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623100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刘鹤担任总报告执笔。
耗时三年的系统研究整理。
迄今为止,对全球经济危机研究专业、深入的书。
汇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学者研究精粹。
研究成果已经在为中央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产品推荐★
2010年起,中央财办启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期望以史为鉴,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组邀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参与研究。参与单位分别从国际政治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机制等角度展开研究,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中央财办进行了综合研究,完成了总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研究成果已经在为中央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
二、两次危机的区别点
三、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
四、三点政策思考
第二篇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比较
二、判断和结论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篇从货币金融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危机背景与演变过程比较
二、危机爆发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及效果比较
四、危机对金融改革影响的比较
五、几点启示
六、政策建议
第四篇从金融监管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金融体系和危机演变机制比较
二、金融危机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与金融监管改革
四、基本结论和启示
第五篇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的时代背景
二、两次危机演变过程和政策应对比较
三、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
四、两次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治理的影响比较
五、两次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第六篇从宏观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国外学者关于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综述
二、关于两次大危机的背景、成因、过程、应对及影响的对比分析
三、两次大危机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和重要启示
第七篇从微观机制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引言
二、两次危机的背景及演化
三、金融危机的微观机制分析
四、当前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与隐忧
五、结论和建议
后记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从影响深度、涉及广度和持续时间长度看,无疑是大萧条以来*为严重的危机,从对未来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塑作用上看,也只有大萧条可与其类比。要充分认识过去二十年全球市场不断扩张的时期已经结束,国际市场收缩在相当长时间将成为常态,必须转变战略基点、坚持扩大内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新的持久动力。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组
从实体经济看,内部的结构失衡和外部的经济竞争力下降是导致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两次危机中,美国都存在“过度消费”、储蓄率低的问题。而本次危机中,美国持续的“双赤字”也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有效协调和配合,是反思本次危机教训、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为重要的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
两次危机都暴露出,不仅金融创新领域存在大量监管薄弱环节,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化也衍生出许多监管空白。
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是金融危机重复发生的根源,金融市场的根本性缺陷进一步促成了危机的再次发生,监管失效则导致了*重要的市场纠正力量的丧失。
——中国银监会课题组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已经历过多次危机,形成了包括国内应对措施和国际协调机制在内的成熟的调节机制。本次危机尽管来势汹汹、破坏力大,但不会动摇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根本理念和制度,仅会在部分领域引发微调或改良。
——中国社科院课题组
回顾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我们不难看到,凡是能够处理好与美国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都获得了快速发展;相反,凡是跟美国搞对抗的国家和地区,不仅经济不能发展上去,甚至连社会稳定都难以维持。因此,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策略选择应当是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以韬光养晦为主,并适度地有所作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从两次危机的经验和当前中国国情可见,要解决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微观机制上的各种结构性问题,不但需要我们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步缓解贫富差距过大的趋势。
——北京大学课题组
第一篇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本次危机爆发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次危机可能延续的时间、可能产生的深远国际影响和我们的对策。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启动对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邀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这些单位都完成了十分出色的分报告,本文是此项研究的总报告。总的看,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频繁发生,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其中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积累到无法自我调节程度后的集中爆发。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
1、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历史比较来理解过去,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应对本轮金融危机,我们希望通过历史对比使自己的工作获得主动性。当我们开始进行这项工作后,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对结论的好奇使我们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兴趣全面上升。
2、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理解和判断往往在实验室进行,而社会科学没有研究实验室,当统计数据不充分、研究对象又十分泛化时,替代的研究方式可能是进行历史比较。正如在自然界存在着气候变化长周期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只要时间的跨度足够大,也会发现历史的重复现象或者相似之处。放心的是,这两次危机之间实际间隔约80多年,如果加上上次大萧条之前的历史背景时间,可用于研究对比的时间超过百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人类也经历了两次最大的繁荣与萧条的更迭,这使得这个宝贵的时间成为进行对比研究最难得的实验场所。
3、本项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历史的周期率。我们认为,周期性是历史变化和自然界的本质特征,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特点。历史在时间跨度足够长时会不断重复自己,经济社会发展的周期率首先表现为繁荣与萧条的相互交替,但这种交替只是分析问题的起点。本项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试图发现在两次繁荣萧条之中那些最引人注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相似程度,更准确地说,这项研究是试图理解两次危机发生前技术和经济背景的类似性,刻画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行为和大众心理的特征,描述两次危机的宏观发展轨迹,从而为应对危机的决策提供依据。
4、历史重复自己有线性的方式,也有非线性的方式,有符合逻辑的精准变化规律,也有逻辑不清的意外变化,甚至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历史困惑,这一切既是进行这项研究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难点所在。在下面的报告中,我们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归纳两次危机的不同点,试图总结出两者的共性特点,并得出初步的政策结论。由于历史事件和对比对象极为宏观,可以用于翻阅资料和进行数据对比的研究时间十分有限,我们的描述选择了比较粗犷的方式,描述的重点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即便是对“是什么”的描述也十分困难,因此这项研究大纲仅是更深入研究的起点。
……
麓山老虎 –
民粹主义民粹主义的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致命的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与此同时,超出收入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其破坏力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海怪 –
不错,刘鹤很少写书,这书值得一看,能读懂高层出台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量化门徒 –
刘副总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补”经济改革思想的起源之作
ddzgh –
代表了目前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危机的最成熟的看法
渤海郡守 –
是个论文集,刘其实没有写。但是这也是高层的观点了,对现实还是有指导意义的
judgement –
老公读的书。说感觉章节内容写作水平不一致,有些章节写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