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509250
全人类的文化都是从新石器时代过渡而来的,为什么偏偏只有我们的文化传统从石器的琢磨经验中升华出一个玉器时代?是制玉的原材料产地中国大地独一垄断吗?显然不是。作者十多次“西游”经历,探究西部与中原文明发生的关联,求解华夏文化源流的奥秘。
丛书简介: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创立与发展40年来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对国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整合与阐释,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语境,做出极富新意的解读与创新。本书系第二辑共19种,精选本学科各领域名家、大家的代表作和新作,呈现较为完整的学科阵容和作品方阵。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人类学图书资料体系、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推进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新发展。
本书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次考察河西走廊一带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文物后的学术思考。作者以长期田野考察中获得的直观感悟推进其所倡导的“四重证据法”,带领读者进入无文字时代的西部文化大传统与神话观念社会,透视文字书写所遮蔽和遗忘的河西走廊文化古层,并从中寻觅华夏文明的源流信息,探究华夏玉文化发生发展的精神与物质双重驱动。
壹 河西走廊的文化镜像
想象的边关:锁阳城的薛仁贵铜像 001
想象的西部:冥水与西天 012
想象的西部:瑶池、瑶母与玉门 021
美玉神话:丝绸之路以前的玉石之路 030
贰 西部观念:中原人的建构
“西游”模式与想象的地理??——??从《楚辞》到《山海经》 037
食玉:中国式复乐园神话 043
从“玉英”到“玉精”——??食玉神话的历史实践 052
叁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从《穆天子传》到《西游记》
《穆天子传》:昆仑玉乡朝圣史诗 060
《西游记》对上古“西游”范式的转换 070
“西部”想象的谱系:绝、远、荒、怪 084
肆 “河西”“陇右”考——中原建构西部观念的语词解析
符号、方位与支配性观念 095
河西、河右、河陇??——??以黄河为坐标的命名规则 100
冀州与河岳:“中国为冀” 102
龙头、陇头、《陇头吟》——以陇山为坐标的西部命名 112
命名与遮蔽:“敦煌”别解 122
伍 沉寂五千年,柳湾闻蛙声——马家窑蛙纹彩陶解读
柳湾见证“唯陶为葬” 131
蛙人造型的奥秘 138
再释“阴阳人”彩陶壶 143
陆 蛙神信仰及神话源流
百变蛙神:从图像叙事到文本叙事 154
辛店陶器“蛙人-太阳”图式解 156
蛙神八千年 166
女神变形与性别象征 169
蛙神信仰:蛙图腾与蛤蟆创世 173
蛙文化传播带:从西北到西南 186
柒 齐家文化与玉器时代
玉器时代的“齐家古国” 193
玉璧、玉琮: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对应 204
夏文化寻源:冶金的东向传播 207
农业考古的证据:小麦的东向传播 213
寻找夏文化源:以玉礼器为新证据 217
齐家古国的覆灭 223
我的“西游”经历(代后记) 231
总 序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之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推出“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对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在人文学界催生的这个新兴学科,给出一个较全面的回顾与总结,以便继往开来,积极拓展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新局面,可谓恰逢其时。
50后这代人的青春岁月,激荡在汹涌澎湃的“文革”浪潮之中。“文革”后的改革开放,相当于天赐给这一代知识人第二次青春。1977年恢复高考,我们在1978年春天步入大学校园,那种只争朝夕、如饥似渴的求学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改革开放带来“科学的春天”,也第一次带来人文科学方面的世界景观。正如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向发达国家学习市场经济模式一样,人文学者们也投入全副精力,虚心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神话-原型批评”就是当时的新方法论讨论热潮中,最早进入我们视野的一个理论流派。1986年我编成译文集《神话-原型批评》时,先将长序刊发在《陕西师大学报》上,文中介绍原型理论的宗师弗莱的观点时讲道:
物理学和天文学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化学形成于18世纪,生物学形成于19世纪,而社会科学则形成于20世纪。系统的文学批评学只是到了今天才得以发展。……正像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把握自然界本身的规律。一部文学作品,它所体现的规律性因素不是作家个人天才创造发明的,而是在文学的历史发展中,在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这种规律性的因素就是“原型”。……从文学史的考察中可以看到,文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植根于原始文化,最初的文学模式必然要追溯到远古的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去。“这样说来,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学上的人类学”。
当时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这样一段话,居然能够准确地预示这一批学人后来几十年学术探索的方向。“文学人类学”这个名称,也就由此在汉语学术界里发端。10年之后的1996年,在长春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首任会长为萧兵先生),如今简称“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从研究文学的神话原型,到探索华夏文明的思想、信仰和想象的原型,这一派学者如今正式提出的大小传统理论和文化文本符号编码理论,可以说早已全面超越了当年所借鉴学习的原型批评理论,走出文学本位的限制,走向融通文史哲、宗教、艺术、心理学的广阔领域。
从1986年到2018年,整整32年过去了,我们也经历了自己人生从而立到花甲的过程。如今我们要解读的是5000多年前的先于华夏文明国家的“文化文本”,阐发的是河南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大墓的神话学内涵。这是当年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是问题意识,先把我们引入文化人类学的宽广领域,再度引入中国考古学的全新知识世界,这样的跨越幅度,的确是当初摸索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时所始料未及的。
从原型批评倡导的文学有机整体论,拓展到文化符号的有机整体论、史前与文明贯通的文化文本论,这就是我们努力探索近40年的基本方向。西周青铜器上出现“中国”这个词语,至今不过3000年时间。2018年2月4日,我第二次给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开设讲座,题目是“九千年玉文化传承”。今日的学者能够在9000年延续不断的文化大背景中研究“中国”和“中国文学”,就是从先于文字的文化大传统,重新审视文字书写小传统的一套完整思路。相信这样一种前无古人的理论思路和研究范式,是学者们对西方原型批评方法的全面超越和深化,这将会引向未来的知识更新格局。
本丛书要展示这40年的探索历程,以萧兵先生为首的这一批兴趣广泛的学人是如何一路走来,并逐渐成长壮大的。本丛书将给这个新兴学科留下它及时的也最有说服力的存照。希望后来者能够继往开来,特别注重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版的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包括作为文史研究当代新方法论的三重证据法和四重证据法。
是为丛书总序。
叶舒宪
2018年2月7日于北京太阳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