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912372
《步天歌》*早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这本书是中国古人研习天文、掌握星象知识的*教材。全书以有韵律的诗文、歌诀来描述全天星宿,系统地记载了全天星官的名称、星数和相对位置。歌词条理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吟诵之间,就好似沿着天上的街市漫步,“一步一诗一星宿”,可谓“句中有图,言下见象,或丰或约,无余无失”。
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步天歌》也形成了许多个版本,而且文辞各异。这里,我们以潘鼐先生在其巨著《中国恒星观测史》中校订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带大家一起领略《步天歌》这部奇书所描绘的中国星空,体验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
由王燕平、孙正凡、高爽三位天文科普作家联合打造的这本《步天歌》内容翔实、插图精美、赏心悦目,生动地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星座系统的秘密。《步天歌》起源于南宋流出的皇家天文秘籍《丹元子步天歌》,其三垣二十八星宿的星官分组为中国天文学史,一千多年来一直被视为中国星象学的标准。全书收录了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东方七宿、北方七宿、西方七宿以及南方七宿共31组星官,配以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的南宋石刻全天星图,为读者讲述星官的名字、象征和传说等背后的故事。
在这本书的帮助下,天文学爱好者可以从有韵律的诗文、歌诀中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星官名称、星数和相对位置,歌词条理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领略《步天歌》中展现的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
跟随步天歌畅游星官世界
【三垣】
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东方七宿】
角
亢
氐
房
心
尾
箕
【北方七宿】
斗
牛
女
虚
危
室
壁
【西方七宿】
奎
娄
胃
昴
毕
觜
参
【南方七宿】
井
鬼
柳
星
张
翼
轸
看星星的学问
提到星座,可能很多人的脑海里会出现狮子座、双鱼座、天蝎座等这些常见的概念,这些星座名称从属于我们大家熟知的西方星座体系。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历史上也曾留下许多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我国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鸟”“火”等字样,可以说,这些是最早的关于恒星或星名的记载。历经千年,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星座系统,它与西方星座有着各自独立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很多人熟知西方星座,是因为听说过古希腊的神话传说,这些流传广泛的故事将星座文化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西方星座拥有精美的形象和故事,历经古巴比伦、古希腊、阿拉伯时代、欧洲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而最终形成。与之相比,中国的星座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就不那么近了,中国星座是皇家天文机构用来进行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星占祭祀的工具,也可以说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社会搬到了天上。
现如今,喜爱天文的朋友们可以通过星图或者其他各种渠道来学习认星以及丰富多彩的天文知识,但古时候的天文爱好者们可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古时候虽有专门的皇家天文台,有司天监负责夜观天象,但这些机构和官员全都是为帝王服务的,普通的民众们则被禁止私习天文。
照这样发展下去,天文学是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播的。然而,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一些“小意外”,才会给现如今的我们留下这么多宝贵的东西。相传在南宋时期有一位天文爱好者,名叫郑樵,有一次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奇书,当他对书吟诵之时,感觉就好像是在星空之中行走。“两星上有离宫出,绕室三双有六星,下头六个雷电形,垒壁阵次十二星,十二两头大似井,阵下分布羽林军……”原来,这本书正是当时皇家天文台司天监的观天秘籍,不过只许在灵台内部传诵,禁止流入民间。
郑樵得到的这本奇书,全名叫作《丹元子步天歌》。用如今的话说,这本书是古时候的人们研习天文、掌握星象知识的首选教材。全书以有韵律的诗文和歌诀来描述全天星宿,系统地记载了全天星官的名称、星数和它们的相对位置。书中记述的歌词条理清晰,读来朗朗上口,吟诵之间,就好似沿着天上的街市漫步,可谓“句中有图,言下见象,或丰或约,无余无失”。
宋代以来,《步天歌》就被视为描述中国星象的权威文献。虽然古代民间不让私习天文,却依旧没能阻止《步天歌》在民间广为传播。《步天歌》就这样凭借其清晰的条理、言简意赅的描述而不断流传下来。
纵观《步天歌》所描写的歌词,我们不难发现,天上单颗的星星、相邻或相近的星星连在一起,都被赋予了各自特有的意义,它们共同组成了天上的官员、建筑设施、军事物品、动植物、生活用品甚至一些自然现象,这就是我们中国星座体系中的“星官”。从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也可以想见,在古人眼里,天上的星星就好像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尊卑贵贱,也有不同品级之分。
在中国天文学史上,《步天歌》首创了三垣二十八宿的星官分组,按照这个分法,全天的星官一共被划分为31组。古人之所以对星官进行这样的划分,主要目的自然是为了方便记忆,同时便于指导认星。如若不然,试想一下,当人们仰望苍穹,看星河灿烂,该如何描述星空中某颗或某组星星的位置呢?我们熟知的现代西方星座体系是通过对天区进行划分来便于人们记认的,而《步天歌》里的星官分组方法则有所不同,中国的各组星官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相邻的宿所辖星官的位置也互有交错和参差。在《步天歌》问世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三垣二十八宿的这种星官分组方法一直被人们沿用下去,并成为中国星象学的标准。
古人对于星空的这种记认方式源于长期观看星空所得,人们注意到星星每晚在夜空中东升西落,但北天某一区域内的众星却好像始终在围绕着一个点旋转,这就是北天极。于是中国古人将北天极附近的区域划分为三块,每一块都有左右两道垣墙环绕,这三个区域就好像城墙包围起来的宫殿一样,故名“三垣”,它们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依次代表天帝居住的宫殿、天庭处理政务的行政机构,以及天帝所辖贸易市场。除了北天极附近天区,中低纬度的天区则被人们按照经度的不同划分成28个区间。之所以这么划分,则是和月亮的运行有关。古人早已注意到,月亮在恒星背景中走一圈需要27.32天的时间,于是古人干脆凑了个整,取28天,也就相当于,月亮每晚在星空驿站更换一个休息的地方,一圈下来正好行经二十八站,这28个区间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十八宿(音“秀”)。
后来,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步天歌》形成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版本。我国著名天文学史专家潘鼐先生在其巨著《中国恒星观测史》中校订过一个比较完善的版本,这里我们就使用这个版本,带大家一起领略《步天歌》这部奇书所描绘的中国星空。
为了更好地辨别和记认星空,中国古人除了创作朗朗上口的歌谣,还绘制了各种各样的星图,流传度和影响力较大的,主要是汉画像石上的星图、敦煌星图、苏州石刻星图、常熟石刻星图等。和西方的古典星图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星图并没有绘制详细的星座图案,而是对于星官名称和连线等信息给出了比较精准的记录和描绘。这些示意式、写实式的记录方式,其科学性和精确的星点位置描绘,能够很好地为皇家天文机构服务。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石刻全天星图,原图绘制于南宋时期,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
“我们的地球和太阳系其他大行星一样,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围绕一个假想的轴进行自转,如果将地球的自转轴一直延长出去,对应的就是天球上的南北天极。我们前面提到,很早的时候古人就发现北天某一区域内的众星始终在围绕着北天极旋转。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因而在古人心目中距离北天极最近的恒星有着最崇高的地位,它就好像是天上的君主,坐镇中央,号令四方。”
“在君主统帅之下,日月星辰都是它的忠实臣民,围绕在它周围不停地旋转。早在三千多年前,距离北天极最近的恒星是“帝”,为表达忠心,古人以帝星为中心,在天空中建立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这就是紫微垣,也叫紫微宫、紫宫、中宫或中元等。紫微垣是天帝起居的场所,也是天帝与近臣议事的地方,就好像是天上的紫禁城。”
“近现代天文学研究发现,地球受到日、月、行星的引力干扰,自身的自转轴会周期性地摆动,也就是说,北极点一直在星空中悄悄地移动,天文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岁差。如今地球自转轴所指的亮星是小熊座α星,因而它是现在的北极星。但在两千年前,地轴没有指向某颗亮星,四千年前所指向的是天龙座的一颗亮星,所以,北极并不是固定的。在紫微垣之中,有一串听上去很霸气的星名,它们都曾是不同时代的北极星,例如“天乙”“太乙”等。在中国历史上,“天乙”“太乙”实际上是对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的尊称。殷人用开国先祖的尊号来命名北极星,一定程度上也是想建立起祖先与帝的联系,使得商王顺理成章地成为帝的嫡系子孙。”
“紫微垣中心区域的这些霸气星名均代表着北天极,紫微垣的左右两道垣墙则是由丞相率领保卫禁宫安全的侍官、卫官和负责王家家政内外事务的宰相、辅弼共同组成的。之所以要在这里建立两座垣墙,主要是为了保护天帝的安全,所以说,垣墙内的天帝及其家属是紫微垣的主体部分。供帝王们使用的生活用品也都在紫微垣中有所体现,还有部分设备和用品被置于垣墙之外。墙外设有“天厨”和“内厨”两个厨房,还有炊事用的“八谷”,供天帝休息的“天床”,可谓一应俱全。”
“说到在北天极附近最显著的星象,当数北斗七星,它的形状好似一把巨大的勺子,因而也有人叫它勺子星。古人称其为北斗是因为它很像殷周时期的酒斗。这种酒斗不像称量粮食的那种斗,它有着长长的柄,也是为了方便舀酒。我国古人很重视北斗,这是由我们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华夏文明发祥于北纬35°左右的黄河流域,对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来说,北斗七星是拱极星区最显著的星象。随着地球自转,北斗七星也在围绕着北天极不断旋转,古人通过观察每天黄昏北斗斗柄的方向,参悟出了寒来暑往与季节变迁的关系: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