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506938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日本推理界“三冠王”得主陈舜臣大师手笔。
★深受柏杨推崇的华裔作家,开辟了日系推理新格局。
★与日本史学家司马辽太郎并称“双壁”
★著书两百余种,获奖无数,总销量达2000万册。
★历史与推理结合,风格独树一帜。作者妙笔生花,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融合“大唐风情”、“遣唐使”和“推理”几大要素,既有历史的厚重与深沉,亦不乏推理的波折与妙趣,独一无二,引人入胜。
★深受柏杨推崇的华裔作家,开辟了日系推理新格局。
★与日本史学家司马辽太郎并称“双壁”
★著书两百余种,获奖无数,总销量达2000万册。
★历史与推理结合,风格独树一帜。作者妙笔生花,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融合“大唐风情”、“遣唐使”和“推理”几大要素,既有历史的厚重与深沉,亦不乏推理的波折与妙趣,独一无二,引人入胜。
内容简介
遣唐使客房中为何惊现衣着怪异的尸体?黑白通吃的谋士之死与绝色波斯女子之间有何关系?赌场老板的客人离奇惨死,究竟是意外,还是人性的弱点在作祟?大财主商机被盗取,管家,歌姬,仆人,究竟谁才是泄密者?长安城的一流工匠与多年前的一起密室杀人案有何关系?这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和伤痛?
面对如此多手段诡谲的案件,贺望东和遥大鲸能否见招拆招、拨云见日?贺望东又是否能够揭开自己的身世之谜?
面对如此多手段诡谲的案件,贺望东和遥大鲸能否见招拆招、拨云见日?贺望东又是否能够揭开自己的身世之谜?
目 录
东方来客
上元夜谭
如烟如雾
诗中真假
富商之惑
工匠往事
解说
后记
上元夜谭
如烟如雾
诗中真假
富商之惑
工匠往事
解说
后记
在线试读
灵龟三年十一月,元正天皇改年号为养老元年。同年三月,大批遣唐使从难波出发,远赴唐都长安。这是日本派出的第八次遣唐使,距离上一次派出遣唐使已经十五年了。
此次的使节团由五百五十七人组成,多治比县守为押使,大伴山守为押使属下的大使,藤原马养为副使。“县守”为日本朝廷派驻在地方的官员,“山守”为管理山林的官员,而“马养”顾名思义,即为管理马匹的官员。随行的还有后来成为名僧的玄昉和吉备真备,以及诗人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只有十九岁,是以留学生的身份前往大唐的。
遣唐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长安。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派与日本迥然不同的景象。没有一个人不为目之所及感到震惊与赞叹。
七年前,元明天皇将都城迁到了奈良,并仿照长安城的格局兴建了平城京。就当时的日本而言,这无疑是一项难以想象的伟大工程。平城西三点七公里、南北五公里,从罗城门向北的通道,即为朱雀大路,宽达七十四米,到平城宫的正门朱雀门约有四公里。城中园林遍布、亭台众多、草木繁盛,美不胜收。日本人无不为拥有如此宏伟的国都感到自豪。然而到了大唐的都城,这些人全看傻了眼。长安城的规模竟是平城京的五倍之大,长安城的主道竟宽达一百五十米,怎不叫人叹为观止!
大唐鸿胪寺卿带领众官员在长安城外迎接遣唐使。鸿胪寺虽带个“寺”字,但并非寺院,而是官署名。在唐代的官制中,除了鸿胪寺,还有掌管祭祀的太常寺、管理马匹的太仆寺等官署,也都带个“寺”字。鸿胪寺主外宾之事,相当于如今的外交部,下设典客署和司仪署。当然还有通事,即翻译,他们接待起外宾来也是相当的郑重而专业。
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中央机构有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一台(御史台)、九寺(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五监(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等,都设在皇城之内。皇族居住的地方叫“宫城”,在皇城北侧。但是由于宫城地势较低、相对潮湿,唐太宗贞观八年,又在东北方的龙首原上建了大明宫,自唐高宗起,先后有十七位皇帝在此处理朝政。
皇城作为中央办公之所,富丽雄伟的建筑鳞次栉比。此次日本遣唐使就是在大明宫受到接待的。鸿胪寺坐落在承天门西七号,西边设有供外国使节下榻的四方馆。不过,只有重要人物才能入住该馆。按照惯例,团长级别的大人物所住的房间又与他人不同。
多治比县守作为押使,被安排在一个自带小花园的屋子里。接待他的是典客署丞李宜和通事曹茂,另有搬运行李的杂役。
曹茂的日语相当流利,而被问到师从何处时,他总是含糊其辞。遣唐使团的副使藤原马养略懂骨相之术,他私下对押使说:“就外形看,曹茂有点儿像日本人。”莫非他是流亡至大唐的日本人的后裔?不过既然曹茂本人不愿意明说,别人也不好勉强询问。
屋子里点着香,芬芳浓郁,押使在日本时,从未闻到过这样奇妙的香味儿。
待行李全部搬进屋子,曹茂毕恭毕敬地向李宜请示道:“方才有个年轻人来客馆,说要求见押使,请大人指示。”
署丞是从八品下,官职不大,但往往就是这些人,喜欢在下属面前颐指气使。
李宜慢悠悠地说道:“押使长途跋涉,刚刚抵达,怕是累了,把那人打发了。”
曹茂补充道:“是弘文馆的学生。”
弘文馆初叫修文馆,是唐开国皇帝李渊于武德四年设置的,唐太宗即位后才改名为弘文馆。后来,为了避太子的名讳,先后改为昭文馆、修文馆,几番改名,开元七年再次改称弘文馆。本书的故事发生时,弘文馆实叫修文馆,不过民间还是习惯称之为弘文馆。
弘文馆是皇家学校,只有三品以上大臣的儿子或孙子才有入学资格。因只收数十名学生,非“性识聪敏”者,即便身份地位够格,也进不了弘文馆。可见,能够成为弘文馆学生的,必是非同寻常之辈。
李宜得知想见押使的是弘文馆的学生,态度陡然转变,先前盛气凌人地要赶人走,此时却改口道:“既如此……且征询一下押使的意见……”
曹茂于是问多治比县守:“有个叫贺望东的年轻人说想要见您,您看?”
“贺望东?”押使反问道。
曹茂连忙回道:“大使若是不想见……”
押使答道:“不,是我派人把他找来的。我有东西要交给他。”
尚在海上时,押使已提前三日派人乘快船向有关州府做了报告,包括此次来唐的原因、船只数、总人数等。因此,使节团前脚刚上岸,后脚就被迎进馆舍好生招待。
地方官见过押使,确认过文书,之后便要派人飞报朝廷,获得准许后,使节团重要成员方可进京。押使便委托地方官将自己想见贺望东一事一并呈报给朝廷。地方官自然不知道贺望东是何许人也,但因是押使的要求,也不多问,如实上报。
朝廷收到消息,安排接见事宜、加强戒备等自不用说,同时也派人给贺望东报了信。贺望东听说日本的使节将来长安,还指名道姓地要见自己,表面漫不经心,心里到底有些按捺不住。押使一进长安,他就跑来四方馆求见了。
“我这就去见他。”押使说着正要起身。
李宜听了曹茂的翻译,说道:“不,把他叫到这里来,岂有劳押使大驾前去见他的道理。虽说是弘文馆的学生,毕竟身无官职,一国使节之首前去见他,实在不妥。”
到底是混官场的,思虑就是和别人不一样。
李宜派了个小吏去通传,并将那年轻人领了进来。
此次的使节团由五百五十七人组成,多治比县守为押使,大伴山守为押使属下的大使,藤原马养为副使。“县守”为日本朝廷派驻在地方的官员,“山守”为管理山林的官员,而“马养”顾名思义,即为管理马匹的官员。随行的还有后来成为名僧的玄昉和吉备真备,以及诗人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只有十九岁,是以留学生的身份前往大唐的。
遣唐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长安。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派与日本迥然不同的景象。没有一个人不为目之所及感到震惊与赞叹。
七年前,元明天皇将都城迁到了奈良,并仿照长安城的格局兴建了平城京。就当时的日本而言,这无疑是一项难以想象的伟大工程。平城西三点七公里、南北五公里,从罗城门向北的通道,即为朱雀大路,宽达七十四米,到平城宫的正门朱雀门约有四公里。城中园林遍布、亭台众多、草木繁盛,美不胜收。日本人无不为拥有如此宏伟的国都感到自豪。然而到了大唐的都城,这些人全看傻了眼。长安城的规模竟是平城京的五倍之大,长安城的主道竟宽达一百五十米,怎不叫人叹为观止!
大唐鸿胪寺卿带领众官员在长安城外迎接遣唐使。鸿胪寺虽带个“寺”字,但并非寺院,而是官署名。在唐代的官制中,除了鸿胪寺,还有掌管祭祀的太常寺、管理马匹的太仆寺等官署,也都带个“寺”字。鸿胪寺主外宾之事,相当于如今的外交部,下设典客署和司仪署。当然还有通事,即翻译,他们接待起外宾来也是相当的郑重而专业。
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中央机构有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一台(御史台)、九寺(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五监(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等,都设在皇城之内。皇族居住的地方叫“宫城”,在皇城北侧。但是由于宫城地势较低、相对潮湿,唐太宗贞观八年,又在东北方的龙首原上建了大明宫,自唐高宗起,先后有十七位皇帝在此处理朝政。
皇城作为中央办公之所,富丽雄伟的建筑鳞次栉比。此次日本遣唐使就是在大明宫受到接待的。鸿胪寺坐落在承天门西七号,西边设有供外国使节下榻的四方馆。不过,只有重要人物才能入住该馆。按照惯例,团长级别的大人物所住的房间又与他人不同。
多治比县守作为押使,被安排在一个自带小花园的屋子里。接待他的是典客署丞李宜和通事曹茂,另有搬运行李的杂役。
曹茂的日语相当流利,而被问到师从何处时,他总是含糊其辞。遣唐使团的副使藤原马养略懂骨相之术,他私下对押使说:“就外形看,曹茂有点儿像日本人。”莫非他是流亡至大唐的日本人的后裔?不过既然曹茂本人不愿意明说,别人也不好勉强询问。
屋子里点着香,芬芳浓郁,押使在日本时,从未闻到过这样奇妙的香味儿。
待行李全部搬进屋子,曹茂毕恭毕敬地向李宜请示道:“方才有个年轻人来客馆,说要求见押使,请大人指示。”
署丞是从八品下,官职不大,但往往就是这些人,喜欢在下属面前颐指气使。
李宜慢悠悠地说道:“押使长途跋涉,刚刚抵达,怕是累了,把那人打发了。”
曹茂补充道:“是弘文馆的学生。”
弘文馆初叫修文馆,是唐开国皇帝李渊于武德四年设置的,唐太宗即位后才改名为弘文馆。后来,为了避太子的名讳,先后改为昭文馆、修文馆,几番改名,开元七年再次改称弘文馆。本书的故事发生时,弘文馆实叫修文馆,不过民间还是习惯称之为弘文馆。
弘文馆是皇家学校,只有三品以上大臣的儿子或孙子才有入学资格。因只收数十名学生,非“性识聪敏”者,即便身份地位够格,也进不了弘文馆。可见,能够成为弘文馆学生的,必是非同寻常之辈。
李宜得知想见押使的是弘文馆的学生,态度陡然转变,先前盛气凌人地要赶人走,此时却改口道:“既如此……且征询一下押使的意见……”
曹茂于是问多治比县守:“有个叫贺望东的年轻人说想要见您,您看?”
“贺望东?”押使反问道。
曹茂连忙回道:“大使若是不想见……”
押使答道:“不,是我派人把他找来的。我有东西要交给他。”
尚在海上时,押使已提前三日派人乘快船向有关州府做了报告,包括此次来唐的原因、船只数、总人数等。因此,使节团前脚刚上岸,后脚就被迎进馆舍好生招待。
地方官见过押使,确认过文书,之后便要派人飞报朝廷,获得准许后,使节团重要成员方可进京。押使便委托地方官将自己想见贺望东一事一并呈报给朝廷。地方官自然不知道贺望东是何许人也,但因是押使的要求,也不多问,如实上报。
朝廷收到消息,安排接见事宜、加强戒备等自不用说,同时也派人给贺望东报了信。贺望东听说日本的使节将来长安,还指名道姓地要见自己,表面漫不经心,心里到底有些按捺不住。押使一进长安,他就跑来四方馆求见了。
“我这就去见他。”押使说着正要起身。
李宜听了曹茂的翻译,说道:“不,把他叫到这里来,岂有劳押使大驾前去见他的道理。虽说是弘文馆的学生,毕竟身无官职,一国使节之首前去见他,实在不妥。”
到底是混官场的,思虑就是和别人不一样。
李宜派了个小吏去通传,并将那年轻人领了进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