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袋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10281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新)》是由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图书研究团队根据考试大纲及历年考试真题精心研发而成。
本书精选了2016年至2019年的6套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并对每套真题做了详细解答,解析后还配有考点点拨,利于考生熟悉掌握真题结构、考点分布和相应的知识内容。
同时本书还包括根据真题研发的10套标准预测试卷,其难度、题型题量、考点分布等都与真题契合,供考生进行考试模拟训练,检验学习成果。
购买本书即可享有增值服务——中公移动自习室,了解考试详情、学习核心考点、在线水平测试、专项题库练习,陪伴考生备战。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始终如一的支持,本书特别推荐了图书配套课程,获取备考重点,领会答题思路,助力考生轻松备考。
历年真题试卷与教材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本书精选了2016年至2019年的6套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并对每套真题做了详细解答,解析后还配有考点点拨,利于考生熟悉掌握真题结构、考点分布和相应的知识内容。
同时本书还包括根据真题研发的10套标准预测试卷,其难度、题型题量、考点分布等都与真题契合,供考生进行考试模拟训练,检验学习成果。
购买本书即可享有增值服务——中公移动自习室,了解考试详情、学习核心考点、在线水平测试、专项题库练习,陪伴考生备战。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始终如一的支持,本书特别推荐了图书配套课程,获取备考重点,领会答题思路,助力考生轻松备考。
历年真题试卷与教材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新)》是由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图书研究团队根据考试大纲及历年考试真题精心研发而成。
本书精选了2016年至2019年的6套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并对每套真题做了详细解答,解析后还配有考点点拨,利于考生熟悉掌握真题结构、考点分布和相应的知识内容。
同时本书还包括根据真题研发的10套标准预测试卷,其难度、题型题量、考点分布等都与真题契合,供考生进行考试模拟训练,检验学习成果。
购买本书即可享有增值服务——中公移动自习室,了解考试详情、学习核心考点、在线水平测试、专项题库练习,陪伴考生备战。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始终如一的支持,本书特别推荐了图书配套课程,获取备考重点,领会答题思路,助力考生轻松备考。
历年真题试卷与教材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本书精选了2016年至2019年的6套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并对每套真题做了详细解答,解析后还配有考点点拨,利于考生熟悉掌握真题结构、考点分布和相应的知识内容。
同时本书还包括根据真题研发的10套标准预测试卷,其难度、题型题量、考点分布等都与真题契合,供考生进行考试模拟训练,检验学习成果。
购买本书即可享有增值服务——中公移动自习室,了解考试详情、学习核心考点、在线水平测试、专项题库练习,陪伴考生备战。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始终如一的支持,本书特别推荐了图书配套课程,获取备考重点,领会答题思路,助力考生轻松备考。
历年真题试卷与教材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目 录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卷(一)~(十)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十)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卷(一)~(十)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十)
免费在线读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高级中学)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的“云”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含有“云”意象的诗句,意图表现人生哲理的是()。
A.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2.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引入其他相关小说名作,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妙处。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A.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B.孙犁《芦花荡》
C.鲁迅《社戏》D.海明威《老人与海》
3.教研组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展散文专题教学,围绕“乡土情怀”选择阅读篇目。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B.贾平凹《秦腔》
C.蒙田《热爱生命》D.富尔格姆《信条》
4.学完《雷雨》,教师向学生介绍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创作原则。下列遵循这一原则的代表作是()。
A.关汉卿《窦娥冤》B.郭沫若《屈原》
C.莫里哀《伪君子》D.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5.研读古代文化经典时,教师提醒学生梳理文中重要字词。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效:效仿)(《庄子·逍遥游》)
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忧愁,哀伤)(《论语·述而》)
C.道可道,非常道(第三个“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老子·上篇》)
D.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罟:网)(《孟子·梁惠王上》)
6.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常见文言虚词“则”的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讲解《锦瑟》时,教师列举含有典故的诗句,向学生解释古代诗词创作的用典传统。下列诗句不适合的是()。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时,教师举例说明成语使用的注意事项。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A.田野上盛开着金黄的油菜花,三两座红色的房子星罗棋布地点缀其中
B.他热爱科学,但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暴露了他在实验操作方面的不足
C.当我国乒坛健儿战胜对手摘得金牌时,现场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D.因为没有合理的规划,小李在工作中总是千疮百孔,让领导非常无奈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交流自己的体验,从中提炼写作话题
B.指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资料查阅获得信息,积累写作素材
C.倡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代替手工写作,运用计算机编辑文稿
D.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中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
10.某版教科书把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刘易斯·托马斯《作为生物的社会》、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未来》三篇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下列对该单元的教学建议恰当的是()。
A.本单元课文语言典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B.本单元课文风格鲜明,应该着重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C.本单元课文结构严谨,应该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
D.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应该鼓励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展开个性解读
11.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近年来,我发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减弱,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没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比如,教学《项链》一课,以往我们只停留在批判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上。这次我有意组织学生从多个视角评析玛蒂尔德,逐渐推进深度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认识到玛蒂尔德的“虚荣”是人性使然,她在后期的转变是值得称赞的。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虚荣心的问题,学生探究之后进一步认识到玛蒂尔德虚荣心的本质是不切实际,迷失自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克服自己的虚荣心。直到下课前,学生还在热议。可见,问题研讨的过程就是训练理性思维的过程。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学生理性思维减弱的根本原因是阅读教学中缺乏有效的训练
B.围绕人物形象展开多元解读是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唯一捷径
C.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应该跳出文本范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D.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可以基于特定的话题展开逐层深入的研讨
12.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切入点。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能够走进文本深处,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师从文本解读入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更容易关注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开展实践活动,也更容易激发自身的探究欲望,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语文积累解决问题;学会通过研读、讨论和反思,提高整体感知、信息提娶推断阐释、鉴赏评析等核心阅读能力,为未来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坚实基矗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本解读具有探究性,因而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
B.文本作者的言语智慧体现在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
C.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D.文本解读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优势
13.阅读某教师教学后的访谈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上课前我担心《记念刘和珍君》远离时代,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但备课时没想太多,参照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写完教案了。一上课就发现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不太容易进入文本,课堂气氛很沉闷。我当时有点紧张,赶紧调整教学思路。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鲁迅的情感变化,然后把这个变化过程用曲线呈现在黑板上;接着抓住一些重要语句给学生示范如何围绕关键词,比如“猛士”“庸人”等,品味作者情感;最后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我点拨、总结。教案原计划还要分析“刘和珍”形象,但当时没有讲,准备挪到下节课来完成。作为新手教师,我觉得真的要好好考虑学情。
对上述访谈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如果教师课前有充分预设,课堂教学就能够按教案顺利展开
B.学生缺乏情感共鸣是因年龄小,无法理解鲁迅的文字和思想
C.调整后的教学思路比较随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D.充分把握学情是正确处理课堂教学预设及生成关系的前提
14.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研组长:写作教学往往依附于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写作教学效率不高。下周要给高一新生上写作课,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自由畅谈。
师1:上次组里安排我调查新生的写作困惑,我先汇报下:多数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凑字数,压力大;不喜欢老师的命题形式,感觉有点远离生活。
师2:既然这样,我觉得第一次写作课就可以把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
师3:我觉得引导学生阅读也很重要,没有输入哪有输出。
师4:我同意大家的观点。写作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指导层面,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写作的源泉、写作的价值,理解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思考人生的精神生活方式。
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读写结合教学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学生的写作困惑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依据
C.社会生活和日常阅读都是学生写作内容的来源
D.教师认为应当引导学生将写作融入个人的生活
15.阅读某教师有关选修课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选修课个性化的核心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发展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专题学习获得文化积累和情感滋养。比如,教学“中外戏剧名著选读”,可以安排学生围绕“我喜欢的人物”这一话题开展写作活动,与人物充分对话,从中获得人生启迪。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在生活阅历、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着眼于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结合专题内容设计多层次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学“《史记》选读”,可以设计这些学习活动,如“为刘邦写一则生平简历”“分析刘邦的性格特征”“讨论刘邦是不是英雄”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每种活动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选修课的核心特征是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B.选修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陶冶学生的情操
C.选修课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多方面的差异
D.选修课的多层次学习活动应该保持难度一致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高级中学)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的“云”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含有“云”意象的诗句,意图表现人生哲理的是()。
A.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2.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引入其他相关小说名作,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妙处。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A.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B.孙犁《芦花荡》
C.鲁迅《社戏》D.海明威《老人与海》
3.教研组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展散文专题教学,围绕“乡土情怀”选择阅读篇目。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B.贾平凹《秦腔》
C.蒙田《热爱生命》D.富尔格姆《信条》
4.学完《雷雨》,教师向学生介绍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创作原则。下列遵循这一原则的代表作是()。
A.关汉卿《窦娥冤》B.郭沫若《屈原》
C.莫里哀《伪君子》D.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5.研读古代文化经典时,教师提醒学生梳理文中重要字词。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效:效仿)(《庄子·逍遥游》)
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忧愁,哀伤)(《论语·述而》)
C.道可道,非常道(第三个“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老子·上篇》)
D.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罟:网)(《孟子·梁惠王上》)
6.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常见文言虚词“则”的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讲解《锦瑟》时,教师列举含有典故的诗句,向学生解释古代诗词创作的用典传统。下列诗句不适合的是()。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时,教师举例说明成语使用的注意事项。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A.田野上盛开着金黄的油菜花,三两座红色的房子星罗棋布地点缀其中
B.他热爱科学,但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暴露了他在实验操作方面的不足
C.当我国乒坛健儿战胜对手摘得金牌时,现场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D.因为没有合理的规划,小李在工作中总是千疮百孔,让领导非常无奈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交流自己的体验,从中提炼写作话题
B.指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资料查阅获得信息,积累写作素材
C.倡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代替手工写作,运用计算机编辑文稿
D.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中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
10.某版教科书把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刘易斯·托马斯《作为生物的社会》、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未来》三篇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下列对该单元的教学建议恰当的是()。
A.本单元课文语言典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B.本单元课文风格鲜明,应该着重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C.本单元课文结构严谨,应该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
D.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应该鼓励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展开个性解读
11.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近年来,我发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减弱,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没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比如,教学《项链》一课,以往我们只停留在批判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上。这次我有意组织学生从多个视角评析玛蒂尔德,逐渐推进深度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认识到玛蒂尔德的“虚荣”是人性使然,她在后期的转变是值得称赞的。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虚荣心的问题,学生探究之后进一步认识到玛蒂尔德虚荣心的本质是不切实际,迷失自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克服自己的虚荣心。直到下课前,学生还在热议。可见,问题研讨的过程就是训练理性思维的过程。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学生理性思维减弱的根本原因是阅读教学中缺乏有效的训练
B.围绕人物形象展开多元解读是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唯一捷径
C.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应该跳出文本范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D.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可以基于特定的话题展开逐层深入的研讨
12.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切入点。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能够走进文本深处,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师从文本解读入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更容易关注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开展实践活动,也更容易激发自身的探究欲望,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语文积累解决问题;学会通过研读、讨论和反思,提高整体感知、信息提娶推断阐释、鉴赏评析等核心阅读能力,为未来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坚实基矗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本解读具有探究性,因而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
B.文本作者的言语智慧体现在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
C.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D.文本解读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优势
13.阅读某教师教学后的访谈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上课前我担心《记念刘和珍君》远离时代,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但备课时没想太多,参照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写完教案了。一上课就发现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不太容易进入文本,课堂气氛很沉闷。我当时有点紧张,赶紧调整教学思路。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鲁迅的情感变化,然后把这个变化过程用曲线呈现在黑板上;接着抓住一些重要语句给学生示范如何围绕关键词,比如“猛士”“庸人”等,品味作者情感;最后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我点拨、总结。教案原计划还要分析“刘和珍”形象,但当时没有讲,准备挪到下节课来完成。作为新手教师,我觉得真的要好好考虑学情。
对上述访谈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如果教师课前有充分预设,课堂教学就能够按教案顺利展开
B.学生缺乏情感共鸣是因年龄小,无法理解鲁迅的文字和思想
C.调整后的教学思路比较随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D.充分把握学情是正确处理课堂教学预设及生成关系的前提
14.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研组长:写作教学往往依附于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写作教学效率不高。下周要给高一新生上写作课,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自由畅谈。
师1:上次组里安排我调查新生的写作困惑,我先汇报下:多数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凑字数,压力大;不喜欢老师的命题形式,感觉有点远离生活。
师2:既然这样,我觉得第一次写作课就可以把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
师3:我觉得引导学生阅读也很重要,没有输入哪有输出。
师4:我同意大家的观点。写作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指导层面,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写作的源泉、写作的价值,理解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思考人生的精神生活方式。
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读写结合教学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学生的写作困惑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依据
C.社会生活和日常阅读都是学生写作内容的来源
D.教师认为应当引导学生将写作融入个人的生活
15.阅读某教师有关选修课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选修课个性化的核心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发展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专题学习获得文化积累和情感滋养。比如,教学“中外戏剧名著选读”,可以安排学生围绕“我喜欢的人物”这一话题开展写作活动,与人物充分对话,从中获得人生启迪。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在生活阅历、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着眼于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结合专题内容设计多层次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学“《史记》选读”,可以设计这些学习活动,如“为刘邦写一则生平简历”“分析刘邦的性格特征”“讨论刘邦是不是英雄”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每种活动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选修课的核心特征是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B.选修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陶冶学生的情操
C.选修课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多方面的差异
D.选修课的多层次学习活动应该保持难度一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