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375695
◆优秀的人掌控情绪,失败的人被情绪掌控!
你常处的情绪状态,决定了你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和事。
你对待情绪的方式,决定了你未来的人生品质!
情绪,是我们和世界对话的方式。只有当你能静下来聆听情绪背后的声音,世界才会给你回响。
◆拥有2000万用户的“壹心理”、张德芬空间、心乐土备受关注的专栏作家思远,温柔而不失力量地带你走出情绪困境,重建人生自信。
各大心理学媒体平台重磅推荐,多篇阅读量20W 文章的缔造者,累计阅读量过亿。
带你直面情绪问题,把逃避变成接纳,把对抗变成对话。
摆脱被情绪奴役的人生,和你的情绪做朋友,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暗藏着人生的转机!
本书将详细讲解9大情绪:
自卑·恐惧·愤怒·委屈·焦虑·抑郁·孤独·痛苦·平静
37种心理关键词:
选择困难症、彼得潘综合症、金钱焦虑、自我压抑、投射性认同、防御性沟通、低价值感、自卑情结、人格面具、亲密障碍、回避型人格、同理心、情绪管理、表达障碍、延迟满足……
另附:37组与情绪有关的“灵魂问答”
◆点醒你,治愈你
如何告别自卑?
如何走出自我憎恨的牢笼?
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如何告别习惯性焦虑?
如何走出“被忽视”的阴影?
如何告别抑郁情绪,让自己快乐起来?
常常感到孤独怎么办?
如何告别亲密无能?
如何提升爱情里的安全感?……
优秀的人掌控情绪,失败的人被情绪掌控。
当你真正了解情绪,与之进行对话,
你会发现,每种情绪背后都有其相应的心理关键词,
长久以来,我们对自我、他人以及关系的困惑,
答案大多都潜伏在情绪的细枝末节里。
别把你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拱手让给坏情绪。
别让你九分的努力,败给了一分的坏情绪。
作为一个成熟的大人,你的情绪,代表的是你的人生故事,值得被温柔地向世界讲述。
把逃避变成拥抱,把对抗变成对话。
学会和你的情绪做朋友,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One:情绪:自卑
学不会爱自己,是因为你从没被好好爱过
心理关键词:客体关系
心启发:如何做到爱自己
没有人注定只能做配菜
心理关键词:自卑情结
心启发:如何告别自卑
你有权利不成功
心理关键词:自我认同
心启发:哪些小事可以提升自我认同感
总活在美图秀秀里,你累不累
心理关键词:人格面具
心启发:如何摘下面具,做回真实的自己
可以买打折商品,但别过打折的人生
心理关键词:低价值感
心启发:如何告别打折的人生
Two:情绪:恐惧
谁能给你的爱情上保险
心理关键词:爱的非理性
心启发:如何提升爱情里的安全感
我就是不想凑合,有什么错
心理关键词:彼得潘综合征
心启发:如何在爱情中做个成熟的大人
沉默是你的糖衣,固执是我的炮弹
心理关键词:一致性沟通
心启发:如何正确化解一个人的固执
当你无法失去一段关系的时候,你在害怕什么
心理关键词:依赖共生
心启发:如何处理夫妻关系中的依赖共生现象
人格不成长,逃到哪里都是监狱
心理关键词:回避型人格
心启发:如何做一个不再逃跑的人
Three:情绪:愤怒
你的母亲,可能也还是个孩子
心理关键词:人格退行
心启发:如何走出不幸福的原生家庭阴影
爱与冲突是可以并存的
心理关键词:假性独立
心启发:如何告别假性独立
深度的认同,就是把自己活成你的样子
心理关键词:创伤代际遗传
心启发:如何处理对父母的恨意
忽视,有时是种谋杀
心理关键词:假我人格
心启发:如何走出“被忽视”的阴影
Four:情绪:委屈
亲密无能,因为你心里有个嫌弃的自己
心理关键词:亲密障碍
心启发:如何告别亲密无能
亲爱的,这不是你的错
心理关键词:自我厌恶
心启发:如何走出自我憎恨的牢笼
你不会表达,是因为不曾被允许表达
心理关键词:表达障碍
心启发: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别为不属于你的观众,表演不属于你的人生
心理关键词:自我接纳
心启发:如何告别表演的人生
你的口头禅里藏着你生命的咒语
心理关键词:人格碎片
心启发:如何戒掉不好的口头禅
Five:情绪:焦虑
绿皮火车,也能送你抵达终点
心理关键词:自我匮乏
心启发:如何告别习惯性焦虑
有一种爱自己,叫作“我就是不想努力”
心理关键词:自我满足
心启发:经常忍不住小堕落,怎么办
总是觉得别人话里有话
心理关键词:防御性倾听
心启发:如何应对习惯防御性倾听的人
“现金矮子”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不确信
心理关键词:金钱焦虑
心启发:如何在潜意识层面和金钱建立友好关系
Six:情绪:抑郁
你为什么难以快乐
心理关键词:自我压抑
心启发:如何告别抑郁情绪,让自己快乐起来
对于过去,你有权利不和解
心理关键词:接纳停滞
心启发:过去的事情总是过不去,该怎么办
你受过的伤,都是你人生的勋章
心理关键词:创伤疗愈
心启发:如何摆脱创伤烙印对自己的影响
你看起来是在沟通,其实不过是自言自语
心理关键词:心智封闭
心启发:如何与封闭心智的人相处
Seven:情绪:孤独
遥远的距离,是“你以为你懂我”
心理关键词:投射性认同
心启发:如何尽量避免在关系中启动投射机制
能让我们安身立命的,只有自己
心理关键词:自我实现
心启发:如何实现自我超越
所谓成熟,就是学会和孤独做朋友
心理关键词:自我链接
心启发:常常感到孤独怎么办
Eight:情绪:痛苦
拿到人生的烂牌,你该怎么办
心理关键词:自我承担
心启发:如何打好手里的烂牌
道理我都懂,就是没法行动
心理关键词:延迟满足
心启发:如何提高自己的行动力
你的选择障碍里,藏着你不了解的自己
心理关键词:选择困难症
心启发:如何告别选择困难症
你怎样过一天,就将怎样过一生
心理关键词:习惯的力量
心启发:如何培养好习惯并坚持下来
Nine:情绪:平静
怜悯,是对爱的误解
心理关键词:同理心
心启发:如何才能做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善待你的坏情绪,它比快乐更懂你
心理关键词:情绪管理
心启发: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真诚地表达自己,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心理关键词:防御性沟通
心启发:如何真诚地表达出自己
“我很重要”,到底重不重要
心理关键词:自我价值
心启发:如何提升自我感
情绪,其实一种不被察觉的沟通方式。比如一个人显露出恐惧的情绪,旁边的人看到了,就知道可能有危险;一个人表现出愤怒,旁边的人会思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既然是沟通,就有沟通结果的好与坏,而好坏之别,其实在于我们经常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这决定了我们吸引什么样的人、事、物,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吸引力法则”。
想要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其实就是让自己保持幸福愉悦的情绪,这样才能把你想要的吸引过来。
——心理学服务平台“壹心理”
我们常常说“爱自己”,但究竟什么是“爱自己”,依然是让很多人迷茫的一个问题。“爱自己”的维度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维度,大概就是能够和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让自己和生活不被黑色的情绪风暴所吞没。
和情绪相处的前提,是学会“聆听”你的情绪:你的焦虑、恐惧、难过、委屈……它们都在和你说什么?而你又能为它们做些什么?当你开始学会聆听情绪,你也就学会了聆听自己,便也打开了一道“爱自己”的法门。
——张德芬空间
小孩子不开心了会号啕大哭,青少年不开心了会与朋友分享,中年人不开心了会旅行散心……遇到坏情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统”,在遭遇心理失衡时,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这个“心理免疫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自行缓解失衡或恢复平衡,但也有一部分人不能自行缓解,甚至随着时间的延续出现心理疾病。所以,学会与坏情绪友好相处是我们的人生必修课!
——《健康时报》心理版编辑 毛圆圆
同样是面对压力,有的人任务完成得很好,而有的人却崩溃掉;有些人常常好心办坏事,而有些人却总是能让周边人理解自己……这些差异,看似是和压力处理、沟通有关,但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人和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就能更好地处理压力和焦虑,从而完成任务;而常常被情绪控制的人,则容易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果。至于该如何和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也许在这本书里,你会找到答案。
——心理服务平台“心乐土”
在我们的心理测量工具中,很多人对情绪类型、情绪管理感兴趣,我想,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大概是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表面波澜不惊,内心有一片深海”的情绪稳定的人,可是,如何能成为这样的人,答案却没那么简单。
看完这本书,你也许会更了解情绪,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可能是一件小事儿,可能是一个阴影,可能是一句话,还可能是一个细微的表情,情绪的背后,千丝万缕。只有了解这背后的故事,也许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心理测评工具平台Diggme创始人 郭永兴
没有人注定只能做配菜
心理关键词:自卑情结
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长得不错,有名牌学校或者留学的经历,也有一份在外人看来不错的工作……就是那种方方面面看上去都算闪亮的人。
你本以为他们的生活应该是活色生香的,但真的走近,你却发现,原来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闪亮,反而总认为自己似乎一无是处,就像西餐里的土豆一样——永远只能做配菜。
这种自认为是“土豆小姐/先生”的人,骨子里其实都深藏着一个自卑的灵魂。
01
何为“自卑情结”
赵小叶(化名)出现在咨询室的时候,我内心的反应是:这姑娘真漂亮。黑亮的长发,浅浅的梨涡,皮肤白皙紧致,有着典型的东方气质美感。
毕业于某“985”名校的赵小叶,是一名法学硕士,毕业后参加了公务员系统考试,如今在某一线城市的检察院系统工作。她父母都是老师,家里算得上是书香门第……赵小叶的一切,在外人看来,都相当美好。
可如此美好的姑娘,找我咨询的核心问题,竟是觉得自己非常自卑。
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卑的时候,譬如看到同事晒的马甲线、听到同班同学C轮融资1亿美金、饭局上别人高谈阔论而你根本插不上话……这时我们多多少少都会产生自卑感。不过,这些都是偶发的自卑情绪,它和赵小叶口中的“自卑”不太一样。
在赵小叶的生活中,自卑感不是偶发的,它是如影随形的。比方说:
无论在工作场合还是生活场合,她总觉得周围人都格外关注她,而且这种关注绝非善意的,而是看透了她内心的脆弱;
在工作中,同事们一句无心的话,总会让她产生过度反应,觉得别人对她有敌意;
平时她总是谨小慎微,习惯用讨好的方式来应对外界;
在人际交往上,她总是试图融入某个圈子,但是她隐隐觉得,自己好像和哪个圈子都离得很远。
赵小叶和我说,她总觉得惴惴不安,感觉自己特别差劲。虽然有很多男孩在追求她,但是她压根儿不敢接受,因为她特别害怕,将来那些男孩发现她真实的样子,就不再喜欢她了。
赵小叶所体验到的“自卑”,在心理学上叫作“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由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有一种持续的、稳定的、不间断的“我不好、我很差”的自我认知,这个自我认知会一连串地影响这个人的情感模式、行为模式、认知模式等。
02
自卑情结是如何产生的
也许你会好奇:像赵小叶这样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姑娘,为什么会有自卑情结呢?
自卑情结的发生,跟一个人早年的母婴环境紧密相关。
在赵小叶的记忆中,她妈妈是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特别爱面子、几乎从不夸奖她的形象。让赵小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妈妈只和她谈论学习,从来不谈感受。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赵小叶和同班的好朋友闹了矛盾,好朋友带着其他女同学孤立她,她感到非常难受,哭着回了家。妈妈听闻赵小叶哭的原因后,没有安慰她,反倒说她为了这么点小事就哭鼻子,是个没用的孩子,并且喝声制止赵小叶哭泣,让她赶紧去写作业。
从这样一个典型的互动事件中,你也许会发现,如果母亲是一面镜子,赵小叶从这面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是这样的:我不应该难过,我很窝囊,我太没用了。
如果仅仅是受到过一次这样的对待,赵小叶的人生也许不会有太大的波澜,然而由于母亲的人格问题,类似的事情在赵小叶的成长过程中简直如同家常便饭。换言之,“我太没用”这样的自我认知,在赵小叶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并且一直伴随着她长大,形成了她潜意识里核心的信念。
这就是自卑情结的形成过程:从生命早期开始,母亲就使用了不恰当的方式对待她,她通过“投射性认同”的方式,将母亲传递给自己的“你很差劲”内化成为自己的核心信念,从此,她在情感模式上、行为模式上,都会被“我很差劲”这个观念牵引和指挥着。
没有人会天生喜欢自己不如别人,赵小叶也一样,虽然她从小就内化了“我很差劲”的观念,但她的内心其实一直也在挣扎,她希望自己能够甩掉这个讨厌的标签,她希望变得更优秀、更美好,从而换来母亲的认同,得到其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一方面觉得自己很差劲,一方面又渴望变得完美,这样的内心冲突,将赵小叶置身于痛苦的深渊。
有自卑情结的人,大多数都和赵小叶一样,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点。比如:
n 性格比较敏感,很容易捕捉到别人对自己的攻击;
n 安全感偏低,在关键时刻总觉得自身力量不足以应对惊险的外部世界;
n 需要较强的掌控感,以此来获取安全感,有些稍严重的会发展出强迫行为;
n 个别人会呈现出明显的躯体化反应,比如身体比较僵硬、紧张,以及莫名的疼痛等。
03
如何摆脱自卑情结
偶发的自卑情绪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是自卑情结却促使我们进入某种恶性循环,是一定要尽力摆脱的。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摆脱它,自然首先搞清楚它在我们的意识里是如何工作的。
实际上,自卑情结在我们的意识里是以一个固有链条的模式,驱动我们做出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它表现为以下形式:
触发情境—负面预期—无效行为—自我价值确认—自责—再次自卑
翻译得直白一点,大概是这样的:
隔壁老王又D轮融资了,这次2亿美金啊(触发情境),我怎么还是这么衰?我也想像他那么成功,但是我好像做不到啊(负面预期),算了,我还是放弃吧(无效行为)。你看,我果然不够好,果然不行(自我价值确认),××,你简直就是个垃圾(自责),然后再次感受被人碾压的自卑。
这就是自卑情结在我们大脑里耍的小把戏。
想要摆脱自卑,关键是要在核心观念里确认自己有价值,确认自己足够好。
︳你可以选择拒绝认同外界对你的评价
“你很差劲”“你很窝囊”这样的评价标签,只是别人价值观的呈现,它不等同于真实的你,所以,即便全世界都觉得你很差劲,你都有权利选择不认同,不被外界的观念捆绑。
︳减少对自己的负面预期
每个有自卑情结的人,潜意识层面都深信自己“我不行”,所以面对外部世界的时候,容易陷入负面预期。
当有情境引发你自卑情结发生的时候,你先不要急于给自己下一个“我不行”的定论。你可以问问自己:
n 我能够做什么?
n 做的这些事情能不能给现状带来一些改变?
n 有没有家人或者朋友能够支持我去达成对自我的期待?
你提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自动化思维(“你不行”)阻抗的过程,通过提问你会让自己更平静地思考,同时获取社会支持,你会更加有力量去面对自己,从而减少对事件的负面预期。
︳增加有效行为
所谓有效行为,即能够促使你朝理想自我更进一步的行为。
譬如:你的理想自我是变得更外向,那么你可以让自己练习每天主动跟3个朋友打招呼;如果你想赚更多的钱,你不妨先让自己多学一门技艺,譬如平面设计,然后再去找份兼职;如果你想找到理想的伴侣,不妨去搜搜有哪些不错的同城活动,然后尽量出席,提升一下和理想伴侣相遇的概率……
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正向累加,形成你的自信,促使你实现目标。
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盲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可能在按摩院里给来来往往的客人按摩,或者在街边摆个地摊给人算卦,他们不会用手机,不能用电脑,体验不到这个世界的五彩斑斓,只能在一片漆黑的世界里哀伤地活着……
这大概是大多数人对于盲人生活的想象。
然而,曾经参加网络视频节目奇葩大会的盲人蔡聪,就活出了一种和大多数人的想象完全不同的人生。
蔡聪并非天生是盲人,在他10岁那年,由于用错药物,导致视力下降到0.5,后来又下降到0.2。
视力0.2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走在路上,如果盲杖碰到了一辆自行车,他会很奇怪这是个什么东西。是的,0.2几乎等于全盲。
和大多数盲人的生活轨迹一样,由于视力问题蔡聪没有办法参加普通高考,后去了长春一所高校的特殊学院,学习了盲人按摩。在快毕业的那一年,蔡聪去了北京一家按摩机构实习,当他坐在按摩床前,等待着客人到来的时候,他听见风扇在旁边呼呼作响的声音,这样的生活让他体验到了无尽的虚空,于是他连实习工资都没要,拿着行李就仓皇地奔回了老家。
回到老家的蔡聪,在网络上偶然得知盲人公益组织“一加一”在招聘,他投了简历。在后续的面试中,蔡聪收到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如果《非诚勿扰》组织盲人相亲专场,你是否愿意去参加?”
蔡聪回答道:“当然不去,针对盲人设立专场,这本身就是对盲人有一种误解和歧视。”这个答案深得面试机构的赞同,于是蔡聪成了“一加一”的重要一员。
蔡聪说,他记得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堂课上老师就告诉他们:“你们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以后的职业也非常有限,要学好按摩,让它成为你们的一技之长,你们才能很好地生活下去。”
很显然,蔡聪并不认同这位老师说的话。在他眼里,他大学的盲人同学们除了视力比人差一点之外,其他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他认为很多同学都是天才,有会弹钢琴的,有会拉二胡的,还有会吹笛子的。除了按摩和算命,盲人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的职业空间。
蔡聪坚信于此,也用行动证明着。
如今的蔡聪是“一加一”残障人公益集团合伙人、“有人文化”CEO、哈佛大学法学院残障事业发展项目培训师、联合国残障平等意识培训引导师社区成员、国际残障联盟认证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培训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目标培训师、非视觉摄影培训师……
是的,没有人能定义你的生活。
谁说盲人就只能一辈子在按摩院给人按摩,谁说土豆注定只能做配菜?
与其按照别人贴的标签悲哀地活着,不如为了自己想要的活法奋力一搏。
每一位“土豆先生/小姐”都要坚信,你自己的内在拥有极大的力量,可以强大到足以对命运进行逆袭。
心启发:
如何告别自卑
l 客观认识自己,把习惯性的“我不行”换成“我可以”。
l 用一步又一步微小的行动去证明“我可以”。
l 不要总是强迫自己变得完美,进步时给自己奖励,停滞时给自己鼓励,这样的你,就足够完美了。
亲爱的,这不是你的错
心理关键词:自我厌恶
心理治疗师肖恩在给天才少年威尔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遇到了威尔的阻抗以及对自己童年创伤的逃避。后来,肖恩在一次治疗中,抓住一个切入的时机,不断地对着威尔重复“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威尔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是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心灵捕手》给我印象深的一个片段。
威尔之所以会痛哭流涕,是因为这句“这不是你的错”将他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自责成功地诱导并释放了出来。而将自己的现实生活搞得狼狈不堪,就是威尔基于对自己的自责,给自己施以的惩罚。
现实生活中,很多有童年创伤的人,也在像威尔一样,用苦难当作对自己的惩罚。
01
她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
在这22年间,小雨的内心一直埋藏着一股愤怒,这股愤怒指向她的母亲:她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
小雨口中的母亲,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而是她的姑姑——在她3岁的时候,父亲在病危前把她托付给了姑姑。小雨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姐姐,能够好生抚养自己的孩子长大。
关于亲生母亲,小雨知道的信息很少,因为在她刚出生没多久,母亲就离开了这个家庭。她对母亲的印象,多是来自奶奶或者其他人的描述,然而描述也不尽统一,所以亲生母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到现在也不知道。
在小雨的记忆里,她对母亲没什么印象,一次直接得知母亲的消息,大概是她上小学高年级的时候,一个自称她舅舅的人突然找到她,告诉她,她的母亲去世了。
对于这个消息,小雨说自己“没什么感觉”,反倒是“突然之间觉得,怎么就莫名其妙地跑出来一个舅舅?”
之所以对亲生母亲去世“没什么感觉”,在小雨看来,是因为在她心里,早就把姑姑当成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可让小雨感到难过的是,自己认定的这个妈妈,并不是真的爱她,而是把她当成了由于责任而扛起的包袱。
为此,小雨找到了很多“证据”证明现在的母亲不是真的爱她。比方说,在她中考成绩出来之后,母亲因为她考得很好而特别高兴,在小雨看来,这没什么好高兴的,母亲这么高兴就是因为她终于可以向自己的爸爸有交代了;再比方说,母亲对她平时管教比较严厉,经常向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这在小雨看来,也是因为母亲把自己视为一种责任,而不是出于爱;小雨还提到,在她上高中的时候,母亲坚持每天早上起来给她做早餐,而小雨对此很反感,觉得母亲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履行责任,不想对自己的弟弟(小雨的生父)心怀愧疚……
总之,在小雨的眼中,自己就是母亲一份想要推却推不掉的责任,是母亲的一个包袱,无论母亲做什么,她都是在被迫履行责任。也正因如此,小雨常常和母亲发生激烈的争吵,她说:“只要一想到自己的家,就忍不住难受、落泪,有的时候也会想,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
02
恨的转移
对家庭的不满,让小雨开始自我隔离,没有朋友,也不谈恋爱,她将自己置身于持续的低落和糟糕的状态之中。她把自己的这种状态,归因于自己和母亲的冲突,她总是不断地自问:“她为什么这样对待我?”
在小雨的家中,还有一个姐姐,是姑姑与姑父(养父养母)的亲生女儿,比小雨大几岁,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早几年就出国留学深造了。
当小雨在控诉她的母亲把她视为“包袱”所做种种事情的时候,我问:“你的母亲对她的亲生女儿严厉吗?”
小雨说:“也挺严苛的。”
“如果她的亲生女儿中考取得了好成绩,她会高兴吗?”
小雨说:“应该也会高兴吧。”
“如果是母亲的亲生女儿读高中,她会坚持给她做早餐吗?”
小雨说:“应该也会吧。”
在这三组问答之中,相信你已经看明白了:小雨的养母其实对待她和对待自己亲生的女儿没有多大的差别,那为何那位亲生女儿对自己的母亲没有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而小雨却有呢?又为何她总是觉得自己是养母的一个包袱呢?
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我让小雨先放下自己对现在家庭的所有情绪,以一种相对空白的状态和我一起感受一幅这样的场景: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婴儿,在三四个月大的时候,她的母亲就离开了她,抛弃了她,你会觉得这个婴儿可怜吗?”
小雨点点头。
“这个婴儿,会不会想留住自己的妈妈,不让妈妈走?”
小雨又点点头。
“可是这个妈妈还是走了,这个婴儿会不会伤心、难过,同时恨自己的母亲,并且责备母亲: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小雨点头,开始掉眼泪。
“这个婴儿在指责母亲的时候,会不会有点自责,自责自己没有能力留住妈妈?”
小雨已经哭得泪流满面,然后不停地说“我懂了,我懂了……”,小雨说自己懂得了是自己把对亲生母亲的恨,转移到了养母的身上,她问我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她尝试从这个角度去重新体会她与养母之间的关系,或许她能够看到养母内心的委屈,也能够缓和她们之间的关系。
03
看清现实,停止自我惩罚
大多数有童年创伤的人,内心都安住着这样一个魔鬼,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自我厌恶感”,或者叫“自我憎恨感”。也就是说,由于小时候体验过“被抛弃”或者“被忽略”的创伤,这个孩子会把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内化为对自己的认知:坚定地认为自己各个方面都是不好的,否则就不会“被抛弃”或者“被忽略”。
这个魔鬼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然后开始控制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首先,他不相信自己会被爱,哪怕真的有人爱自己,他也会觉得那不过是对方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责任”,又或者对方不过是被自己蒙骗了,一旦对方知道自己真实的模样,就是对方离开自己的时候。
其次,他会主动将自己的生活停留在一种“不舒服”的状态,比方说让自己持续感到孤独、抑郁,又或者与伤害自己的人做朋友,等等。因为这种不舒服的状态,会让他感受到熟悉、安全,符合潜意识里的自我期待,即“我只配得上这样糟糕的状态”。
可是,亲爱的,你的潜意识不等同于现实。
现实是,你被抛弃,你被忽略,这些都不是你的错;
现实是,你很漂亮,也很可爱,你并非什么都不好;
现实是,你故意让自己处在糟糕的境遇里,不过是为了惩罚年幼的自己没有博得父母的爱。
当你看清楚这么多现实,你还愿意继续自我惩罚吗?
在后的咨询中,我和小雨说,趁着青春年少,你可以好好打扮自己,尽情去体验恋爱的美好,还有生活的美妙。
老实讲,我不知道她会不会按照我的建议去做,但是至少,在她明媚的笑脸上,我看到了她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
心启发:
如何走出自我憎恨的牢笼
u 每当你憎恨自己的时候,请在心里默念“这不是我的错”。
u 看见内在那个充满委屈和难过的小孩,去拥抱他吧。
u 作为一个大人,你可以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去获取自信、获取成就感,这很难,但总是要开始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