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27857
翁同书(1810 1865),字祖庚,号药房,又号巽斋。翁心存长子。本书收录翁同书写给翁心存、翁同爵、翁同龢、翁曾源等人的信札百余通,时间从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光绪四年(1878),长达三十多年,涉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除了生活日常,还有耳闻目睹的地方军政、官场百态、历史事件,可与史书记载互证互补,从中亦可见当时人对事件发生的描述与评价,对于清末历史的研究颇具价值。
凡例
致翁心存函
道光二十四年六月初四日(1844年7月18日)
道光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1844年8月9日)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四日(1844年9月15日)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844年10月18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初八日(1844年11月17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初八日(1844年11月17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1844年12月27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845年1月3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45年1月7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五13(1845年1月12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1845年1月26日)
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十四日(1845年2月20日)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二十六日(1845年4月2日)
道光二十五年二、三月间(1845)
道光二十五年二、三月间(1845)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二十六日(1845年5月2日)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下旬(1845)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十五日(1845年5月20日)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廿六日(1845年5月31日)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十四日(1845年6月18日)
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七日(1848年9月14日)
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七日夜(1848年9月14日)
道光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七日(1848年n月22日)
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二日(1848年12月7日)
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1849年12月25日)
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四日(1850年3月7日)
道光三十年二月十三日(1850年3月26Et)
道光三十年三月初三日(1850年4月14日)
道光三十年四月五日(1850年5月16日)
道光三十年六月二十四日(1850年8月1日)
道光三十年七月二十日(1850年8月27日)
道光三十年八月二十七日(1850年10月2日)
咸丰元年六月二十六日(1851年7月24日)
咸丰元年七月底(1851)
咸丰元年闰八月二十五日(1851年10月19日)
咸丰元年九月初十日(1851年11月2日)
咸丰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851年11月14日)
咸丰元年十月十六日(1851年12月8日)
咸丰元年十二月二十日(1852年2月9日)
咸丰五年十一月十五日(1855年12月23日)
咸丰六年五月初一日(1856年6月3日)
咸丰六年五月十四日(1856年6月16日)
咸丰六年六月二十日(1856年7月21日)
咸丰六年八月二十七日(1856年9月25日)
咸丰六年十月十二日(1856年11月9日)
咸丰六年十一月十九日(1856年12月16日)
咸丰六年十二月初五日(1856年12月31日)
咸丰七年二月二十六日(1857年3月21日)
咸丰七年四月二十日(1857年5月13日)
咸丰七年五月初一日(1857年5月23日)
咸丰七年闰五月十四日(1857年7月5日)
咸丰七年八月初二日(1857年9月19日)
咸丰七年十月初二日(1857年11月17日)
咸丰七年十二月初一日(1858年1月15日)
咸丰八年二月初六日(1858年3月20日)
咸丰八年五月十二日(1858年6月22日)
咸丰八年七月初八日(1858年8月16日)
咸丰八年十月二十六日(1858年12月1日)
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58年12月28日)
咸丰九年五月初六日(1859年6月6日)
咸丰九年八月十五日(1859年9月11日)
咸丰十年三月三十日(1860年5月20日)
咸丰十年三月三十日(1860年5月20日)
咸丰十年四月十九日(1860年6月8日)
咸丰十年五月初三日(1860年6月21日)
咸丰十年十月初九日(1860年11月21日)
致翁同爵函
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1844年5月28日)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初一日(1844年6月16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初九日(1844年11月18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1844年12月5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1845年1月12日)
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初七日(1845年2月13日)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十四日(1845年5月19日)
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十六日(1846年5月11日)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1848年8月22日)
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初七日(1848年9月4日)
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七日(1848年9月14日)
道光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1848年9月18日)
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1848年10月8日)
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八日(1848年10月14日)
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初一日(1848年10月27日)
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初八日(1848年11月3日)
咸丰元年闰八月初三日(1851年9月27日)
咸丰三年九月(1853年10月)
咸丰五年五月十八日(1855年7月1日)
咸丰五年十一月十五日(1855年12月23日)
咸丰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55年12月31日)
咸丰六年四月初二日(1856年5月5日)
咸丰六年五月初一日(1856年6月3日)
咸丰七年四月十六日(1857年5月9日)
咸丰七年九月二十七日(1857年11月13日)
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六日(1861年3月16日)
致翁同稣函
道光三十年三月二日(1850年4月13日)
道光三十年四月初四日(1850年5月15日)
咸丰元年九月十二日(1851年11月4日)
咸丰六年五月初一日(1856年6月3日)
咸丰六年五月十三日(1856年6月15日)
咸丰六年八月初三日(1856年9月1日)
咸丰九年五月初二日(1859年6月2日)
致翁曾源函
道光三十年二月二十二日(1850年4月4日)
道光三十年三月十九日(1850年4月30日)
道光三十年四月十六日(1850年5月27日)
咸丰六年五月初一日(1856年6月3日)
附录
淮南北军情图说·说地
翁曾翰等人家书系年考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翁同书手札系年考/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五辑)》: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1844年12月27日)男同书百拜谨禀父亲大人膝下:
前月中旬得九月中手谕,久拟发禀,而因循未果。前日又接十月廿二日谕函,知九月初一禀已达。又闻周立庵说其弟南旋遇雨,廿一天始到王营,沈福车轻稍速,计今早抵里。寓中近况垂询可悉,其带归之物,想已收明。王云阁所送之参,似尚佳,其参须殊平常也。皮领二,皮靴一,想可用。骨种羊帽檐当再寄。松子仁,未知佳否?箱中物件,祈即照男前单分开,洋布被面饭单等,此间尚略有之也。史馆仅作小传一篇,现在将纂文苑、(如陈祖范、顾镇等可立传,但须具志状,私传著作及经进书提要等。)儒林、循吏等传,(先大父系校官,虽祀名宦,未知将来可立传否。)或得操笔,亦未可知。至作传自当按照旧式,且具稿后尚有覆辑之员。至于缮写后校勘,则中翰职也。昨日磨勘第三次,江浙、江西、两湖、福建六省试卷分得十二本,除逐卷签免议外,签出应议三卷,湖南一,(重用荐条。)江西、湖北各一,(皆誊录草率。)俱与考官无涉也。
寓居太窄,街道沟渠亦不佳,必须移寓。已看得棉花头条胡同一所二十馀间,每月租钱京钱三十三千,上房亦只三间,旁小屋略多耳。(会客小三间,门房等三间,厢房内外东西两间.另有别院,屋尤破碎。)取其朝南有车厂,然以胡同不好,(然可以延师,并做厨房,则够住矣。)尚未定。此时京官正途,赀郎倍多于昔,故觅屋愈难矣。薇客忽迁居南柳巷,月租六十五千。屋极宽大,上房两层铺地板,绝似南方。闻风水不甚佳,伊移居后小恙,尚未出门。伊眷属二月初可到,仑仙则尚未到也。此间自沈福去后,派陈升管帐本,(陈贵未来,想尚未愈,即愈亦断不可用。吴妈母子两月未来,陈福尚在汪处,不过望潘宅转荐耳。)极妥适。而赖、张二仆时掎之,致陈升不肯管,昨日跟姚老四去之。李升忽而回京,问知从河南(饷差)告假而归,满口姚主人,比跟惠州守之张福尤可鄙。伊求赏饭,男已言不必,而陈升忽因与张福口角告假,只得唤李升来矣。(大约张福之为人亦不甚妥,故谢方斋处亦不久而散。)拟俟家眷来,将帐目归上房,方为妥致也。(撞骗者却无,亦不至受其欺。)祖母大人精神虽减,在高年究为颐健。两亲大人侍奉之馀,亦宜调摄。玉甫之恙若不除根,总为可虑,在自己保养耳。伯父之病,惟祝由佳者或可愈,勿以为迂诞也。眷属来时总以三月初为妙。一则天气未热,二则水潦未降,三则车价正平。此间移寓,总在二月,自已布置妥帖,即家眷到京分房未出闱,亦无妨也。专此肃复,谨请福安,不庄。同书敬禀,十一月十八日。
河南河工腊底春初可以合龙,高宝已塞。闻山东、江南一常行者有戒心。明年家眷来时,想须大车三四辆,联帮而行,自属无妨。下人则沈福、唐安、坤二、唐四足矣,女使须一婢一媪为妙,倘坤二之妻可以同来,亦似两得,然必其妻肯伺候、吃工食而后可;否则,宅内无挈眷闲住之理。如肯伺候,则此间或拨寓中闲屋一间,以处其夫妇亦可。若已多子息讨厌或另有难处,则亦不必矣。总之,有此意而俟重闱以下酌之可也。来时若从水路,则较安而稍迟,或自清江过坝,在杨庄另雇小太平一只到通,计亦不甚费。若嫌水路迟延,则径由旱路亦可,跟车人若即系戊戌所用却可得力。若用行中人,则大抵皆游手之人,并恐有误,转以不用为妙。其在家中动身时,若嫌太平船太笨,或即雇常州东门埠蒲鞋船略大者二只,(无家眷者,平门花蒲鞋则雇不得也。)似甚稳便。再如有至亲等能送来更妙,但难其入耳。旱路或用太平车或用大车装成太平车,稍费无妨,馀亦不能悬拟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