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14602
编辑推荐
对翻译研究派、多元系统派、描写派、功能派、解构派、文化派等纷繁复杂的西方翻译理论进行了爬梳剔抉;
指出了西方当代译论在回答译学基本问题上所存在的疏漏;
明确了翻译过程中关涉的几个重要关系;
提出构建包括元译学、宏观译学与微观译学两个层次、三个纬度的译学新系统。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对传统译论的质疑和颠覆进行再质疑和再颠覆,通过对这些理论的质疑对等、否定忠实的立论根据进行深刻的分析,指出了这些理论各自逻辑上的种种漏洞,是对批判译学的批判,对颠覆译学的颠覆;并在全面反省当代解构译学与文化译学并吸取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向传统译学回归,试图描画出更为坚实的新译学的蓝图。因而这是一部否定之否定的专著,其目的是使译学向更高的阶梯迈步!
目 录
序一 i
序二 v
第1 章 绪论 1
第2 章 既有解构性批评研究评析13
2.1 对韦努蒂翻译理论的批评 13
2.2 三部解构性批评论著评介 20
第3 章 对解构派之外的几个学派的梳理与分析39
3.1 对翻译研究派对“等值”质疑的再质疑 39
3.1.1 翻译研究学派对等值观的质疑是对“等值”的狭隘理解 39
3.1.2 对等值观的质疑混淆了载体与内容这两个基本概念 43
3.2 多元系统派和描写派对传统译论的颠覆与自身缺陷 46
3.2.1 多元系统派的核心观点 46
3.2.2 多元系统论的贡献与缺陷 47
3.2.3 多元系统论对传统译论的挑战与突破 48
3.2.4 对多元系统论瑕疵的讨论 49
3.2.5 图里的描写研究与规范理论及其缺陷 51
3.3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观的突破 53
3.3.1 功能派翻译理论创立的背景 53
3.3.2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雏形 54
3.3.3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性理论——目的论及其他 55
3.3.4 功能派翻译理论所遭到的质疑 60
第4 章 解构派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观的颠覆63
4.1 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再解读 64
4.1.1 对其他学者解读的再解读 65
4.1.2 笔者对《译者的任务》一文的再解读104
vii
viii
当代译学批判
4.1.3 直译并不能使艺术作品成其为艺术作品119
4.2 巴特的主要思想及其对译学的影响与启迪126
4.2.1 “五月风暴”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萌芽126
4.2.2 巴特《作者的死亡》一文对译学的影响128
4.2.3 巴特《S/Z》一书对翻译的启示129
4.3 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再解读132
4.3.1 德里达论翻译的三篇文章概述132
4.3.2 对德里达论“Des Tours de Babel”一文的解读134
4.3.3 究竟何为“妙”译?141
4.3.4 《柏拉图的药》对“药”的考察148
4.3.5 对德里达翻译观的再解读150
4.4 韦努蒂与解构派156
4.4.1 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理论及其缺陷156
4.4.2 语言与文化及归化与异化160
4.4.3 韦努蒂对异化与归化的新阐释187
第5 章 文化派及相关流派对传统译论的颠覆 189
5.1 文化派翻译理论对“心脏”的忽视192
5.2 文化派翻译理论的自身缺陷196
5.3 权力转向与后殖民理论201
5.3.1 权力转向201
5.3.2 霍米 巴巴与杂合202
5.3.3 刘禾:主方语言与客方语言210
第6章 对根茨勒《当代翻译理论综览》的评析213
6.1 《当代翻译理论综览》对各种译论的褒贬213
6.2 对庞德译论的介绍——被忽视的亮点216
6.3 对传统译论的批评失之偏颇229
6.4 对根茨勒所推崇的意义观及翻译观的质疑——以《荒原》
为例241
第7章 批判性研究之余的思考261
7.1 译学究竟该如何定位?265
7.2 译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268
7.3 关于规定性研究与描写性研究273
目录
ix
7.4 关于转向与跨学科研究的问题280
7.5 元译学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研究对象与方法284
7.6 互文性理论的应用及其产生的悖论——元译学研究举隅288
7.7 修辞差异及其体现——微观译学研究举隅299
7.8 《麦琪的礼物》的汉译及重译中的问题——宏观译学研究举隅304
7.9 对本研究初衷的一点补充说明321
第8章 结束语323
参考文献 329
附录1 调查问卷 339
附录2 欧 亨利短篇小说的中译本统计 343
跋 349
序二 v
第1 章 绪论 1
第2 章 既有解构性批评研究评析13
2.1 对韦努蒂翻译理论的批评 13
2.2 三部解构性批评论著评介 20
第3 章 对解构派之外的几个学派的梳理与分析39
3.1 对翻译研究派对“等值”质疑的再质疑 39
3.1.1 翻译研究学派对等值观的质疑是对“等值”的狭隘理解 39
3.1.2 对等值观的质疑混淆了载体与内容这两个基本概念 43
3.2 多元系统派和描写派对传统译论的颠覆与自身缺陷 46
3.2.1 多元系统派的核心观点 46
3.2.2 多元系统论的贡献与缺陷 47
3.2.3 多元系统论对传统译论的挑战与突破 48
3.2.4 对多元系统论瑕疵的讨论 49
3.2.5 图里的描写研究与规范理论及其缺陷 51
3.3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观的突破 53
3.3.1 功能派翻译理论创立的背景 53
3.3.2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雏形 54
3.3.3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性理论——目的论及其他 55
3.3.4 功能派翻译理论所遭到的质疑 60
第4 章 解构派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观的颠覆63
4.1 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再解读 64
4.1.1 对其他学者解读的再解读 65
4.1.2 笔者对《译者的任务》一文的再解读104
vii
viii
当代译学批判
4.1.3 直译并不能使艺术作品成其为艺术作品119
4.2 巴特的主要思想及其对译学的影响与启迪126
4.2.1 “五月风暴”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萌芽126
4.2.2 巴特《作者的死亡》一文对译学的影响128
4.2.3 巴特《S/Z》一书对翻译的启示129
4.3 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再解读132
4.3.1 德里达论翻译的三篇文章概述132
4.3.2 对德里达论“Des Tours de Babel”一文的解读134
4.3.3 究竟何为“妙”译?141
4.3.4 《柏拉图的药》对“药”的考察148
4.3.5 对德里达翻译观的再解读150
4.4 韦努蒂与解构派156
4.4.1 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理论及其缺陷156
4.4.2 语言与文化及归化与异化160
4.4.3 韦努蒂对异化与归化的新阐释187
第5 章 文化派及相关流派对传统译论的颠覆 189
5.1 文化派翻译理论对“心脏”的忽视192
5.2 文化派翻译理论的自身缺陷196
5.3 权力转向与后殖民理论201
5.3.1 权力转向201
5.3.2 霍米 巴巴与杂合202
5.3.3 刘禾:主方语言与客方语言210
第6章 对根茨勒《当代翻译理论综览》的评析213
6.1 《当代翻译理论综览》对各种译论的褒贬213
6.2 对庞德译论的介绍——被忽视的亮点216
6.3 对传统译论的批评失之偏颇229
6.4 对根茨勒所推崇的意义观及翻译观的质疑——以《荒原》
为例241
第7章 批判性研究之余的思考261
7.1 译学究竟该如何定位?265
7.2 译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268
7.3 关于规定性研究与描写性研究273
目录
ix
7.4 关于转向与跨学科研究的问题280
7.5 元译学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研究对象与方法284
7.6 互文性理论的应用及其产生的悖论——元译学研究举隅288
7.7 修辞差异及其体现——微观译学研究举隅299
7.8 《麦琪的礼物》的汉译及重译中的问题——宏观译学研究举隅304
7.9 对本研究初衷的一点补充说明321
第8章 结束语323
参考文献 329
附录1 调查问卷 339
附录2 欧 亨利短篇小说的中译本统计 343
跋 349
前 言
在近二十多年里,从文化的视角讨论翻译已成为整个国际译
学界的一个前沿理论课题,这一课题在中国的翻译理论界也产生了
较大的影响,中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出版了大量的著述,并在国内外
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许多论文。这一切努力都使得翻译学这门长期以
来处于“边缘”地位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
的一个研究方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居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
的独立的二级学科。正如本书作者覃学岚博士所意识到的,相比之
下,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翻译研究则被放逐到了“边缘”的位置。
他的这本专著可以说正是想从边缘处向处于主流地位的以解构主义
理论为代表的当代翻译学主流发起新的批判和“再解构”。作者并
非采取那种虚无主义的“颠覆”前人的做法,而是首先本着实事求
是的态度承认,当代西方主流翻译理论把文化、意识形态、诗学观
念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等纳入了研究范围,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翻译
研究的视野,从而使得翻译学科具备了真正的人文学科的精神和特
征。但他同时也不盲目跟风,而是尖锐地指出,上述成果在另一方
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而他的这本基于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专
著旨在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尤其是针对这些
理论对传统译论的质疑和颠覆进行再质疑和再颠覆,通过对这些理
论的质疑对等、否定忠实的立论根据进行深刻的分析,指出了这些
理论各自逻辑上的种种漏洞。这种态度无疑应该是正确的治学态度
和精神。
应该指出的是,学岚带着这种问题意识,并没有人云亦云,而
是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对西方占主流地位的翻译理论,尤其是解构
主义翻译理论,作了仔细的研究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批判
性分析和阐释。作者认为,这些学派的理论在动摇和颠覆了传统译
论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则之后,并没有解决译学中必须解决的问
题,反而与翻译实践越来越脱节,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译学发展遇到
当代译学批判
ii
了新的瓶颈,甚至发出了译学研究何去何从之问。就这一点而言,
学岚从一开始做博士论文起,就在选题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可以说
几经周折,显示出了他坚持不懈的批判性思维和“解构”精神。在
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作者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并且积累了大量的
原文和译文语料,通过比较阅读和分析,后聚焦本雅明和德里达
等人的翻译理论和韦努蒂的翻译研究。在翔实的资料收集之基础
上,他对解构主义的主要著作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批判性阐释,提
出了一些前人未提出的见解。作者围绕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当
代西方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的质疑进行了再质疑。在承认当代西方
译学的开拓性贡献的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并试图提出如何
将当代译学与传统译学有机且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建构一套完整
的译学体系的问题。应该说这是本书明显地高于一般的博士论文
的地方。
另外,我作为导师,还想指出,学岚通过仔细的研究还发现,
韦努蒂早期倡导的异化策略其实与当代西方其他诸翻译理论都是背
道而驰的,这一点在国内目前却鲜有学者论及。虽然国外近年来已
有学者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并未旗帜鲜明地指出来,而只是对
异化策略本身提出了一些质疑与批评。也许是受到这些批评与质疑
的启示,韦努蒂近期的翻译观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把原来的“归
化”与“异化”说成“是一个伦理问题”,也即不是具体的翻译策略
问题,并意识到了异化的翻译也只能通过归化的译法才能落实。因
此他认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韦努蒂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了“语言
之间的结构性差异”问题。无疑,这些新的见解为今后的研究者进
一步深入研究类似的课题奠定了基础。在作了一系列批判性分析之
后,学岚据此总结道,当今这些大行其道的理论存在着很多耐人寻
味或深思的问题,譬如:当代译学界似乎普遍都想抬高译文和译者
的地位,但问题是抬高译文的地位之后,原文的地位往往就会降低,
原来提倡的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就会遭到质疑,从而也会导致译文质
量的评价失去依据,甚至还会成为译者偷懒的借口,终反倒会导
致译者地位的下降。这些都是对当今占主流地位的翻译理论和研究
实践的实事求是的批评和质疑,我想,如果将这些观点加以总结,
用英文撰写出,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应该会引起国际学界的瞩
目吧。
序一
iii
多年前,当我在北京语言大学指导另一篇以韦努蒂为研究对象
的博士论文时,韦氏开始时对之心存疑虑,认为中国学者中真正对
他的理论理解者寥寥无几,能与他正面交锋者则更是还未出现。但
后他还是碍于面子,不仅接受了我的学生对他的采访和研究,还
到中国来访问讲学,并送给我他刚出版的论文集《翻译改变一
切》。所以我总是鼓励我的学生和青年同事用英语著述,特别是研
究西方学术的,以便通过与国际权威学者的直接对话,向国际学界
提出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独特见解。对此,我期待着学岚在这方
面有所突破。
再者,作为一位多年从事翻译教学和编辑实践的学者型翻译
者,学岚对时下流行的“解构忠实”等现象也提出了异议。在他看
来,翻译中确实存在着刻意的“不忠实”与无意的“不忠实”之分,
一些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与鲜明的译者主体意识并希望在翻译过程中
“显身”的翻译大家,如严复、傅雷、许渊冲、葛浩文、德里达和
斯皮瓦克,他们的“不忠实”是刻意的,主要是为了彰显译者的主
体意识和“显身”精神和独特风格,与那些由于自身水平不够而造
成的“不忠实”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研究者不能以这些翻译大家的
刻意不忠实为据而笼统地提倡“不忠实”,而应该对这两类“不忠
实”作出恰当的区分。由此可见,本书不仅致力于解构,同时也试
图进行新的建构,可惜这方面着墨不多。好在他自己也指出,本书
的重点还是放在批判性研究上,而把建构性的研究作为后续工作。
对此,我也抱着期待的心情,相信他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推出他的
建构性理论专著。以上零星看法权且充作一篇短序。
王宁
2017 年国庆—中秋佳节于北京
学界的一个前沿理论课题,这一课题在中国的翻译理论界也产生了
较大的影响,中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出版了大量的著述,并在国内外
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许多论文。这一切努力都使得翻译学这门长期以
来处于“边缘”地位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
的一个研究方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居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
的独立的二级学科。正如本书作者覃学岚博士所意识到的,相比之
下,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翻译研究则被放逐到了“边缘”的位置。
他的这本专著可以说正是想从边缘处向处于主流地位的以解构主义
理论为代表的当代翻译学主流发起新的批判和“再解构”。作者并
非采取那种虚无主义的“颠覆”前人的做法,而是首先本着实事求
是的态度承认,当代西方主流翻译理论把文化、意识形态、诗学观
念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等纳入了研究范围,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翻译
研究的视野,从而使得翻译学科具备了真正的人文学科的精神和特
征。但他同时也不盲目跟风,而是尖锐地指出,上述成果在另一方
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而他的这本基于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专
著旨在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尤其是针对这些
理论对传统译论的质疑和颠覆进行再质疑和再颠覆,通过对这些理
论的质疑对等、否定忠实的立论根据进行深刻的分析,指出了这些
理论各自逻辑上的种种漏洞。这种态度无疑应该是正确的治学态度
和精神。
应该指出的是,学岚带着这种问题意识,并没有人云亦云,而
是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对西方占主流地位的翻译理论,尤其是解构
主义翻译理论,作了仔细的研究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批判
性分析和阐释。作者认为,这些学派的理论在动摇和颠覆了传统译
论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则之后,并没有解决译学中必须解决的问
题,反而与翻译实践越来越脱节,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译学发展遇到
当代译学批判
ii
了新的瓶颈,甚至发出了译学研究何去何从之问。就这一点而言,
学岚从一开始做博士论文起,就在选题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可以说
几经周折,显示出了他坚持不懈的批判性思维和“解构”精神。在
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作者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并且积累了大量的
原文和译文语料,通过比较阅读和分析,后聚焦本雅明和德里达
等人的翻译理论和韦努蒂的翻译研究。在翔实的资料收集之基础
上,他对解构主义的主要著作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批判性阐释,提
出了一些前人未提出的见解。作者围绕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当
代西方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的质疑进行了再质疑。在承认当代西方
译学的开拓性贡献的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并试图提出如何
将当代译学与传统译学有机且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建构一套完整
的译学体系的问题。应该说这是本书明显地高于一般的博士论文
的地方。
另外,我作为导师,还想指出,学岚通过仔细的研究还发现,
韦努蒂早期倡导的异化策略其实与当代西方其他诸翻译理论都是背
道而驰的,这一点在国内目前却鲜有学者论及。虽然国外近年来已
有学者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并未旗帜鲜明地指出来,而只是对
异化策略本身提出了一些质疑与批评。也许是受到这些批评与质疑
的启示,韦努蒂近期的翻译观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把原来的“归
化”与“异化”说成“是一个伦理问题”,也即不是具体的翻译策略
问题,并意识到了异化的翻译也只能通过归化的译法才能落实。因
此他认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韦努蒂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了“语言
之间的结构性差异”问题。无疑,这些新的见解为今后的研究者进
一步深入研究类似的课题奠定了基础。在作了一系列批判性分析之
后,学岚据此总结道,当今这些大行其道的理论存在着很多耐人寻
味或深思的问题,譬如:当代译学界似乎普遍都想抬高译文和译者
的地位,但问题是抬高译文的地位之后,原文的地位往往就会降低,
原来提倡的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就会遭到质疑,从而也会导致译文质
量的评价失去依据,甚至还会成为译者偷懒的借口,终反倒会导
致译者地位的下降。这些都是对当今占主流地位的翻译理论和研究
实践的实事求是的批评和质疑,我想,如果将这些观点加以总结,
用英文撰写出,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应该会引起国际学界的瞩
目吧。
序一
iii
多年前,当我在北京语言大学指导另一篇以韦努蒂为研究对象
的博士论文时,韦氏开始时对之心存疑虑,认为中国学者中真正对
他的理论理解者寥寥无几,能与他正面交锋者则更是还未出现。但
后他还是碍于面子,不仅接受了我的学生对他的采访和研究,还
到中国来访问讲学,并送给我他刚出版的论文集《翻译改变一
切》。所以我总是鼓励我的学生和青年同事用英语著述,特别是研
究西方学术的,以便通过与国际权威学者的直接对话,向国际学界
提出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独特见解。对此,我期待着学岚在这方
面有所突破。
再者,作为一位多年从事翻译教学和编辑实践的学者型翻译
者,学岚对时下流行的“解构忠实”等现象也提出了异议。在他看
来,翻译中确实存在着刻意的“不忠实”与无意的“不忠实”之分,
一些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与鲜明的译者主体意识并希望在翻译过程中
“显身”的翻译大家,如严复、傅雷、许渊冲、葛浩文、德里达和
斯皮瓦克,他们的“不忠实”是刻意的,主要是为了彰显译者的主
体意识和“显身”精神和独特风格,与那些由于自身水平不够而造
成的“不忠实”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研究者不能以这些翻译大家的
刻意不忠实为据而笼统地提倡“不忠实”,而应该对这两类“不忠
实”作出恰当的区分。由此可见,本书不仅致力于解构,同时也试
图进行新的建构,可惜这方面着墨不多。好在他自己也指出,本书
的重点还是放在批判性研究上,而把建构性的研究作为后续工作。
对此,我也抱着期待的心情,相信他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推出他的
建构性理论专著。以上零星看法权且充作一篇短序。
王宁
2017 年国庆—中秋佳节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