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57667
陈寅恪在成都期间,曾经四方搜求四川学者刘咸炘的著作,并认为从未谋面的刘咸炘,是蜀中*有学问和成就的学者。
著名学者陈寅恪、梁漱溟、柳诒徵、钱穆、王利器、吴天墀、王汎森等都曾高度评价过刘咸炘的学术成就。
太史公书,现在多称为《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誉。《太史公书知意》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刘咸炘解读《史记》意涵的扛鼎之作。刘咸炘开启了《史记》研究的宏观研究,认为研究《史记》,不仅是要知其字面意思,更要洞悉《史记》文本与书写的思想内涵。刘咸炘在本书中融汇百家,玄思独具,洞见迭出,自成一家之学。
太史公书知意一
序论
一、辨真伪
二、明体例
三、挈宗旨
四、较班范
太史公书知意二
太史公书
本纪
五帝本纪
夏本纪
殷本纪
周本纪
秦本纪
秦始皇本纪
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吕后本纪
孝文本纪
孝景本纪
孝武本纪
太史公书知意三
表
三代世表
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表
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
高祖功臣侯年表
惠景间侯者表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年表
汉兴以来将相大臣年表
太史公书知意四
书
礼书
乐书
律书
历书
天官书
封禅书
河渠书
平准书
太史公书知意五
世家
吴太伯世家
齐太公世家
鲁周公世家
燕召公世家
管蔡世家
……(以下目录为《史记》诸篇篇名,故省略)
题 记
“史记”这一概念,原指史官所记,在上古是“史籍”的通称。司马迁所作《史记》原题《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到了东汉桓灵之时,为《史记》之名所代替,成为了后世的通称,可以看做是《太史公记》的简称。刘咸炘认为起于班氏父子以古“史记”之名称迁书,尊之也,可备一说。旧时学者尊古者仍称《史记》为《太史公书》。刘咸炘所作《太史公书知意》即称《史记》的原名为《太史公书》。
刘咸炘是民国年间蜀中知名学者,亦是人世间不可多得的才子,1932年英年早逝,仅享年36岁,而著述达235部,475卷,总记为《推十书》,可谓著作等身。刘咸炘博学多才,圣史子集四部皆通,是名实相符的国学大师。1916年,刘咸炘二十岁许即出任成都学友书塾教席,自1926年迄于逝世,即三十岁许先后兼任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及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先生识见精微,学贯中西, “学者咸阪其教,讲课之时,教室座无虚席,门窗之外,环立而听者尚有多人”(《刘咸炘先生传略》)。时人将先生比肩北大教授刘师培。
《太史公书知意》是刘咸炘先生的史学论著前四史知意之一。四史知意为:《太史公书知意》、《汉书知意》、《后汉书知意》、《三国志知意》。中国传统史学,贯通古今的纪传体二十四史,世称正史,用今语说即为国史,前四史为知名,历来受到重视,四史均有注疏。传统的注疏,偏重微观,在名物典章、地理治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字句朗读等方面下功夫,旨在读懂原文字面意义。方法是抄撮材料,排比引证,集甲说乙云,唐代形成的《史记》三家诠是传统方法的一个界碑。传统方法由汉至清乾嘉考据,历经2000年没有多大改变。现当代的《史记》研究宏观与微观并重。当代的古籍整理是传统微观研究的延伸,成果表现为点校、新注、解读、语译等注疏工作。宏观研究阐释思想内涵,大量的论文论著表明了宏观研究为主流。《太史公书知意》,顾名思义, “知意”,即洞悉、研讨文本的思考内涵,刘咸炘开启了《史记》的宏观研究,研读不只是知其字面意义,更要洞悉思想内涵。刘咸炘创立“知意”这一概念是一个新词,开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太史公书知意》的研读方法,仍以传统的按一百三十篇顺序,用章句的读书方法研讨若干条字句以及史事的思想内涵,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是传统方法迈向现当代论说方法的一个过渡时期的示范之作,也是近代《史记》研究的一部名作,在当今《史记》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校注出版介绍给《史记》爱好者与研究者。成都武侯祠杨代欣先生为本书出版提供了刘伯谷、朱炳先两位作者合写的《刘咸炘先生传略》,借出版之机,深表感谢。校注者二人、张大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徐兴海,无锡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将我们二人凝聚在一起,共同校注了《太史公书知意》,值得在此书写一笔。
是为题记
校注者
2018年8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