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35678
怎样持续提升自己,成为优秀的财务管理者,是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的理想,《这就是会计:资本市场的会计逻辑》的两位作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提出了两个有效途径–沉下去与跳出来。沉下去,功夫都在诗外,会计是用来反映商业活动的,并不是商业活动本身,充分理解会计信息代表的商业实质有助于会计技能的提升。跳出来,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大多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跳出企业,换一个视角,以外部人的角度审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换位思考,从事会计实务的眼界自然不同。
会计信息是按照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状况的信息。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成效一方面取决于会计信息本身是否能够客观、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状况,即会计信息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会计信息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错误理解规则和制度、故意利用信息进行误导或是孤立僵化地运用会计信息,都可能会带来较为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这就是会计:资本市场的会计逻辑》一书,作者的良苦用心就是想告诉读者:在资本市场上,会计和会计信息是十分重要,但会计信息本身有其局限性,离开了数字背后的主体、客体以及产生这些数字的经济活动,不能结合大量关联信息去解读,数字本身是并有多大意义,只是基于数字来做决策,甚至会犯严重的错误。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经历,用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厌其烦地阐述了这个道理。
两位作者结合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实践,分享了他们对会计的深刻感悟。这些感悟对于很多微观主体改进会计工作乃至整个经营管理工作,对于个人的职业成长,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看这本书,更像在听作者讲故事,听他们在剖析一个又一个事例,阐述他们的洞见和感悟。与大多数会计类著作严谨甚至有点枯燥的风格不同,本书中的叙述多了几分随意,甚至还有几分辛辣,也因此而使阅读变得更加轻松流畅,或许也更易于人们从分享作者的感悟中获得启迪,更加重视会计工作,要努力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同时要善于高质量地运用会计信息。
第一章
现金是真的吗?会计视角和“眼见为实”
第一节 每股现金打六折的股票
第二节 财务报表上的现金是事实吗?
第三节 眼见为实的思维误区
第四节 眼见为实和人的思维模式
第五节 九好集团虚构3亿元现金案例
第六节 龙力生物的现金去哪里了?
第二章
这家企业能投资吗?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拼图
引 子
第一节 分析框架和套路
第二节 一个分析的案例
第三章
会计的世界
引 子
第一节 投影
第二节 会计的“逻辑结构”
第三节 会计的思考
第四章
审计的故事
引 子
第一节 审计在什么时候出场?
第二节 老高和审计打交道的故事
第三节 审计是个生意
第四节 审计意见
第五节 审计还是尽职调查?
第五章
内控的故事
引 子
第一节 中小民营企业准备IPO的内控问题
第二节 老高的内控往事
第六章
存货的故事
引 子
第一节 存货的会计知识准备
第二节 史蒂文的存货往事
第三节 扇贝和存货
第七章
利润!利润!利润!
引 子
第一节 利润那些事
第二节 扣非后净利润,一个由会计师判定的“非会计项目”
第三节 利润表最后几行的小知识
第八章
收入和成本费用
引 子 收入是商业的本质
第一节 收入
第二节 成本费用
第九章
资产炼金术
第一节 长期投资的会计戏法
第二节 研发费资本化
第三节 商誉是个“洋泡泡”
第四节 吃瓜吃出利润来
第十章
杠杆的诱惑
引 子
第一节 借来的杠杆
第二节 企业加杠杆的工具
第三节 杠杆故事
第十一章
要命的现金流
第一节 史蒂文的救火生涯
第二节 现金流的世界
第三节 商业模式与现金流
第十二章
港股上市热点财务问题
第一节 优先股
第二节 VIE架构
第三节 员工股权激励
后记
企业做好本业是根本,会计是经营活动的反映与结果,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信息,是商业世界的语言。
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需要懂一点会计,会计既复杂又简单,对于非会计专业的朋友而言,会计又不是那么容易学。
《这就是会计:资本市场的会计逻辑》这本书很好,没有门槛,零会计知识都可以读懂,又不流于浅表和形式,把会计的本质抓住了,讲透了,如果你只读一本会计书,我推荐这本。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刘贵彬
炒股也得懂会计,更不用说其他商业活动,正如巴菲特所言,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到学校学习会计,但每个投资者都要读懂会计报告。读本易懂的会计书是非会计专业人士学习会计的好方法。和别的会计书不一样,作者用亲身经历、知名案例谈会计,在听故事中了解、回味和理解会计。会计在这里,很简单,大家都可以搞明白。
——中国会计视野创始人、YCY会计行业观察 尹成彦
“跃然纸上”,这是我一直以来认为对生动文字*准确的描述,也是我对这部书*深的印象。翻开这49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原来会计还能如此好玩。同时,对于一些会计实务和会计规则的理解,却有意想不到的深度。尽管作者说这不是一本写给会计专业人员看的书,但是作为会计老兵,却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许多新的角度、不同的思考,所以,我推荐给会计专业的朋友,或许你会对会计有些不一样的认识。
——中国会计报副总编辑 李 京
怎样持续提升自己,成为优秀的财务管理者,是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的理想,《这就是会计:资本市场的会计逻辑》的两位作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提出了两个有效途径——沉下去与跳出来。沉下去,功夫都在诗外,会计是用来反映商业活动的,并不是商业活动本身,充分理解会计信息代表的商业实质有助于会计技能的提升。跳出来,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大多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跳出企业,换一个视角,以外部人的角度审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换位思考,从事会计实务的眼界自然不同。
——博士伦中国CFO 杨靖超
序
会计信息是按照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状况的信息。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成效一方面取决于会计信息本身是否能够客观、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状况,即会计信息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会计信息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错误理解规则和制度、故意利用信息进行误导或是孤立僵化地运用会计信息,都可能会带来较为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浏览完饶钢和金源合著的这本《这就是会计:资本市场的会计逻辑》,感觉作者的良苦用心就是想告诉读者:在资本市场上,会计和会计信息是十分重要,但会计信息本身有其局限性,离开了数字背后的主体、客体以及产生这些数字的经济活动,不能结合大量关联信息去解读,数字本身是并有多大意义,只是基于数字来做决策,甚至会犯严重的错误。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经历,用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厌其烦地阐述了这个道理。
两位作者结合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实践,分享了他们对会计的深刻感悟。这些感悟对于很多微观主体改进会计工作乃至整个经营管理工作,对于个人的职业成长,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显然,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读者们阅读的时候可能会发现,看这本书,更像在听作者讲故事,听他们在剖析一个又一个事例,阐述他们的洞见和感悟。与大多数会计类著作严谨甚至有点枯燥的风格不同,本书中的叙述多了几分随意,甚至还有几分辛辣,也因此而使阅读变得更加轻松流畅,或许也更易于人们从分享作者的感悟中获得启迪,更加重视会计工作,要努力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同时要善于高质量地运用会计信息。
两位作者都毕业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举办的高级财会人员会计专业硕士学位项目(EMPAcc),我也因此有缘在十几年前与他们结识。饶钢先生很早就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金源先生则长期担任上市公司的CFO,毫无疑问,他们都是资深的会计人。巧合的是,本科期间他们都不是学会计的,其中一位学的是技术经济,另一位学的则是市场营销。今天,他们都在会计工作中有不小的成就。
对此,我也有两点感悟:
一是会计确实很重要,诚如有关领导所阐述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练就一双会计领域的火眼金睛,能够成就自我,更能助益于社会。
二是持续学习很重要,两位作者通过不断的学习,成功地实现了职业转型以及这本书中所展现出的他们广博的知识面都说明了这一点。
李扣庆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
2019年4月10日
自序
一、我和会计的缘分
我大学的专业叫“技术经济”,看名字你很难知道是学什么的,好比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罗马也不神圣一样,技术经济似乎既不技术也不经济。我觉着学校可能也不是很清楚,结果大学前几年基本是和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一起上课,后面乱七八糟加了些经济管理内容。说起会计,依稀记得有一门课叫工业会计,除了这个名字,其他诸如讲的什么、老师长什么样之类都已经烟消云散在青春期的躁动之中。
大学毕了业,我被分配在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院,那年还是包分配的,从事技术经济工作,主要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投资计算,包括建设项目的估算、概算和预算;另一个是经济评价,根据当时的规则–《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这个国家计委编的规则,对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研究得出是否可行的结论。投资计算和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最后的两个章节。那个年代,企业要上项目要投资都是要经过行政审批的,审批的依据之一就是有资质的设计院出具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
投资计算与会计关系不大。经济评价,现在似乎没有这个东西,对应到现在也许是财务分析或者财务模型,最终都到现金流,用DCF法来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判断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财务模型或者财务分析自然需要企业历史会计资料作为基础才能预测未来,形成预测收入、成本、利润,最终才能算出预测现金流,进而计算投资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作为财务可行性的判断依据。所以,除了学会《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那套测算模板之外,还需要看懂企业的历史会计信息才能从中提取出经济评价用的数据。我的会计知识早就还给大学老师了,会计自然是不会的,虽然望文生义、照猫画虎也能糊弄,但终非正途。我就和领导提出希望进修一下会计,我的领导没同意,说工作这么忙没时间搞脱产学习,不过听说有个注册会计师考试,据说是很高级的会计,要不你报个名自学一下?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真还是骑着自行车顶着寒风去了一趟财政局,一路问到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办公室,交了钱报了名,几个月后领回来一堆考试辅导教材。当年是考5门,离考试时间还有半年,算了一下有几千页教材,看(背)两遍,每天需要完成多少。这是在设计院做项目练就的功夫,我们项目管理特别是进度管理是很厉害的。撸起袖子开始干,每天基本保证6个小时背书,那个时候我还要上班出差做项目工作,做项目总在外地现场,经常晚上才回到招待所。那个年代都是几个人一个房间,他们要打牌看电视,我也没地方去,只好戴个随身听耳机,磁带的Walkman,放着音乐背书。苦战半年,虽然只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运气真好,顺利通过。回想起来,我现在的会计嗅觉还都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底子,有点像童子功,兴许囫囵吞枣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或者意义,不过这些东西慢慢融化在我的血液里,最终成了我的一部分。
在设计院干了11年,出来到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做了投资经理,其实工作也没啥大差别,还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只是身份变了,从咨询方变成了投资方,也不叫经济评价和可行性研究,叫商业计划书、投资建议书和财务模型,其实都是一回事,只是换了角度和名称。虽然有一张注册会计师证书护体,经常自称财务专家,其实会计到底是什么并不是很清楚,心里还是有一点虚的。
干了几年投资经理,机缘巧合,我的领导徐先生问我愿不愿意到集团的制造企业做财务经理,我当时脱口而出,我是个“本本”会计,没干过会计的,怎么会干这个。徐先生诧异地看着我说:“你不是注册会计师吗?”徐先生是我的贵人。后来想想真是与会计有缘,要不然我永远是一个会计的门外汉,顶多是个想当然、落不了地的财务分析专家,尽管有张闪亮的注册会计师证书和眼花缭乱的财务模型护体。认认真真做了几年制造企业财务,也可以自称饶会计了,最大的体会就是,会计在企业外面看和在企业里面看真不一样,陡然发现我原来有那么多自以为是。财务分析做得再多,没有企业这一遭总是隔靴搔痒,隔了一层窗户纸,不通透。既然做了饶会计,干脆把会计进行到底,在徐先生支持下去读了一个香港中文大学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合办的会计硕士,两年的理论训练收获很多,算是把会计的基础夯实了,吹牛的时候我也算是会计科班了。说是会计硕士,不过讲会计的课真心不多,倒是大大拓展了视野,原来会计还可以这么玩,如金融市场课布置的作业是罗伯特·希勒教授的《非理性的繁荣》,那是2005年,离着2008年的金融海啸还有好几年;又如会计课,吴毓武教授给大家一人发了一本南老师的《论语别裁》,头一天的会计课竟讲了大半天的人生。人,活生生的人才是会计的核心,一个师兄给我一本《金刚经说什么?》,后来沿着吴老师和师兄推开的这扇小窗又学了十几年的哲学,这是后话。
最近这十来年,服务了4家中小民营企业,都是准备IPO的,主要负责资本运作,不过财务总监的头衔一直挂着,会计一直管着,看来饶会计这辈子是坐定了。
二、会计是“湿”的
我有次和朋友常亮一起吃饭,聊起我这本书的题目,我说叫“会计是湿的”怎么样?常亮忙说:不可,有知识的诅咒。知识的诅咒是指把鲜活的内容抽象成词语后虽然便于传递,但是由于抽象的词语脱离了其背景也就脱离了语境,受众难以理解。而传达者由于自己有抽象过程这一鲜活的背景或者语境在脑子里,所以很难理解受众在没有语境下理解这些抽象词语的困难。例如,我们都玩过或者看别人玩过我打拍子你来猜歌名的游戏,很难猜的,原因就是我打拍子的时候脑子里是有乐曲的,而看到打拍子的人脑子里是没有乐曲的,他只看见我奇怪地手舞足蹈。
财务会计能够将成千上万的交易事项浓缩成若干数字,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财务会计报告的高度概括性使其广泛应用于商业活动,不过如此一来,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会计信息和传递也符合“知识诅咒”的特点。
纳特·西尔弗在其著作《信号与噪声》中写道:信息只有在恰当的环境下才会成为知识,没有环境,我们就无法从噪声中区分信号,我们对真相的追寻也会陷入错误判断的泥潭。
我有二十多年与会计打交道的经历,深刻体会到会计的实践属性,但是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需要懂一点会计的朋友都去实践一遭才能领悟会计的精妙,所以本书用了49个故事、31个案例,试图把会计放到“湿”的情境中,帮助读者理解,希望能有用。故事中的人物,有我的影子,也有朋友们的影子,也许还有你的影子。不过故事就是故事,只是个隐喻,帮助理解,活跃气氛,有助启发,如果你对号入座把故事当真,那就成了事故。
三、本书的“四不”
在思考本书的撰写和题材选择时,我有“四不”原则。
首先是撰写,本书不是会计百科全书,会计百科全书最好看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教材)、会计准则和指南(规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讲解)。另外,证监会会计部编写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案例解析》(案例)也很重要,提供了一个证券监管者对于资本市场中会计准则理解的视角。有个我非常佩服的会计大咖告诉我,他每年都会把准则、讲解和案例再看一遍,常看常新。我这本小书只是选了一些局部,自然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当然,冰雪聪明如你,一叶知秋、触类旁通也未为可知。
其次是选题,在企业活动这个动物园里,有鲸鱼如银行,有大象如房地产,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选择哪一些来聊呢?这是我题材选择的“三不”原则,没趣的不写,不重要的不写,搞不透的不写。
没趣的不写。前面我说的几本重要会计书籍,非常好,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有催眠效果,你可以试一下,我觉得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或者黑格尔的《小逻辑》有得一拼。如果你都读不下去,我写的过程得有多恼人,所以有趣的素材我才会选择。可以告诉你,我写的过程是很开心的,希望你读的时候也是。
不重要的不写。会计处理是由细节组成的,既然不是百科全书,我选取细节的标准在于是否能够引起我们对会计的思考,有启发的才是重要的。至于碰到具体操作细节和实务的时候,还请查阅“规则”“讲解”“案例”“教材”。
搞不透的不写。我个人对会计的领悟,纯粹研究规则或者纯粹实务都会有很大的局限和盲点,两者结合就是经历,有时分析一个事情,讲来讲去说不透,好像就差一层窗户纸,一种原因就是可能没经历过,差了一口气,没通透。例如,房地产、银行这些大家伙,我没有“湿”体验,吹牛可以,做研究还是要承认局限性。
四、学一点会计,行走资本江湖
有个小朋友想改行进军资本圈,和我聊了起来,我就出主意,可以去读一个MBA之类的应用型硕士,他觉着很奇怪,这些年不是有提法说MBA学不到什么东西吗?我说:情况可能是这样的,但是有一点很重要,读MBA之类的课程,就是获得这个“知识”共同体的语境,当别人在谈论一些词语时,如DCF,你们是在一个语境里,不容易产生误解。电影《顽主》有句台词:山坡上开满了鲜花,羊群来了,看见的只是饲料。会计是商业世界唯一通行的语言,行走资本江湖更是离不开会计,就算你炒个股也要看财务数据吧。会计是一套人为规则,谁也不可能天生自带、无师自通。
你在会计信息中看到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经过了会计训练或者学习了会计知识。以科学为例,看一幅等高线地图,学生看到的是纸上的线条,而制图师却看到了一张地形图。在看到一张云室照片时,学生看到的是混乱的线条,物理学家却看到了他熟悉的亚核事件。只有经过多次的视觉转变之后,学生才能成为科学家世界的居民,只有经过训练,才能见科学家之所见。
我在会计进进出出二十几年中的另一个领悟,就是切勿望文生义,或者把会计当作牛顿物理学之类的自然科学,这些都是很危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不是会计专业出身的朋友,最好还是要学一点会计,做行走资本江湖的防身利器。希望这本小书能帮你打开会计这扇门。
五、另眼观会计
对于会计专业的朋友,我希望提供另外一个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会计世界。哈佛大学马克斯·巴兹曼教授说:“有趣”的著述能让读者对以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提出疑问,因此认识到新问题比提供老问题的答案更为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会计同行,我希望此书能够引起你的兴趣,让你注意到审视会计可能存在另外角度,或许只是胡言乱语,可能只是一个批判的靶子,也许是对会计认识的另一个角度,无论如何,如果能够激发出你新的疑问和新的思考,也就是本书的成功。
六、感谢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二十多年的会计实践,自然会一点懂一点,有一点心得,有一点体会,不过拿出来献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这些年最大的领悟之一是“时刻牢记自己的局限性”,在这本书上防止局限性的办法就是请几位业界资深大咖帮我审审书稿把把关,感谢王恒忠、马天梅、杨晓、洪峰和刘嘉欢,他们有的是会计事务所的合伙人,有的是大外企的CFO,有的是资深保代,共同点都是资深会计人士,也都是非常忙,他们热情地帮助我,纠正了我不少错误,也让我看到了许多不同的视角,这些对话让这本书更加丰满。感谢我的合作者金源,金源是我的同学,学术造诣远胜于我,让本书增加了不少学术气息。感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李扣庆教授为本书亲自撰写的序,金源和我都上过李院长的课,是李院长的学生,感谢李院长对本书的肯定。感谢法律出版社法商分社薛晗、赵明霞和本书的责编章雯,谢谢你们的包容、鼓励和帮助。最后要感谢我的太太和饶胖胖,你们的陪伴才是生活本身。
饶 钢
2019年5月于上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