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227799
2.本书全面探讨了“PF医师费”制度的框架、整体设计、重分配机制、保障与奖励机制以及“PF医师费”和医院运营管理的关系等各个方面
3.本书以期对广大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政策制定者、医疗卫生服务从业者有所帮助,为医改、医院管理、医疗发展和医患关系改善做出贡献
序1 春驭东风 泽惠苍生
序2 期待“一米阳光”
序3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前言
章 医师薪酬制度
节 医疗付费方式与医师薪酬
第二节 群体执业与医师薪酬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与医师薪酬
第四节 医师薪酬制度的分析
第五节 封闭式医疗体系医师费制度
第二章 薪酬激励理论和医师薪酬制度
节 激励机制和薪酬方案分类
第二节 基于产出的薪酬机制
第三节 基于投入的薪酬机制
第四节 激励视角下的医师薪酬制度分类
第三章 “PF医师费”制度框架
节 医师费制度的定义与内容
第二节 医师费制度的基本架构
第三节 医师费制度的设计与运用
第四章 “PF医师费”制度整体设计
节 同侪薪酬调查
第二节 医院营收分析
第三节 目标薪资设定
第四节 保障薪资设定
第五节 医疗服务收费分析
第六节 医疗服务量测算
第七节 PF医师费比例设置
第八节 医师费收入测算示例
第五章 “PF医师费”重分配机制
节 为什么导入重分配
第二节 年资积分的设计
第三节 收入积分的设计
第四节 科内积分的设计
第五节 重分配的补充机制
第六节 重分配情况下单一科室医师费PF示例
第六章 “PF医师费”制度导入的保障与奖励机制
节 保障与奖励的原则设定
第二节 保障与奖励的实例方案
第三节 保障与奖励对医师团队的影响分析
第四节 院长级主管补助保障方案
第七章 “PF医师费”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运用实证
节 医院经营与PF医师费
第二节 PF医师费持续偏低的改善案例
第三节 二线科PF大幅成长的案例
第四节 高医务收入情形下的PF医师费合理化案例
第五节 结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节 医师薪酬制度建构的总结
第二节 医师薪酬制度运行面的总结
第三节 大陆医院引入“PF医师费”制度的意义
第四节 “PF医师费”制度发展的展望
后记
致敬众筹参与者
联合发起人名录
《现代医院管理系列丛书》出版说明
《现代医院管理系列丛书》编委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韩晓芳
2014年7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签约共建共管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将该院列为北京市第22家市属公立医院;11月28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正式开业,标志着一所即将参照台湾长庚模式运行的公立医院正式“登陆”北京医疗卫生行业。这既是清华大学、台塑关系企业和长庚纪念医院十年努力的结晶,也是国家持续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
清华长庚医院的诞生,正值我国医改进入深水区、基本医保与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时期,但是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补偿制度、运行机制、服务体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医药价格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使医疗服务价值不能科学体现,医疗卫生事业重要核心的要素——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人力资源宏观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清华长庚医院甫一问世就被寄予厚望,期待按照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参考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经验,建立新医院、新体制,为公立医院改革、为上述难题的破解,做出积极探索。
纵观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台湾地区受到广泛关注,在保障医疗服务品质的同时,兼顾医疗服务效能,较好地体现了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而台湾引入财团法人医院的非营利组织形式,创造了社会力量办医的巨大成功,长庚纪念医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长庚模式的成功与其在建立之初就大力推行“PF医师费”制度是分不开的。这种收入分配机制试图通过风险共担、成果分享的方式提升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特别是医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防止大处方、大检查和诱导性诊疗的出现,彰显对医师的正向激励和补偿,保障患者得到科学、有效、公益性的服务。这个经验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医改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按照中央的精神,去年,北京市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北京医改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五大方面改革的理念、方向、路径和重点任务,将人事薪酬制度作为影响医改全局的一项关键性改革任务,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2015年,北京市将围绕落实《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全面深化医改。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将在努力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同时,在公立医院的微观运行,特别是医院品质管理、绩效管理、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因此,《再造医酬》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这本书从理论上,对医师的薪酬制度发展历史与激励理论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从操作上,对于如何构建“PF医师费”制度框架,完成总体设计,引入重分配、保障和奖励制度做了全面的阐释;后则从实践上,通过实例分析,剖析得出“PF医师费”在医院实际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可行性。从而从理论、设计和操作三个方面,周到深入地展示了“PF医师费”制度在封闭式医疗体系下运转的完整面貌,对于我们探索薪酬制度改革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相信对于想要引进相关制度的医疗机构,对于有志于投身医疗行业投资、有志于改善医疗行业管理、有志于改善医疗行业品质的行业参与者,看这本书都会有所裨益,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关医疗改革和医院管理的参考书。
对于作者杨长青博士,这些年来因为关心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建设,抑或是参加医疗改革和医院管理的研讨会,跟他有过多次接触,无论听其演讲、主持还是汇报,他热情洋溢的个性、公心一片的情怀总是能够感染大家。在台湾长庚体系多年的受教与熏陶,确实给他带来了对于医改和医院经营管理更多的思考,而他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背景,也有助于他很快上手研究相关问题。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善于抓住关键,是他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现在,他能和王克霞高专合作,将工作中的思考和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令我真心为他点赞。希望未来他们能够写出更多著作,与大家分享更多经验和体悟。也希望热心医改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界同仁,能够一起深入研究、探讨、推进医改,汇聚天下人的力量,努力攻克“世界性难题”,做好医改这件泽惠苍生的善事。
序2 期待“一米阳光”
健康界创始人 赵 红
作为媒体人,追随中国医改整整十年。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激动、争辩、质疑、思考、呼吁、讥讽、盘点、调查,而今貌似到了“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境界。那些年年正式出台、年年原地打转的医改政策和医改举措,让我们如同在穹顶下置身雾霾。好在本人属于既执著又乐观的类型,有足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我继续坚守在行业媒体的阵地上,期待着有那么一米阳光可以透过雾霾普照下来。
中国医疗资源固然缺乏,但是有限资源如果得不到合理平衡地利用,将会使资源失衡更加严重,甚至积重难返。始自2009年的新医改探索,除了全民医保可以圈圈点点以外,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多点执业、多元化办医、三保合一等诸多医改措施欲进还休,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前医疗资源失衡加剧的走势愈加明显。
宏观改善越难,越要找到整个体系中有效的关键点切入。医生的身份改变逐渐成为共识,不改变编制制度,不还医生以自由执业之身份,无以谈医改。
到底医生身份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有多重要?简言之,,医疗行为以医生与患者为互动二元主体,亘古不变,医疗机构是组织与实现平台,医保是支付方。第二,医生是医疗信息的拥有者与医疗行为的主导者,缔造了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质量与服务。第三,医生因为成长期漫长,学识与经验差异性客观存在,因此是供给弹性较小的稀缺资源。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医改顶层设计应充分考虑激发医生的价值实现。
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堪称全球医院管理领域的经典案例。王永庆先生从建院伊始即推行人本济世、病患优先的办院理念和主治医师负责制、驻诊拆账、医管分治的管理模式,历史性地把台湾的医疗体系带上了科学管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经典案例一定是出于其组织模式直抵根本价值之后的必然。长庚模式的必然成功就在于以患者和医生利益为本(此乃医疗的根本价值)。因为,只有这二者的价值的互为实现,医疗行为才能得以永续。
杨长青老师非常幸运地多年“留学”台湾长庚纪念医院,一边学习长庚运营精髓,一边筹备清华长庚医院。待清华长庚医院开业,其和同事兼伙伴的王克霞老师共同创作的《再造医酬》这本新书也呱呱出世。“再造医酬”——显然蕴含着二位作者对中国医改进程中医师价值的再判断与医师薪酬制度再设计的满腔期望,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们的主张:没有对医师价值的高度认识和医师薪酬的合理规划,就没有高效、高质、可持续的医疗服务以及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
考察和研究过台湾医院的大陆医院管理者数不胜数,但是鲜有机会能够真正钻进这个神奇的系统中一探究竟。除掉政策环境的影响,一家医院的运转到底靠什么?《再造医酬》就是答案。医院管理者当以此为“经典刀法”,让医院运营管理的难题自此一一迎刃而解。
反复谈理念,详细讲理论,多次举案例,重点在再造,这是本书作者对中国医改与医院管理的一片苦心和竭力奉献。在医生薪酬的诸多论著中,这一本应该属于可以同时满足这个转型时代从政府医疗改革需求到医院运营管理需求的经典。
我把这本书里的思想和方法,看成是我期待的“一米阳光”。
序3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 董家鸿
甲午已逝,乙未复临;抚今追昔,不胜唏嘘。
过去的2014年是充满收获又难以忘怀的一年。11月28日,一个注定载入清华大学医学发展史册的日子。历经十年的筹建与等待,台塑关系企业创办人王永庆老先生生前寄予厚望、融聚着海峡两岸建设者多年心血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终于盛大开幕。它犹如一颗明珠,在京北大地熠熠发光。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清华大学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发展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的新百年重要战略上取得了关键突破,是清华大学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京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为天通苑地区翘首以盼、苦苦期待的70万民众提供健康守护的好承诺。
医院秉承“以病患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践行“人本、济世、厚德、至善”的价值理念,为每一位病患奉献全方位的温馨服务以及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致力于把医院打造成高水平、国际化的临床教学医院和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但我深知,实现这一宏伟的愿景,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像梅奥医院一样世代的文化传承以及清华长庚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恰如古人所言:“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开业时的盛况,可谓高朋满座,济济一堂。上百家媒体竞相报道,对医院病患优先的服务理念和医管分工合治的管理模式不吝赞美之辞。甫一登场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便为业界瞩目,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终究,繁华落尽归于平淡,喧嚣之后止于宁静。
清华长庚医院的诞生,不单是为“久旱逢甘霖”的医疗界注入了期盼已久的新鲜血液。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这不是一所普通的传统公立医院,作为推进国家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的重点工程,它还肩负着探路公立医院改革新模式、树立医改新标杆之重任,承载着回归医院公益性,塑造可信赖的公立医院之希冀。
如何避免改革重蹈传统公立医院之辙,如何为其他公立医院探索出一条有章可循、易推广、能复制的医改之路,如何跨越医疗藩篱之困以突破创新,如何构建与众不同、有着强烈自身特色的“清华Style”……这些都成为横亘在我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又一个命题。
身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首任医疗掌舵者,我深知肩上责任之重大。每念于此,便如履薄冰、夙兴夜寐,更觉得自己应当焚膏继晷、夙夜匪懈。
如书记所说:“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作为医改的综合改革试验田,医院全面引进和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管理模式,但这并非单纯的复制,而是接地气的创新。在坚持病患利益化的精益医疗理念下,医院实行Attending医师负责制和全责护理模式,全面推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式医疗,构建以临床服务为核心、教育与研究均衡发展的现代医院体系,这一切都将通过先进的医院管理制度得到保障、落实。医院还将围绕法人治理运行机制、现代管理运行机制、人事制度、医疗服务成本控制、信息公开制度等方面组织实施全方位、多维度的综合改革。
在新医改的政策驱动下,绩效管理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众所周知,医师现在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包括来自医患关系的压力,来自行政化管理的压力,以及医疗本身的巨大工作负荷。三座大山压在医师身上,而阳光收入却很少,这种收入模式很难公平,也不体面。不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难以激发医师的工作积极性,易诱导滥用医疗资源或增加浪费,导致医疗服务扭曲,医疗品质下降,医院的运营不佳,造成恶性循环。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全面运营后,将探索实施医师费制度,打破原有的“大锅饭”式事业单位薪酬制度,通过精细化、信息化的绩效管理,争取实现“有劳有得”、“优劳优得”。让医师的价值能够得到准确的评估和客观的体现,从而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提高医院运作效率。
医管分工合治是医院的一大特色。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拥有一支以执行长、各行政部门主管为代表的职业化管理团队,全力配合、服务医疗部门的运营需求,致力于推动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实现医疗与行政服务的职业化、专业化、精细化。为有效实现医管分工合治的双轮驱动机制,提升行政团队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亟需一系列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作为指导依据与支撑。
《再造医酬》这本书是全面解析长庚模式下医师费制度的***著作,是深谙医院管理的两位专家在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受教过程中所观所感所思的成果。正是当初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设计的医师费制度和倡导的“不收红包”、“不收住院保证金”、“不收回扣”和“先诊疗后付费”的“三不一先”医疗服务行为准则,有效杜绝了“红包文化”,改变了台湾的医疗生态。这本书的付梓出版,将会大力推动长庚模式在大陆的传播和推广,为大陆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更是为当下政府主导的医改顶层设计建言献策,也是指导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实施医师费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读罢此书,不禁为两位作者对医师薪酬分配制度研究如此之深、对医师这一职业共同体了解如此之透而赞叹。站在一名肝胆外科医师的立场上讲,我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天赋、努力和技术来赚到体面的收入,成为病患值得相托、敢于相托的守护者,这也是医师的根本价值所在。也许松下幸之助的这段话,更能代表所有医师们的心声:
“我想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或获得了什么社会地位,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他的专长,过有意义的生活。一百个人不能都做同样的事,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虽不同,可是发挥自己的天分与专长,并使自己陶醉在这种喜悦之中,与社会大众共享,在奉献中,领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现代人普遍期望的。”
感谢两位作者作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行政主管,在承担着平日繁杂的行政任务的同时,不惜减少与家人欢聚的时光,于百忙之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与医疗界的同仁分享,为医疗从业者、医院管理者及医院投资者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精神可嘉,难能可贵。医师费制度作为医师收入分配制度的一种崭新观察,虽不奢望一夕到达,但至少能引起医疗界的关注与思考。我想,这亦是两位作者出版此书的一本初衷。
十年前,清华长庚人为了实现“清华医学梦”,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京北砥砺耕耘,一步步将梦想变为现实;十年后,站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清华长庚人必将能够以自我革新的精神成为医疗行业的引领者。
改革从不会是一帆风顺,也许会受伤,也许有风浪,但是既然认准了这条路,又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是为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