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605063
编辑推荐
作者为中国水利报记者,长期从事水利相关工作的报道,对南水北调的研究,可谓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作者专业,书也客观、专业,是了解南水北调工程不可多得的史诗巨作。
内容简介
南水北调于2013年通水,通水之后,给北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大大缓解了北方缺水的难题,本书通过实地调研,真实记录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现状,沿途老百姓以及各方面人群的受益情况,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
目 录
自序/001第一部 龙行南北—中线记事/001第 一 章 打捞湖里的故事/003第 二 章 为有源头清水来/014第 三 章 水源地的绿色之路/030第 四 章 第一个受益的城市/048第 五 章 从“干渴之城”到“水润之城”/063第 六 章 郑州故事/073第 七 章 穿城而过,你是唯一/088第 八 章 过了漳河是河北/093第 九 章 在郭守敬的故乡/105第 十 章 石家庄畅饮丹江水/118第十一章 这里的姑娘开口笑了/127第十二章 解释一下衡水的“衡”/132第十三章 千年大计水为上/140第十四章 一部由苦咸到甘甜的水史/145第十五章 国际大都市的治水样本/152第十六章 移民的新时代/169 第二部 二龙际会—东线随笔/183第一章 从扬州出发/185第二章 到了淮安/200第三章 告别徐州/218第四章 齐鲁见闻/232第五章 重游微山湖/254第六章 二龙接力/267后 记/280
前 言
建议你,如果有条件,走走南水北调沿线,探究人与水相生相克的秘密,触摸新中国水利前行的脉搏,感受世界最大调水工程的雄奇,聆听工程建设及其背后的故事,领略路上风光风情风物风采的美妙,南水北调工程及沿线的建筑、人文、生态、地理以及发展之美,令人心醉。你可先漫步时间隧道,更解南水北调之意。1952 年,新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毛泽东在黄河边说:“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也是可以的。”我曾探问,他为什么提出调水的设想?十余年跟踪报道,十余年记录书写,必须思考这个问题。可解释为,我们从农业大国走来,水一直起着命脉的支撑作用。水旱灾害,始终是我们的心腹之患。水问题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牵挂,治水是历朝历代至重至伟的大业。作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共产党人,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除水害、兴水利,实现江河安澜、国家安定。新中国成立前后,除水害、兴水利依然是重中之重。1934 年1 月23 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发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号召,深刻阐明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1942 年底,他在边区高干会议上作报告时,提出把“兴修有效水利”列为提高农业技术的首位。1945 年1 月,他指示:“协助农民改旱地为水地。”同年4 月,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解放区民主政府领导全体人民开展治水等伟大运动,使抗日战争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1948 年,他指示:全党要“兴修水利,务使增产成为可能”,要“做好兴修水利的计划”。1949 年新中国成立,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大江大河泛滥成灾的阴影又笼罩在心头。毛泽东先后发出治理江河的伟大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1950 年年末至1960 年年初,以治淮为先导,我国开展了对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 年后,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江河治理和开发步伐明显加快,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治淮、治太等一大批防洪、发电、供水、灌溉工程开工建设。1998 年长江大水后,长江干堤加固工程、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展开,治淮19 项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及尼尔基、沙坡头、百色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或建成。三峡工程发挥效益……新中国走过70 年历程。70 年,大江大河得到治理,江河安澜之梦基本实现;大中小型水库星罗棋布,防洪蓄水发电愿景成真;解决数亿群众的饮水困难,肩挑车载的运水场景渐渐远去;保水保土持续发力,绿水青山款款走来……南水北调,峭立新中国蓬勃发展的潮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