中国走向程序正义之路上的又一经典之作。
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发挥立法和司法的合力。立法完善是前提,司法改革是根本。陈卫东教授深知没有司法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公平正义永远不可能实现。1999年陈卫东教授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历经二十年的砥砺奋进,该中心已经享誉海内外,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该领域权威性研究机构。自中心成立以来,陈卫东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实证性研究,取得了国内外法学界公认的斐然成就。这些标志性成果主要体现为:一是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翻译出版系列国外著作。中心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国的国际交流机构或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承担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翻译出版了一系列国外经典著作。二是广泛开展司法改革创新试点研究工作,勇当司法改革的先行者。陈卫东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高瞻远瞩的气魄、敢为人先的勇气,引领中国司法改革创新研究阔步前行。陈卫东教授先后展开羁押场所巡视制度研究、检察引导侦查研究、服刑人员投诉处理机制研究、羁押必要性审查研究、逮捕听证审查研究、侦查讯问规范化研究等一系列重大司法改革先行先试实证研究。这些研究针对长期制约我国司法体制机制的关键性障碍,把脉问诊、破冰引航。作为该领域研究的标志性成果,2015年陈卫东教授主编的《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三是深入开展对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研究,推动律师辩护权的完善。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陈卫东教授为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被追诉人权利的保障,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活动,推动和参与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律师辩护权的规范性文件。因其在该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被评为CCTV 2012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
陈卫东教授不仅道德文章誉满天下,而且手植桃李芬芳寰宇。陈卫东教授始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事业的首要。在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科研和教书育人割裂的问题,陈卫东教授以其独有的睿智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中国高等教育的难题,他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司法实践和教书育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的全新模式。陈卫东教授主持的每一项研究课题都让学生全程参加和实质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从课题申报书的撰写、项目研究方案的设计、实证调研、成果撰写,到成果的论证,课题研究的每一环节陈卫东教授都会事无巨细地精心指导,并修改学生的研究方案和作品。古语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吾等弟子有幸跟随导师参加各种重要学术会议,追随导师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调研,恭听导师对吾等拙作不厌其烦的指导,遵从导师对学术近乎严苛的要求。每逢重要场合,当我们感觉紧张时,只要恩师出场,他的大家风范会让在场所有人都面带敬仰之情,吾等弟子都会倏然轻松、倍感自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卫东教授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弟子后学,他的学术思想和德道风尚,代代薪火相传,培养出众多国家栋梁之才,其中不乏学术界中下一代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国家机关中高层领导和中坚力量,其他行业中的业界精英。陈卫东教授在教书育人方面所付出的莘莘努力,取得的至伟功绩,有目共睹,为世人称道。
迎接恩师六秩华诞,对吾等弟子来说,既渴望与激动,同时又感觉陌生与新奇。“陌生”,是因为通常六十花甲、六十寿诞,总和“老人”“寿星”联系在一起。而在恩师那里,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一个老人的影子,看到的永远是一个精力充沛、日理万机、成熟稳健、英俊潇洒、魅力无穷的中年人。恩师常教诲吾等弟子说:“有好的身体,才会有好的工作”。恩师日理万机,行程遍及世界各地,想时常面见实属不易,但如果熟知他的人,在一个地方常常能够“拜访”到他,那就是清晨六点钟中国人民大学品园的篮球场上。晨曦微现,夜雾依依,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恩师已经身着球衣,出现在球场上。无论严冬酷暑,坚持打篮球是恩师的唯一业余爱好。恩师还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篮球队并担任队长,百忙之中抽空坚持训练,并时常带队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其矫健的身姿、精湛的球艺,不时博得一片喝彩。正是恩师超出常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坚持,使恩师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新奇”,是因为现在我们才明白,人生原来还可以像恩师那样精彩,人活着是一种精神和境界,年龄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古有姜尚彭祖,今有恩师为镜”,激励吾等弟子奋发图强,秣马厉兵,再展宏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恩师的学识风范,是吾等弟子成长之源,必将一如既往地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卓然的睿智引领我们阔步前行,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我们修身治学,以其崇高的师道教诲我们尊师重教,以其献身中国法治事业的家国情怀感召我们奉献法治、追求正义。喜迎恩师六秩华诞,是吾等弟子总结和领悟恩师学术思想,汲取和体会恩师高尚品格,感念和回顾恩师谆谆教诲的时刻,是遍布大江南北、寰宇内外的弟子们与恩师难得的欢聚和重逢的时刻,是感念师恩、缅怀过去、开启一个新征程的时刻。吾等晚辈后学,敬仰恩师风范,感念师恩大德,无以为报,遂班门弄斧,拙文数十篇付梓成集,以为恩师寿。
陈门弟子谨呈
2019年6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