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36922
马顺华 序二 沈老师和他的故里七宝古镇
一、生平小传
半世坎坷皆为字,一生惬意是文章——沈渭滨先生传
二、朋辈之间
汤志钧 笑对痼疾 奋笔疾书
茅家琦 怀念与哀思
陈 绛 做学问难得的是认真——沈渭滨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
张一文 哭渭滨 悼渭滨
林家有 晚来的悼念——深切怀念老友沈渭滨教授 / 047
王家范 后的乡绅
杨国强 追怀沈渭滨教授
刘其奎 回忆老友沈渭滨教授
武克全 我印象中的沈渭滨教授
陈书林 对一位老同学的回忆——沈渭滨逝世周年的纪念
盛永华 亦师亦友 沈公渭滨
黄明同 感恩渭滨先生
华 强 相识相知 受益良多——追忆沈渭滨先生
崔美明 为人为学之楷模 亦师亦友之知己
周 武 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记忆中的沈渭滨老师
邵 雍 拳拳之心 殷殷之情——回忆沈渭滨教授
徐昭英 永远的沈老师
韩 晶 乘风归去 翙翙其羽——悼念沈渭滨先生
杨勇刚 初五沈大大 浓浓师生情
傅德华 忆沈渭滨:复旦精神的传承者
姚国玲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沈老师追思会上的发言
罗苏文 缅怀沈老师的教诲
戴鞍钢 永远怀念敬爱的沈老
何锡蓉 治学方法的引路人——怀念沈渭滨老师
刘申宁 我的老师沈渭滨
贺宁馨 不灭的星光——悼念沈渭滨教授
张国伟 沈渭滨先生速写
姜 鸣 回忆沈渭滨老师的点滴往事
杨志刚 青春远足时 殷切夫子语——追思沈渭滨先生
周 虎 往事并不如烟
李颂申 沈渭滨师印象散记
徐有威 沈老师的“小鬼”
王维江 沈老师给我的信
沈飞德 怀念沈渭滨老师
黄 洋 富有激情丝丝入扣的教学——深切怀念沈渭滨老师
李细珠 春风化雨尽哀思
周桂发 回忆沈渭滨老师二三事
奚纪荣 追思沈渭滨老师的教学与育人
苏贻鸣 受教三年 师泽终身
张 剑 追念学术导师和生活、精神之父沈渭滨先生
何益忠 追忆沈渭滨老师
马 军 沈渭滨老师,过去了……
何 品 忆沈渭滨老师二三事
胡宝芳 点滴交往忆恩师
谢世诚 心香一瓣悼恩师
庄安正 每有疑难问良师——追念敬爱的沈渭滨先生
朱玖琳 春暖花开的路上
戴海斌 忆沈老——几个亲历的片段
徐锋华 我与沈老的学术会议师生缘
袁 哲 追忆沈渭滨先生
费志杰 先说服我再做研究
宋时娟 深切怀念可敬可爱可亲的沈渭滨老师
付清海 回忆与沈渭滨老师的一段交往
何建国 悼念沈渭滨老师
王 郡 回忆沈老
张鸿志 追忆沈渭滨先生
王戴香 遥悼师公
孙毓斐 悼沈渭滨先生——记相识先生一事
四、七宝乡情
王孝俭 七宝沈先生
施宣圆 七宝名士沈渭滨
周育民 蒲汇何处望沈公——痛悼沈渭滨先生
冯纪康 咬定青山不放松——追忆沈渭滨先生
阮竹平 给沈老师的信
朱巨林 他和七宝有段缘——怀念沈渭滨先生
段 炼 七宝一宝——沈渭滨
《复旦青年》 沈渭滨:藏在七宝的中国近代史学者
五、学术追述
傅德华 蒲溪学人的半世薪尽火传
张 剑 一生惬意是文章——沈渭滨先生的学术人生
马 勇 沈渭滨先生对近代史几个问题的见解
马 勇 也宜正史也亦谐
虞云国 沈渭滨先生与细说体
潘振平 沈渭滨教授和清史传记修纂
傅德华 沈渭滨老师与《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索引》的编纂
李 丽 沈渭滨先生与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探索与争鸣》微信公众号 沈渭滨教授的魏晋风骨——《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沉痛悼念沈渭滨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纪念沈渭滨先生:君音犹在耳,君影无处寻
六、亲情追念
汤先华 沈渭滨,你和我今世夫妻缘,下世再续……
沈 沙 忆父亲
沈 磊 纪念父亲二三事
李梦颖 没有寄的信
沈 伟 忆沈渭滨叔叔二三事
七、大事年表
沈渭滨先生大事年表
沈渭滨先生著述系年
后 记
我尊重的老师和挚友——怀念沈渭滨先生
沈渭滨先生是我尊重的老师和挚友。我是1993 年到复旦大学文博系任教以后认识他的,当时文博系与历史系同属文博学院,我们是同事。次见到他,好像是在他的教研室闲聊,他十分健谈,神采飞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我申请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他还很高兴地向我表示支持,这时才知道他是民进会员。1995 年以后,我开始参加复旦民进支部的组织生活,与他有了更多的交往。凡是他来参加活动,气氛一定热烈。他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观点鲜明,富有理性。他平易近人,热情待人,没有架子。大家都喜欢听他发言、与他交流。
他知道学院需要创收,就请已经在当企业家的学生,向学院提供一个设计项目,王立诚兄和我为此赶到他位于七宝镇的府上,这是一幢两层楼的旧式住宅,坡顶木窗,靠窗是大书桌,室内整洁干净,可见主人的讲究。他领我们去洽谈,一路上随处都有他的学生或朋友,都很热情而又礼貌地向他问好,可见他在当地的人缘和声望。
他退休以后,我很少与他联系和见面,但时常惦记他。在他去世前大概1 个月,民进复旦支部老主委、中文系吴立昌教授发来邮件,约了支部的几位老会员及家属去七宝古镇相聚,并想请沈渭滨先生预订好午餐的地方。复华公司的戚进勤教授、新闻学院的张骏德教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竺老师及我都参加了。临出发时,张骏德教授说,沈渭滨先生联系不上,他夫人说他在医院治疗,但没细说病情。我们到他府上了解情况,才知道他这几年健康状况并不稳定,几次住院治疗,但他都很坚强和开朗,还在坚持研究,甚至还在住院时抽烟。这次查出肝肿瘤,在中山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病情很不乐观,家属不能接触,只能隔着小窗看看。他觉得不自由,很孤独,又很无奈,显得焦虑苦闷。我们听了心情也很沉重,只能祈祷他能挺过来。不久就接到他去世的噩耗,不胜悲痛。在追悼会上,从大家的致辞中,我得知了他更多的事迹,包括他对爱人和子女、学生和朋友的情谊和帮助,他对七宝和复旦、教育和学术的付出和贡献,深受教育,加深了对他的了解和敬重。他一生执著追求,事业上勤勉而严谨地探索真谛,所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生活中热情而规矩地增进情谊,所以得到了众人的敬重。作为民进会员和复旦同事,我为有这样的前辈而感到骄傲。
沈渭滨先生的生平事迹很丰富,学术成就也很丰富。我期待着从汇编的纪念文集中了解他更多的事迹和成就,而我能记述的,仅仅是一些他与民进有关的、非学术性的情况,以此表达对他的感佩和怀念之情,也是我的责任。如果这篇怀念文章被排在文集中“序”的位置,那是我们民进成员受到礼遇,我实在不敢当,并深表感谢。
(蔡达峰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
序二
沈老师和他的故里七宝古镇
沈渭滨老师去世已快一年,我们常念起他。他是大学里的一名教授,我们七宝人更多地把他看作“老七宝”,而经常谈起他。沈老师是七宝人,生于斯,长于斯,又终老于斯。七宝文化滋养了他,他又为丰富多
彩的七宝文化添上重彩。
七宝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上海古镇。今天上海近郊古镇绝大多数被历史湮灭,唯七宝还是生气勃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原因很多,依我看,七宝古镇历尽劫难而不灭,主要还是连绵不断的文化传承所致。
七宝作为一个古镇,自然有它与上海其他古镇许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显示了其特质,经历历史的洗刷,积累了多元的文化层,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七宝文化。
这里产生过许多美丽的传说。“七宝,七宝”,连这个地名,民间的说法也是因于传说的七件宝,每件宝还附着不止一个故事,虚虚实实,有异想天开之功。这些传说,包括哪几件“七宝”,几乎代代有代代的说法,人人有人人的谈法,而都那么富有色彩,以致有文献记载的地名由来反而不彰。大家宁可认传说,而不认字字确凿的文献,七宝人个个是创造者。这是七宝文化的熠熠之光。
七宝又是创新无穷、名物迭出的地方。许多在上海市郊常见的东西,在这里都变成了有名堂的物产,再加上“七宝”的大名,就名闻沪上。一种土布、一种甜瓜、一种白酒,就变成了名布七宝尖、名瓜七宝黄金瓜、名酒七宝大曲。江南常见的湖羊肉,到了七宝,就是江南名肴七宝白切羊肉。哪怕是一枚小小的秋虫,只是明代宫廷的孑遗,而在七宝这个地方能孳生为名蟋蟀铁砂青,力克群虫,无敌天下。
千年雨露滋润,七宝蔚为艺术之乡,百工名家辈出。清末浙江海宁皮影,到了七宝面貌一新,以其清亮的乡音,成为上海皮影的百家之宗。七宝茶馆百年不绝的琤琤弦声,永远是上海评弹演艺的一个重要标杆。宋元间有大家赵孟頫盘桓于郡东刹七宝教寺,留下清永的诗句。明一代画家金铉,画作高逸冲淡,清帝乾隆好而摹之。徐三重的《采芹录》,备及儒释道之义和士大夫、乡民的处世之道,堪比《菜根谭》,为清代《四库全书》所集。民国外交家张维城力排日本反华阴谋,维护中国权益,表现了高扬的民族气节和折冲樽俎的智慧。生物学家宋时杰,缔造南京中山陵的绿化,是南京绿化的先驱,开创国内成功移栽常绿大树之先例。雕塑家张充仁脚踏东西文化两头船,奠基了中国现代雕塑艺术。
七宝又是一个市井气十足的古镇。在如此逼仄的“三尺地面”里,大家做生意讨生活,养儿育女,有算计,也有凡事退一步的宽容,和平相处。人人深谙生存之道,趋利避害;又懂得万事如何拿捏,做事不出格。
沈老师就是七宝文化的产物,他在这种环境中长大,饱受七宝文化的营养。他又是七宝文化的添砖加瓦者,对七宝来说,沈老师是当代七宝文化象征意义的标杆。
沈老师是继张充仁之后,又一个七宝文化的代表人物,其卓越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就,是七宝文化的又一高峰。他续燃了七宝文化的香火,如果没有他,当代七宝文化将出现一个极大的空白。一个地方的历史,如要为人称道,除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文物典章的生成,更重要的是精英人物的出现。这个道理放在任何地方都能说得过去。沈老师的学术成就为世所公认,但和许多名家不同的是他终生生活在故里,其众多的学术成果产生于七宝这个地方,更凸显了七宝的地方文化意义,也更彰显了沈老师作为七宝人的文化价值。近二三十年来,许多人为探视沈老师,或与他切磋学术,从全国各地或上海其他地区赶到七宝来,七宝这个地名就和沈老师连在一起,许多人称他为七宝沈渭滨。对七宝的认知,或许就是这样先从沈老师开始。当这些朋友风尘仆仆走下车,走进七宝南北大街,再拐弯进小巷到沈家,实际上已先领略了这个古镇的江南水乡风光,终把沈老师和七宝古镇混为一体。而沈老师在电视台,用夹杂七宝口音的普通话说慈禧,讲光绪,七宝人多少有点得意。大家不会把他当大学教授在做节目,首先是看作七宝人在电视台讲中国的历史。
沈老师在七宝的文化意义,还在于他长期在故里的七宝中学教书,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七宝中学发展成为上海名校,贡献了力量。沈老师当了复旦教授,在学术界很有名声后,也从不讳言其在七宝中学教书的经历。确实,这是他生命中的重要阶段。1961 年他大学毕业后到七宝中学,正是七宝中学从一个普通的完中向市重点中学转换的时期。他带着刚在重要学术期刊《学术月刊》发表的处女作,带着对教师生活的期待,进了这样一个在上海市郊排得上号的中学堂,七宝中学为他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一般中学的舞台。同
时,他的到来,为本来师资力量就非常雄厚的学校,带来了新鲜空气,活跃了一般中学少见的学术气氛,促使七宝中学的师资队伍向更高目标发展,使得当时的大批农村学生有幸能得到在全上海也数得上的优质教育。在七宝中学,他和其他老师一起培育了一大批农村学生,他们不少人后来成为七宝地区各项事业的骨干,还出现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各种人才。通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地处市郊的七宝中学终于发展成上海中学中的名校。七宝中学能有今天,因素有多方面,学校前期打下的扎实基础,以及像沈老师这样的优秀教师,努力形成的学校传统和校风,不可抹煞。正是包括沈老师在内的全体教师晨钟暮鼓般的锲而不舍,七宝中学才修成正果。七宝中学的成功,对七宝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七宝中学,再加上古镇,七宝有了两个展示深厚文化积淀的坐标。
沈老师生活在故里,对故里的建设自然也是关心多多。20 世纪90 年代,在经济大潮中,出现七宝古镇拆除与保留之争。古镇经历了一千多年,到了存亡的关键时刻。现在回头看,这种争议归根结底还是历史文化的自信力。后是七宝人几乎是众口一词的保留,从乡情、历史传统的制高点保全了古镇。这是一次民间力量自发对地方文化的捍卫,有各色各样的人参与其中,沈老师自然也是其中一位。他对要拆除古镇的做法斥之为“岂有此理”。作为精英分子的一个代表,其鼓动性和讲话的分量自不待说。2000 年,七宝古镇在争罢拆与不拆之后,终于进入修复改造。在修复过程中,区、镇领导再三强调挖掘七宝的历史文化,由此成立七宝老街修复文化顾问小组,沈老师是小组成员中的教授,他是小组里的定海神针。每周一次例会必到,他赞赏老街的修复思路,但非常不满古镇标志性古建筑塘桥的修复,认为这是亵渎文物,破坏了明代桥梁的结构,还一直追问换下来的旧桥石去了哪里。对文化顾问小组提出的设立张充仁纪念馆的建议,沈老师当场提出时不我待,趋热打铁,赶快写报告给领导。事后沈老师对此事感到非常快慰,认为这是文化顾问小组的一大贡献。确实,张充仁纪念馆建成后成为上海一个重要的人物馆,七宝古镇的一
个主要标志。后来,他当仁不让,撰写了记录这次古镇修复改造过程的两块重要碑记《修葺七宝老街碑记》和《蒲汇塘桥重修记》。在古镇修复过程中,还发生了一桩有意思的事。有人掮着领导的牌头,以策划编辑七宝古镇旅游书来七宝招摇撞骗。沈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戳穿了这个把戏,予以迎头痛击。事后沈老师感到无比痛快。沈老师长期关心地方文史,在他年轻时,就写过不少与七宝有关的文章。2006 年《七宝镇志》开始编纂,他以极大的热情支持这项工作。虽然他不直接参与镇志的编纂,但凡纲目制订、评稿、审稿,均参与其中,使得志书有较高的水准。
沈老师对七宝的建设满腔热情,总抱着建设性的态度,有时在公开场合讲的话,让领导有些尴尬,但我们总能感到他讲话的热度。20 世纪90 年代,七宝老街周边地区建设热火朝天,但老街仍无卫生设施,电话通讯落后,商业凋敝,死气沉沉。沈老师不止一次向镇领导提出尖锐批评。但当老街修复改造后面貌一新,一个市里的权威不明实际情况,说了些不负责任的话,沈老师站出来帮老街的修复改造工作说话。这些看似前后矛盾的态度,其实质都是出于对故里的爱。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一直生活在故里,生活在老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名声很大,收入不菲,小辈也有出息,从经济上来说,他是有条件迁出老街,住到较高档的住宅区去。但他一直未迁出,从北大街→沟水弄→浴堂街李家房子→宝隆新村,转来转去,未出老街范围。我想,沈老师已是从血液里就习惯于老街的味道,喜欢碰到老街里的左邻右舍的老熟人,更愿意听到或在乎人家叫他一声“沈老师”。但对我们七宝来说,有这样的老人住在老街里,七宝文化的根还未动摇。
(马顺华七宝镇党委书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