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797304
长久以来中医药始终与中华文明一体发展,自元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开创医药,中医药始终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中药养生治病,源远流长,即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耀夺目的明珠。
中医药始终提倡“治未病”,很多理论在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治病层面注重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中药养生有其独特的规律,通过辩证来达到补益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进健康之目的,使未衰老者更健康,使已衰老者延缓老化。
中药与食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药材和食品均来自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有的适合长期食用来滋养生命的为食品,有的适合治病或短期调养的为药物,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所以是药食同源。生活中如果能掌握一些基础的本草知识,了解自身体质,了解中药材的功效,通过饮食、茶饮的合理搭配应用,对于日常的疾病预防、机能提高、身体调节、慢性病治疗具有特别积极意义。学好、用好本草有利于提高健康快乐的生活。
章 选对中药好进补
选对中药,养生保健效果好
中药养生歌
药食同源吃对关键
药食选用学问大
性味归经学问大
中药的四性
中药有五味
归经起药效
中药配伍的讲究
“君臣佐使”,搭配有道
中药“十八反”
中药“十九畏”
药膳配伍需注意
中药的煎煮
一般中药的煎煮
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的服用
第二章 解表类中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
白芷
防风
辛夷
紫苏
生姜
辛凉解表药
薄荷
葛根
柴胡
菊花
桑叶
升麻
第三章 清热类中药
清热泻火药
知母
决明子
夏枯草
栀子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穿心莲
板蓝根
大青叶
土茯苓
鱼腥草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绿豆
白头翁
半边莲
马齿苋
重楼
清热燥湿药
黄连
黄芩
黄柏
龙胆草
苦参
白鲜皮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紫草
清退虚热药
银柴胡
地骨皮
青蒿
白薇
第四章 泻下类中药
攻下药
大黄
番泻叶
芒硝
芦荟
润下药
火麻仁
郁李仁
峻下逐水药
甘遂
大戟
巴豆
第五章 祛风湿类中药
祛风湿散寒药
独活
川乌
松节
威灵仙
路路通
伸筋草
木瓜
蚕沙
祛风湿清热药
防己
秦艽
桑枝
海桐皮
穿山龙
丝瓜络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第六章 化湿类中药
广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砂仁
豆蔻
第七章 利水渗湿类中药
利水消肿药
泽泻
薏苡仁
茯苓
赤小豆
冬瓜皮
玉米须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通草
瞿麦
利湿退黄药
茵陈
金钱草
第八章 温里类中药
附子
吴茱萸
肉桂
丁香
小茴香
胡椒
第九章 理气类中药
陈皮
香附
香橼
枳实
青皮
檀香
薤白
刀豆
川楝子
玫瑰花
第十章 消食类中药
莱菔子
山楂
鸡矢藤
鸡内金
麦芽
谷芽
第十一章 驱虫类中药
苦楝皮
使君子
槟榔
南瓜子
鹤虱
鹤草芽
第十二章 止血类中药
凉血止血药
小蓟
大蓟
地榆
槐花
侧柏叶
白茅根
化瘀止血药
三七
蒲黄
收敛止血药
白及
仙鹤草
藕节
花生衣
温经止血药
艾叶
炮姜
第十三章 活血化瘀类中药
活血止痛药
乳香
没药
延胡索
川芎
活血调经药
丹参
益母草
桃仁
红花
凌霄花
王不留行
活血疗伤药
苏木
骨碎补
破血消症药
水蛭
穿山甲
第十四章 化痰止咳平喘类中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
天南星
清热化痰药
川贝母
桔梗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
紫苏子
百部
白果
第十五章 安神类中药
重镇安神药
朱砂
磁石
琥珀
珍珠粉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灵芝
第十六章 平肝息风类中药
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牡蛎
紫贝齿
赭石
息风止痉药
天麻
钩藤
地龙
蜈蚣
第十七章 补虚类中药
补气药
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大枣
补阳药
鹿茸
杜仲
续断
蛤蚧
肉苁蓉
菟丝子
锁阳
淫羊藿
补血药
当归
熟地黄
何首乌
阿胶
补阴药
北沙参
南沙参
石斛
黄精
第十八章 收涩类中药
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
浮小麦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肉豆蔻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
覆盆子
莲子
芡实
药食选用学问大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因而药膳的应用也讲究“辨证用膳”、“因人用膳”、“顺应天时”和“因地制宜”。此外,饮食有节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原则,药膳食疗更应适量和节制,不可贪多或和急于求成,少量长期食用,才是药膳调理体质的优势所在。
辨证用膳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制作药膳时也应当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高血压有四种症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肾阳虚衰型、气滞血瘀型,应分别选用对症的中药和食物配伍,
而不是一个方子包打天下。
因人用膳
人的“年龄”和“体质”各有不同,使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怕动了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大寒大热的中药。血虚体质的要多选用补血药,血瘀体质的要多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等。
顺应天时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配合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恰好是一条经脉对应一个脏腑,人体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密切相关,故中医学提倡“顺应天时”而养生。中医古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言“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指的是采用性质寒凉的药材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采用性质温热的药材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这也是在选用中药时值得注意的。
因地制宜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水土、气候、生活习惯都会有一定差异,造成人体生理和病理上也有所不同。这和我们常说的人换了地方以后会“水土不服”有相似之处。有的地区气候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四川地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广东气候炎热,饮食多清凉甘淡。选用中药制作药膳时,也要遵循这个原理。
麻黄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木质茎匍匐卧于土中,草质茎直立。花成鳞球花序,雌雄异株;雄花序阔卵形,雌花序多单生于枝端,卵圆形。花期5月。
用法用量:一般用量2~9克,煎服。
不宜服用的情况: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性味:性温,味辛、微苦
归经:归肺、膀胱经
药用部位:草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功效主治
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寒表实证,如胸闷咳喘、水肿、风寒痹痛、阴疽、痰核等。
生麻黄与炙麻黄:生麻黄辛散作用较强,长于发汗解表利水,多用于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等风寒表实证;炙麻黄用蜂蜜拌炒后,辛散作用减弱,发汗解表利水的功效减低,但宣肺平喘的作用增强。
治病养生方
1.治冻疮:麻黄、附子、细辛各25克,大黄、生姜各15克,桂枝10克。制成酊剂,用棉签蘸药涂抹患处。
2.老年皮肤瘙痒:麻黄6克,杏仁10克,桂枝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用麻黄、桔梗、益母草与生甘草的提取浓缩液,制成口服溶液,对治疗这种疾病有作用。
4.治咳嗽胸闷(外感风寒):甘草、麻黄、杏仁各30克,研为精末,每次取15克,入生姜5片,去滓,水煎服。盖被,以微出汗为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