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80416
此书于林兆明生前收录口述原声资料,著述并出版,是一部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的情感长篇,一份用心血凝成的讲古艺术感悟,一个记录广州独特文化嬗变的缩影,首次以文学传记的形式记录粤语讲古人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感悟,具有抢救传承岭南传统文化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值得赏读与收藏。
他出身名门,投身粤语话剧,塑造过无数艺术形象,他扮演的警察“369”老广州无人不晓;他痴迷于粤语讲古,年近九十仍出新作,他演播的《西游记》闻名海内外。他对粤语语言艺术作出卓越贡献,是岭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他就是传主——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粤语讲古泰斗林兆明。
本书以广东新闻广播访谈式传记长篇连播《林兆明的艺术人生》为蓝本,由林兆明口述,囊括了他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史风雨和不可复制的艺术感悟。书中收录两百多张珍贵照片,扫描二维码即可听到十段经典讲古原声,通过声图文全方位讲述了这位老艺术家对我国粤语话剧艺术、讲古艺术的热爱和贡献,他对广东文化艺术繁荣兴旺的由衷肯定,他与艺术拍档的深厚情谊,他与家人温馨和美的亲情轶事。
序 言
愿粤语讲古永远“书接
上一回” / 林兆明 1
引 子
章 澳门大世兄
节 侨商世家 7
第二节 名门之子 15
第三节 林家大世兄 25
第四节 澳门摇篮 33
第二章 初入剧社
第五节 广州求学 45
第六节 初入剧社 55
第七节 法律,还是艺术? 66
第八节 从艺不言悔 76
第三章 创造经典
第九节 粤语话剧 85
第十节 经典“369” 94
第十一节 进京演出 103
第四章 情痴,艺痴
第十二节 琴瑟和鸣 115
第十三节 全家福 129
第十四节 患难之交 140
第五章 蜚声南粤
第十五节 得志莫离群 151
第十六节 艺术传家 162
第十七节 拍档 171
第十八节 结缘讲古 181
第十九节 之作 188
第六章 一嘴纵横
第二十节 历史演义 199
第二十一节 英雄豪迈 206
第二十二节 武侠志怪 211
第二十三节 “长似剑随予” 221
第二十四节 相濡以沫 231
第二十五节 一嘴纵横 241
第七章 根深叶茂
第二十六节 宝刀不老 251
第二十七节 鸿篇巨制 260
第二十八节 帝王传奇 269
第二十九节 根深叶茂 276
第八章 “哥哥啊”在听众心中永远回荡
第三十节 听见广州 289
第三十一节 永远的《西游记》 301
林兆明先生大事年表 308
附 录
我演“369”
/ 林兆明 317
让“哥哥啊”永远在广播电波中飘荡 / 吴国庆 319
音容犹在,精神永存
——记忆中的林兆明先生 / 麦伟平 321
我听《林兆明的艺术人生》 / 唐同炎 323
录音师眼中的林兆明 / 陈文丹 326
后 记
听见广州的声音 / 张蔚妍 330
序 言
愿粤语讲古永远“书接上一回”
我喜欢中国的故事。
我这一辈子讲了无数个故事,有在广播电台讲的,有在舞台上讲的,也有在话剧里讲的。家国兴衰、历史变局、帝王传奇、神话志怪,既有将相英雄的豪迈,也有草根百姓的悲欢,唯独没有讲过我自己的故事。
我和观众、听众朋友每分享完一节故事,总要在结尾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每次准备开讲新一回故事的时候,也总会在开头说一句:“原文再续,书接上回。”这两句话不单是一个讲古的程式,也在提醒着我,万物总有联系。世间所有的人和事都有前因后果,每一个故事都有开头与结尾,每一个故事里发生的人和事,都是在“接上一回”。
今天,我在这里跟大家讲我自己的故事,实际上是讲世界不断变化着的、曾经发生在我眼前的故事。至于发生在我之后的事,就只能留待后人去讲了。大家要听我讲林兆明的故事,那就要继续“书接上一回”。
话说我林兆明不是一个对国家社会有大贡献的大人物,为什么要写传记呢?之前,有不少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朋友建议我写传记,我都没有答应,一来觉得个人的坎坷经历,没有必要公之于众;二来觉得我这个老古董的经历和感受,大家未必能够接受和分享,因此迟迟未能进入状态。
我和原广东电台的渊源很久远。广州刚解放的时候,我就去电台录播诗歌和散文,1979年录播长篇小说《虾球传》。从那以后,就一发不可收,坚持录播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直至现在。我和广东电台几位记者编辑都是好朋友,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和我一样,对于广府文化,对于粤语语言艺术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些老朋友,以及台领导都希望我能将自己在粤语语言表演艺术、话剧表演艺术中的心得总结出来,也把我所经历的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风雨通过“讲古”的方式记录下来。我思考良久,想当年自己从一个热血青年,投身艺术,到如今已经八十八岁,年迈老矣,饱经风霜!我亦感受到原广东电台历届领导对我的关心与支持。他们的拳拳之心令我感动。朋友说,你个人的经历不光是个人的故事,而是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以及文化现象,尤其刻印着广府地区的风土人情。你应该跳出“小我”,讲述“大我”的故事。于是,我终于放下了顾虑,同意出版传记。
广东广播电视台尤其是新闻广播的领导和团队花了大半年时间上门采访、录音、剪辑、合成,三十集的广播传记《林兆明的艺术人生》在2016年元旦播出了。虽说老人床前少孝儿,我却难得地拥有非常孝顺的生性儿女。录音期间,我时常卧病在床,写作和录音都非常艰难,女儿林端在生活上时常陪伴我,给予细心的照顾,在精神上给予很大的支持,帮我做了厚厚一大沓的口述笔记,协助我把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坚持做了下来。全部录完那天,我们两个人都长吁一口气,如释重负,一同流下欣慰的眼泪,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这本书的作者张蔚妍每次来采访,就像女儿一样和我拉家常,故事由她写出来,好比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这个有点腼腆的广州女子忙前忙后,既细心又负责!来家里录音,每次都把一式四份的打印稿放到每个工作人员面前,给我的那份她一定会放大到二号字。
时至今日,我依然略有担心,我这个老古董的故事,读者会愿意看吗?
20世纪20年代,我的父母都出身于澳门侨商。受到中西方文化的交互影响,我从小就中意看戏、演戏、编戏,也有一点反叛。大学读的是法律,却不愿继承父业。建国后我先后在广州三个专业剧团当话剧演员,是话剧让我走上一条“不悔”之路,经历了命运的种种巧合与安排。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州,观众也许不怎么知道“林兆明”,却大多数记住了粤语话剧《七十二家房客》中的“369”。20世纪70年代,我开始播讲长篇小说,也许我个性中有着跟悟空一样的不羁,有着跟八戒一样的愚钝吧,我讲的长篇古典小说《西游记》让大家对我始终不离不弃。
感谢之余,我想告诉我所挂念的观众朋友、听众朋友,告诉我的孩子们——粤语文化历史悠久,粤语讲古和粤语话剧表演,是广府文化的艺术瑰宝之一,是我愿意用一生去从事的艺术行当。
且听,中国的故事永远仍有“下回”。有粤语的地方,粤语话剧表演、粤语讲古就永远不会消失。现在,我们不妨“书接上一回”吧!
林兆明
2016年1月
引 子
20世纪30年代的澳门,海镜戏院。
欧美电影、粤语电影,在此你方唱罢我登场。
新马路与下环街交界转角的繁华路段,平房中高楼凸起,“海镜戏院”的招牌明亮堂皇。这座戏院中西合璧,楼上电影院,楼下西餐厅,周边是海镜街市,坊众皆知,从早到晚热闹无比。
“海镜”与渡船街的“南京”、福隆新街的“清平”两家大戏院势成三强鼎立。
海镜戏院的老板,姓林,名耀廷,是一位从巴拿马归来的年轻侨商,他是孙中山的同乡,十年前到澳门白手兴家。外人并不知道,他来澳门的内情实在是出于护子心切。
那一年是1910年,清朝宣统二年,江浙暴雨成灾、东北瘟疫,两湖抢米事件四起。香山(中山县原名)盗贼猖狂,好些人家的小孩被劫走贩卖。
林耀廷到巴拿马谋生,他的母亲和儿子留在老家香山长沙浦。
劫匪来时,两岁多的独子林景云正在家中玩耍。
正在后村洗衣的祖母听到人喊“贼佬来啦!”,连忙扔了水桶跑回家。
家,一片狼藉。
贼人已散去,却见不到孙子的踪影,祖母的心悬在半空。
“云仔!云仔!”祖母冲进里屋又跑到屋外,正要大哭,一回头,看到小景云缩在屋里大门的门后,大气不出,小脸憋得通红,却也不哭一声。祖母抱起孩子,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听说消息后赶来的亲友都夸他:“这孩子这么淡定胆大,日后必能做大事。这是林家祖先的福荫大呐!”
孩子是够淡定,大人却怎么也淡定不了!
林耀廷接到这个消息后,连忙让人带话给自己的母亲,火速带着景云去澳门避避贼祸。若干年后,林耀廷和堂兄将巴拿马的小餐馆结了业,一起回到澳门。
林耀廷一家团聚了。
林耀廷以海镜戏院在澳门开创了林氏家族的代生意。
若干年后,海镜戏院成为林耀廷个宝贝孙子喜欢去的地方。林老板怎么也没有料到,他的海镜戏院竟会在这个孙子心中种下一个叫“艺术”的根,从此再也无法拔出来。
这位林家大世兄就是日后名扬海内外的粤语讲古泰斗、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林兆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